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素質教育原則 促進中學語文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江西 陳克)
  20世紀即將成為歷史,21世紀正迎面走來。無論從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還是從人的發展必然要求來看,面向新世紀,我們的基礎教育都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實現基礎教育目的重要途徑之一的中學語文教育,應如何運用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進行教育教學,必須引起廣大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進行認真思考和積極探討。
   原則之一:面向全體與重視個性發展并重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態度應是選擇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素質教育作為一種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與“選擇性”、“淘汰性”的教育模式是相對立的,它提倡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具有合格的基本素質。具體要求是:一方面必須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另一方面必須使每個學生在社會所要求的基本素質方面達到規定的合格標準,每個學生都成為合格的畢業生。
  然而,傳統語文教育模式采用“一律化”、“齊步走”,出現上等學生“吃不飽”,下等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語文學習的所謂“差生”。現代教育科研成果已表明,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學生,都具有學好文化知識的基礎和潛能。換句話說,導致“差生”的存在,是因為教育思想有誤,教學方法落后等人為因素造成的。所以,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運用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個性發展的素質教育原則,正確對待全體學生,其中包括“差生”。
  在具體施教中,可以提倡異步教學方法,使各類學生能經常體驗到進步的成功的喜悅。采用:①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異步: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均從獨立自學中獲得成功。②作業異步:語文作業布置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分層次設計和布置,使上等學生的潛力得到發展,下等學生也能拾級而上,品嘗上進的快樂。③語文教學進度異步:成績好的可以超前,成績差的允許慢些,然后再快些。總的講,我們要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表現的舞臺,讓各類學生在課內、課外、作業、活動中得到充分表現的機會,使之在表現中增強興趣,逐步引導他們到教學目標上來。
   原則之二:促進學生全面整體發展
  柳斌同志說:“育人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因此,素質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質必須得到全面的和諧的發展,這也就從教育內容上規定了素質教育的性質。它的這種全面、整體性要求是有社會學和心理學依據的。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單一的。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動具有整體性,認識過程的產生與發展始終是互相交織、相輔相成的,因而,人的素質發展也具有整體性。所以,素質教育既不只是“為升學作準備”,也不僅是“為就業作準備”,而是“為人生作準備”。
  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教文,終極目標是育人。語文教師應利用語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特征,在當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從知識傳授、智能訓練、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文教育。教學中,不僅要開發學生智力,而且也要培養非智力因素;不僅要教會學生學會,而且也要教學生會學;不僅要教學生怎樣做人,還要教學生如何生存。
  要真正發揮語文教育對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作用,就絲毫不應忽視語文選修課與活動課。要構建必修課與選修課,學科課與活動課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實現語文課程的多樣化。學生全面整體素質的培養最終還是要落實在語文教育中。所以,施教者在充分考慮語文的智育功能外,對其德育功能、審美功能、品質修養功能等均需同樣關注,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所用的語言、表現的行為、流露的感情等、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
   原則之三: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素質教育所主張的主體性,從根本上說,就是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創造性、學生的獨立人格,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對待學生的最基本的態度。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價值和獨特的品質,不僅包括學生的優點和長處,也包括他的缺點和短處。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廣泛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思考,親身實踐,以利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不斷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其主體性進一步發展。
  中學語文教育首先是一個學生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要充分展示知識技能能力和形成過程,包括思想品德的內化過程和行為規范的認同過程;其次,語文教育也是一個師生共同交往的過程,其中既有言語交流,也有非言語交流。我們在教學中應用情感感染、人格熏陶、行為示范等有意識、有目的去影響、教育學生,只有建立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的基礎上,在情感交融的學習活動中,才能使學生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第三,語文教育又是一個教師對學生進行開發、提高、改造的實踐過程。因此,要按照培養目標和教育目的,使學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進而把學生由一個自然意義上的人,培養成為一個社會人。在課堂上要讓學生自由參與教學諸如討論、上臺演示等,也可讓學生參與教育教學評價,這也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體現。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的潛力,中學語文教育應把重點放在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和學會創造上。學生能否會學語文,重要的還是落在教學這一環節上。因此,我們要大力開展學習指導活動,讓學生掌握學會學習及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追求創新的過程。譬如,學生主動提出一個問題,教師提出一個學生從未接觸的問題而學生獨立完成解決了,學生在學習語文內容時找到了一條語文規律,學生在課外發現了一個語文方面的錯誤并給予糾正等等,實質上都體現了創新的成分。總之,語文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教給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從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出發,做到“教”好語文基礎知識,為“不教”奠定基礎,“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一旦“不教”了,他們也會學習。一句話,不僅要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穩步實現由“教”到“不教”的轉化,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走向21世紀,適應21世紀,成功在21世紀。
   原則之四:教育活動應具開放性
  傳統教育中,學生接受教育的場所主要是課堂教學,知識和信息的來源主要是教師及教材,形成了封閉的教育空間和單一的信息輸送渠道。與此相反,素質教育由于倡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內容大大拓寬了,教育空間也相應寬廣了,教育渠道也呈多樣化。總之,教育活動不再局限于校內、課內和教材內,而具有開放性。它要求真正建立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網絡,拓寬原有的教育途徑,建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潛在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北宋胡瑗在《安定言行錄》中說:“學者只守一鄉,則滯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盡見人情物志,南北風俗,以廣其聞見,則為有益于學者矣。”這話是切中要害的,至今對我們仍不無啟發。我們不應把學生長期囿于課堂,要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把學習語文與了解時代、社會相結合,讓學生了解社會、熟悉生活。尤其是作文教學,更不能一味關在課堂上進行,要變封閉性為開放性,多組織學生到自然界、工廠、農村、部隊、各類博物館等,去觀察分析外界事物,使他們具備較多的社會文化生活的實際感受,寫出內容充實、生動活潑的文章來。
  總之,走向21世紀的中學語文教育為適應現代化的需要,更傾向于開放性。近年來,語文界提出“大語文教育”的思想,它的前提不僅是打開門窗,面向社會學語文,而且是放開眼光,面向大眾,要求人人都學好語文,用好語文。這樣,語文既要為大眾所掌握,又要為大眾所利用。因此,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清醒認識到,語文課程體系在完成知識、能力、思想情感和智力等諸多教育任務的同時,最主要的教育基本任務是遵循語文教育教學規律,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專門化的教育和訓練,以適應未來生活的需要。
   原則之五:教育必須堅持“三個面向”
  現在離21世紀僅有3年多時間, 如何使東方的優秀文化在更高水準上同西方的科學思想再次融合及其升華,這是值得認真加以研究的。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個面向”,其核心就是要求我們從傳統教育模式中解放出來,立足本國,面向未來先進科技的挑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高質量的科技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滲透科技思想的教育,應是中學語文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中學語文教育中,堅持“三個面向”,滲透科技思想的教育,不僅是應該的而且也是可行的;科技內容在語文課教學中穿插滲透也給語文教育自身增添了新的活力,具有時代氣息。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質,而民族文化素質的根則是民族語文素質。所以,運用素質教育原則,大力培養未來公民的語文素質應是“民族的根之根”。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育中落實素質教育觀,是民族振興的要求,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處于世紀之交的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要在語文教育中堅定不移地實施素質教育,積極創造必要條件,做出一流的工作和努力,為提高全民族素質,迎接21世紀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學語文武漢8-9G31中學語文教學陳克19971997 作者:中學語文武漢8-9G31中學語文教學陳克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4:11

[新一篇] 運用信息論原理,提高高考復習課實效

[舊一篇] 近二十年來我國語文學科教育學的發展歷程及研究策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