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朝到西漢――越國滅亡史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先補充一下。越國最早建于夏朝(大概前1950年左右),時間太久,紀年不好算。

  相傳,大禹死后葬于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夏帝少康后來又把庶子無余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國,建都會稽(今浙江省紹興)。

  越,被滅四次,第一次被吳王夫差所滅,后復國。第二次被楚威王所滅,后殘余勢力在廣東福建建立百越。第三次被秦始皇所滅,后部分族人又復國,建立閩越,后東越繼承。第四次被漢武帝所滅,徹底滅亡。

  勾踐逝世,兒子王要(shí,石)與即位。王與逝世,兒子王不壽即位。王不壽逝世,兒子王翁即位。王翁逝世,兒子王翳即位。王翳逝世,兒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兒子王無強即位。

  無強時,越國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與中原各國爭勝。在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的時候,越國攻打齊國,齊威王派人勸說越王說:“越國不攻打楚國,從大處說不能稱王,從小處說不能稱霸。估計越國不攻楚國的原因,是因為得不到韓、魏兩國的支持。韓、魏本來就不攻打楚國。韓國如攻打楚國,它的軍隊就會覆滅,將領就會被殺,那么葉、陽翟就危險;魏國如攻打楚國也如此,軍隊覆滅、將領被殺,陳、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韓、魏事奉越國,就不至于軍隊覆滅、將領被殺,汗馬之勞也就不會顯現,您為什么重視得到韓、魏的支持呢?”越王說:“我所要求韓魏的,并非是與楚軍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斗,何況攻城圍邑呢?我希望魏軍聚集在大梁城下,齊軍在南陽、莒練兵,聚結在常、郯邊界,那么方城以外的楚軍不再南下,淮、泗之間的楚軍不再向東,商、於、析、酈、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區的楚軍不足以防備秦國,江南、泗上的楚軍不足以抵御越國了。那么,齊、秦、韓、魏四國就可以在楚國實現自己的愿望,這樣,韓、魏無須作戰就能擴大疆土,無須耕種就能收獲。現在,韓魏不這樣做,卻在黃河、華山之間互相攻伐,而為齊國和秦國所利用。所期待的韓魏如此失策,怎么能依靠他們稱王呢!”

  齊國使者說:“越國沒有滅亡太僥幸了!我不看重他們使用智謀,因為那智謀就好象眼睛一樣,雖然能見到毫毛卻見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韓魏失策了,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剛才比方的‘能見到毫毛卻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論了。君王所期望于韓魏的,并非是要他們的汗馬功勞,也并非是與韓、魏聯軍聯合,而是分散楚軍的兵力。現在,楚軍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韓魏呢?”越王說:“怎么辦?”使者說:“楚國三個大夫已分率所有軍隊,向北包圍了曲沃、於中,直到無假關,戰線總長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軍隊聚結到北部的魯國、齊國、南陽,兵力還有超過這種分散的嗎?況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晉、楚爭斗;晉、楚不斗,越國不出兵,這就只知兩個五卻不知十了。這時不攻打楚國,我因此判斷越王從大處說不想稱王,從小處說不想稱霸。再說,讎(chóu,仇)、龐、長沙是楚國盛產糧食的地區,竟澤陵是楚國盛產木材的地區。越國出兵打通無假關,這四個地方將不能再向郢都進獻糧、材了。我聽說過,圖謀稱王卻不能稱王,盡管如此,還可以稱霸。然而不能稱霸的,王道也就徹底喪失了。所以懇望您轉而攻打楚國。”

  于是越國就放棄齊國攻打楚國。楚威王發兵迎擊越軍,大敗越軍,殺死無強,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邊在徐州大敗齊軍。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各族子弟們競爭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貼貼地向楚國朝貢。由此形成百越。

  七代后,君位傳到閩君搖,他輔佐諸侯推翻了秦朝。漢高帝又恢復搖做了越王,繼續越國的奉祀。東越和閩越都是越國的后代。

  在大秦帝國軍消滅了東方六國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把統一的目光放到了南邊的百越之地,發動了對百越的戰爭,百越之地一般意義上也叫嶺南,就是現在的廣東和廣西。在秦與百越的戰爭中,總共發生了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攻擊百越;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百越之戰,該戰平定了百越之地,統一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將趙佗攻甌駱之戰,歷史學家一般稱這次是第二戰爭的延續而已。總之這三次統稱為“秦始皇三征嶺南”。這三次發生的秦軍和兩廣土著軍的戰爭,本文重點介紹其中最重要和最慘烈的第一次戰爭。

