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觀與中學歷史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人們是在一定的歷史觀指導下觀察研究歷史的,中學歷史教育也不例外。近年來,文明史觀逐漸興起,在中學歷史教育界受到普遍關注。筆者僅就文明史觀與中學歷史教育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什么是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也被人們稱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伴隨著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文學研究不斷深入,先后出現過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至今發揮著重大影響。文明史觀在國際上早已出現,代表性的著作有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沒落》、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和布羅代爾的《文明史綱》等。它在我國大約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如何把握文明史?文明史觀與以往的史觀有哪些不同?學者們就這些問題作過一些論述。筆者認為,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包括兩個層次,即整個人類的文明和不同類型的文明。文明史通過不同文明類型的演進過程探討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史觀至少有如下幾個特點:
  從現實人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去追溯歷史,說明現代文明是如何傳承演變而來的,把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在一起,省略那些與現代文明關系不太密切的歷史事物;
  從長時段考察歷史,重點考察那些歷史當中比較穩定、長期發揮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經濟制度、民族文化、社會心理等等,這其中也包括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
  以生產力作為劃分文明史發展階段的標準,把人類文明的歷程劃分為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兩個階段,而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現代化;
  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觀察,勾勒出人類文明總體演進的脈絡,總結人類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類社會取得的進步的同時,揭示存在的問題;
  以文明類型作為基本研究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承認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統一,既看到人類社會發展有共同的規律和趨勢,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獨特的具體發展道路,同時文明史觀還關注不同類型文明之間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工業社會以來的相互關系,考察國際社會中和全球化過程中人類文明的演進。
  把中華文明納入到世界文明當中進行綜合全面地考察研究,由此確定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較中探討中華文明的特點,同時豐富世界文明的內涵。
  顯然,由于文明史觀在很大程度上涵蓋了現代化史觀和全球化史觀,因而是一種更為宏觀的歷史觀。
  二、新課程改革與文明史觀
  近年來,我國中學歷史教育和其他學科一起,進行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其深度和廣度超過了以往歷次改革。從歷史學科的課程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出文明史觀已經開始進入到課程改革之中。
  例如,《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的歷史部分明確使用了“文明”這一概念,該部分的標題是“我們傳承的文明”,規定:“本主題以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以來的發展歷程為線索,以中國社會發展為主線,認識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傳承。”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雖然沒有突出“文明”的概念,但是認真加以分析,可以看出課標已經滲透了文明史觀的理念。
  課程標準規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性質,更強調“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提出要“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所涵蓋的范圍遠遠超出了以前的“教學大綱”,包括“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與基本理念相對應,課程標準還提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它包括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個方面是“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第二個方面是“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第三個方面是“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與以前的“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準的這些要求體現了文明史觀的精髓,也是在以往的歷史觀指導下的歷史教學所無法實現的,因此課程標準在教學的內容標準部分中對歷史事物進行了篩選,重新編排了教學體系,以符合課程目標的需要。
  以必修課為例,內容標準選擇的專題比較側重人類文明和中華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制度層面的成果。在政治部分主要設置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歐美近代的政治制度和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等專題,在經濟部分主要設置了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等專題。專題的具體內容也向文明史傾斜,例如在“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專題中,內容標準也只選擇了與現代民主和法制起源密切相關的希臘雅典的民主制和羅馬法,舍去了以前教學中極為重視的奴隸制和奴隸起義等內容。在文化部分,內容標準主要選擇了人類思想文化方面影響巨大的優秀成果。
  顯然,歷史課程改革與歷史學科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從文明史的角度解讀課程標準,可以更好地理解課程標準,更好地掌握中學歷史教學的主題和主線知識。
  三、文明史觀如何進入中學歷史教育
  雖然文明史觀日益受到重視,但要真正進入中學歷史教育,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是提高對文明史觀的認識。文明史觀的興起反映了時代對歷史學的要求。眾所周知,歷史是客觀的,歷史學是主觀的,是人們對歷史真實的認識。人的認識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深化的,歷史學也在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從經濟建設為中心到現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的時代任務,都需要我們突破以往的局限和束縛,從時代的高度去重新認識歷史、去挖掘歷史的真實,去根據歷史的真實重構歷史。換言之,時代呼喚新的歷史觀。在這個意義上,文明史觀能夠較好地回應時代的要求。
  中學的課程改革同樣是時代的需要。《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應當體現時代要求。”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也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文明史觀與中學歷史教育的結合不是偶然的,而是時代的發展促成文明史觀進入改革中的中學歷史教育。
  當然,我們說文明史觀比較適合實現中學歷史教育的目標,但它只是一種歷史觀,并不排斥其他能夠正確認識歷史、能夠實現中學歷史教育目標的歷史觀。例如,以往的中學歷史教育比較強調階級斗爭,因此有些人對文明史觀很不適應,以至于覺得文明史觀沒有強調階級斗爭。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文明史觀并沒有排斥階級斗爭,只是在歷史認識中把階級斗爭置于恰當的位置,由此得以大大擴展了歷史學涵蓋的范圍。再如,文明史觀沒有把五種社會形態演變作為普世性的規律,但是本著尊重歷史真實的原則,在確實存在奴隸制或者封建制的地區仍然使用這些概念。
  其次,文明史觀進入中學歷史教育,還需要重構中學歷史教育的文明史體系。文明史的研究在我國起步時間不長,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對于中學歷史教育尤其如此。在包羅萬象的歷史現象中,哪些能夠最有代表性地反映人類文明的演進?哪些最適合納入到中學歷史教育中?這些問題都是需要認真研究探討的。當前,課程標準和各種版本的教材都對歷史現象進行了一定的篩選,但是這僅僅是初步的,還需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繼續進行下去,以期逐漸完善。
  在文明史的學科和教學體系正在摸索確立時期,中學歷史教學并不是等待或者簡單地照本宣科,目前可以直接著手進行的是,從文明史觀的角度對課程標準與教材涉及的歷史現象重新審視,擺脫以往的一些理論思維模式,按照文明史觀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學科的主干知識,同時對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重新給予評價和認識。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13~14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楊寧一/程昱20072007
楊寧一,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100875;程昱,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實驗學校,361000。
作者: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13~14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楊寧一/程昱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2:04

[新一篇] 文學是生命的呼吸  --與大學生對話錄“節選”

[舊一篇] 新世紀小學作文教學研究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