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玄策一人滅古印度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話說大唐貞觀二十二年,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天竺統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國,并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系。唐太宗派遣王玄策出使天竺五國,蔣師仁為副使。當時天竺分為中天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五國。中天竺王尸羅逸多剛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為王發動政變,目中無人,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王玄策僅帶三十從騎,雖奮力苦戰無奈雙拳難敵四手,終因兵少王玄策從騎多死難,玄策被擒扣押,各國的貢物也被阿羅那順掠奪。

  王玄策和蔣師仁乘夜色越獄而出,并在戒日王之妹的幫助下,要血洗此仇。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里,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七千騎兵。又繼續檄召臨近唐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又集兵馬萬余,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聞悉后也發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在北天竺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率領這兩國的八千余人,兵不卸甲,馬不離鞍,直奔中天竺茶A和羅城,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大戰三天三夜,王玄策利用地勢布下背水一戰的陣勢,殺死敵軍數千、溺斃萬余、俘虜1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祖那親自統率的7萬戰象部隊,斬首了三千余級,逃兵在河中又淹死了上萬人。王玄策一仗擊潰天竺數萬象軍。天竺王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伎倆,云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天竺兵將落水溺斃者萬余,被俘萬余,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

  阿羅那順見兵敗城破,遂棄城而逃,卻不知死活,收拾散兵游勇妄圖再戰。蔣師仁率兵再戰,乘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而天竺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尸鳩摩援兵,接著再收集散兵殘將準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蠻斗,設分兵伏殺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坑殺。最后,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滅亡。

  由于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天竺,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廟參拜,禮佛而歸,中華的謙讓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佩服。之后,王玄策押著阿羅那順回到了長安。唐太宗欣喜過望,拜王玄策為朝散大夫,獻俘于宗廟。太宗死后,刻了阿羅那順的石像,列于玄闕之下。由于在中國境內他并沒有做過什么,因此也沒有什么特別提拔和任命。再加上當時大唐開邊將星如云,玄策“不務正業”的功績(尤是對唐本無意征伐的國家)也不那么顯眼。在從印度回來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玄策晚年寫過回憶錄《中天竺行記》,但不為世人重視,后來也失傳了。

  大唐的一個使節,單人匹馬,手無寸兵,竟然能在萬里之遙以書征鄰國之兵,滅強國于域外,由此可見大唐的強盛,唐人的氣節啊。


網載 2013-09-10 20:55:54

[新一篇] 大唐和吐蕃的首次大會戰――大非川之戰

[舊一篇] 大唐輝煌盛世的巔峰---開元盛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