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文文學的展望  關于世界華文文學的歷史與特質的一些隨想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一
  這小論的作者是第一次參加討論歷有年所的有關“世界華文文學”的議論,因此還不明白討論會對“世界華文文學”的界定。
  但是從常識上理解,“世界華文文學”似乎應該指涉中國大陸本部——包括臺港——以外地區的華人或華裔文學作家,以漢語=華語書寫的文學。
  因此,“世界華文文學”,大約就有三個地理學上的內容。首先是歷史悠久的馬華文學,指的是馬來半島上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誕生于二十世紀一十年代末的華文文學。菲律賓的菲華文學也許可以包括在這個范疇。其次是主要在六十年代初登臺的、旅居北美洲的華人或華裔作家以現代漢語書寫的文學。八十年代以后,從大陸旅居北美洲的華人、華裔作家,也參加了這個行列。第三部分,是散居在馬來半島和北美以外世界其他地區例如大洋洲等的華人或華裔作家的漢語文學作品。
  小論的目的,是以馬華新文學和北美華文文學為代表,從其歷史和特質,概括地推想世界華文文學未來的展望。
      二
  馬華文學,歷史悠久。華人移民馬來半島的歷史,早則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華人大量移民馬來亞,是十九世紀中葉之后。歷史地來看,華人移民英殖民地馬來亞的歷史,從移民過程到移民以后的生活,充滿慘苦的血淚,是一部華工奴隸勞動(“豬仔”)的貿易、苛投、剝削和凌虐的歷史。
  但是由于南洋距離閩粵相對較近,在日本殖民當局嚴禁大陸東南沿岸華人華工移民臺灣的政策下,在二十世紀中,華人向英屬馬來亞移民的運動一直不曾歇止。因此,受到1919年“五四”反帝愛國運動、二十年代中國北伐革命和三十年代中國抗日民族戰爭直接影響而南來馬來亞的文人、作家、新聞記者、政治流亡人士、知識分子也比較多,而受到帝國主義侵凌下中國被迫走向歷史的現代的、不斷的痛苦和痙攣的影響也較深。而馬華文學,正是在馬的華人反對當地帝國主義和封建壓迫、反對日本侵略、支援中國、甚至支援馬共民族解放運動中誕生和成長的,其歷史綿長,作品也比較具有歷史的、思想的傳統與深度。而其重大特色,在于從一十年代馬華文學的誕生,一直到四十年代抵抗日本占領、支援祖國抗日的文學運動,都受到中國政治、思想和社會運動直接、間接的影響,和現代中國誕生的胎動有深切的聯系。
  據馬華新文學史家方修所作的界定,“馬華新文學是受了中國五四文化運動的影響,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在星馬地區(包括北婆羅州)發展起來的華文白話文學”。因此,馬華文學的幾次興衰,和中國及星馬地區幾次反帝、反封建的社會政治運動的發展與挫折相應和。1925年,革命的廣州政府在上海、廣州發動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勞工運動和學生運動,在文學上,郭沫若和蔣光慈倡議“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這“新興階級文學”論,很快擴散到馬華文學界,以“新興(階級)文學”之名,展開了描寫在馬華工于礦山、橡膠園和工廠的生活和斗爭的文學,并有重要收獲。待馬英當局在1930年展開對馬華左翼文學的白色恐怖鎮壓,運動遂寢。
  1937年,日帝向中國全面進攻。以抗日援助中國、支援英軍、保衛馬來亞、支援蘇聯為思想內容的馬華抗日文學運動蓬勃展開,收獲更是豐盛,作品表現了激昂的中華民族主義情感。1942年,日軍驅逐了英軍,在馬來亞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占期。抗日文學轉入地下。
  1945年日本敗走,在日占下的抵抗運動中壯大起來的馬來亞民族解放運動,繼續在戰后展開反對美國支持英國在馬來亞延續殖民統治的民族、民主斗爭。反英獨立,爭取民主自由,成了1945年以迄1948年馬英當局為全面鎮壓馬共而宣布戒嚴(“緊急狀態”)為止的馬華新文學的主要內容。
  馬英當局的反共鎮壓,使馬華新文學陷入虛無彷徨的暗夜,導致文壇色情官能的題材充斥。1953年開始,由青年學生界首倡反對文學的黃色化運動,配合反內戰爭獨立的運動,以“愛國主義的大眾文學”為口號,寫內戰、剿共戰爭下民眾和社會的傷害,描寫青年學生的覺醒和向上、刻苦奮發、力爭上進,關心社會和民眾的形象。
  另據馬來西亞前行代作家指出,1949年以后的大陸文學思想,仍對馬華新文學有一定的影響。一直到文革結束,這種影響才逐漸消失。
      三
