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綜述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2007年高考現代文閱讀穩中有變。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廣東、山東、海南、寧夏等地以《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程標準語文科考試大綱》為依據來命題,分必考內容與選考內容;其他省市則基本不變,但也作了微調。總體來說,現代文閱讀文本多樣,有很強的人文性。設題遵循考試大綱,注意引導考生與文本對話,精致簡潔。重點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兼顧科技與人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感性與理性等方面,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有利于深化課程改革,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現從以下三方面來評述:
  一、高考現代文小閱讀——科學文閱讀
  科學文閱讀能力是學生未來發展極為需要的能力,該項考查體現了命題著眼于局部和整體關系的構想,體現了高考現代文閱讀的能力要求。
  科學文閱讀的選文分為社會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類文章。今年全國18份語文卷的選文,篇幅以八九百字居多,大多選擇社會科學類文章。如海南、寧夏卷關于“為什么在我們這個堪稱偉大的時代卻出不了偉大的作家”的思考;遼寧卷的“人與現代技術”,融入了對現代技術的思考;北京卷的《“核心競爭力”:福音與詛咒》,內容涉及對企業發展的思考;湖北卷《彩陶——中國遠古文化的輝煌代表》、江蘇卷的“漢學是什么”、江西卷《書齋》、全國卷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重慶卷《民間藝術的當代變異》、安徽卷的《“藝術默契”與京劇的伴奏》、浙江卷的“怎樣的琵琶聲音才算好呢”、上海卷關于“包豪斯”藝術設計學校的介紹等,涉及遠古文化、漢學、書齋文化、文化遺產、藝術審美欣賞、民族審美的心理、學校文化的影響力等內容;山東卷的《“龍城”還是“盧城”》涉及文化考訂;廣東卷的《創新與想象》強調了藝術與科學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自然科學文有全國卷Ⅱ有關“生物多樣性”的介紹、四川卷《瓦斯的開發和利用》、湖南卷有關“嗜鹽菌”介紹。兩類文章兼顧的有天津卷和福建卷。
  這些文本基本上都涉及“文化”這一話題,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文化,關注和諧,關注人類歷史,關注文明的發展,關注民族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立足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關注科技前沿,貼近現實生活。但是自然科學文所占比例較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科技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與科學精神,這對國家民族的興旺強盛能起到積極作用。
  從設題角度來看,選擇題有對概念的確認理解,如全國卷Ⅰ第5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的理解;有對文意的篩選整合,如對表述的選項內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進行判斷;有對句子的理解,如江西卷第7題對“書齋永遠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這句話的理解;有追問原因根據的,如浙江卷第8題對“珠落玉盤”用來形容琵琶聲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釋是否恰當的辨識;也有對某一片段語言的說法進行分析,側重于話語情境方面的考查,如浙江卷第9題“文章開頭說難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樣的琵琶聲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說歷來有正面、直接而具體的標準”,要求對此分析,選擇正確的答案;還有依據原文的信息進行推理判斷方面的考查。主觀題主要是結合動態語境考查信息的篩選整合、語意的理解等能力。科學文閱讀設題靈活,以能力為旨歸,有利于課程建設。
  二、高考現代文大閱讀——文學作品閱讀
  文本的選擇是現代文閱讀命題過程中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文本的人文價值及難易度關系到試卷的水平、風格、檢測的信度與效度,也體現了語文新課程理念、教學導向。今年現代文大閱讀的主要特點如下:
  1.文本的選擇
