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 發展 創新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簡介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至今,高中地理課程逐步從恢復走向了正常的發展道路。地理教材也先后經歷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地理課程和教材的重建,確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講授人與地理環境的內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編寫與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相銜接的高中地理教材。教材的主旨不變,只是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更加強調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進入新世紀,我們又在進行新一輪的高中地理課程和教材改革。作為對現代公民素質培養有重要意義的基礎課程,地理課程講述人地關系的主旨沒有變,素質教育的方向性沒有變,但是我們的腳步不能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加大其內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高中地理教材有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需求和過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兩本選修教材已經通過教育部教材審查委員會的初審。回過頭來,我們從教材的知識維度、思想文化內涵維度、教學維度,以及教材特色維度,對新教材作一次“盤點”,將有利于在編者與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一、教材的知識維度
    1.教材內容要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高中課標》)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課標》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編寫要全面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分析本套教材與《高中課標》的對應關系,可以看出教材與《高中課標》是相符合的。當然,教材在有些內容上做了適當的擴展,以為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做知識上的鋪墊。
    2.教材內容要反映地理學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結構和發展方向
    地理作為高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對現代公民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成為《高中課標》的一條基本理念。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首先是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基本地理觀念。為此,高中地理教材需重點闡明以下基本的地理思想。
    ●自然環境是人類活動的基礎,自然環境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
    ●人類從事各種活動,都應協調好與環境的關系,尊重自然規律,講求環境倫理道德。
    ●地理環境有明顯的區域差異,人類的生產活動應因地制宜。
    ●區域之間是有聯系的,一個區域內地理因素發生變化,會對其他區域產生影響。
    地理學科的這些基本思想,蘊涵在地理學的不同領域之中。地理學按照其研究的對象,一般可以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等不同的學科領域。為體現地理學科的基本結構,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的三個“模塊”,分別單獨成冊,反映這三個學科領域的基本內容。它們既有各自的學科背景、內容結構、價值追求,相互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系。(見圖1)
    附圖G32OC04.jpg
      圖1
    3.教材內容要有比較清晰的邏輯結構
    教材編寫始終把落實“雙基”作為重要任務來完成。教材力求適度地呈現地理學科的邏輯結構,精當地分析基本的地理過程和規律。于是,在教材編寫的時候,首先要按照《高中課標》的要求,提煉和梳理不同章節所要呈現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的地理過程,然后把它們結構化,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有條理的、有層次的,才是便于遷移的。
    例1 必修《地理1》中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主要圍繞大氣運動來組織教學內容,因此大氣、大氣運動、天氣系統等成為本章的核心概念,大氣環流和天氣過程成為本章要闡述的基本地理過程。本章知識的邏輯聯系見圖2。
    附圖G32OC05.jpg
      圖2
    例2 必修《地理2》中的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主要圍繞城市及其發展來組織教學內容,因此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城市的服務功能、城市化等成為本章的核心概念,城市化成為本章要闡述的基本地理過程。本章知識的邏輯聯系見圖3。
    附圖G32OC06.jpg
      圖3
    例3 必修《地理3》中的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主要圍繞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問題,以區域案例分析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內容。因此,干旱、荒漠化、熱帶雨林等為本章的核心概念,荒漠化過程等成為本章要闡述的基本地理過程。本章知識的邏輯聯系見圖4。
    附圖G32OC07.jpg
      圖4
    教材中的每個章節,都可以像上述例子所示的那樣,有比較清晰的邏輯結構。實際上,清晰的邏輯結構,反映著分析地理問題的思想和方法,這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用的。
    4.教材內容要能夠體現地理學的實用價值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有重要地位,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學科的研究對象決定了這是一門能夠密切聯系實際,可以學以致用的學科。
    高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就是培育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包括公民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并最終形成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能力。為此,高中地理教材應很好地反映地理的實用價值,側重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理學的思維和方法對科學認知的貢獻。
    ●地理學對決策的貢獻。
    ●地理學對解決社會問題的貢獻。
    ●地理學對提高公民社會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貢獻。
    體現地理學的實用價值,首先要使教材的取材密切聯系社會實際,關注社會問題,富有時代感。表3以必修教材為例,說明教材部分內容中涉及的現實地理事實。
      表3 教材中涉及的現實地理事實(舉例)
    附圖G32OC08.jpg
    從高中地理課程來說,地理學的實用價值還體現在其培養學生的思維價值上。必修教材在每章后有一個“板塊”,是本套教材的創新點。這個“板塊”就是“問題研究”。圍繞相應章節的重點內容或核心思想設計研究主題,選擇的研究主題要求一是學生感興趣的,二是有一定的思維價值的,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的。(見表4)
      表4 教材中的問題研究一覽
    附圖G32OC09.jpg
    三本必修教材的16個研究主題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暢想式問題。它們并非在現實中已經存在,例如“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是否可以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對這類問題的分析,一方面要求學生應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生會體驗到如何有邏輯地、縝密地分析問題。第二類,熱點或焦點問題,例如“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如何看待西北地區城市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通過研討這類問題,體會地理學對分析社會問題的作用。第三類,國家層面上的問題,例如“為什么停止開發北大荒”“南水北調怎么調”。分析這類問題,讓學生嘗試從地理的角度思考這些國家大事,體會地理學對決策的貢獻。