  馬華新文學歷史上表現出強烈的“中國指向性”的左翼文學傳統,使她在“世界華文文學”的系譜中顯出獨特的性格。因此,在她七十多年的歷史中,屢屢遭受到馬來當地民族主義、馬英殖民當局和馬來地方回教封建權力的鎮壓和掣肘,處境艱難。
  而長期以來,馬來當局對在馬華人的華文、華語和中華文化的限制、防范、壓制等歧視政策,為馬華新文學的持續發展,造成嚴重的另一種阻難。與之相應的馬華人士長期以來力爭自辦華文中學教育,維護華語文的延續和發展而奮斗不懈的精神和實踐,也十分令人敬佩。
  但是,隨著馬來西亞、新加坡作為新興民族國家的獨立與發展,要求在馬、星華人對馬、星國家的忠誠與認同的自然壓力,加上相對熟諳華語文、華文文學一代的自然凋零,以及馬、星華文、華語環境的逐漸失去優勢……都是馬華新文學持續發展難以解決的難題。
  此外,馬來西亞、新加坡獨立后,在世界冷戰結構下,被組織到以美國為首的反共陣營中。因此,截至八十年代的馬華新文學對中國(大陸)的指向受到限制。約七十年代末開始,馬華新一代文學家轉而受臺灣和香港文學較深的影響。許多重要作家在留學臺灣期間成長、發表作品,有人并獲得臺灣的文學獎。他們以在臺灣文壇的成就,樹立了在當代馬華新文學界的地位,并對馬華當代新文學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九十年代中期,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對中國大陸采取比較獨立而友好的政策。華裔青年到大陸留學日益頻繁,大陸作家、作品對馬華新文學和讀者的交流和影響加強,甚至取代了臺灣往時的影響地位。
  這些歷史上來自大陸——臺灣——大陸文學的影響,無疑對馬華新文學的發展起到深刻的作用。約一年多以前,小論的作者曾受到馬來西亞華文報《南洋商報》的委請,担任一項華文文學獎項的評審,因而有機會閱讀了一些當代馬華文學比較成熟的作品。如果以這范圍有限的實際閱讀經驗來看,八十年代大陸文學對馬華新文學創作上影響似乎尚不顯著。有不少作品讀起來和臺港文學差不多,描寫一個孤立、絕緣于馬來西亞本地社會的華人生活,絲豪看不出馬來西亞社會、歷史、生活、地理和氣候的特點,甚至到了把這些作品說成是港臺作家的作品亦無破綻的地步。這恐怕是臺灣文學影響比較消極的一個側面。
  但是也有些優秀的作品,則不但在語言、文學和敘述技巧上絕不亞于臺港作品,在思想、感情和內容主題上,承繼了馬華新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描寫了巫族、印度族、華人等多民族交會互動的社會,也突出表現了南洋獨特的社會、地理及民族和地方色彩。從這些作品中,小論的作者體會了馬來西亞國家的華文文學的成立,感到喜悅和感動。
      四
  由于前述的歷史發展的原因,不僅僅是對于中國學者和讀者,即連馬華新文學作家,評論家和讀者,也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中很難于在思想、感情上將馬華新文學的定位從作為中國新文學在星馬地區的一個支派的認識,轉變到把馬華新文學看成是戰后星馬獨立建國之后,作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個新生共和國的文學中的一個構成民族——華裔新加坡人或華裔馬來西亞人之以“華文白話文學”所創造的文學這么一個認識上來。
  但戰后歷史的客觀變化,要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上述第二個定位,并以這定位去進行研究和交流。馬華新文學,是馬來西亞文學和新加坡文學中一個重要的組織部分,即一個由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國內的一個組成民族——華人——用“華文白話”創作書寫的文學。
  移往馬來半島的中華民族,在橡膠莊園、錫礦礦坑,在各種工廠,在挑夫、人力車夫的勞動中,付出血汗的勞力;在反英反日抗暴斗爭中,和巫族、印度族人民并肩作戰,在馬來西亞獨立運動中做出巨大貢獻;在獨立后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即使在重重歧視構造下,也貢獻卓著。馬華文學,和馬來亞人民反帝獨立斗爭的歷史分不開,是馬來西亞、新加坡新生國家的文化和精神史的精華部分之一。馬華文學家,一方面作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忠誠的公民,一方面有權保持對民族本源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和文學保持高度認同和驕傲感,從而以華文從事文學創作,并且在作品中表達對于馬、星國家、歷史和其他兄弟構成民族的認同,表現華人在星、馬國家形成不能磨滅的貢獻,也表現對社會、國家未來的展望與祝愿,而以杰出的藝術成就獲取其他族裔同胞的尊敬。