  (1)命題者考慮到了可命題性、難易度、城鄉差別、閱讀區分度等因素,所選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500字左右。全國卷Ⅰ《總想為你唱支歌》、全國卷Ⅱ《海南雜憶》、北京卷《濕濕的想念》、天津卷《雪野里的精靈》、重慶卷《告別三峽》、安徽卷《鄉村的風》、福建卷《落葉是疲倦的蝴蝶》、廣東卷《泥濘》《訪鋼琴演奏家傅聰》、海南寧夏卷《林沖見差撥》《葉圣陶在四川》、湖北卷《日月行色》、遼寧卷《爐火》、山東卷《燈火的溫情》《夢碎雅典》、浙江卷《泰山之思》等約1500字;四川卷《焰火的變奏》970多字;江西卷《泰山很大》、湖南卷《憶劉半農君》、上海卷《重西湖》都在1500字以上;江蘇卷的《麥天》篇幅最長,有1900多字。現代文閱讀主要對文本的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語言與內容、形象與意蘊、形式與主自、手法與意圖等方面進行考查。它是一種精細化的閱讀,而不是一種泛讀或消遣娛樂型閱讀。考場時間緊,試卷題量大、要求高,如果文本篇幅太長,考生耗時太多,影響答卷,將不利于選拔。現代文大閱讀的篇幅宜千字左右,最長也不要超過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為最佳。
  (2)語言典范,有陶冶與引領作用,同時還有一定的文學性和實用性、有時代精神和審美價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進考生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年高考大閱讀的文本價值取向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融,有利于課程文化的建設。如全國卷Ⅱ茅盾的《海南雜憶》,寫的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到海南島的經歷,表現了海南島的巨大變化,通過側面來謳歌社會主義新中國。北京卷《濕濕的想念》,作者用飽含深情的文字,懷想爺爺沈從文先生,通過重點描述故鄉的風景和水邊的生活對沈從文一生的影響來表現一種真善美的人生形態。湖北卷的《日月行色》,通過描寫一對青年情侶約會的情景,表現了山村青年男女淳樸的愛情之美,引導考生建立正確的愛情觀。浙江卷的《泰山之思》,作者審視泰山深憂鎖閉的心態,揭示泰山贏得尊重的深層原因,寄托了美好的祝愿。總之,高考大閱讀選擇的文本是健康積極的,有利于考生的發展,體現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育人功能的課程基本理念。
  (3)凸顯文學性,以散文為主,融時代性與經典性為一體。2007年高考現代文大閱讀的語料主要是散文,類型多樣,文學色彩、感性色彩比較強,側重考查形象思維能力和分析綜合、品味鑒賞等能力;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思辨精神,或托物抒懷,或抒情寫意,或懷想親友。也有選擇小小說的,如湖北卷的《日月行色》,語言純正規范。還有文學經典、時文美文等,可讀性強。以文學作品為現代文大閱讀語料來考查鑒賞文學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是高考改革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之一,符合新課標精神。
  2.設題
  設題遵循了考綱對現代文大閱讀的能力要求,新課程卷從分析綜合、鑒賞評價、探究三個能力層級進行考查,有些非新課程卷也隱含了對探究能力的考查。另外有些試卷還強調遷移,注重與高中語文課文有關閱讀題的聯系。
   具體來看,各地試卷的文本選擇不同,考題不同,問法多樣,但從“形而上”的角度來分析,實則相同,主要有五類:
  一是在“是什么”上設題,要求理解文本中某些詞句的含義、文學形象的特點等,側重語言信息的確認,側重理解能力的考查。如全國卷Ⅱ《海南雜憶》第15題理解“道旁石”“補天手”在文中的意義,既考查了詞語的表層意思,也考查了深層意思,化隱為顯,是一個好題。安徽卷《鄉村的風》第14題:“文中畫線句子所說的‘詩意’是通過哪幾幅畫面表現出來的?”要求對文本信息進行篩選整合,考查了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二是在“怎么寫”上設題,如文本怎樣布局謀篇、思路層次如何安排等。其外在表現為解讀語段組織、層次結構,內在表現為理清行文的思路邏輯,還包括表達技巧、表現手法、用詞造句等。如重慶卷《告別三峽》第16題的第一問:“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點?”考查考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考生需要理清整體思路,了解文章是如何安排材料的,是對文本怎么寫方面的解構;第17題:“全文滲透著作者告別三峽的強烈情感,請具體說明其情感的變化。”考查的是對文章整體情感心理走向的把握能力,考生需要分析出作者內在情感脈絡的變化,并加以綜合。
  三是在“為什么”上設題,在寫作目的等方面設問,如開頭為什么這樣寫、結尾為何要這樣處理、某一片段語句為什么要這樣表達,有時還可以是對上下文某些說法的追問,等等。如安徽卷《鄉村的風》第15題:“文章描寫鄉村的風,在第四自然段又寫到兩棵樹的成長,有什么用意?”就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從文本的思想內容上著眼。還有的是就文本內容本身追問為什么,側重文章內容前后之間的因果聯系,上海、湖南、浙江、江西等卷均有這樣的題目。
  四是在“怎么樣”上設題,如語言的表達效果怎樣、有哪些特色,或比較寫法、用語孰優孰劣等,浙江、湖北等卷均有此類題目。有時要求對某一語言片段或句子加以賞析,實質上是結合文本對表達效果、表達功能、語言特色等進行分析,品味語言表達之妙。如湖北卷《日月行色》第18題:“本文的人物語言有哪些特色?請分別舉例分析。”
