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備課專輯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重視讀的訓練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我們在對各鄉中心小學教育教學檢查評估中發現,很多教師對語文課堂教學中讀的訓練重視不夠。其表現:一是教師沒有擺脫繁瑣的逐字逐句分析講解,沒有時間讓學生讀;二是無計劃無目的、隨心所欲為讀而讀;三是怕聽課教師評論讀的效果不讓學生讀;四是對“義教”教材編排意圖不理解,不安排學生讀。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以適應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提高教學質量,現僅根據個人的體會并借鑒同行的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提高對朗讀教學的認識
  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朗讀的興趣。”大綱中的這些論述向我們語文教師點明了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對朗讀教學的具體要求。
  義務教育是素質教育。要通過語文教學這條渠道教給學生學習字、詞、句、段、篇的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意志品格和學習習慣,發展學生思維、想象、觀察的能力,這是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
  在語文教學中,那種重書面輕口頭、重知識輕能力、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政治教育脫節的傾向,都是與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相抵觸的。那種認為朗讀占用時間,不如訓練字詞句段篇成績高的認識也是錯誤的。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一片好文章,只讀一遍,未必理解得透徹。俗話也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說明讀的重要性。對于文章或者課文,“讀”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讀”這種手段來幫助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之目的,不讀怎能達此目的呢?
  九年義務教材各冊語文每課后的思考練習題絕大部分都有“讀”的訓練要求。以第五冊為例,全冊共30篇課文,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有16篇,占53.3%;要求“朗讀課文”的有9篇,占30%;要求“背誦”、“默寫”和“分角色朗讀”課文的有5篇,其中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朗讀課文”中要求背誦課文中某段的還有5篇,這樣計算,要求做到背誦課文的占全冊的23.3%。由此可見,語文課教學過程中“讀”的訓練,是大綱和教材對教學的要求。
   二、“讀”的幾種方法
  1.通讀——了解大意
  教師在進行新課前,一般都對課文題目進行分析,或者介紹本文作者、時代背景等,有的還放錄音,提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提高學生對新課學習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讀課文。
  通讀可以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一般情況下,教師在學生通讀課文前,事先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通讀,這有利于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如講《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課文有幾個自然段,第一、六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通過通讀,學生便可初步感知到課文所描繪的景致,為分析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
  2.細讀——深入理解
  所謂細讀就是在通讀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認真細心的讀,從而達到深刻理解課文內容之目的。具體包括讀好長句、給課文分段、寫出段意、總結中心以及明白寫作特點等問題。
  課文中的長句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讀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如《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有這樣一句:“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學生往往會讀成“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把“細長的葫蘆藤”理解為“細長的葫蘆”,這與原意就大相徑庭了,像這樣的長句可以通過反復細讀來理解句意。
  《草船借箭》一課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改寫的。故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沒有聯系,學生不易理解。一位教師在教學這課時只是一味地講解、介紹諸葛亮聰明機智、周瑜妒賢嫉能、魯肅忠直、曹操多疑。為了說明問題,又增講了幾個小故事,結果學生還是弄不清《草船借箭》一課故事的起因、發展、結果等具體問題。而另一位教師在進行本課教學時,分別采取指名讀、齊讀、小組讀等不同形式,細讀課文數遍,然后提出有關問題,學生便很容易地弄清了各人物的語言、形態、心理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使“讀”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3.研讀——解疑釋難
  所謂研讀就是對課文中的某些句段或者全篇內容一時不能理解的,通過多讀和研究討論來得到解決的一種讀書方法。