  而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隨著港澳回歸后臺灣的回歸在即,二十一世紀亞洲工業化行程中,中國和馬來西亞、新加坡關系的緊密化,整個亞洲進入后西歐——后美國世紀,馬來半島的中國文化、語言、文字乃至華文文學的環境,如果沒有明顯改善,至少也應當會停止惡化。果爾如此,人們就有理由展望馬華文學的更順利的發展。
      五
  相形之下,在北美洲的華文文學,有很多不同。
  華人移民北美,也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大率經由英殖民地香港,經“豬仔”(奴工)貿易,販運北美。或許因為途徑迢遙,中國革命和抗日戰爭等中國現代史事件和華工在北美慘苦的半奴隸勞動,對北美華文文學影響不若對在馬華人影響者顯著,從而也沒有產生以反帝、反日為言的華文作家和作品。
  總之,以北美為基地的華人、華裔文學,一直要等到六十年代才登場。其作者以出身臺港在北美留學的學生為主,題材則寫留美知識分子在北美的生活和遭遇。主題就沒有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民族解放這一類的大論題,而多半集中表現個人的生活和感情。陳若曦的小說涉及文革期的大陸生活,應該是一項特例。
  七十年代的保釣愛國運動,史無前例地動員了北美的港臺留學生知識分子,舉起了反對美日帝國主義、重新認識中國革命、倡言克服因國共內戰所導致的兩岸分裂、摸索民族統一的道路的思想運動。這個運動也激發了北美留學華人知識分子去尋找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文學,從而重新評價臺灣自五十年代以迄七十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運動,引發著名的現代詩論戰和鄉土文學論戰。但畢竟由于時間短,比不上馬華新文學之源遠流長,在北美洲至今尚未形成若馬華文學意識上的北美華文文學的傳統。然而這第一代(主要出身臺灣)的華文作家,其在創作上的業績,已經受到普遍的評價。而近年以來,移美第二代人以英語刻畫在美華裔的生活、歷史和傳統的作品開始初步吸引人們的注意。但由于不是“華文文學”,不在小論的論題之內。
  北美華文文學家都帶著作為第一代移居者從臺灣、香港、大陸原所積蓄的漢語文、中國文學的深厚素養,在文學的語言、技巧上都有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五十年代馬華新文學在語言和技巧上(而非思想上)所不及的成就。然而北美華文文學獨自的文學傳統的形成;恐怕還得等待今后幾十年的時間發展吧。
  對菲華新文學和其他地區(如澳洲),華文文學,因作者知識不足,略而不論。
      六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香港文學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香港特區的文學。
  1945年,臺灣從日本殖民地的地位解放而復歸中國。在1947年到1949年臺灣文學性質爭論中,明確了“臺灣文學是祖國文學的一部分”的規定。一直到七十年代著名的文學論爭(1972-73年的“現代詩論戰”;1977-1978年的“鄉土文學論爭”)中,鄉土文學論的一派,一再強調臺灣文學是“在臺灣的中國文學”,而在海峽分裂數十年的現實中,不憚拗口,三復斯言,幾至眾口一辭地認定臺灣文學的中國性質。
  但到了八十年代,隨著社會政治的轉變,臺灣分離主義有所發展。而相應于這發展,乃有與中國文學針鋒相對的“臺灣文學”論/“臺灣本土文學”論的提起。到了今年十月,統獨兩派分別舉辦了紀念鄉土文學論爭二十年的學術討論會,觀其余緒,或者會發展成臺灣文學性質問題上統獨兩派的理論斗爭,或未可知。
  因此,在修訂大陸的現當代文學史時,考慮將臺灣文學史適當地編入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是急迫而重要的課題。此外,有計劃、有設想、有系統地把中國現當代文學介紹到臺灣——一個等待回歸的中國行省,也是一個急迫而重要的課題。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南京11~14J1文藝理論陳映真19981998臺灣 陳映真 作者:世界華文文學論壇南京11~14J1文藝理論陳映真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8:14

[新一篇] 世界華文文學史料學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世界華文文學的精神魅力  ——兼論世界華文文學新格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