  五是在“探究、完形與建構”上設題,這類題一般具有延伸性,要求結合文本,理解某種說法,探究文意的深度。如北京卷《濕濕的想念》第20題:“結合‘濕’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義,說說為什么沈從文認為‘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濕的’?”或在語意未完處、文本空白處進行補寫、續寫,使之完形。如上海卷《重西湖》第12題要求續寫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這其實是要求考生作銜接性續寫,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內容、語言形式、語氣語態上要與原文保持一致。或從思想情感的角度挖掘作品豐富的意蘊,如安徽卷《鄉村的風》第16題。
  這些題目首先注意了開放與限制結合,在一定的文本框架內適度開放;二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探究性閱讀的特點;三是遵循了閱讀自身的規律,在解構文本的同時,對文意或思想進行建構。如上海卷的試題,留給了考生充足的言說的空間,尊重了考生,將人在閱讀中隱形的表達欲望有形地呈現出來了。
  “形而下”的文本多樣,考題也多樣,而事實上考究了“形而上”后,就會發現幾乎所有文本的閱讀都是相通的,目的是考查閱讀能力、閱讀素養,設題的實質也相同。
  現代文閱讀這樣設題是科學的。我們知道文本是怎么來的,就知道應該怎樣去解構文本。而事實上,文本的建構是遵循了寫作的雙重轉化律的,從生活圖景中感悟出有價值的思想后,再將思想情感、生命的激情化為形象題材,借助一定的手法,如布局謀篇的方法、文學手段等,轉化為語言文字,生成文章,所謂寫作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因此在閱讀時,要對文本進行解構,即確認一個文本中的相關信息、詞句的意義、形象要點、題材、段落大意,等等,在把握了寫什么的基礎上再尋求作者是怎么寫的、層次是怎樣安排的、思路怎樣、具體用了哪些手法、語言表達效果如何、有什么特點、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等等。因此從寫與讀的關系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樣設題的科學性。
  三、2007年新課程語文試卷選考內容
  新課程高考在大閱讀方面實行選考是語文課程性質的體現,文學類文本與實用類文本分別體現著課程的兩個特點,當然也并不是說實用類文本就一定不具備人文性,文學類文本就一定不具備工具性,其實就所選的文本來說,選文本身就體現著這個特點。采用選考,體現了考試的個性化,有助于發揮考生的特長,突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廣東卷文學類文本為遲子建的《泥濘》,實用類文本為《訪鋼琴家傅聰》,各3小題,分值也各15分。《泥濘》抒寫了對泥濘的熱愛之情,引導考生思考人生苦難、民族生存的艱難。《訪鋼琴演奏家傅聰》雖屬訪談,但內容涉及做人,“做人,才做藝術家”給考生以人生的教益。
  海南、寧夏卷文學類文本為《林沖見差撥》,選自《水滸傳全譯本》第八回,系古典文學;實用類文本為《葉圣陶在四川》,選自《葉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內容涉及人性的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對比。兩個文本古今相映,引發考生的思考。分值各計25分,依次為1道多選題和3道簡答題。
  山東卷文學類文本《燈火的溫情》和實用類文本《夢碎雅典》,內容均涉及人生態度,通過散文形象或新聞來引導考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分值各為18分,是4道簡答題。
  四個省區的考題也同樣遵循了命題的規律,尤其是按新課標的精神來設題,最后一題均為探究性考題。如廣東卷第18題:“最后一段,作者既說‘我們也不會刻意制造一種泥濘讓它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又提出‘我們是否渴望著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第21題:“根據傅聰的觀點,演奏家如何才能使偉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斷地發展’,‘不斷復活、再生、演變’?”這兩道題考查考生從不同層面深入發掘作品意蘊的能力,要求結合文本探討作品蘊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觀點,并能提出獨到的見解,屬理解性探究。
  海南、寧夏卷第14題與第18題是依據有關線索,如自勉或他評的話語來探究人物的身份、性格、心理、胸懷等,并進行簡述,是對人物心理等方面的探究。
  新課程考卷提供兩組試題供考生選擇是課程改革理想化的表現。一方面它試圖突破一種文本的形式,給考生以文本的選擇權,讓考生發揮優勢;另一方面也給命題者在文本選擇、命題預設上帶來困難,命題者要苦心琢磨如何保持兩種文本難易度的平衡,這是我們今后將要面對的課題。

語文建設京114~117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蔣平20072007
蔣平,浙江省紹興市魯迅中學。
作者:語文建設京114~117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蔣平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7:47

[新一篇] 2007年區域經濟合作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20世紀30年代兩種中國近代史話語之比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