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經濟學要研究生產力的社會性質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
  面對當今生產力革命及其深刻而宏遠的影響,沉悶的理論經濟學至今仍然把生產力排除在研究視野之外,盡管也提到“聯系”生產力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只不過把生產力當作研究對象外在的東西加以標簽式的粘貼。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是:生產力是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它表明生產的自然屬性。按照這種傳統觀念,理論經濟學當然不會去研究工藝學或其他自然科學、技術經濟學等學科的對象。但問題在于,生產力果真只是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只反映生產的自然屬性嗎?馬克思說:“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1 〕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機械地割裂開來,絕對地對立起來,不僅在理論上是錯誤的,而且也不符合歷史與現實。
  由于把生產力說成是生產的自然屬性,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原理也就被解釋成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自然屬性或技術屬性,即適合勞動資料特別是生產工具的技術屬性。人們常常引用“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這一經典論述,以為生產力的自然屬性決定生產關系的社會屬性。這樣一來,生產力中的人的因素、勞動者的社會地位等等就不見了,見物不見人的生產力,完全曲解了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人類生產的歷史表明,“單是由于后來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產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經取得而被他們當作原料來為新生產服務這一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歷史的聯系,就形成人類的歷史”。〔2〕可見, 生產力的歷史聯系性,表明生產力的社會性質。其次,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進一步表明生產力的社會性質。在遠古時代,人類只能在適應自然環境中求得生存,改造自然的能力微乎其微,生產力的自然屬性占統治地位,其社會性質處于從屬地位。這時的“社會”生產,只不過是部落、氏族、村社、城邦范圍內的自給自足,它們之間很少有經濟交往。國家出現之后,又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在經濟分工逐步發展的基礎上,才擴大了生產社會化的某種范圍。到本世紀中葉以后,國際市場和國際分工的發展,生產社會化已開始越過國界,生產力的社會性質越來越占統治地位,其自然屬性下降為從屬地位。所以,認為生產力不具有社會屬性的傳統觀念是一種非歷史觀。
  否認生產力的社會性質,與現實經濟生活更不相符。生產社會化,既是現代生產的客觀趨勢,也是人們普遍使用的概念。社會化大生產難道不表明生產力的社會性質?今天,電腦技術與信息技術,正在建立全球單一信息網,屆時人們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向任何人傳送信息,衛星通信已使某些精神文化產品不受“關境”限制,各國間的自由貿易最終就象在一個民族國家內部那樣,這種情況現已在歐洲一體化內部初見端倪。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將進一步密切各國的經濟往來。新材料的應用,使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效能更高的產品,更容易在各國間流通。遺傳工程、海洋開發、環境保護、宇航事業等更需要各國之間在更大范圍內合作。總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表明生產力社會化已達到空前程度,表明生產力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而不是其自然屬性。
      (二)
  生產力一般社會性質,作為一個理論抽象,是撇開生產力自然屬性和特殊社會屬性之后的生產力社會本質。換言之,生產力屬性,從本質上說,不是其自然屬性,而是其一般社會性質。它包括:(1 )作為社會個人的勞動者之勞動能力發展程度;(2)生產資料、 生產過程及其產品的社會化程度;(3)社會分工和生產分工的發展和深化;(4)科學技術的社會化程度;(5)市場體系的無限擴展趨勢。 生產力作為人們在一定社會關系下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本質上既不是自然力量,也不是孤立的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是社會化個人在一定的結構中所產生的“合力”。
  一切生產力都可歸結為勞動生產力,因為離開人類勞動,則無生產力可言。因此,生產力的社會性質,根源于勞動的社會性質。任何勞動都是社會勞動,那么,勞動的社會性質有什么功能?馬克思在論及資本主義社會各部門生產力的共同發展的社會力量,使單個資本家得到好處時指出:“在這里,資本家得到的好處,仍然是社會勞動的產物,雖然并不是他自己直接剝削工人的產物。生產力的這種發展,歸根到底總是來源于發揮著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質,來源于社會內部的分工,來源于智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3〕可見, 勞動的社會性質是生產力的源泉。關于這一點,可以從分工協作、科學技術、經濟管理等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分工協作產生新的生產力。分工與協作,作為勞動的社會力之結合,使社會力大于個體力之和。個體的人身自然力是有限的,而他們的社會結合力卻是無限的。“生產過程中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機制。資本家支付報酬的,只是單個的勞動力,而不是他們的結合,不是勞動的社會力。”〔4〕可見, 被馬克思稱之為“力的節省”的這一機制,就是勞動的社會性質之功能。
  科技的力量能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然而,這種巨大生產力的源泉,在本質上并非自然的力量,而是社會的力量,是人類勞動的社會力。“自然界沒有制造出任何機器,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它們是人類的手創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5 〕最典型的莫過于今天的電腦。科技力量是人類創造力的社會表現,即人類的一種共同活動方式。“一定的生產方式,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6〕
