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甲午戰爭100周年學術研討會述略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由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和海軍軍事學術研究委員會聯合舉辦的“紀念甲午戰爭100周年學術研討會”,于1994年8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出席了會議。劉華清、張震分別為紀念甲午戰爭100周年題詞。劉華清的題詞是:“祭甲午百年,興愛國精神”,張震的題詞是:“弘揚甲午愛國精神,增強現代海防意識”。海軍司令員張連忠致開幕詞。出席研討會開幕式的有解放軍三總部領導、中國軍事科學學會高級顧問以及二炮、國防大學的領導同志。軍內外的60余名有關專家、學者及海軍機關、院校、部隊的代表出席了研討會。中國史學會會長戴逸等9名代表在大會上發言,20余名代表在分組會議上發言。
  這次研討會以“甲午海戰與中國海防”為主題,著重探討、總結和借鑒歷史經驗,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全民族中牢固樹立國防觀念和海洋意識,加強海防和海軍建設,努力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的安全保證。
  對甲午海戰的研究有所進展 關于甲午戰爭的起因,許多代表認為日本對外實行侵略擴張政策是甲午海戰最根本的原因;中國對朝鮮宗主權的喪失,朝鮮東學黨的起事,親日勢力內外勾結,為日本出兵制造了借口;資本主義列強對日本侵略行動的支持和鼓動;清政府的腐敗沒落,國防廢弛,有兵不利,有甲不堅,戰略決策失誤,給日本入侵以可乘之隙。
  對甲午海戰的規模、影響,許多代表認為這次海戰無論是從裝備、海戰技術、海戰狀況、戰略指導思想看,還是從政治影響看,都是世界近代化艦隊的首次海戰。
  探討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是這次研討會的一個熱點。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敗是這場戰爭的總根源。軍事方面,清政府對周邊形勢判斷缺乏全球大視野,建軍之策與現實威脅嚴重脫節;對國防建設沒有整體規劃,海防建設丟掉歷史延續;發展海軍是為了服務于其閉關自守政策,而不是為了控制海權和利用海洋。海防建設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軍事思想落后;“地方割據”和“各專責成”導致了軍力合成和建軍效益的內耗和隱患;海上戰役指揮嚴重失誤;軍隊體制不順,指揮不統一,海陸協同不好;帝國主義分子極力在軍事上的破壞和控制指揮權。
  對甲午海戰有關人物的評價有所突破 關于鄧世昌:有的代表既肯定了鄧的“高度的戰爭主動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和英勇獻身精神”,又對鄧的獻身方式提出異議,認為鄧的那種“自殺性攻擊行動”不可取,一是因為致遠艦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不可能撞沉吉野艦,二是鄧的溺水自沉雖然壯烈,卻不是一個軍人尤其是一個將領最好的選擇,犧牲應有價值,不應作無謂的犧牲,徒增敵方戰果。而且從當時情況看,鄧完全能夠獲救。他是當時不可多得的海軍將才,培養不易。選擇生比選擇死更有意義。有的代表則對此提出異議,認為對鄧世昌的這種責難,“毫無道理,實難令人茍同”。
  史學界以往有所爭論的劉步蟾的問題,在這次討論會上也有人重新提及。有的代表指出,劉步蟾冤案起始于混入北洋海軍的洋員泰萊的《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泰萊因在平時謀取北洋海軍權力時遭到劉步蟾的堅決反對,從而心懷不滿,便在戰后回憶錄中用無中生有的抵毀手段,說劉步蟾貪生怕死。而實際上,劉步蟾是一位敢于捍衛中國海軍主權,在戰中奮勇抗敵,最后自殺殉國的愛國將領。有的代表認為丁汝昌以陸將出任海軍統帥,對海事不精通,不能算是很稱職的海軍指揮人員,但并非對海軍一點也不懂的“門外漢”。他大節不虧,是一位具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愛國將領。對被清廷以“臨陣退縮”軍前正法的方伯謙的評價,隨著近年新史料的發現和研究的深入,證明清廷加給方氏的所謂牽亂船伍、撞傷揚威等兩項罪名是不能成立的,方氏不是逃兵,而是一位有愛國心的近代海軍人才。
  對李鴻章的評價,有的論文從李鴻章的國防觀念轉變入手,認為李有較符合當時實際的海防戰略思想,但并未完全實現。這主要是因為他所治畢竟是“末”而不是“本”,不改變封建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而企圖建立代表大工業生產的海軍艦隊,推進海防近代化,反過來又用以固封建之本,本身就是矛盾,其艱難與失敗,即使“才十倍于李鴻章者”也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則認為以往史學界許多學者所說李推行了一條“避戰保船”消極防御方針的評價有失偏頗。李在甲午海戰中的作戰指導方針,基本上符合近代海軍防御作戰戰略原則,基本上符合中國海軍實力變化的情況。從這次研討會總的看,多認為李鴻章是個悲劇人物,由過去的多貶到現在的理解或對其某些方面的褒揚。
  對晚清海軍建設的研討有所擴展 清末海軍的訓練,有的代表認為其特點是:廣設學堂,培養人才;留洋與聘請“洋教習”相結合,學習西方建軍經驗;強調基礎訓練,并進行一定的合練。其失策主要是:戰略發展眼光短淺,海軍訓練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四大艦隊各自為政,軍事訓練不統一;海軍訓練前緊后松,不能一一貫之,特別是甲午戰爭前幾年則幾近荒廢,嚴重地削弱了部隊戰斗力;戰術訓練和軍事理論嚴重滯后。
  與會代表認為,清末海軍建設的發展趨勢呈拋物線走向:1874年至1883年是創建初期,1885年至1888年是鼎盛時期,1889年至1894年,未置一艦,陷于停頓。其戰略失誤主要是建軍之策與現實威脅嚴重脫節,導致了戰略目標的偏離和誤差,逐步走向沒落。其原因:主要是近代海軍依附于封建制度的矛盾性,外界刺激下建立海軍的畸形性和李鴻章的私屬性。具體地說,是海軍的地方性、集團性嚴重地制約了清末海軍的發展;選將用人的失誤,加速了海軍的衰敗和沒落;海軍經費的不足則是導致海軍沒落的基本原因。
  與會代表認為,清末海軍建設的主要歷史意義在于:海防思想影響了中國人;為中國北洋海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北洋海軍時期所建立的一些基礎設施仍為后來的中國海軍所用;《北洋海軍章程》為中國近代海軍的發展提供了藍本。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中國人民在甲午戰爭期間所表現出的反帝愛國精神,不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空前的,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廣大海軍將士所表現出的愛國精神,是這曲悲壯戰歌中的最強音。與會代表在發言中都對人民海軍的建設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并寄予厚望。
  
  
  
軍事歷史        京058-059K3中國近代史陳宇19951995 作者:軍事歷史        京058-059K3中國近代史陳宇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00:54

[新一篇] 紀念王統照誕辰百周年學術討論會綜述

[舊一篇] 紀念胡適誕辰110周年學術座談會舉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