  第一次秦與百越的戰爭,在歷史上也叫“秦甌戰爭”,但是在史書上記載比較少,只有《淮南子》等少數書籍中有少量相關記載,這主要的原因我想主要是秦將趙佗在公元前214年攻占百越后不久就與秦朝廷貌合神離,在秦末又拒絕派自己手下的秦軍部隊北上與反秦起義軍作戰,封鎖了兩廣與中原的聯系,并在秦滅亡后建立起了南越國,按照現在的說法南越國屬于地方割據政權,現今歷史學家對地方政權的歷史了解歷來都不是很多,所以也就是這個原因,我們對這次戰爭的了解僅僅局限在少量史書的記載上。但是我們就從這不多的史料上也可以看出,這同樣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戰爭,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秦軍統一中國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驚人的。

  歷史上之所以也叫此次戰爭為“秦甌戰爭”,主要由于百越土著部隊的最初首領是西甌國首領譯吁宋(西甌國的位置在現在的廣西),其實參戰的百越軍不僅僅是西甌國軍隊,其他百越地區的越人其他土著武裝也參加了戰爭,但是總指揮是西甌國首領譯吁宋、而主力是西甌軍而已,“譯吁宋”這個名字很多歷史學者都認為是百越土著軍首領的名字,但是也有不同看法,說“譯吁宋”這三個字很可能是百越軍總指揮官在戰場上喊的口令,因為“譯吁宋”這個三個字和現在兩廣的壯語和粵語的“一二三”都很相似,秦軍是外來人,這次戰爭秦軍并沒有深入兩廣腹地,對西甌軍的底細應該也了解不多,所以有可能把百越土著軍的指揮官在戰場上喊的口號當作該指揮官的名字了。但是可以確定該戰爭的百越軍首領確實為西甌國首領,至于該首領是不是叫譯吁宋?如果不是的話,那戰爭中西甌國首領的名字叫什么?為什么西甌軍在戰場上喊“一二三”?這些都已經無法考證。

  在歷史上一般都把秦軍的對手稱為西甌軍,但下文為了顧及到當時廣東和廣西境內的其他越族士兵,所以以下把秦軍的對手統稱為“百越軍”,其實主要是西甌國軍隊。(如果按照現在的地理位置來看,則主要是廣西的軍隊與秦軍作戰。)

  秦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以及組成,在幾乎所有的史書中都說到秦軍調動50萬大軍在屠睢的率領下進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但是這里也有疑問,五路秦軍是同時進攻的嗎?在廣東和廣西的地方志中記載,秦軍在開始時期是屠睢一路和趙佗一路這兩路一共20萬人馬最先發動進攻。但是那剩下的30萬人是什么時候才開始加入戰爭的呢?從史書上看,剩下的30萬人應該在前線部隊陷入戰爭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寫部隊缺糧的戰報給秦始皇以前就出動了,因為在屠睢寫的信中說到了自己的“五十萬大軍已經傷亡甚重”,而且根據考證,其中一路秦軍開始攻擊的是東甌閩越地區(主要在現在福建),這路秦軍也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兩廣戰場的一路。秦軍這50萬大軍到底是那里的兵為主呢?根據我們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記載,秦軍這次戰爭所動用的部隊還是以以前滅楚國的部隊為主力,但是為了適應南方作戰,秦軍這50萬大軍中也有不少于10萬人的原楚國部隊。

  百越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則幾乎沒有任何史書有比較確切的記載,只能從部分考古資料中看出百越軍的人數要遠遠少于秦軍,而且當時的嶺南百越基本上為蠻荒之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環境惡劣,所以當時的兩廣總人口數根據考古學家的估計都不會超過50萬,當時能戰的適齡青壯年大致在5萬人上下,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類似“百越土著軍人數僅及秦軍十分之一”的說法。但是不管怎么樣,秦軍的兵力是占絕對優勢的,秦軍為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不惜代價的。

