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對基礎教育來說,提升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水平是廣大學校都需要面對的、帶有普遍性的課題。不同類型的學校要根據自己的實情、特色有所選擇,有所作為,這樣才能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創設廣而厚實的基礎。本文闡述了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的概念內涵、制約因素及關系處理等問題。
  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內涵解讀
  如何培養有創新潛質的學生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應當思考的課題。目前對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普遍觀點,較多地架構在心理學基礎上,關注創新思維與創新人格兩個維度,缺乏對創新人才所必需的專業發展維度應有的基礎思考。
  創新人才的專業發展基礎維度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專業高度,基礎教育的準備應是廣而厚實的基礎(含外語基礎),指向性興趣,指向性意向與準備等;專業智慧,基礎教育的準備應是發現問題的能力,科學的學習與研究的經驗體悟,具有一定專業性的發散性思維與批判性思維等;專業執行力,將思考變成規劃能力,組織與協作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等。
  創新人才是有層次的,基礎教育對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也有層次之分,粗略可區分為優秀創新人才與一般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兩大類。優秀創新人才與一般創新人才相比較,在專業發展基礎方面會有更高、更深層次要求,如對專業領域的前沿把握與整體突破。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既包含科技類的,也含有人文、社科類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學校培養有潛質學生后成為優秀或一般創新人才的比例上會有較大差異,如名校與非名校,示范校與非示范校對比,前者在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方面取得成效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從所培養院士的數量可見一斑),在這方面所承担的使命也應更重。
  為提升創新人才培養的水平,就需要基礎教育在新的背景下系統思考學校如何為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做準備。在“面”(一般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與“點”(優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的結合上開展實質性的探索,在有潛質學生的“德識”與“才識”的開發上取得可資借鑒的經驗。條件較好的學校、地區(如上海),理應在這方面成為先行者。對基礎教育來說,提升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水平是廣大學校都需要面對的、帶有普遍性的課題。不同類型的學校要根據自己的實情、特色有所選擇,有所作為,這樣才能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創設廣而厚實的基礎。
  二、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制約因素分析
  從當前的中小學教育發展來看,還存在著許多對于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制約因素,首先表現在指導思想與教育觀念的明確上。在創新人才培養早期政策指引上,涉及到兩個層面:一般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與優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對前者的重視已提升到新的高度,對后者尚不明確。對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號召層面遠多于實質推進層面。對優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由于各種因素還未能提到應有的議事日程。
  1.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觀念爭論
  相當多的觀點認為對優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是大學的事情,基礎教育階段只需要為所有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知識、技能、態度、方法就行了,缺乏對有潛質學生應有的培養與關注。
  在“面”與“點”的處理上,與國外一些較發達國家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一些較發達國家在不忽視“面”的同時,比較關注“點”的突破,如美國根據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設立“藍盾學校”、“科學高中”、“人文學校”、“州長學校”等;韓國設立了16個科學高中和19個外語高中,開辦科學探求班(重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加拿大政府為科學高中的學生提供為期幾個月的研究項目。而我國比較多地側重于“面”,缺乏對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整體性思考。
  2.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課程教材
  創新必然是個性化的,對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需要有多元、選擇的課程教材支撐,我國對這方面課程、教材的開發還相當薄弱。我國學校課程,國家課程是主體,校本課程是補充,難以形成開發有創新潛質學生優勢智能的學校課程支撐力量。從“面”上講,現有的課程、教材內容體系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思維的弱點明顯,尤其在科學學科上與歐美同類課程教材的差別很大,后者將科學方法放在第一位,知識要求第二位;而我國則相反。
