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譯文]  荷花已經落盡,連擎雨的荷葉也凋謝枯萎了;秋菊也已開敗,卻還有那挺拔的枝干在那里傲霜獨立。

  [出典]  北宋  蘇軾  《贈劉景文》

   1、 《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2、注釋:

     劉季孫,字景文。北宋兩浙兵馬都監。蘇軾稱他為“慷慨奇士”。

     擎:舉,向上托。

     擎雨蓋:喻指荷葉

     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

     最:一作“正”。

 

   3、譯文1: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景致是在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啊! 

    譯文2: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
    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記住,
    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   

   

 

   4、蘇軾 生平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首詩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當時蘇軾正在杭州任職,任兩浙兵馬都監的劉季孫也在。兩人過從甚密,交易很深。詩人一方面視劉景文為國士,并有《乞擢用劉季孫狀》予以舉薦;另一方面增此詩以勉勵之。(蘇詩贈此詩時,劉季孫已58歲了,難免有遲暮之感。)

 

   5、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的劉景文(名孝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6、 這首詩作于元祐五年(1090)蘇軾知杭州時。劉季孫,字景文,北宋開封祥符(今屬河南開封)人,當時任兩浙兵馬都監,也在杭州。蘇軾很看重劉景文,曾稱他為“慷慨奇士”,與他詩酒往還,交誼頗深。

  詩中所詠為初冬景物。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渚蓮塘荷,現在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余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這里,詩人卻只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別在夏、秋獨領風騷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來襯托橙橘的歲寒之心。詩人的高明還在于,他不是簡單地寫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將描寫的筆觸伸向了荷葉和菊枝。終荷花之一生,荷葉都是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蘇軾用擎雨無蓋說荷敗凈盡真可謂曲筆傳神!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杰,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干。花殘了,枝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標傲世的品格。詩人的觀察可謂細致矣,詩人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亦可謂強矣!這兩句字面相對,內容相連,是謂“流水對”。“已無”、“猶有”,一氣呵成,寫出二花之異。

 

    7、  此詩是蘇軾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時所作。劉景文名季孫,原籍開封,是北宋名將劉平的小兒子。劉平駐守宋、夏邊境,力拒西夏,因孤軍無援戰死。身后蕭條,諸子早卒,只剩景文一人。蘇軾在杭州見劉時,劉已五十八歲。經蘇軾向朝廷竭力保舉,劉才得到小小升遷。不想只過了兩年,景文就死去了。蘇軾此詩雖似寫景,但每句都切合劉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對方。這在蘇詩中確屬精心之作。我們必須透過表面的景物描寫,才能領略詩中的積極涵義。
    此詩寫初冬。第一句寫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為高潔品質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殘莖,連枯葉也已無存,確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銷翠葉殘。”王國維乃謂“大有‘從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蘇軾此詩首句,殆更過之。夫留得枯荷,尚能聽雨,近則連枯葉亦無之,其衰颯至極矣。然則作者嗟嘆感喟之情僅此一句,第二句便將筆勢劈空振起,轉到了“菊殘猶有傲霜枝”。殘菊與枯荷,雖同為衰颯場面,卻以“傲霜枝”三字寫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態和貞亮之節,看似與第一句對文,有互文見義、相與呼應之勢;事實卻側重在“傲”字上。“擎雨”之“蓋”乃實寫,不過說像傘蓋一樣的荷葉都已一干二凈;而“傲霜”之“枝”的“傲”則以移情手法寫出了菊的內在精神,示人以凜不可犯的氣概。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則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蕭瑟秋風、嚴寒冬日為苦,作者卻偏偏贊之為“一年好景”,且諄諄囑咐“君須記”,此真以平淡無奇之語言給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無力回天,則全詩必成虎頭蛇尾,強弩之末。而作者乃從花寫到枝,從枝葉寫到果實,所謂“正是橙黃橘綠時”,乃金秋乍逝,百物豐收的季節,“橙黃橘綠”,又呈現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兩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現了炫目搖情的色彩,真使人疑為神來之筆。然而作者除了用幾個植物名稱和幾種簡單明快的色調之外,再無其他噶枝蔓之句,這就給予作者一種踏實穩重、矜平躁釋的美的感受。古人說:“情隨事遷”。而東坡妙處,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漸凋殘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黃翠綠,雖說用筆雅淡溫柔,卻具有不盡的蓬勃朝氣。寫冬景而能化凋謝零落為飽滿豐碩,非賢如東坡誠不可臻化。
     然此詩乃東坡寫贈劉景文者。劉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終身,年近六十,猶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與劉一見如故。既憫傷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窮而長此頹唐下去。就此詩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時值歲尾,荷枯葉盡,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難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節,而景文晚年并無虧缺,猶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總不免多向消沉頹唐一面著想;而對于讀書人,特別是對有理想抱負者來說,卻還有收之桑榆、獲取豐收的一面。所以詩人乃以三、四兩句對劉勖勉有加,給以支持,使劉認識到前景還是大有可為的。“橙黃橘綠”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緣結果之期,這使劉不僅看到荷枯葉盡的一面,還有傲霜雪抗嚴寒和收成果實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來,堅持下去。只是詩人純用比興手法,沒有把本意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罷了。
    東坡作此詩時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當然不能預知不久的將來還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曠達樂觀,主張應多方面地適應外界的環境變化,不因年老而頹唐消沉。然則此詩也不妨看做詩人本身的一生寫照。蓋蘇軾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卻始終沒有被逆境嚇倒,而稍摧其志。然則此詩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黃橘綠”,使千載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藝術果實,也算是美不勝收了。故竊以為如僅以景語之美來賞析此詩,猶屬皮相也。