  管理本身就是生產力。管理,作為勞動的社會結合,是凝聚各種生產力要素的人類共同活動方式。以現代管理而論,信息化管理手段,已經使傳統管理對象在時空上發生了巨變。“新技術已經使得生產規模與生產地點無關緊要,并加強了個人的能力。”〔7〕到21世紀, 由光纖通訊系統所構建的信息高速公路,將全世界智能型城市連結成全球性都市,馬克思所預言的“個人占有一切社會生產力”就會開始變成現實。這時,社會化的個人就會由管理對象變為管理主體,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所以,管理本身就是生產力。
  以上是對生產力一般社會性質的描述。它寓于其特殊社會性質之中。在不同社會形態下,生產力的基本構成要素,人和物都具有特殊社會性質。因為這里的人,是社會人而不是自然人;這里的物,是社會物而不是自然物。就人的要素而言,作為生產力主體,社會歷史在不同時代賦予他原始蒙昧人、奴隸工具、徭役勞動者、雇傭勞動者、生產資料主人、全面發展的自由人等特殊社會性質。就物的要素而言,作為生產力客體,歷史賦予它原始工具、手工工具、封建地產、不變資本、公共財產、精神生產手段等特殊社會性質。由此可見,生產力的特殊社會性質是一種具體的客觀存在。
  具體地說,生產力的特殊社會性質是指:(1 )一定歷史階段勞動者的社會地位和他們的能力發展程度;(2 )科學技術的應用目的和范圍;(3)人化自然的拓展程度和生產力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4)生產力諸要素更新換代的速度及其社會條件。使這四個條件有機結合、辯證統一的生產方式,規定著一定社會經濟形態的生產力特殊社會性質。人的特殊社會性質與物的特殊社會性質相結合的具體方式與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不同的經濟時期。
       (三)
  一切經濟問題的秘密就在于:怎樣以更少的勞動獲得更多的產品,即勞動生產率問題。如前所述,一切生產力都可歸結為勞動生產力,簡稱生產力。而對生產力,如果不從其構成要素的角度考察,而是從力的大小或效率的高低來考察其量的規定性,它就是勞動生產率,簡稱生產率(世界生產率科學聯盟使用的就是“生產率”)。可見,生產力是一個定性概念,生產率是一個定量概念。
  下面,試對生產力作一些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分析。
  以 產品數量/勞動時間 這一公式表示的勞動生產率,表明活勞動對物化勞動的量的關系。為了研究勞動生產率的量變趨勢,有必要首先描述一下勞動生產率的極限。設勞動生產率為L,產品數量為W,勞動時間為T。 當投入一定量活勞動,即T既定時,limL=W→∝/T,投入一定量活勞動, 產品數量趨向無窮大,這種大趨勢已被現代高科技所昭示。從現在起,達到未來這個極限,大體上要經歷生產力三次換代:信息生產力、智能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它標志生產力性質的三次革命。
  L=W/T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表示勞動生產率。在 W 既定的條件下,limL=W/T→0,生產一定量產品,投入的活勞動趨向無窮小,現代無人工廠生產的產品就是例證。信息生產力的換代,標志社會化個人“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們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以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完成這種物質變換。”〔8 〕人們站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從事調節、監督事宜,使自己從直接勞動過程中解放出來,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然而,人們終究還沒有走出物質生產領域,只有再經過智能生產力代的充分發展,才能進入精神生產力代。到了那個時代,“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財富的尺度決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9 〕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時間無窮小,意味著勞動生產率無窮高,它使人類最終跨越物質生產領域,進到它的彼岸——自由王國,從事精神領域的自由創造活動。“事實上,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10〕
  可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即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是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生命線。
      (四)
  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應把勞動生產率作為主線貫穿始終。圍繞這根主線,要展開分析活勞動與物化勞動、人與物、生產力社會性質與生產關系社會性質的對立統一關系,從這些關系中研究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為此,應著重解決下列幾個問題。
  第一,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焦點。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生產力社會性質是由生產關系社會性質表現出來。前者是內容,后者是表現形式,內容與形式不可分割。人們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過程中的一般社會關系,直接表現生產力一般社會性質。與生產力一般社會性質發生矛盾的是特殊的所有制形式。這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焦點。與生產力一般社會性質發生矛盾的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系的總和或集中體現,而不是生產關系的三分之一。因此,既不能用傳統觀念看待所有制,也不能弱化、淡化所有制問題。
  第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勞動生產率不僅是一切經濟問題的秘密所在,而且是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并成為高于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所在。資本主義不可能最終解放生產力,使其達到勞動生產率的極限。因為一方面,資本調動科學和自然的一切力量,以便使財富的增長較少取決于勞動時間;另一方面,資本的直接目的是交換價值(進一步說是剩余價值)而不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財富。由此可見,“資本本身是處于過程中的矛盾,因為它竭力把勞動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勞動時間成為財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11〕科學技術愈發達,這個矛盾愈尖銳。當智能生產力代在全世界形成之后,生產一定量產品的活勞動趨向無窮小,價值和剩余價值也就無窮小,資本最終違背自己的意志而退出歷史舞臺,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將崩潰。
