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譯文]   世界上奇異雄偉、瑰麗怪誕,不同尋常的景觀,常常處在艱險遙遠,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

     [出典]    北宋 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

     注:

     1、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huā)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zhǒng)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2、注釋:

      浮圖:梵(fàn)語(古印度語)音譯詞,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詞活用作動詞,筑舍居住。址:地基,基部,基址,這里指山腳。

  而:連詞,并且。卒:終,最后。之:指褒禪山麓。

  以故:因為(這個)緣故。名:命名,動詞。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后來泛指有關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

  慧空禪院:寺院名。廬冢(zhǒng):古時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后的服喪期間,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也稱“廬墓”。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廬:屋舍。(一說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墳墓。

  華山洞:南宋王象生《輿地紀勝》寫作“華陽洞”,看正文下出應寫作“華陽洞”。以:因為。乃:表示判斷,有“為”、“是”的意思。陽:山的南面。古代稱山南為“陽”,山北為“陰”。名:命名,動詞。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其文漫滅:碑文模糊,磨滅。文:碑文,與下文“獨其為文(碑上殘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獨:唯獨,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這里指的是碑上殘存的文字。猶:還,仍。

  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只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后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按,這里說的不是五岳中的“華(huà)山”)。言:說。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因為”的意思。謬:錯誤。

     3、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陽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碑上只有那字還認得出來,即“花山”。現在將“花”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懶于前進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足夠用來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來,未能盡情享受游山的樂趣。

  對于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沒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貴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意志,也不隨從別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意志與力量,也不盲從別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沒有外物來幫助他,也不能到達。但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難道誰還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情況,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要謹慎采取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fǔ);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fǔ);安上,字純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安石記。

     4、王安石生平見 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和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5、寫作特點

  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游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游的內容為喻,生發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

  文章前面記游山,后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游內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議論是記游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游處處從后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后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游,賦予記游內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本文的主旨在于闡述要“有志”“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文章的選材、詳略無一不經過精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游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深思熟慮、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過從詳。前者又詳記仆碑文字,其余從略;后者又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從略,記游后洞經過頗詳。記前洞和后洞概況,又前洞略,后洞詳;記游后洞,又寫經過略,補敘經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重。議游華山洞的心得甚詳,借仆碑抒發感慨從略。議游華山洞的心得,又議“志”較詳,議“力”“物”從略。

  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

  本文的記游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余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精要得當,以致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

       6、用“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

  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表達了三層意思,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物”“力”。在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強調“有志”;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了“有志”。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說得相當清楚、完備而透徹。三個“不能至”的三層意思,是按照三個條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邏輯十分嚴密。

    7、王安石的這段尋奇探幽的記游,既說出了做事與個人的主觀品質客觀外力的關系,還充分顯示了王安石敢作敢為不懼他人非議的個性

     游記中寫道:‘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至也.’人言固然可畏但可貴的是堅持主見不隨眾阿附.‘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則說明要有健強的體魄充沛的精力才有能力爬山涉水、探尋幽勝.才有可能辦好事情.有志有力而又不隨以怠.’說明有志有力之外,還要堅持不懈這三條是說個人品質的主觀方面.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是說遇到疑難困惑之處還須有外界的客觀幫助來指引.個人的自我探索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幫助包括他人的幫助和引導。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也,其孰能譏之乎?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要已經盡力了,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也不必遺憾了

 

        8、古今游記,大凡以兩類為最多:一類是蹤跡所至,景物紛陳,歷歷入目,牽引讀者與游者同游,啟發讀者與游者同趣;另一類是麗文華章,詞采斐然,描繪細膩,刻畫逼真,極盡作者行文縱橫之能事,滿足讀者審美之愉悅。

其實,質而言之,以上兩類游記借容易趨之表面,而往往難窮底蘊。前者,真則真也,卻往往因失之太實而笨拙;后者,美則美也,卻難免失之過于華燥而浮靡。故真正堪稱大手筆的游記,無不舍此輕車熟路而獨辟蹊徑,豁達中透露出一種“頌異標新二月花”的深邃意境。陶淵明的《桃花淵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石鐘山記》如此,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亦如此。王安石的文章,大多能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理論上的誘導,和情緒上的感染。那原因就在于作者胸襟開闊,見識高遠,而且善于運用簡潔有力、流暢透辟的文筆加以闡發,因小見大,由實入虛,就事論理。這篇不同于一般游記文的《游褒禪山記》正是這樣。

    9、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元,而人之所軍至焉。古人的話告訴我們,想貪圖享受,吃不了苦,靠走平坦的大路,是見不到奇偉之景,是無法取得人生成功的。吃得苦中苦,只有曲徑才能考驗人的意志品質,并決定只有意志堅強者才能到達風景優美的地方。

       那么,怎么才能走曲徑、通幽地呢?

       其一、要有勇氣。許多人在曲徑入口處徘徊而不敢進去,因為他們沒有勇氣去面對困難,接受挑戰。有一個人為我們做了榜樣,他20歲經商,不久便失敗,22歲參加州議員競選,又失敗,25歲再次競選議員,又失敗。31歲勉強上任議員,35競選參議員,失敗。42歲競選紐約市長,失敗。45歲在競選副總統,再次失敗。一生遭遇無數次失敗的他卻讓政議家們大跌眼鏡,他勇敢地挑戰總統一職并最終以微弱優勢當選,而且在幾年之后,徹底改變了美國的命運,他就是林肯。林肯不畏艱難,敢于挑戰的勇氣告訴我們,我們都不應該在曲徑面前徘徊,勇敢地沖進去吧!后來,林肯被公認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其二、要堅持。許多人在曲徑中疲乏地掙扎,內心也在考慮著放棄,想回歸大路的“溫暖”。蘇武警告我們,要堅持,不放棄。蘇武北海牧羊數十載,有多少艱辛,有多少威逼利誘,有“空以身膏野草,誰復知之”的恐嚇,更有無盡的孤獨與寂寞。但他堅持下來了,我們也應該堅持下去。現在,蘇武是為后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

    10、向前看。前面是一座險峻的高山,檔住一片綠茵茵的草地。那里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也有“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那里可以領略日出的壯麗,也可以欣賞牧童橫笛的奇觀。介甫兄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志士用自己的毅力和心血譜寫出一曲曲壯麗動人的奮斗篇章。古語說的好,“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生命是奇特的,他讓每一個人開一次花,但并不担保每一個人都結一次果,能不能結果,往往當你還是一朵花時,有沒有辜負自己的青春。為此,我們應該清清楚楚看昨天,扎扎實實抓今天,高高興興看明天。

          回顧昨天,應該是問心無愧,
          面對今天,應該是分秒必爭,
         展望明天,應該是信心百倍!

   11、“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大學里廣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不是擺上餐桌的珍饈佳肴,等待人直接享用。相反,它更像隱藏在深山老林里哺育無數精靈的清泉,關鍵在于你怎樣找到它,然后如饑似渴地開懷暢飲。 

      漫漫人生路,不可能盡是坦途,坎坷曲折在所難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學的春風夏雨,鍛煉了我們一顆永遠年輕的心,讓我們鍥而不舍,團結奮進;讓我們在今后的漫漫人生路上不會隨波逐流;讓我們為了摯愛的一切,即使遇到艱難困苦也會堅強。沒有比腳長的路,沒有比人高的山。再大的風雨,再大的困難,只會讓勇士更加斗志昂揚! 

      踏平坎坷成大道,在大學里成長起來的我們,勇敢地向前走去,有何懼哉?!在這里,我將用自己辛勤的努力來摘取人生的金果,暢飲生命的清泉,成就我的精彩人生!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18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