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問題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寧溪中學 王天shēn@①)
  學生經過小學六年語文學科的學習,跨入初中后,由于語文教學的內容加深,學習課時的減少,學科增多等等因素;加上學習環境的不同,靠教師“提攜”式包辦的依賴性逐步放手,使多數學生的語文成績可能會產生滑坡現象。假如教師在這一“特殊現象”的過程中,能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在教學中實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學方法,就能扭轉初中學生語文學習成績滑坡的現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筆者就此談些具體做法。
   一、要有一個良好開端
  前幾年,我教初一語文,學生來自城鎮鄉下各所小學。初上中學,要有一個適應學習環境、人際交流的過程,師生之間也要有一個互相了解、溝通的階段。于是,開學頭一兩天,我先布置了這樣一些作文題:①我忘不了六年級時的一件事;②我歡喜的一位語文老師;③一件在小學里發生的事;④有趣的語文課;⑤敬愛的老師;⑥中學校園一角;⑦剛進初中時;等等。
  中小學語文教學雖然處于不同的兩個階段,但就其知識體系來看,仍然是一個聯系密切的知識體系。例如,我在批閱上述學生所寫的作文中發現,學生寫作水平雖然參差不齊,但所寫感想,見聞均有真情實感,內容大多是對小學校的依戀難忘和對新學校(中學)好奇新鮮與對書包加重的憂慮。這樣,我對初進初中學生的思想顧慮和學習担憂狀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審閱每篇作文時均作了針對性批語,并分別加以鼓勵和解疑。更主要的是,使我在隨后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心中有了底。這是探索和把握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這一重要環節的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認真鉆研教材體系
  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必須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學方法,否則,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因此,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我就要求自身認真鉆研教材體系,找出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在的聯系,讓學生把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例如:中學語文中所涉及的現代漢語的漢字、詞匯、語法等知識點,都在小學語文的基礎訓練課型中反復出現過,教學中假如能注意這些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新知識的特點,就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初中教材的知識內容,也就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相信學生的能力
  從我執教35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探索發現,覺得掌握學習方法,這對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因而作為教師,既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又應承認學生有發展的潛能,關鍵是教師如何去培養去挖掘。到了中學階段,學生已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更重要的是,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日益發展,具備了獨立分析的知識儲備和心理基礎。所以,教師應承認學生有發展的潛能,尊重青少年學生喜歡獨立思考的愿望和需要,相信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憑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一些學習上的疑難問題,取得多方面的成功。這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從宏觀的角度講,學生應多讀多看,擴展知識面,豐富知識內涵,為提高獨立分析能力創造一個廣博的知識背景;二是從微觀的角度講,教師應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內容,指導學生做好知識鋪墊。這是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能力的基礎,為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創造條件,鼓勵指導學生不斷增進知識,建立更深厚的知識基礎。
   四、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初一學生年齡大多在12—14歲之間,處在這一時期的初中生,他們的自我意識強烈,“成人感”突出,求知欲旺盛,興趣廣泛,他們有自覺學習的愿望,同時又有貪玩好耍的特點。因此,對他們加強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對于他們從小學學習平穩過渡到初中學習,就顯得更為緊迫和必要。然而,自學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里有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注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人的個性心理品質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質可促進智力的發展,而不良品質可抑制智力的發展。獨立分析能力是一種復雜的腦力活動,面對一個問題從最初的困惑到最后的解決,需要漫長而曲折的思維過程,需要付出艱辛的腦力勞動。作為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而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一)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不同的人,不同的年級階段,由于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方式上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習方法的運用,實際上是受年齡階段的制約,是“因人而異”的。(二)從學習內容的實際出發,不同的學習內容,對學習方法有著不同的要求,不可能用一種方法對待不同的學習內容,只能“因事設法”。(三)從學習環境的實際出發,學習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對學習方法也有著不同的要求,有重要的影響,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運用,需要“因地制宜”。(四)從全面發展的觀點出發。這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可能是單一、孤立的。學習方法之間有著共同的連結、互補的關系。例如:學習上各個環節分別需要的預習方法、聽課方法、復習方法、應試方法等順序,形成一種因果的連結關系。而與各個年段學習環節,均緊密相連的或者相關的時間安排、集中注意力、科學思維、概念掌握、記憶等方法,則是在整個學習過程始終運用,并形成方法上的綜合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初一新生,在施教的整個過程中,既要了解他們在小學五六年級時的學習狀況,又需密切關注升初中后一段時間中的細微變化;在摸索研究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教學方法之間的互相滲透。(五)從“適當難度”的原則出發。“適當難度”原則是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教育觀點,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使學生“蹦一蹦能摘到梨子”,親自品嘗梨兒的甘甜。尤其是對于剛進中學的初一學生,只有教學內容具備一定的難度,才能刺激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激發學生獨立分析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
   五、注重“快速作文”訓練
  作文教學在整個中小語文教學銜接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中,盡快地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呢?在近年來的作文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快速作文”訓練的指導。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作文訓練,大多是按命題——審題——立意——選材——起草——謄寫——批改——講評這樣的過程進行的。這樣的作文教學流程時速慢,信息反饋長,不可能及時有效地調控指導,尤其是中差生受益少。而到初一階段,作文要限時,“快速作文”訓練的要求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快速作文”能使學生的大腦思維很快地活躍起來,在“時間訓練”的緊迫下,激發靈感,自會迅速產生對外界事物的聯想,有利于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于是,我平時對初一年級學生布置作文練習,一般采用兩節課時間完成。即簡化為命題——寫作——修改——評講。那種認為“初中新生的獨立分析能力還停留在小學階段,學習內容、教學方法不宜要求過高,”而采取小學階段教學的傳統模式,越俎代庖,把本來應該讓學生分析、歸納、解決的問題,由教師包攬,致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成為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嚴重桎梏,這樣做,就談不到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因此,在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過程中,還有一大重要工作,這便是提高學生獨立分析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等,關鍵是“易難適度”。唯能如此,才能增強學生敢于獨立分析的興趣和勇氣,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鑄就百折不撓的意志。培養成為跨世紀科技有用人才。
   六、規劃出自學能力階段性目標
  前文已經提及,自學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為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而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規劃出初中階段三年時間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總目標和階段性分年段、分學期的具體目標。初中一年級階段,教師的著力點應放在對學生習慣的培養和引導上。例如,在第三單元的作文中,我以“學習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為題開辟了習作園地,把學生習作中一些符合題意的段落、句群標出紅圈,讓同學們竟相觀看、討論,效果很好。在第四單元寫人記事的作文訓練中,我收集整理出20多個平時學生習作中有關這方面的題目,連同小作者的署名,分若干期抄寫在黑板報的專欄上,主題為“自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學生反響很是強烈。這樣做的益處是:注意發現優秀,重點照顧全體,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和寫作能力,更能使初一新生感受到中學生活的溫馨,從而增強了學生在整個初一階段的學習信心。
  其后一年半時間,到初二結束,仍著力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這期間教師應逐步放手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到了初三階段,應注重對學生獨立思維和綜合能力(包括寫作能力)的訓練。這樣,課內課外的自學能力的培養訓練和觀察、反映、體驗生活的興趣和感受,就有機地結合起來了。而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益,也就會提到一個新的高度,教師的教學也就會得心應手了。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焱下加木
  
  
  
教學月刊:中學文科版杭州14-15G31中學語文教學王天shēn@①19971997 作者:教學月刊:中學文科版杭州14-15G31中學語文教學王天shēn@①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4:02

[新一篇] 談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實施渠道

[舊一篇] 談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異讀現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