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異讀現象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
  在閱讀實踐中,不同的讀者對同一作品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評價。一部《紅樓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觀眾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現象就是異讀現象。
  閱讀是一種由許多心理因素組成的復雜的智力活動,又是十分個人化的行為。閱讀并非簡單地還原作者的原意,尤其是對文學作品,閱讀往往是讀者的再創造。在閱讀活動中,存在著作者、作品、讀者的三極走向,所以不同素質的讀者對同一作品產生異讀現象是符合閱讀規律的正常現象。
      二
  異讀現象在自由閱讀中普遍存在。但在過去的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即在課堂上卻絕少出現,究其原因是: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灌注式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得到的是規定性的教學目的,鑒定式的人物分析,固定的解讀模式,獨立思維受到遏制;封閉式的教學環境,學生的的生活面、知識面、閱讀面十分狹窄,難以對作品進行分析比較,難以引起聯想,缺乏親身的感受當然也就難以提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但是對課文的不同理解的現象并非不存在,可是都做為學術問題在教師、專家間爭論研究,絕少也決不允許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否則,則被認為是干擾教學,破壞教學秩序,浪費教學時間……而加以壓制。
  今天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啟發式教學法廣泛運用,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發揮。學生的生活面、知識面、閱讀面比過去擴大,思想解放,思維活躍……因此能夠和敢于在課堂教學中提出自己對課文的不同理解,所以在中小學的閱讀教學中的異讀現象日益多了起來。這應該說是一種好現象,也是閱讀教學面臨的一個新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研究。
      三
  異讀現象的表現是多方面的。閱讀的核心是理解,若從理解的角度來區分,異讀現象可以分為三類:
  1、異讀。不同讀者閱讀同一作品時, 雖然對作品有種種不同的理解,但其特點是這種種理解都具有合理性,甚至會有些新穎、獨特、深刻的理解,這類情況叫做異讀。
  《扁鵲見蔡桓公》課后有一習題是“概括課文闡明的哲理。”學生并未受課本上的“諱疾忌醫”的提示的束縛,有學生認為課文闡明了應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的哲理。有學生認為課文闡明了看問題不能憑主觀,不能只看表現的哲理。有學生提出課文闡明了應虛心接受忠告,以免釀成災禍的哲理。這些理解雖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合理性,都應給予肯定。
  在小學課文《魯班學藝》中,師傅問魯班:“大徒弟用斧子掙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們的心中刻下了一個名字,你愿意跟哪個徒弟學?”魯班要學二徒弟,師傅哈哈大笑。但有學生提出質疑:大徒弟是用斧子即用勞動掙下一座金山,為什么不能向他學習?這一提問不能說毫無道理。
  《草船借箭》中的諸葛亮能借得十萬枝箭全靠他的神機妙算。一般認為這是因為諸葛亮能知時知人。但一學生認為,知時知人表明他知識淵博,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他思維方式不同一般。周瑜的思維方式是常規的,他認為箭是“造”出來的,所以他百般刁難諸葛亮。而諸葛亮考慮的根本不是“造”而是“借”,所以他胸有成竹,以容不迫,用草船借來十萬枝箭,出于周瑜意料之外,所以周瑜才嘆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象這樣的現象,教學中會經常碰到,雖然這些理解往往不同于教材、教師的理解,但表明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具有合理性,應充分肯定之。
  2、誤讀。誤讀的特點是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確切的,甚至是錯誤的,但造成誤讀的原因多是由于讀者自身的局限性。
  一位小學生讀了《狼牙山五壯士》后認為五壯士不該跳崖,何不先假投降!
  一位小學生讀了《狐假虎威》后認為狐貍在生死關頭愚弄了老虎而能虎口逃生,真是聰明。
  有一中學生依據文章結尾處“在風雨,在爛泥里跌滾了幾天的戰士們,圍著這熊熊的野火談笑著”的描寫,認為《七根火柴》的主題是表現革命樂觀主義。
  一位教師問學生:《荔枝蜜》中作者為什么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寫從化溫泉滿山遍野的荔枝樹?學生答:表現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日新月異。
  這一類的誤讀現象在課堂上經常地大量地出現,有時教師也會產生誤讀,而這種現象往往使教師感到頭疼,所以這種情況應當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3、曲讀。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是錯誤的,甚至是荒謬的, 而其特點是曲讀往往出于讀者的故意。某些讀者為了迎合某種需要或欲達到某種目的而故意牽強附會,標新立異,恣意發揮,曲解原文。
  小學有篇《小猴子下山》的課文寫小猴子扔了玉米摘桃子,扔了桃子摘西瓜,扔了西瓜追兔子,結果“只好空著手回家去”。教者認為猴子追求經濟價值高的東西,故贊揚它有市場經濟頭腦。
