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要教出語文的個性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文課要教出語文的個性,這是眾所周知、不容置疑的。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偏離現象。于是,有人懷疑了:“這就是語文課嗎?”“按照語文課程標準去做的課,就是這樣教的嗎?教學理念有問題!”……
    改革從來就是步履維艱,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參與改革的人從來都是具有熱情和勇氣,力求取得成效,但也從來都不可能從認識到做法盡善盡美,無可挑剔。在實踐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不足無可厚非,而對種種不足現象產生懷疑也是可以理解的。關鍵在于要正視不足,冷靜思考;跨越過去,就是一番新天地。
      一、媒體使用與課本使用
    多媒體的使用無疑是語文學習方式的新探索,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展示了廣闊的前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各種媒介進行教學實踐,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課文學習的背景材料,展示有關教學內容,探索討論途徑,都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媒體用得恰當,能增強學生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的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然而,在使用多種媒體的同時,千萬不能小視課本,輕待課文,乃至把課文撇在一邊,而專注于其他問題的講解與討論。比如學習杜牧的《山行》,一上課教師就打出一幅山林秋色的國畫,然后對著這幅畫,逐步出示“遠上寒山石徑斜”的詩句。教師用心良苦,詩畫比照,讓學生置身于聲、像、色的氛圍之中。遺憾的是學生被色彩絢麗的畫面所吸引,而詩句所構成的深遠意境,對學生想象力的開發,語言的醉人情韻,都被畫面框住了。白云繚繞,山路綿長,楓葉流丹,層林如染,富于無限想象余地的活動著的美景,被多媒體制作成一幅靜態的畫框住,無形中削減了語言的魅力以及審美的教育、智力的開發,太可惜了。又比如學習余光中的《鄉愁》,畫面就是滔滔滾滾的海水;學習他的《鄉愁四韻》,就次第出現“長江水”“海棠”“雪花”“臘梅”等多媒體制作的畫面。詩人借助具體的物象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學生生活經驗中也有這些具體的物象,還有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地展示呢?要體味要咀嚼要品嘗的是借助物象抒發的鄉愁,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不潛心閱讀,不反復朗讀,不對文字仔細咬嚼,又怎能體會其中一二?再如學習《寶玉挨打》,多媒體展示的是寧國府、榮國府復雜的人際關系的譜系,教師將課文拋在一邊,除極個別自然段要求學生看一看外,從語言到內容,從情節到結構,幾乎沒有問津,難怪聽課時有人不解而問:“這是語文課嗎?”
    課文閱讀在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發揮著至為重要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里明確指出:“閱讀是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同時又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顯然,閱讀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應各司其職。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什么?文本,一篇篇課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組織什么?引導什么?組織和引導學生閱讀文本,閱讀課文。離開了課本,閱讀教學就丟失了語文學習的特殊憑借物。眾所周知,教材(文本、課本)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教師和學生實施課程標準的重要憑借。一般地說,課本中選文較為典范,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語文課上教師和學生憑借它進入作品描繪的紛繁世界,進入作者豐富的感情世界、思維世界,感受語言文字的表現力,獲得多方面的啟發與熏陶。課本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功能,其他媒體難以代替。
    閱讀是復雜的心智活動。首先是由眼睛對文字符號的感知,然后把信息傳入大腦,進行復雜的分析綜合活動。閱讀,包括多種心理活動過程,如感知、記憶、思維、想象,還有興趣、情感、意志等。認真閱讀課文,可與高尚的心靈對話,汲取人類精神文明的營養;可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發展讀寫能力,提高語文素養。使用媒體的目的,絕不是為媒體而媒體,應有助于學生更形象、更準確、更深入地閱讀課本,更能自主探究,提高學習效率。如果脫開課本,另行其事,就會成為贅尤。不管使用怎樣先進的工具,都應從實際出發,適應實際需要。語文課要教出語文的個性,千萬要重視、使用好語文教材,它是語文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二、內容探討與語言體驗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要使學生從中獲得啟發與教益,就須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為此,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問題討論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發表看法,或小組,或班級。這種形式無疑能活躍學生思維,培育合作精神,激勵創新意識,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用得恰當,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設計怎樣的問題,要實現怎樣的目的。經常碰到的情況是:就課文內容設計幾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意圖在于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添教課的人文含量。以課文內容為切入口,組織問題討論,是學生學習語文、與作者對話的一種學習方式,無可非議。遺憾的是這種討論往往就內容談內容,脫離文本拎空談。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作者、編者多重對話的過程。學生要從作者的寫作意圖中感悟到什么,體驗到什么,一定要認真閱讀文本,認真理解語言,認真思考,也就是要認真與作者對話。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效地閱讀,不但要深入地與作者對話,而且還要與編者傾心交談,弄清楚選這篇課文的意圖,組合這個單元的意圖。因此,無論從教的角度,還是從學的角度,都要緊扣教材,以文本為依據。那種文本的內涵還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遠離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就會浮泛,語文的個性淡化了,乃至難以找到痕跡。