  關于戰爭的經過,秦軍五十萬大軍雖然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在裝備上更是要遠遠超過百越部落軍隊,但是戰爭的過程卻令秦軍感到了戰前從未想到的艱苦和壓力,在戰前,秦軍考慮到了糧草可能會出現問題,也考慮到了南方炎熱的氣候對于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軍士兵的不適應;但是秦軍到了兩廣后才發現,戰場環境的惡劣以及敵軍的超乎尋常的兇悍頑強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書上記載了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隊的頑強抵抗,百越軍在首領“譯吁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了慘烈的激戰,秦朝大軍步步艱難,節節受挫,損兵折將,遲遲不能進入越人的世居領地,在戰爭中,百越軍在首領“譯吁宋”戰死后又馬上另選了新的首領,并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百越軍甚至不惜與野獸為伍,至死不投降秦軍,并且不斷對秦軍部隊進行偷襲,切斷秦軍糧道,迫使秦將屠睢寫信給秦始皇上報說秦軍糧草已經不足,秦始皇被迫命令征調大量民工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水系,確保了秦軍的糧草運輸。另外秦軍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炎熱的氣候,秦軍士兵多為北方人,大部分都為現在陜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斗力。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這時在新首領桀駿的率領下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的時期對秦軍發起了反擊,秦軍大敗,根據《淮南子》記載,秦兵“伏尸流血數十萬”,而秦軍總指揮官屠睢也在現在的廣西桂林一帶被一支百越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雙方一直處于相持對抗的局面。而根據學術界討論,秦軍的陣亡在30萬人上下,剩下的20萬人全部退到兩廣的北部邊界一帶,但是百越軍的傷亡同樣十分慘重,也沒有力量繼續發動進攻,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而且一對峙就是3、4年時間。

  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靈渠糧道全面開通且糧草充足之后,征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萬加上原先剩下的20萬秦軍部隊,秦軍再次集中了30萬大軍向百越軍發動了最后的總攻,這時的百越軍,根據不少野史記載,僅僅只有數千人而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反攻作戰和3、4年的武裝對峙中,百越那區區幾萬人馬早就被耗盡了,最后秦軍幾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占領了全部嶺南,并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這已經算是第二次秦攻嶺南的戰爭了。

  秦甌戰爭狹義上說是秦王朝與盤踞在廣西的西甌國的戰爭,但是實際上應該說是秦王朝與整個南方百越民族的戰爭,這次戰爭完善了中華的基本版圖,從此以后,廣西和廣東成為了中華版圖的省份,期間雖然在秦末漢初時期曾經由秦將趙佗建立了南越國而獨立出去,南越軍在漢初高祖和呂后當政時期也曾經數次擊敗漢軍的進攻,但是南越軍同樣消耗很大,在漢文帝時期,南越國撤帝號,與漢朝修好,在漢武帝時期,10萬漢軍南下進攻南越國,南越國經過此前的對漢戰爭,傷亡已經很大,無力抵抗強大的漢軍,最后南越王率領南越全國在籍的40多萬老百姓投降漢朝,此后兩廣之地再也沒有和中華大地分開。

  但是戰爭畢竟是殘酷的,且不說秦軍在三次戰爭中前后了損失了30多萬人馬,兩廣地區的老百姓也遭到慘重的損失,在歷史資料中記載秦軍在第二次戰爭后的部隊全部留在兩廣,這些秦人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了現在的兩廣老百姓祖先的一支。這留下的近30萬秦軍士兵為兩廣的開發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但是根據歷史學家考證,在秦末農民戰爭、楚漢戰爭期間,兩廣并不是戰場,此時的兩廣幾乎已經算是獨立出秦王朝,但是在《中國各朝人口》一書中卻記載著在秦末戰爭剛結束的時候,兩廣人口只有40多萬人,這里如果扣除那些留下的近30萬秦軍士兵,也就是說這時兩廣的原百越民族從秦甌戰爭前的50萬銳減到10萬人這樣,而這期間兩廣并沒有什么瘟疫流行的文獻資料,當然也不排除秦人在戰爭結束后還是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從而造成水土不服而人口下降,但我認為戰爭造成人口減少的原因應該是最主要的,在戰爭中,起碼有近40萬百越人或死或逃亡到東南亞。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已經在兩廣建立的南越國雖然說在建國初期有號稱“百萬帶甲”,但是根據歷史學家分析,南越國總人口最多的時候(大致是漢高祖以后的呂后當政時期)也不會超過80萬人,士兵最多也就在10萬人左右,“百萬帶甲”系為夸張而顯示國威的說法,在最后投降漢朝的時候,南越人口在冊投降的只有40多萬人,如果算上那些不在冊記錄內的人口估計也不會超過60萬人。

