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都有一付“隆中對”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鼎足三分的可能性,并提出相應的戰略,這是多么銳利深刻的戰略目光啊!我們不能不欽佩這位年僅二十七歲的戰略家。后來劉備集團基本上執行了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實現了“隆中對”預定的戰略目標,充分證明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 

其實,東吳、曹魏兩家也都有各自的“隆中對”。孫權“思為桓、文之事”,虛心向魯肅討教,魯肅說:“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江東所極而據守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魯肅所謂“漢室不可復興”,與孔明所謂“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其實并無矛盾。“霸業”是劉備之“霸業”,“可興”的“漢室”也并非獻帝的“漢室”,而是劉備的“漢室”。魯肅所謂“曹操不可卒除”,與孔明的“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如出一轍。孔明為劉備制訂了先奪荊、襄,再圖西川的戰略計劃,魯肅則替孫權制訂了爭奪荊、襄,據江而守,伺機進取中原的戰略藍圖。這不是又一出“隆中對”嗎?當然,魯肅未能預見到劉備能夠成為未來的第三種力量,是他比孔明的目光又要略遜一籌。雖然魯肅也提到了“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可能性,但他的重心是“竟江東所極而據守之”。這一點為東吳集團日后的實踐充分地證明。由此可見,魯肅的戰略遠沒有孔明的“隆中對”那么富有進取的精神。但是,魯肅一貫主張聯合劉備、抵抗曹操的戰略,這一點比周瑜還要高明。小說里的周瑜,還常常意氣用事。從諸葛亮和魯肅的兩付“隆中對”的比較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蜀漢和東吳在荊、襄地區將有激烈的沖突。諸葛亮設想“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魯肅則設想“竟江東所極而據守之”,這就釀成了后來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兵敗麥城的一系列變化。 

曹魏方面,有兩次關鍵的戰略抉擇。一次是荀的進言,建議曹操迎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一次是官渡之戰前后郭嘉、荀進言。兩人分析了雙方的長短,特別是分析了曹魏的優勢所在,堅定了曹操決戰決勝的信心。官渡之戰的輝煌勝利為曹操統一中國的北方奠定了基礎。荀、郭嘉的進言也就是曹魏方面的“隆中對”。相比之下,也不及諸葛亮的目光的遠大和魄力的宏偉。

逐鹿中原的失敗者袁紹其實也有一付“隆中對”,可惜他不會用罷了。據《三國志・袁紹傳》,沮授曾經向袁紹進言到:“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渤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溯,名重天下。雖黃巾滑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于西京,復宗廟于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終被劉邦得了天下。袁紹有一沮授而不能用,終于敗在曹操手里。

網載 2013-09-10 20:55:42

[新一篇] 葉赫與愛新覺羅家族的恩怨

[舊一篇] 各族人民共同創造歷史的贊歌---北魏各族人民大起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