  現舉化學、生物學科加以說明。化學學科,在學生實驗上,我們是“照方抓藥”(學生在一個實驗中需要準備什么、使用什么儀器、實驗現象、結果均事先告知),而歐美課程則是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設計實驗表格、自己處理數據、自己判斷誤差、自己進行分析,且將課程學習的10個要求(inquirers, knowledgeable, thinkers, communicators, principled, open-minded, caring, risk-takers, balan-ced, reflective)滲透到評價中,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探索能力很有幫助。歐美化學課程對實驗非常重視,占課時的35%,我國高中同類教材一般為10~15%。歐美在訓練體系上,每一單元的教材練習有基礎性要求,也有拓展性、探究性要求。教材注重及時更新,分子生物學等現代科技內容與DNA指紋圖譜等現代實驗廣泛進入教材的選擇系統,有利于引導有潛能學生的探究興趣。
  從“點”上講,絕大部分實驗性示范性學校沒有合適、適用的、具有學校特色、個性突出的支撐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校本課程教材體系。歐美一批頂尖學校在這方面有自己一套非常強的校本課程支撐,他們各自建構適合本校具有創新潛質學生培養的校本主體課程,這是一個重大挑戰與突破。要在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上作出更大貢獻,我國真正有水平、實力的學校必須在校本課程教材開發上形成符合學校實際的、獨具個性的體系,并且在實施上逐步確立其相應的主體地位,否則就只能停留在“口號”層面。
  3.優秀創新人才的早期識別與評價
  對創新人才的早期識別與評價是一個非常難的課題,即使在國際上也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學校應努力創設各類舞臺,發現與激勵具有不同層次創新潛質學生的發展,可以肯定的是創新人才類型多種多樣,如科技類、工程類、經貿類、管理類以及現代創意服務類等。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創意設想予以鼓勵,保護學生運用多種思維進行問題解決的興趣。
  在學校教育中,對于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值得關注以下幾個不當識別與評價導向:以學科競賽作為惟一的判定標準,對有潛質學生的早期淘汰(在總分標準前過早出局),對學生智能的不當引導(過于關注優勢智能而忽視全面智能的開發,對學生優勢智能的錯誤判定),對有創新潛質學生引導不力(知道學生創新潛質在哪而沒條件、能力引導)。
  4.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實施問題
  學校教育對優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在實施層面上存在著適應性問題。如行政官員在認識上能否將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作為政策導引之一,存在著思想落差:校長在實施支撐上(如辦學思想、師資、實驗設備等資源配置)是否到位;教師的觀念、課程教材開發能力與教學導引能力方面是否適應;在探究學習難成為主流情況下,對有潛質學生探究指導與創設載體是否適應;在考試與招生制度改革上,對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選拔與升學評價是否適應。目前的考試與招生制度改革有了良好的開端,如自主招生等,盡管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如誠信體系尚未建立等,考試與招生制度改革適應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需要一個過程。
  5.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思想導引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與我們爭奪接班人的斗爭日趨復雜與尖銳。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環境進一步顯現,各種思想文化潮流間的相互激蕩也就愈演愈烈,學生中的精英人群成為爭奪的焦點。由于國情的差異,我們的許多條件與歐美等國還有距離。各種跡象表明,發達國家正加大力度,從經濟、物質、學位、研究條件等各個方面,在思想上、文化上、道德上影響資質相對優異學生的身心發展。
  因此,學校要考慮創新人才后備隊的問題應與對有潛質學生的價值引導結合起來。如果在關注優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時,忽視了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民族文化的認同,那么我們培養的學生今后很可能不為“我”所用,而成為發達國家的“高級打工仔”。在對優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中,一定要關注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養他們的民族精神與民族自豪感。
  以上主要分析了在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五個方面制約因素,當然遠不止這些。但我們只有抓住主要與關鍵制約因素,在不同階段解決不同的問題,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才能真正落實到位。
  三、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應處理的關系
  從當前基礎教育發展的狀況與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來看,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應有效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當這些關系得到妥善處理的時候,基礎教育在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上就會邁出堅實的步伐,在貫徹十七大關于“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方面有了切實的抓手。
  1.基礎教育均衡化與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之間的關系
  關注優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與當前我國推行的基礎教育均衡政策并不矛盾。基礎教育均衡化并不等于“教育平均化”,需要“填谷”,消除薄弱學校,使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立足于未來國家發展所需要的優秀創新人才的突破,“建峰”(并非原來意義上的重點學校體制,而是關注有潛質學生的早期培育)同樣必需。
  從當前國際國內形勢與發展需要出發,應著眼于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教育均衡化。保持基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發展一定的結構性張力是有利于創新人才的系統、早期培養的。由于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的差異性較大,不同地區在推行基礎教育均衡化政策的過程中,應根據自身的實情(如經濟實力、教育傳統等),立足于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保持基礎教育一定的“填谷建峰”張力,是完全有必要的。