    文本內容當然要探究,但內容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因而,在探討內容的同時,必須咀嚼語言,推敲語言,品味語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學習任何課文,不管是怎樣的體裁,一般說來,師生至少有三個問題要把握:一是作者寫了什么,二是作者怎樣寫的,三是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而不那樣寫。從思想內容到語言形式,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閱讀,思考,體驗,感悟,真正讀懂,把握真諦。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課文的內容和課文的語言不是兩塊皮,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豐富的感情,是借助精當、精彩、精妙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也只有真正體會到文中語言文字的精湛,體會到它表現的魅力與魔力,感受到它站立在紙上與你交談,你才會真正觸摸到作者思想的深處、感情的深處,跨越時空,與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語文教學一定要正確把握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展現語文教育的個性。語文課就是語文課,不是思想品德課,不是某種文化某種藝術的課。文本中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熏陶感染與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融為一體的,相互滲透的。離開文本中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討論某些內容;不探究文本內容,卻醉心于語言文字排列組合的技巧,割裂開來,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會造成閱讀中的殘缺,影響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正因為如此,設計問題時須有整體觀念。指導學生討論時,無論是以文本的內容為切入口,還是以語言文字如何運用的推敲為切入口,均要牢牢把握住內容與形式如膠似漆、互為依存的這條線,發揮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
      三、多種樣式與個人閱讀
    在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中,為了貫徹新的教育理念,實現新的教育目標,探索學生自主學習的規律,許多語文教師研究語文課堂教學結構、語文課堂教學的種種模式,創造出不少生動的、新穎的、學生學有興趣、學得輕松愉快的課型,一掃語文課繁瑣分析、灌輸加訓練的沉悶氣氛。改革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生命活力。
    新的課型,尤其是公開課、研究課、展示課,形式多樣,豐富了語文教學。如:朗誦課、賞析課、課本劇課、辯論課等等,以文本為藍本,或模擬,或創造,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讀、寫、口語交際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了語文能力。然而,有兩點須注意:一是要因人制宜,因文制宜。選擇怎樣的課堂樣式,要切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切合他們的生理心理需要。低年齡段和高年齡段的學生認知水平、心理需要、知識基礎、生活視野等均有所區別,前者更喜愛感性的東西,后者開始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再說,文本本身豐富多彩,各具特色,選擇怎樣的語文教學樣式,要與文本的特點相匹配。有的文本片斷可以表演,使用多種感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有的文本須深入探究,方能體味表達的奧妙與思想的精髓,就可采用討論乃至辯論的方式。任何教學樣式都不可能是萬能的,適合各類文本的教學。即使是很好的一種教學樣式,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套用亂用,就會東施效顰,效果適得其反。用得恰當,用得得體,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質量,這是選擇教學樣式必須遵循的原則。
    二是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樣式,都不能忽視學生的個人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無法代替,集體討論也無法代替。文本的學習重在感受、體驗。文質兼美的精妙,只有學習主體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感知是進入體驗的大門。閱讀語文材料,通過視覺,接受文字信息,接觸文字塑造的形象、場景、氛圍,觸摸作者的思想情感,與作者心靈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通過聯想、想象、比較、分析,和語言材料中新的內容結合,把文本中的間接知識和真實生活世界聯系起來,產生一種新的體驗,這種體驗包括文字的、情感的、價值觀的。這種學習由入目到入心。這種學習的過程,使思維得到鍛煉,情感受到熏陶,思想獲得啟迪,語言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在閱讀實踐中切實提高。個人閱讀的質量越實在,集體討論、小品表演、合作學習的質量就越好,不會東拉西扯,言不及義。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有了實實在在的內容,有了個人獨特的體驗,交流起來必然思想碰撞,互補有無,出現“神來之筆”,妙語連珠。出現這樣的境界,學習資源、課程資源,大家就真正共享了。
    這是不是說所有的語文課均須用相當時間安排學生個人閱讀?當然不是。怎樣引領和指導學生個人閱讀,須視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而定。個人閱讀之所以需要重視,需要強調,是因為:個人閱讀是學好語文的基礎、提高語文素養的基礎,它最能自主,最能探究,也最能有自己的創意,語文實踐中一切有效的做法都離不開它。再說,由于學生課業負担重,題海訓練的折磨,致使相當數量學生缺少高漲的閱讀積極性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果不重視這個問題,不僅語文學習浮在表層,獲益不多,而且會在無意識中關閉了一扇扇吸收人類精神養料的窗戶。
    課文課程內涵極其豐富,深入理解它的基本特點,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個性,課堂教學就必然充滿生命活力,達到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347~35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于漪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張增元 河北沙河市實驗LOSS AND GAIN王尚文 浙江師范大學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347~35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于漪20042004本文為奧地利著名作家恩斯特·凱恩的作品。文章描述了一對情侶分別時的情景,文中對男主人公的心理刻畫描寫尤為出色。讀者可在閱讀過程中細細品味文中的兩位主人公對待愛情與聚散的不同態度。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02JAZJD880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濮嵐瀾

網載 2013-09-10 20:53:52

[新一篇] 語文課程標準編制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1956年語文教學大綱述評

[舊一篇] 語文課,別讓“愛情”走開  ——當語文遭遇青春期敏感話題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