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課程:從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這次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這表明地理課程的導向也由純粹的“科學世界”回歸到與學生發展緊密聯系的“生活世界”。作為地理課程重要組成之一的地域文化,能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區人民創造的文化類型,理解不同地區文化現象的地理成因及背景,鑒賞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態,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和人文品質。在地理新課程教學中,有效利用各種地域文化資源,對于滿足不同學校和教師的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加強課程與生活、社會的聯系,都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一、地域文化的含義和特點
  地域文化是某個地域的人們在特定范圍內,在利用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文化形態。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又會影響當地人們的各種生產和生活,使其深深烙上當地地理環境特征的印記。地域文化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在其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因受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基礎的影響,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表現在農業與工業、建筑與交通、飲食服飾、居民心理、風土習俗、民族節日、宗教活動等方面。一般來說地域文化有這樣幾個特點:
  1. 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世代耕耘經營、創造、演變的結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哺育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共同組合出色彩斑斕的中國文化的世界遺產。雖然對于我國究竟有多少種地域文化尚無公論,但地域文化具有相對明確的空間范圍和特定的內涵是肯定的。
  2. 親緣性 當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參與其中的地域文化與當地人的關系最為密切。地域文化和當地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息息相關。每當人民談起自己的地域文化總會油然而生出親切感、認同感與自豪感。
  3. 潛在性 盡管地域文化廣泛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地區,為各地人民所創造、傳承和發展。但和主流文化相比,地域文化總是或多或少地被忽視,長期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也長期沒有被課程開發者和地理教師所重視。地理課程標準重視開放式地理課程資源的構建,提倡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個人體驗開發課程資源。普遍存在的地域文化,是地理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寶庫。地理教師可以根據本地地域文化的特點,因地制宜,靈活設計,開發出適合本地學生的地理課程資源。
  二、地域文化是重要的地理課程資源
  我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源遠流長的歷史變遷,多民族的融合,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創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嶺南文化、秦晉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等地域文化類型。地域文化本身具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不僅是一種地域文化資源,而且也可以成為一項重要的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在當前地理課程中積極開展地域文化教學,其意義是非常明顯的。
  1. 有利于體現地理學的學科價值
  進入21世紀,地理科學發展日新月異,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地理學微觀研究和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研究方法和技術日益現代化、多元化。地理學所涉及的許多領域相互聯系、交叉,并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地理學角度研究地域文化的起源、分布及特點,開發地域文化課程教學,學生不僅因之進行文化空間感知,而且據此解讀各種地域文化景觀。并且能夠將地理學的文化價值轉化為有益于社會和個人的實用價值,能夠使學生具備更多的地域文化知識和提高環境審美能力。
  2.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對于本地的地域文化,學生感到既親切又熟悉。對于這樣的課程資源,學生樂于接納,容易響應,可以真正體會到地理就在身邊,文化就在生活之中,在感知和親身體驗中學習。對于異地的地域文化,隨距離增加而加大了學生的陌生感和探究心理,吸引學生去探索、去了解,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地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開展地域文化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對本土地域文化的熱愛,和對異域文化的向往。
  3. 有利于改變地理學習方式
  地域文化特別是學生生活所在地的本地文化,時時刻刻存在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之中。依據地域文化組織的課程,能夠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身邊的文化事物和自身的生活體驗出發,形成學校、社會、個體相互聯系的開放型學習方式,既拓寬了學生地理學習的空間,又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4. 有利于培養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養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
  學習地域文化,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環。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從愛家鄉和愛故土做起,而地域文化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取之不盡的寶藏和財富。研究、挖掘、開發地域文化資源,無疑是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和開發地域文化既豐富了地理新課程的內容,又是進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形式。①
  三、怎樣汲取地域文化的營養
  1. 利用鄉土地理資源,開發地域文化校本課程
  地域文化之所以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各種地域文化類型;另一方面是因為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地理課程資源呈現出多樣性、具體性和差異性的特點,從而大大提高了課程資源對于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適應層次。使用鄉土地理教材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地域文化資源,結合當地的教育實際,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對這些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地域性特點突出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廣大教師更便于聯系生活、社會實際,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更緊密聯系學生個人經驗與生活環境,更容易體現學校、教師和學生在課程建設中的課程意識。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為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地理課程理念。下面的案例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示范。②