  課后思考練習題是編者根據作者的思路、課文的中心以及教材的重難點和訓練的目標精心設計出來的。有些練習題,可在課文中找到答案;但也有一部分題較難,原文中沒有直接答案,學生不易理解,怎么辦?只有通過多讀,再加上師生共同的研究討論才可得出明確的結論。如《月光曲》一課后的第一題:“貝多芬為什么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一首曲子?一曲彈完了,為什么又彈一首?第二首彈的是什么曲子?”文中沒有現成的答案,這就要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了解:貝多芬走近茅屋聽到兄妹倆的對話,又看到微弱的燭光、男的正在做皮鞋、一架舊鋼琴和一個“很清秀”的盲姑娘。這使貝多芬產生了同情之感,在如此破舊的茅屋里的兄妹竟如此喜歡他的曲子,于是給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當貝多芬彈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教師引導學生把這句話反復地朗讀幾遍,并向深里挖掘,說明盲姑娘不但愛音樂、懂音樂,而且非常熟悉貝多芬的曲子,了解貝多芬的彈奏技巧,懂得貝多芬的思想感情。貝多芬也感到在這兒遇到了知音,他很是激動,便給盲姑娘又彈一首,這是第二問。學生只要在熟讀課文并理解的基礎上,前后聯系,第三問的答案也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像這樣的思考練習題,盡管課文中沒有答案,但只要多讀,再加以細細品味,或師生的共同研討,就可做到解疑釋難。
  4.美讀——激情增趣
  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美滿地讀出來。這也是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的話。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人皆知的。在小學六年級上第一課《桂林山水》時,如何通過美讀使學生享受美的情感,是任課教師教學任務之一。
  《桂林山水》一課僅用300多字,就描繪出了桂林的山姿美,水態美,山水相映情趣美的仙境。讀了這篇課文使人感到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之特點。作者在寫這些特點時,以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和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作襯托,突出了桂林山的奇異和漓江水的獨特。越讀這篇課文,使人越感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越讀這篇課文,使人越感到文中詞句運用準確,比喻貼切,生動逼真;越讀這篇課文,使人越感到美的享受,把人們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由衷的贊嘆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這就是美讀。通過美讀,更有利于理解課文、抒發感情,更有利于學習、掌握美好的詞句,豐富語文基礎知識。
   三、教師要善于指導
  “讀”在閱讀教學中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按照課后思考練習題的要求,學生做到朗讀課文比較容易,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有一定困難了。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讓學生多讀外,教師還必須在讀上給予指導,而且要善于指導。
  在一次聽《數星星的孩子》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讀課文,在讀到“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指著天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時,學生讀得平坦無味,一連讀了幾遍都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引導學生回想晚上天空的星星很多很多,而且有的忽明忽暗,數起來比較困難,要數到幾百顆是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的。因此,讀到“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時速度要慢,吐字要清楚,到最后語氣要加重,這樣才能體現數到幾百顆的喜悅心情。經過老師這樣的指導,學生很快改變了讀的語氣,增強了讀的感情,聽課的老師給予了較高的評價。由此看來,在“讀”的訓練上,只要教師思想上重視,肯于下工夫,學生的朗讀水平一定能提高,也一定會提高。
  要提高“讀”的水平,教師的范讀也很重要。它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讀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還可以增強學生欣賞課文的能力。同時,教師的范讀,從心理上,無形中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教師一范讀,學生再學著讀,畏難情緒就打消了,有利于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從這個角度講,老師的范讀起了榜樣的作用。當然,教師的范讀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有計劃性。范讀內容可以是全茒課文,也可以是一個段落,或者一鋼句群、一個句子,甚至一個詞語,也就是說,范讀要有利于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范讀可以與教師啟發、提問、講解、分析相結合,以便更好地發揮范讀的作用。
  “讀”的訓練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朗讀、默讀,有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有開火車式的讀、分角色的讀、表演讀,等等。凡此種種,都必須有利于讀的訓練。
寧夏教育銀川30-31G39小學各科教學崔柳青19971997銀川市郊區教研室 崔柳青 作者:寧夏教育銀川30-31G39小學各科教學崔柳青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1:00

[新一篇] 家庭法制教育淺談

[舊一篇] 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