  《小桔燈》中的“我”在等朋友時“把報紙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詩三百首》……”教師在分析這兩句時認為,報紙是當前斗爭的縮影,前前后后都看完了表明關心斗爭形勢。唐詩是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看唐詩是熱愛民族文化遺產。這里表明革命者在為保衛人民、保衛民族,也為保衛民族文化遺產而斗爭。
  一位教師認為祥林嫂第二次到魯家后,四嬸不讓她參加祭祀活動,實質上是剝奪了祥林嫂的勞動權。祥林嫂主動去捐門檻是要爭取勞動權。可回來后四嬸仍不許她參加祭祀,致使她意志崩潰,希望破滅,終于喪失了勞動力而無法生存下去,因此教者認為《祝福》鮮明地表現了魯迅發生強烈要求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權以求生存的愿望。這樣的理解真夠時髦的。四嬸雖不讓祥林嫂參加祭祀但并沒有扣她的工錢,至于祥林嫂捐門檻,魯迅先生卻寫得明明白白是為了贖罪。
  這種曲讀的現象比過去少多了,但仍時有所見。值得注意的是曲讀者往往打著“新潮”“改革”、“思想解放”、“加強思想性”等旗號,似是而非,為害甚大,應引起我們的警覺。
  以上的分類并非絕對的,具體問題應具體分析。
      四
  如何正確對待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出現的日益增多的異讀現象呢?作為教師,正確的態度應當是熱情鼓勵,正確指導,不斷提高自己。
  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沒有理解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片面性的、隨意性的、錯誤的理解也是無效的閱讀。這樣的閱讀難以形成和提高閱讀能力。但“甚解也難致”(葉圣陶),要提高閱讀能力則應通過閱讀實踐對作品的理解有一個由膚淺到深刻、由理解不確切到確切、由被動記背結論到主動思考理解的過程。而學生只能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閱讀實踐、獨立思考、修正錯誤才能真正獲得能力,這是任何別人都代替不了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出現誤讀曲讀也是難免的。我們應當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解——不論正確與否的精神。只有這樣才有利于閱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同時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因為個性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創造力,使獨立思維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同時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師生平等、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良好的教學風氣。所以對課堂上學生能大膽提出不同意見應當給以熱情鼓勵。
  對于誤讀、曲讀現象既不能怕也不能壓,既不能諷也不能怨,更不能放任自流,應采取的態度是認真分析原因,給以熱情耐心的具體指導。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學生都覺得去買稻種的梁生寶太吝嗇,教師便引導學生去查“吝嗇”的定義。
  有學生認為《狐假虎威》中的狐貍聰明機智,教師便引導學生認真讀原文,讓學生了解作者是用怎樣的詞兒來描寫狐貍的。
  有的認為《失街亭》中的馬謖是一位英雄。他大敵當前挺身請戰,街亭失敗勇于承担罪責……教師便告訴學生,《失街亭》是演義小說,馬謖是小說中的人物而非歷史人物,是不是英雄應當看作者羅貫中是如何描寫他的。
  出現誤讀、曲讀現象既不可怕也不足怪,只要有針對性地正確引導、善意辨析、充分說理反而能更有效地、更具體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為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其素質起著關鍵作用,只要不斷地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才能避免和減少在教學中出現誤讀、曲讀現象,也才能夠對學生中出現的這類現象判定是非,做到充分說理。而且有很多問題并不是能夠輕而易舉地解決的,所以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
  越來越多地出現的異讀現象,給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廣大語文教師,也是新的挑戰。
柳州師專學報94~96G31中學語文教學袁麗芳19981998不同讀者閱讀同一文學作品,往往產生不同的理解,即所謂的“閱讀的異讀現象”。文中對異讀現象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對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出現的異讀現象進行了分類,并針對不同性質的異讀現象提出了相應的處理原則和方法。語文教學/異讀現象/產生原因/種類/正確對待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市第一師范學校       作者:柳州師專學報94~96G31中學語文教學袁麗芳19981998不同讀者閱讀同一文學作品,往往產生不同的理解,即所謂的“閱讀的異讀現象”。文中對異讀現象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對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出現的異讀現象進行了分類,并針對不同性質的異讀現象提出了相應的處理原則和方法。語文教學/異讀現象/產生原因/種類/正確對待

網載 2013-09-10 20:54:02

[新一篇] 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問題

[舊一篇] 談初中英語寫作教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