  不管怎么樣,這次戰爭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雖然民族的融合往往都要經過殘酷的戰爭,但秦軍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為兩廣的開發和建設奠定了基礎。

東越興衰史

  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他們的祖先都是越王勾踐的后代,姓騶。秦朝吞并天下后,都被廢除王號,成為君長,把他們這地方設置為閩中郡。待到諸侯反叛秦朝,無諸和搖便率領越人歸附鄱陽縣令吳芮,就是人們所說的鄱君,跟隨諸侯滅亡了秦國。在當時,項籍把持向諸侯發布命令的大權,沒有立無諸和搖為王,因此,他們沒有歸附楚王。漢王攻擊項籍,無諸和搖就率領越人輔助漢王。漢王五年(前202)時,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在原先的閩中這地方稱王,建都在東冶。漢惠帝三年,列舉高帝時越人的輔佐之功,朝廷認為閩君搖的功勞多,他的百姓也愿意歸附,于是就立搖當了東海王,建都在東甌,世俗之人稱他為東甌王。過了幾代人之后,到漢景帝三年(前154)時,吳王劉濞謀反,想讓閩越跟隨他反叛漢朝,閩越不肯采取行動,只有東甌跟隨吳王造反。等到吳國被攻破,東甌接受了漢朝的重金收買,在丹徒殺死了吳王劉濞,因此都沒有被誅殺,回到了自己的國中。

  吳王的兒子子駒逃亡到閩越,怨恨東甌殺了他父親,經常勸說閩越去攻打東甌。到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出動軍隊圍攻東甌。東甌糧食用盡了,蒙受困難,將要投降,就派人向漢天子告急。天子向田`詢問此事,田`回答說:"越人之間相互攻打,本來是常有的事,其態度又反復無常,不值得煩擾中國前去救援。從秦朝就開始拋棄他們,不把他們當做從屬國。"于是中大夫莊助就詰難田`說:"只是担心力量不足,援救不了他們,恩德淺薄,不能覆蓋他們;如果真有能力救助他們,為何要拋棄他們呢?而且秦國連整個咸陽都拋棄了,何況是越人呢!如今小國在遇到困難沒辦法時,來向天子告急,天子不去救援,他們將向哪里去訴苦求救呢?天子又怎樣來養育保護萬國民眾呢?"天子說:"大尉的主張不值得商議。我剛即位,也不想拿出虎符從郡國調動軍隊去打仗。"于是就派遣莊助拿著符節到會稽去調兵出征。會稽太守想對抗命令,不給莊助調兵出征,莊助就殺了一位軍司馬,明白地申明天子的旨意,會稽太守才發兵從海上去救援東甌。軍隊尚未到達東甌,閩越就領兵撤離了。東甌請求把全國都遷徙到中國去,于是就率領全體民眾到中國來,居住在江淮一帶。

  到建元六年(前135),閩越攻打南越。南越遵守天子的約束,不敢擅自發兵回擊,而把這事報告天子。天子派遣大行王恢領兵走出豫章,大農韓安國走出會稽,都担任將軍之職。他們的軍隊還未越過陽山嶺,閩越王郢就派出軍隊守在險要的地方,對抗漢朝軍隊。郢的弟弟馀善就和東越丞相及宗族之人商量說:"我們的國王因為擅自發兵攻打南越,沒有向天子請示,所以天子派兵來討伐。如今漢朝軍隊眾多而強大,現在就是僥幸戰勝他們,天子以后必然還會派更多的軍隊來,直到把我們國家消滅為止。現在如果我們把國王殺了,向天子謝罪,天子要是接受了我們的要求,就能停止戰爭,我們的國家必定會完整保存下來。如果天子不理睬我們的謝罪表現,我們就奮力戰斗,要是不能取勝,我們就逃到海里去。"大家都說:"好注意!"于是就用鐵把小矛殺死了郢,派使者帶著他的頭送給了大行王恢。王恢說:"我軍來這里就是為了誅殺東越王,現在王的頭已經送到,東越也已謝罪,沒有打仗就消除了禍患,沒有比這再大的好處了。"就用靈活方便的方式停止了軍事行動,并把情況告知了大農韓安國,又派使者攜帶王的人頭急馳長安,報告天子。天子下詔書,讓王恢和韓安國的軍隊停止軍事行動,說:"東越王郢等首先作惡,只有無諸的孫子繇君丑沒有參與這個陰謀。"天子便派郎中將去立丑當越繇王,奉行對閩越王的祭祀之禮。"