  [案例]寧波市北侖區顧國和中學編寫的校本課程《我們的家園——北侖》部分課程設計③
  課程目標
  (一)認知目標:
  1、運用學科知識,通過親近自然,了解自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獲取感性經驗。
  2、運用學科知識,親近動植物,觀察、了解、照顧它們,并具有環保意識。
  3、運用學科知識,接觸社會,了解認識家鄉土特產,家鄉特色農業、家鄉的民間文藝、民間傳說等。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人與事物產生認同感、親切感。接觸不同職業的人,了解他們的工作與自己生活的關系。
  4、培養認識、操作、探索的興趣,并嘗試、探索和運用。
  (二)情感目標:
  1、愉快地參加各種活動,感受集體生活快樂。
  2、通過校本課程的學習,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周圍的同伴及成人的勞動,會同情、關心和幫助他人。
  3、養成愿意與人交往,待人文明大方有禮貌的好習慣。
  4、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
  5、促進學生愛家鄉的情感,激發他們為振興家鄉而學好本領的熱情。
  (三)技能目標:
  1、激發、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
  2、自主地選擇各種材料、器具,喜歡擺弄、操作和實驗,嘗試用簡單的科學方法探究問題,并將所學知識、技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3、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探究心、動手嘗試與操作能力。
  4、良好社交技能的培養與形成。
  5、發展學生的自理生活能力。
  6、具有健康身體,健康心理。
  課程內容:
  (一)北侖的自然環境方面:(略)
  (二)北侖的人文方面:
  1、北侖的歷史沿革(包括北侖的革命歷史及革命烈士)
  2、北侖的行政區域
  3、北侖的人口
  4、北侖的文化
  (1)北侖的歷史名人
  (2)北侖的民間文化
  ①北侖的山名、地名等傳說
  ②北侖的聚落文化
  ③北侖的菜系
  ④北侖的民間藝術
  (三)北侖的經濟:(略)
  這份課程設計很好地利用了當地的地域文化資源,并結合地理學科有關的內容進行課程開發,使鄉土校本課程更好地為地理教學服務。
  2. 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地域文化學習
  地理網絡教育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資源,教師可以根據網絡信息資源的強大優勢和地域文化的特點,創造性地開發本地地域文化資源和世界各地的地域文化資源,來豐富地理教學內容,以促進教學手段和方式的變革。當今的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旅游、網絡已經是人們經常談論的兩大話題,網絡中的旅游資源介紹豐富多彩,網絡資源的開發利用就是一個主要方式。利用網上的旅游資源進行課堂教學,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豐富了課堂內容,又使同學們熱愛自己家鄉,為自己家鄉而自豪。下面是遵義四中田霞老師設計的利用網絡資源開展《遵義紅色旅游》地域文化教學的案例。④
  [案例]
  在《遵義紅色旅游》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上課前兩個星期,就在班上告訴學生我將利用地理課介紹長征文化,并且召集了部分“志愿者”同我一起做前期籌備工作。參與的學生們熱情非常高,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資料。有的同學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借到了相關的書籍,收集有關遵義長征文化的圖片;有的同學通過上網收集遵義紅色旅游的網絡資源;還有的同學到書店去收集反映遵義風土人情的圖片;甚至有同學到舊書市場上收集遵義紅色旅游的相關圖片;還有同學聯系了遵義紅色旅游旅行社,讓我收集到了遵義紅色旅游的主要線路;一些學生還同我一起在遵義市區實地拍攝遵義紅色旅游景點,遵義交通現狀、市容市貌等。由于學校的學生來自遵義市十三縣市不同的地方,我安排同學們利用五一長假回家的時間,去收集各縣市主要的紅色旅游景點或風景區,在課堂上讓部分學生介紹家鄉主要的旅游景點。通過參與課前準備工作,學生們在課前就潛移默化地開始關注、了解和感受長征文化了。這樣一來,教學就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了,通過學生切身參與課前準備和課后考察,使課堂教學得以向課外拓展和延伸,為最終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奠定了基礎。
  3. 開設地域文化研究性學習課程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通過開展專題研究、參與社會實踐、親歷社會生活,獲得了在書本和課堂上得不到的收獲。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關注周圍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它提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走出校園,接觸社會,擁抱自然. 他們可能會通過各種方式與社會接觸,進行交流、溝通和協作。感受地域文化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感受經濟發展給當地帶來的新面貌,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了解家鄉的地域文化。下面提供一個義烏中學關于地域文化學習的研究性學習案例(簡介)。
  [案例]義烏橋文化的研究(義烏中學研究性學習課題組)⑤
  (一)研究性課題的提出
  1、課題名稱:義烏橋文化的研究
  2、背景: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悠久,各種各樣的橋更是歷經滄桑,如趙州橋、盧溝橋、南京長江大橋等等,都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縮影。我們組六位成員來自義烏各地,對義烏橋有著深厚的感情。義烏古代橋梁跨越悠悠的歲月,安臥依然,新建橋梁宏偉壯觀,神態不凡。多姿多彩的橋姿,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濃濃的鄉土氣息吸引了我們,我們把義烏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對象。
  3、意義:通過對義烏橋文化的研究,了解橋梁的分布、建造時間、發展歷史,附近的地理特征、造型、主要功能,概括出其中的共性,討論其特殊性。了解義烏人民對橋梁品味的變化,以及深層的內涵,從而得到感悟:
  (1)初步了解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及總結論文的撰寫門徑;
  (2)從實地探訪橋梁、查找資料及分析過程中,我們將體會另一種學習途徑。
  (3)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各成員間的默契,團結協作的團隊風貌。
  (4)通過研究性學習,深切地了解自己的家鄉,感悟義烏的橋文化,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同時也為義烏的建設成就收集一片美麗的花瓣,讓更多的人們了解義烏。
  (二)實施流程
  1. 組織分工
  確定組長、成員,分配課題任務
  2. 活動步驟(略)
  (三)成果展示
  1. 義烏名橋簡介
  2. 分析義烏橋梁的變遷
  3. 研究過程的小插曲
  4. 總結論文
  (四)研究成果的利用(略)
  (五)教師點評(略)
  總之,地域文化是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資源,無論作為國家開發的共同課程,還是地方開發的校本課程,都可以加以充分利用。但總的看來,中學地理教學對于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還遠遠不夠,這是當前新課程地理教學應當引起注意的問題。
全球教育展望滬51~53,57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夏志芳/閆龍20062006
地域文化/地理新課程
作為地理課程重要組成之一的地域文化,能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區人民創造的文化類型,鑒賞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態,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和人文品質。在地理新課程教學中,有效利用各種地域文化資源,有利于滿足不同學校和教師的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作者:全球教育展望滬51~53,57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夏志芳/閆龍20062006
地域文化/地理新課程

網載 2013-09-10 20:50:39

[新一篇] 地理教學語言的“地理性”

[舊一篇] 地理課堂教學變革中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