  生產力社會性質的歷史演進,要求生產關系越來越社會化,即社會占有生產資料。而社會主義社會正是按照生產力這一性質所逐漸建成的新社會,生產力社會性質同公有制的矛盾,可以通過自身的力量來解決。當前的改革開放,正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強大動力,它使社會主義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高科技,推動生產力性質飛躍。將來,一旦智能生產力把人從直接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市場經濟退出歷史舞臺之后,社會主義將向共產主義邁步,實現生產力的最終解放。
  第三,公有制的本質是剩余產品歸社會占有。
  如前所述,勞動生產率的極限是在一定勞動時間內,產品量極度豐富。若以一年為時間單位,社會總產品量(C+V+M)的極度豐富, 則表示該年勞動生產率的極限。而社會總產品中的C和V,分別表示當年已消耗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剩下具有本質意義的是剩余產品M。可見,提高勞動生產率或發展生產力的直接目的是增加剩余產品。但在不同社會形態下,增加剩余產品的最終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剩余價值歸資產階級占有,是資本主義生產目的;剩余產品歸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共同占有,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它是由公有制所決定的。進一步說,極度豐富的剩余產品歸社會占有,表明全體勞動者有充分的自由時間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12〕由此可見,公有制的本質是剩余產品歸社會占有。
  但公有制是隨生產力社會性質發展而發展的,因而社會占有全部剩余產品也是一個較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我國現階段,尚只能實現國家占有剩余產品的主導作用,還不能完全實現占有上的社會化。對國有經濟,國家可以通過稅收調節、上交利潤、股份分紅、國民收入再分配等形式來占有一部分剩余產品;對非國有經濟,也可以通過稅收調節(堅決杜絕偷漏稅)、參股控股、再分配等形式來占有一部分剩余產品。因此,即使非國有經濟的比重有所增大,也不會改變國家占有剩余產品的主導作用,因而不會動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所以,公有制的本質是隨剩余產品逐漸歸社會占有而逐漸體現出來的。我們再不能離開生產力社會性質,用傳統的財產所有權這個法律用語,來說明公有制的本質。
  第四,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有其內在聯系。
  當生產力社會化發展到各種生產要素都必須通過市場來配置時,商品經濟也就被稱之為市場經濟。因此,市場經濟就是生產力社會化程度較高的商品經濟。其基本經濟規律就是價值規律,不過它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空間大大擴展了,因為信息生產力的社會化已達到國際化,通過價值規律在國際市場上配置資源,是唯一能適應這種生產力社會化的經濟形式。資本主義私有制之所以能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并不是資本家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的結果,而是整個資產階級占有剩余價值的結果。今天,資本主義跨國公司的規模,比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描述的股份公司的社會化程度,又大大推進了一步,它作為向社會占有生產資料的過渡,可以說是一步一趨地接近終點。
  社會主義公有制卻不是如此被動地適應生產力社會性質,而是自覺運用價值規律并在國家有意識地宏觀調控下配置資源。國家占有剩余產品,歸根到底是為全體勞動者謀利益,不存在統治階級利益阻礙生產力社會化和生產關系社會化的障礙。所以,社會主義公有制通過產權制度的創新,比資本主義更有利于同市場經濟相結合。
  第五,生產力革命的結果將實現我國的經濟騰飛。
  鄧小平說:“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13〕由高科技所推動的這次生產力革命,將完成從機器生產力到信息生產力的換代。世紀之交的未來約20年,是我國面臨極好機遇的黃金時期,發展中國家如能自覺掌握生產力換代規律,將率先實現經濟騰飛。“環太平洋地區的發展已改變了經濟發展的歷史,因為它們跳過了工業化階段,直接進入信息經濟階段。”〔14〕這是由當代生產力社會性質所決定的。信息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已達到國際化,并顯示出從區域經濟一體化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但這對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意味著面臨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機器生產力被信息生產力所取代,如前所述,處于矛盾過程的信息資本,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志,在退出歷史舞臺的崎嶇小道上又臨近終點一步。資本在掙扎中看好國際市場,這就是當代國際資本流動的根本原因。它給發展中國家在客觀上造就新的發展機遇,不以資本的意志為轉移。而發展中國家不存在生產力換代的包袱,率先實現經濟騰飛,是大有可能的。
  為了適應生產力社會性質的革命性變革,我國要加快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理論經濟學要從這種轉變中,深入研究生產力社會性質同所有制社會性質的對立統一關系。
            (作者單位:中共湖北省黃岡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東方霞凝]
  注: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62、33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321頁。
  〔3〕〔8〕〔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7、926—927、26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53頁。
  〔5〕〔11〕〔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219 、219、225頁。
  〔7〕〔14〕約翰·奈斯比特、帕特里夏·阿伯迪妮:《2000 年大趨勢》,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372、386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第303頁。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11頁。*
  
  
  
貴州社會科學貴陽2-6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戴述初19961996 作者:貴州社會科學貴陽2-6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戴述初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8:37

[新一篇] 理性與激情  ——對近年中國女性文學的幾點思考

[舊一篇] 瓦杰帕伊訪華和中印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