關于語文和語文教學的幾點認識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關于語文
  語文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它的含義主要有三:
  第一,學習語文是為了學習做人。對于世界觀尚未形成的中小學生來說,學習語文的過程既是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他人的過程,也是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這是與其他學科的重要區別,也是與成人掃盲識字的重要區別。
  第二,學習語文就是發展思維。由于語文與思維的密切聯系,思維能力的培養成為語文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尤其是思維的個性與創造性的培養既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又為掌握語文能力所必需。特別要說明的是,我們這里談與思維的關系,說的是“語文”,而決不只是“語言”,因為漢字不僅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大智慧,而且從每一個字的創造到整個系統的形成發展都反映出民族思維發展的特點與過程,漢字歷經幾千載,隨著漢民族思維發展的成熟而成熟,同樣隨著漢字發展的逐漸成熟,漢民族的思維也逐漸成熟,二者互為因果,因而語文教學從識字開始就必須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
   第三,學習語文是為了掌握學習其他學科與終身學習的基礎,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與感情,為了更好地與他人進行交流。其他課程與知識,只有在初步掌握語文能力后才能學好。在21世紀,終身學習為每一個國民所必需,語文基礎打不好,就將給終身學習帶來巨大障礙。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合作與交流,在現代社會中這一點尤其重要,不學好語文,就無法更好地表達與交流。
   二、關于語文基礎
  九年義務教育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的主要內容有三:
  第一,必須有足夠的識字量。
  義務教育階段應該識四千左右漢字,識字量不夠是當前語文教學效率低下進而影響到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重要原因。漢語與拼音語言不同,漢語中絕大多數字本身就是詞,新詞的產生由字與字不同組合而來,卻不必再創新字。因此,足夠的識字量是學習漢語的基礎。
  第二,必須有足夠的積累。
  語文能力的形成必須有足夠的語言、文章樣式、生活與思想感情的積累,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引領學生積累的過程。
  作為母語,語言的掌握主要是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進行,因此語文教學中引領學生積累語言的最好形式是語言實踐活動。學習母語,主要不是學習理論與規則,而是向群眾的、古人的、外國的語言學習。
  關于讀寫能力:學生不是要積累那些所謂規律性的知識,而是要通過感悟與實踐積累更多的篇章樣式;不是要死背和照搬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文體寫作套格,而是要學會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關于生活的積累:生活從來就是寫作的源泉,不管是對作家還是對學生而言。應該引領學生感悟社會、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感悟文學與藝術,應該讓語文學習過程與學生成長過程合拍,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積累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關于思想感情的積累: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與其思想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感悟的不斷豐富、道德修養的不斷完善是同步的,因此語文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全面學習做人的過程。
  第三,必須使靈性受到啟迪。
  這在當前教學中是相當薄弱的。要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要充分肯定、鼓勵學生不同的想法與認識,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意見與答案,確實錯誤的要巧妙引導,切切不能損傷學生的自尊心與思維的積極性,要充分鼓勵與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創造性,要提倡幽默感。要把課上得自然、生動、有趣。要特別注意在教學中與學生心靈的溝通。
  21世紀的競爭是各民族創造能力的競爭,因此從兒童開始即啟迪人的靈性是教育的關鍵任務,這又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中一個至為嚴重的缺憾。語文學科為啟迪學生的靈性提供了廣闊天地,而語文能力的培養又必須以靈性啟迪為前提。
   三、對語文教學過程的認識
  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學科,其學習過程與其他學科有著根本區別。入學之前,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聽說能力;語文學習中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與其他學科不同,所謂語法、修辭,文體等規律性知識并不一定就是形成能力的前提條件,這些知識背會了也不一定就能形成能力。語文能力的形成是一個不斷感悟、不斷積累的實踐過程,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習做人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學過程應該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全程開放的。語文學習內容覆蓋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里處處有語文。語文課堂以外的其他學科和學校生活,以及社會、自然、家庭都是語文學習的素材與環境,都對語文能力的形成與提高有著潛在而又重大的作用。因此,必須樹立語文課程大于教材的觀念,必須讓語文課本、語文課堂、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向社會,向其他學科,向學生的生活、興趣與需要開放。