  馀善殺了郢以后,他的威望傳布全國,國中的百姓多半歸屬于他,他就暗中自立為王。繇王不能矯正他的民眾的錯誤,使他們保持正道。天子聽到這事后,認為不值得為馀善的事再興師動眾,說:"馀善屢次同郢陰謀作亂,以后卻首先殺了郢,使漢軍得以避免勞苦。"于是就立馀善做東越王,同繇王同時并處。

  到了元鼎五年(前112),南越造反,東越王馀善向漢朝天子上書,請求率兵八千人跟隨樓船將軍去攻打呂嘉等。待到他的軍隊到達揭陽時,他就以海上出現大風巨浪為借口,不再向前進軍,采取騎墻觀望的態度,暗中又派使者與南越聯系。等到漢軍攻陷番禺,東越的軍隊也未到。這時樓船將軍楊仆派使者向天子上書,愿意乘便領兵去攻打東越。天子說士卒已經勞累疲倦,沒有批準樓船將軍的請求,停止了軍事行動,下令諸位校官,讓他們駐軍在豫章的梅嶺等候命令。

  元鼎六年(前111)秋天,馀善聽說樓船將軍請求討伐他,而且漢軍已經進逼東越邊境,將要攻過來了,于是他就造反,派兵到漢軍的必經之路作抵抗。他還給將軍騶力等加上了"吞漢將軍"的封號,大軍進入白沙、武林和梅嶺,殺了漢軍的三個校尉。這時,漢朝派遣大農張成、原山州侯劉齒率兵駐守在這里,不敢去進攻東越的軍隊,退到有利地方,呆在那里。后來他們犯了畏懼敵人、怯懦軟弱的罪而被殺。

  馀善刻了"武帝"的印璽而自立為皇帝,欺詐他的百姓,說了些虛妄不實的話。漢天子派遣橫海將軍韓說從句章出發,渡海從東邊進軍;樓船將軍楊仆從武林出發;中尉王溫舒從梅嶺出發;投降漢朝而被封侯的兩個越人做了戈船將軍和下瀨將軍,他們從若邪、白沙出發。元封元年冬天,這些將軍都領兵進入東越。東越一向派兵防守在險要的地方,派徇北將軍守衛武林,打敗了樓船將軍的幾個校尉,殺死了長吏。樓船將軍率領錢塘人轅終古殺了徇北將軍,被封作御漢睢K約旱木尤疵揮星巴淞幀

  原來的越衍侯吳陽在此之前留在漢朝,漢朝派他回到東越勸說馀善。馀善不聽勸告。等到橫海將軍韓說率兵先到了東越,越衍侯吳陽就率領他的邑中的七百人叛變東越,在漢陽攻擊東越。他同建成侯敖及其部下,同繇王居股商量說:"馀善首先作亂,劫持我們這些人。如今漢朝大軍已到,兵多勢強,我們設計殺害馀善,各自歸順漢朝的將軍們,或許能僥幸解脫罪過。"于是大家共同殺了馀善,率領他們的兵士投降了橫海將軍。因此漢朝封繇王居股當了東成侯,食邑一萬戶;封建成侯敖當了開陵侯;封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封橫海將軍韓說當了按道侯;封橫海校尉劉福當了繚I(yīng,英)侯。劉福是成陽共王劉喜的兒子,原先為海常侯,因為犯法而失掉侯爵。從前參軍也沒立軍功,因為是宗室子弟的原因而被封侯。其余各位將軍都沒有戰功,所以都沒受封。東越的將軍多軍,在漢軍到來時,放棄了他的軍隊投降了,因而被封為無錫侯。

  于是漢天子說東越狹小而多險阻之地,閩越強悍,屢次反復無常。因而命令軍官們率領全部東越民眾遷徙到江淮一帶居住。東越這地方變成了空虛之地。

  太史公說:"越國雖然是蠻夷,他的祖先難道對民眾曾經有過很大的功德?不然,為何世代相傳得那么久遠?經歷了幾代都常常當君王,而勾踐竟一度稱霸。然而馀善竟然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國家被消滅,百姓被遷徙。他們祖先的后代子孫繇王居股等還被封為萬戶侯,由此可知,東越世世代代都當公侯。大概這就是大禹所留下的功業吧。


網載 2013-09-10 20:55:17

[新一篇] 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看唐代西州部曲

[舊一篇] 從棄子到戰國四大公子――孟嘗君的成功之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