  2.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大、中、小學銜接的關系
  大、中、小學在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上,要理清各自的側重點與注重銜接。要形成大學(或科研院所)在中學階段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早期介入機制,絕不是生源爭奪的早期介入,而是在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大、中學銜接上承担切實的指導與幫助的責任。介入方式可以有師資培訓、實驗課程與教材開發、實驗室共建等。介入的模式可以努力探索多樣的早期介入模式,如美國的大學委員會鼓勵有潛能的中學生進修他們制定的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進階先修課程),大學承認其學分,就是一個可以值得參考的模式,當然要根據自身的實際加以調整。
  對于中小學而言,如果要與大學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銜接的話,就應當關注有創新潛質學生的以下素養的培育。一般素養有:對問題的批判性思維,堅韌的意志品質,良好的學科與外語基礎,嚴謹的學習態度,課題研究的常規等;特殊素養;幫助其認知與識別自身優勢智能,養成某些專業領域的興趣與初步追求,提升領悟能力,對個別點(研究性學習課題)上的鉆研與探究能力等。
  3.不同類型學校課程教學創新與各類評價改革的關系
  課程是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重要載體,在評價上則應鼓勵不同類型學校在各自層面上的課程教學創新。各類學校在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上應建立自己的教育指向與特色領域,在校本課程的建設上有自己的核心成分,這也是素質教育要求辦出有個性、特色學校的價值所在。
  課程教學創新,需要與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匹配的各類評價結合起來,以評促教,以評促改。促進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學校課程創新與評價改革均需要教育政策的突破。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無論是開設實驗班、實驗校,開展課程教學創新實驗,還是對有潛能學生的另類評價改革都將牽動多方面的因素。在教育政策上,需要營造公平、積極、穩妥、有所突破與一定社會支持度的政策空間。
  4.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上的學校與社會機構參與的關系
  在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上,還要關注創新人才培育的社會機構參與及良性運作。對于創新人才培育的驅動力,應形成政府、社會、企業等多方面合力。歐美體系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企業、社會機構的支持系統相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是企業、社會機構驅動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制定,并直接參與創新人才的培養。社會支持與機構的參與,是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國的社會支持機構參與機制,與歐美體系相比尚顯不足,如歐美體系讓一些有潛質的孩子能享用科研機構乃至企業的資源,探求有潛質學生早期參與一些前沿課題研究的準備、部分內容的探究。我們需要努力營造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社會支撐機制,解決與現在運行機制的銜接與超越問題,解決科技界、企業界與教育界聯手培育的問題,解決大學與高中階段教育的銜接問題,解決學校與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
  5.加強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系統研究
  我國對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階段,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研究遠遠不夠,不足以支撐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時期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實踐引領。在有關基礎教育階段優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理論研究中,一定要突破僅從心理學視野關注創新思維與創新人格培養的瓶頸,綜合運用各種科學理論(包括系統科學等)研究如何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有潛能學生的專業知識、興趣與追求,讓他們認識一定的專業高度,發展他們良好的專業執行力基礎;要找到有效的措施來發展有這方面潛質的批判性思維、堅韌的毅力、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樹立這些學生堅定的為國家與民族服務的理想信念。對優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系統研究一定要與有針對性的課程開發、教學改革、教師培訓研究結合起來。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門、社會與學校等方方面面的力量,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然而素質教育為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改革探索打開了一扇窗,條件成熟學校、地區理應在這方面成為先行者,在“面”與“點”的結合上取得探索性的經驗。當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有意識、責任地在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上給予必要的認可并開展實質性探索,建立“創新型國家”這一大廈就會有牢固的根基。

上海教育科研7~10G3中小學教育唐盛昌20082008
唐盛昌,上海市上海中學。(上海 200231)
作者:上海教育科研7~10G3中小學教育唐盛昌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0:52:45

[新一篇] 素質教育研究之研究  ——以《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為樣本源

[舊一篇] 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及其實踐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