  第二,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引領學生掌握語文能力的過程。母語學習都是由聽說實踐開始的,都是在實踐中學會聽說,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學科,其學習環境與實踐條件是任何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與思維緊密相聯的語言,所反映出的民族思維方式與特點是不需要從理性規律知識學習入手就已經獲得了的。相反,語文能力的掌握必須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進行,用語文知識體系來組織語文教學過程而構成語文教學體系的做法,必然導致語文教學脫離實踐、自身封閉。語文實踐活動不是以獲取知識為目的,而必須從掌握能力出發。
  第三,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主動參予的過程。既然語文能力的提高要在語言實踐中進行,而語言實踐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激發并始終保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與主動要求是語文教學成功的首要條件。必須摒棄枯燥、教條的分析與繁瑣的知識講授,倡導學生大膽實踐、探究發現,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與交流。教學要有彈性,教師眼中必須有學生,一定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即根據學生的實踐需要,對教學內容、篇章安排與教學過程作增刪調整。
   四、語文素養是一種綜合素養
  語文素養是綜合素養,起碼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語文與做人是緊密聯系的。古人云“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古人還說,寫文章要講究“氣”,如果沒有高遠的志向、廣闊的胸懷、強烈的社會與民族責任感、嫉惡如仇的品德、堅貞的節操,這種“氣”是出不來的。語文教學如果只在寫作技法、詞藻上做文章,那是舍本而求末。語文素養中包含做人的素養,因此,語文教學要教學生做人便是題中應有之義。
  第二,因為語言、文字承載著文化,所以,絕不會有單純的語文素養。天文地理、歷史哲學、自然科學知識,都是語文素養里的成分。在文字產生之前,人類也是從山川河流、動物世界、宇宙滄桑、人生變幻開始閱讀的,這種對無字書的閱讀既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又是語文能力的重要內容。
  第三,說語文素養是綜合素養,還因為聽說讀寫能力是有機的統一體,只有在整體推進中才能更好地得到發展。語文素養中的聽說讀寫,不像數學中的代數、幾何、三角,也不像物理中的力、熱、光、電,無法分離出來各自獨立進行訓練與學習。小孩子出生后學說話就是聽與說同時進行,入學后學讀寫也要同時進行,聽說與讀寫之間也是緊密聯系、互為促進的。
   五、關于訓練
  語文教學中的訓練有這樣幾個問題應該注意:
  第一,掌握語文能力當然需要訓練,但這應是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掌握活的能力,而不是訓練他們掌握死的知識,尤其應該杜絕機械重復、不講效率的語言訓練。
  第二,在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是極其重要的,但思維發展的訓練必須是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啟迪性的訓練,這種訓練絕不能把學生的思維納入同一模式,而是要以發展每個學生思維的個性與創造性為根本宗旨。
  第三,語文基礎的深淺、語文能力的高低,主要不在訓練,更重要的是積累,厚積才能薄發,這也是語文學習重要規律之一。特別是當前課堂中過量瑣碎的、細小的、卷面上的訓練,是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不高、浪費學生時間與精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六、關于語文教學科學化
  這是近年來的一個時髦話題,特別是語文教學的序列問題,是我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標,我們已經作了許多努力,取得不少成績。但是,這里起碼有如下問題應該注意:
  第一,既然語言與思維是緊密相聯的,民族的思維方式與特點許多是先天具有的,呀呀學語時就已經開始了語文學習,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科學化、語文教學序列的擬定就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不然“科學性”從何而來?
  第二,什么是語言?長期以來,亞里士多德的語言觀一直在影響著我們。他說:“口語是內心經驗的符號,文字是口語的符號。”因此,語言是一種記號。它表達了某種東西,并由于這種表達被用于傳遞,由此簡化為它的工具性功能。語言是工具的觀念便這樣形成了。但是,海德格爾對語言作了更深刻的闡述:“語言是存在的寓所。”他作出了這樣的命題:“語言的本質:本質的語言。”在海德格爾看來,語言早已遠遠不只是作為工具而存在,因而語文教學的科學化也便失去了基礎。
  第三,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化?無可辯駁的證據早已告訴我們,在某些領域、某些場合、某些過程中,模糊是科學,精確反而是不科學、反科學或者偽科學。語言是全民族共同的,但又具有強烈的個性化傾向,這種個性化是與人的品質性格相關聯的;作為符號的文字是死的,但語言卻是活生生的;語法規則是死的,而生活中的語言卻是豐富多彩、富于變化的。人們的語言常常突破語法規律的束縛,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得到發展。因而,如果想在語言訓練過程中用一套固定不變的模式、訓練方法與系統就能取得好效果,只是一廂情愿的想法。
  第四,現在的語文教學科學化多是在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的范圍內繞圈子,但這十二個字每個方面都具有一門以上的專門學問,它們之間的關系又錯綜復雜,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從這些多種專門學問里抽筋扒骨提出來的東西,即使作出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式的排列,又怎么可能“科學化”?而且這種從知識出發的“序列”,使語言教學脫離語言實踐,脫離學生的生活與個性,因而當這種序列越是嚴密精確的時候,是否倒離追求的“科學”越遠了?