                                          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53至255頁(全文)

 

    8、“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通過比較,把菊的傲性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這個傲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不可以有傲氣,但不可以無傲骨。傲骨是錚錚亭立的形象,是凌霜傲雪的精神,是隱逸漂灑的氣質。

 

    9、趣文:1920年,“辮帥”張勛做壽,辜鴻銘特地贈他一副壽聯: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這本是宋代蘇東坡送給好友劉景文的詩句,希望對方不要灰心失望,要珍惜剩下的好時光。而辜鴻銘以此聯贈送給張勛則另有深意,“擎雨傘”暗指清朝官帽,“傲霜枝”則明喻腦后小辮,其追懷前清之心跡躍然紙上,二人頗有些惺惺相惜的意味。

     身逢中西文化交匯、皇權制度日暮途窮之末世,作為傳統文化的虔誠篤信者,辜鴻銘有心衛道,卻無力回天,只好頑固地與整個進步的時代唱反調,這是時代賦予他的宿命,他僅是時代所孕育的一個“怪胎”而已。“菊殘猶有傲霜枝”,這不正是“辜大瘋子”之真實寫照嗎?

 

    10、獨留青冢向黃昏──王昭

     浩瀚的沙漠,阻擋不了你的步伐;風沙再大,也掩蓋不了你的美麗。你自愿出塞,遠嫁匈奴,不顧邊塞的荒蕪凄涼,不畏邊塞的狂風苦寒。你,為了維護漢兇的友好交往,毅然地踏上了大漠之行。你的傲骨,猶如“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菊;你的清高,猶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蓮;你的無私,猶如“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梅。望著你纖柔的身影,心中不禁蕩起層層漣漪。你用含淚的聲音訴說著你的一切。你用纖長的手指彈奏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般優美的琵琶曲。你,一代美人;你,巾幗英雄;你,不遠萬里來到大漠,為的是永世的安寧,你的深明大義將會被永久地記入史冊。
 

    11、獨自一個人靜靜站在那里,看著一池的秋景。池塘里的荷花已經是枯枝敗葉,再也無法把它們比喻成那穿著粉紅色紗衣亭亭玉立、“出水芙蓉”般的少女了,夏日那美麗的容貌早已香消玉殞,荷花花瓣也不知何時凋謝得沒有半點鮮色,昔日艷麗的花瓣都無精打采地垂下來,像遮雨傘似的葉子和根莖再也不像夏天那樣精神挺拔。唉,荷花失去了它的鮮艷奪目,失去了它的青春,生命正在沒落地凋零著。看著眼前死寂的景象,不由心中生起陣陣悲傷的感覺來,花開一季,人活一世,如白駒過隙,轉眼之間,一切仿佛只是夢境,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容顏老去,芳華不再,來不及回味,更不容你盤點和留漣。

    正在池邊這樣自悲自憐著,突然水中泛起點點漣漪,屏息細看,枯敗的荷葉下一群魚兒正在歡快的游著,它們雖然只有兩三寸長,也許是今年春天在這些茶葉下才誕生的吧。雖然幼小,但它們都格外的精神,一會兒游到枯萎的荷葉下面,把它們當作遮陽傘,一會兒又游到藕桿中間,來回的穿梭,仿佛在細細訴說一個個動聽的故事,讓人豁然明白,這沉寂中仍還蘊藏著無限的生機,只是我一味的沉浸在自悲自憐中,險些沒有發現。這樣想來,不禁又有些慶幸起來,畢竟在這枯敗中養育著新的鮮活的生命,誰又能說它們不能長成一躍龍門的驚世奇魚,讓這滿池枯萎的茶葉也跟著再續一段奇妙的傳說呢!

    見景生情,心情也好了起來,沿著一條兩邊種滿菊花的小路向更遠處走去,小路兩邊的菊花也已枯萎,但菊花的枝干頑強地挺立在冷風中,顯得格外的堅毅,陣陣秋風襲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顯得更加生機勃勃。我伏下身子,信手拈起一朵已經干透了菊花,放到鼻前仔細嗅了嗅,竟然還存有些許香味,雖然淡了許多,但卻香味更加清純而別致,比那平常喝過的菊花茶清香過千百倍。向更遠處走去,路邊有一些橙子、桔桿之類的果樹,金黃色的橙子,在陽關的照耀下耀眼奪目,綠油油的桔子,在風中賣弄著身姿,想象著它那酸溜溜的清香味兒,不覺口水流滿了腮幫。真想也做一回勇敢的盜賊,爬上樹枝,摘上三五七八只下來,狠狠地解了“嘴饞”的相思,可“志士不飲盜泉之水”,我雖算不上什么志士 ,但一直以來還假裝著斯文,真沒有勇氣讓“斯文掃地”,只有傻傻的望著滿樹的果子“止”起饞來,并在心頭安慰著自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吃不到的才是最香的”,這樣的想著,不禁自顧自的笑了起來。