      二、教材的思想文化內涵維度
    高中地理教材要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包括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體現在高中地理教材上就是應提供觀察和認識世界的獨特視角。
    ●綜合地看待問題:揭示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把環境—社會系統或自然與人文現象聯系起來;
    ●動態地觀察世界:注重地方間的相互依賴,或區域尺度間(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的相互依賴性;
    ●多樣的空間表述:應用圖像的、語言的、數學的和數字的方法表述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聯系。
    從這些獨特的視角出發,我們來認識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認識人類自身的發展,可以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提升。
    例4 建立正確的人口觀
    必修《地理2》第一章《人口的變化》,在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分析人口的基本過程之后(動態地分析問題),用一節的篇幅闡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點說明人口與環境的關系,這是建立正確的人口觀的基點。教材設計了這樣兩個內容:其一,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提出了環境人口容量概念,并說明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響(綜合地看待問題);其二,地球上適合養活多少人,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個“活動”,內容如下。
    活動:閱讀下面的文章,結合我國人口增長的情況和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現實,分析我國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發表了《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力研究》報告,該報告認為,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應該控制在16億左右。2003年,我國大陸人口已經達到13億。雖然尚未超過學者們估計的我國的環境人口量界限,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人口與環境,特別是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已經十分突出,尤為突出的是淡水資源短缺。
    課文中雖然沒有直接闡述我國的人口政策,但是通過思考和分析,會加深學生對我國的人口政策的理解,并且逐漸變為一種價值判斷的依據。
    例5 建立正確的資源觀
    《高中課標》關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內容,在本教材中是由必修《地理1》第三章第三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來完成的。如何正確地認識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建立正確的資源觀的基礎,因而也是本節的重點內容。(見圖5)
    附圖G32OC10.jpg
      圖5
    例6 把握分析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尺度
    地理學家認為,觀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時間和空間尺度非常重要,確定了研究對象的時間和空間尺度,才可能科學地了解地理現象的發生原因和過程。地理學視角關注的時間尺度包括從地質歷史時期到每時每刻;空間尺度包括從全球尺度到局部的地方性尺度。改變分析的時間和空間尺度,能夠更宏觀或更微觀地了解地理過程和現象,以及這些過程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聯系的。本套教材特別關注分析問題的時空尺度,力求增強科學性。
    必修《地理1》第二章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在介紹“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時,引入了時間尺度。教材用圖表說明“大尺度的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而小尺度氣候變化則反映了大尺度氣候變化中的細節。”由此表明,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不同尺度的氣候變化是相互依存的。
    必修《地理1》第五章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在介紹地域分異規律時,引入了空間尺度。“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比全球性地域分異的尺度小。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于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了與之統一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時間和空間尺度的運用,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帶給人們一種地理思想,即辯證地、動態地、聯系地看待和分析問題的思維品質,這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三、教材的教學維度
    為促進教學改革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高中地理教材編寫注意改變過于注重地理知識傳承以及導致學生機械學習、死記硬背地理知識的狀況,轉向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培養學生搜集、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學習的能力。為此,高中地理教材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有意識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
    ●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1.重視動手實驗。例如,必修《地理1》中涉及了如下地理小實驗,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在“做”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
      表5 必修《地理1》中的小實驗
教學內容          小實驗的內容地球的運動 自選學具,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熱力環流  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大氣環流  制作三圈環流模型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Steps to Happiness韋志榕 課程教材研究所  作者:中小學教材教學:中學文科版京9~13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韋志榕20042004馬丁·特羅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著三個以數量為標準的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是基于當時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完成“大眾化”或“普及化”之現實,圍繞著高等教育內部革新問題而建構的,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歸納取向,對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缺陷。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

網載 2013-09-10 20:52:4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