   七、什么是語文學科的“繁難多舊”
  我們的現行課程體系確實存在知識內容繁難多舊的問題,是必須予以改革的,但是,對語文學科,則有必要作具體的分析。
  語文學科的繁難多舊表現在哪兒?首先是各方面“語文知識”的濫講。比如語法知識,現行語法教學體系已經相當繁難,有些教師又作了更深更細的延伸,作大量的練習,甚至在剛剛開始學習語文的小學課堂中就已經有了語法知識的講授。再比如古漢語知識,有的教師講授文言文不是以引導學生誦讀與感悟為主,而是大講古漢語語法知識,無意義地加大了難度。又比如寫作知識,現在好多教師熱衷講“怎樣寫記敘文、議論文”,“文章開頭八法、結尾六法”等知識,以為學生知道了這些知識,就能寫好文章;其實,魯迅早就說過:“文章應該怎樣寫,我說不明白。那些素有定評的作品中,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他還斥責那些“小說教程”“文章寫法”之類的東西是為了“掏青年的腰包”。
  其次是教學方法的不當。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實現的,因此,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中心來組織;但當前的教學卻基本上是以教師講授為中心,以語文知識的傳授與訓練為中心,既離開了學生主體的發展宗旨,又違背語文學習特別是母語學習的規律,這樣低效率的教學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之心、畏難之心,浪費了學生寶貴的光陰,語文能力卻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再次是考試與評估的誤區。對學生語文學習狀況的評估本來應該是立體的(不僅看知識與能力的掌握情況,而且應該看思想情操與審美能力)、發展的(不僅看現在的學習成績,而且看他的發展潛力)、個體性的(不是把所有學生分成不同等級,而是應該看每個學生的個性與特點)、多維的(不只看書面回答問題的能力,更應該看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靈活應變的能力)。但是,現在的評估則基本與此相悖,一張試卷就把一切都代替了。當前的試卷內容則又把這種評估的弊端發展到了極致。各級考試試題推動語文教學中繁難多舊現象的發展。比如說,前些年大量泛濫,現在高考中仍然不少使用的選擇試題,既不符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又不利于語文教學的健康發展。要知道,除了字的讀音與寫法以外,其他語文試題的答案幾乎都是開放性的。在課堂教學中大量做這種選擇性練習,害處就更大了。這種常常近似于猜謎游戲的訓練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任何好處,反而阻礙著個性的發展與創造力的培養。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在中小學學習文言文是繁難多舊的一個表現,這也需要作具體分析。
  能夠入選課本的文言文無疑都是經典作品,而經典是永遠不會陳舊的。經典性就是時代性,經典的就是現代的。經典又是國民素質的基礎,只有基礎打得牢,才能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與創造力。
  當然不是不加分析,不管學生接受能力去教授經典,我們所說的“取法乎上”其實就是要學生翹翹腳才能夠得著的意思。
  但是這里又有一個如何教文言文的問題。現在的文言文教學常常是“翻譯+古漢語知識講授”的模式,誦讀與感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人為地加大了文言文教學的難度,而且使得極為豐富的審美熏陶、文化薰染、章法感悟等諸多因素,也都好端端地從課堂中消失了。
  如果我們摒棄當前這種枯燥的、不講效率的教學模式,而是以引導學生誦讀、感悟為主,文言文教學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效果也會更好。
中學語文園地開封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張翼健20022002 作者:中學語文園地開封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張翼健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0:13

[新一篇] 關于網絡少年族的德育教育思考

[舊一篇] 關于語文教學中兩個視角誤區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