    看著眼前這些有的枯、有的敗、有的生機盎然、有的雖已凋謝但仍有余香的這些景物,早先心生的種種的愁悶早已灰飛煙滅,原以為一年的好風景即將結束,可是,茶花枯了,魚兒卻生長著,菊花謝了,它的香氣更加密人。還有,這眼前黃得剌眼的橙子、綠得發亮的桔子,都是深秋最美景色!而且,依稀可以看見,在不久后的春天,這里又將是花紅草綠,鶯飛魚躍,另有一翻誘人的風景在等著我們去品嘗,去體味!這樣想來,心境釋然許多,人生如畫,生死別離,都是那畫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既然無力改變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無法留住不老的容顏,坦然面對,珍惜當下,精彩地活出生命中的每一天,也許,我們的精神會以另一種奇妙的方式得到永生。

 

    12、喜歡讀書,但以前往往不求甚解”,對書的閱讀僅僅停留在詞句本身,從未想過去探求文字背后的含義因此,背誦了大量古典詩詞,卻不懂那些文字的意思。喜歡“風燈零亂,少年羈旅”,喜歡“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喜歡“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可是,停留在詞句表面,讀不出作者的感情,這樣的閱讀是淺薄的,是無趣的

于是,不再一味追求文字的美麗,而是去字里行間悉心體會

于是,讀懂了杜甫“烽火連三月”的悲哀,讀懂了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瀟灑,讀了易安“人比黃花瘦”的思念,讀懂了陸游“尚思為國戍輪臺”的忠誠,讀懂了秋瑾“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的悲憤

這才明白了,只有用心去讀,才能另有一番境界,這不僅僅是一種樂趣,更能蕩滌人的心靈,洗去浮躁,消除無知

心灰意冷時,讀讀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傾聽斷崖上的野百合的教誨,陰霾便一掃而空

心高氣傲時,去看看偉人的事跡,便會靜下心來,覺出自己的渺小和不足,便不會再驕傲自大

 

讀書,思考,再將書中的道理運用到生活中來,這才是讀書之道,方才有趣。

 

 

13、菊花,作為一種司空見慣的花卉,在人們的眼里,真的算不上什么佼佼者;但在我眼里,它卻是一種極具情調的生命,它有自己的精華,能與用心讀它悟它的人心魂相通。可生活中又有幾人能真正讀懂它呢?

  陶淵明一生幾次出仕,因不愿違背心志辭官歸隱,荷鋤耕作歸來,盡興飲酒快意作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尋尋覓覓之中,他讀懂了菊的恬然和自在,也以菊的纖秀和淡淡幽香反過來滋養了自己似柔實剛的自主人格,真是好不悠閑!

  蘇東坡德才兼備,為人正派。但仕途坎坷屢遭磨難,60多歲了,被政界小人捉弄了多年依然不肯放過他,最終還把他驅趕到孤島———海南島上。人生的寵辱得失,讓他發出“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的慨嘆,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讀懂了菊的堅韌和俊逸。

  還有李清照淚眼婆娑地輕吟著:“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她在國破家亡的憂郁與苦痛中想起了與她一道飲酒賞菊的知心愛人。她詠菊,更詠出了自己無邊的愁思和寂寞。

  菊被譽為花中四君子之一,人們仰慕之,贊美之,因人們從它身上感悟到生活,感悟了人生,就像陶淵明追求的是菊之恬淡,自由生活;蘇東坡向往的是菊之俊逸,瀟灑人生;李清照體會到的是菊之寂寞、辛酸;菊花那片片柔美的花瓣,在緩緩綻放中輕輕傾訴著的花語,正是人生酸甜苦辣的不同滋味

  每日奔波勞累的我們,也許不曾留意菊花帶給我們的種種啟迪,也未曾認真思考過現實的人生。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淡泊、平和”,可在物欲橫流的當今“塵世”里,又有幾個不被庸俗的生活所“俘虜”?我們還是在菊花怒放的季節里,飲一杯菊花酒,做一個心懷美好,精致如菊的人吧。

 

    14、菊花,選在碩果累累的季節開出的花朵,別的花都已經褪去換作沉甸甸的果實掛在枝
頭,是因為嬌嫩的花受不了微冷的空氣吧?近乎蕭索的季節,孤獨的固執著以花的面貌存
在,給這個季節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從來很敬佩那些選在蕭索季節開放的花朵,更何況還開得如此華麗明亮。
  
  我看菊花,是“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煞 ”的霸氣,也是“芳菊開林間,卓
然霜下杰”的堅韌。是“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傲然,也是“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的悠遠。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倔強,是人淡如菊的
淡然。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1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