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譯文]  晚風中傳來了羌笛悲涼的《關山月》曲,遙想萬里家鄉閨中人無奈愁緒滿懷。

   [出典]    王昌齡 《從軍行·烽火城西百尺樓》 七首其一

   注:

   1、   《從軍行》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2、注釋:

    《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烽火:又稱烽燧,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晝報警燃煙,稱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糞,故又稱狼煙;夜晚則燃火,稱為“烽”。

     海:指青海湖。

     羌笛:羌族竹制樂器。

    《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為傷離別之辭。 

     無那:即無奈。


   3、譯文1:

     烽火連天,城西的百尺高樓上,黃昏薄暮里秋風颯颯,我獨坐樓中。 晚風中傳來了羌笛悲涼的《關山月》曲,遙想萬里家鄉閨中人無奈愁緒滿懷。

     譯文2:

     烽火城西面的樓高有百尺,黃昏時我獨自坐在那里,沐浴著青海湖來的秋風。羌笛吹奏《關山月》的樂曲被秋風從遠處帶來,無論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對萬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譯文3:

     西北邊陲,烽火城西面,四顧蒼茫,原野荒寂,只有這座危矗云空的百尺戍樓。時令正值深秋,又是黃昏黯黯的時候,涼氣襲人,久戍不歸的戍卒孤零零地坐在戍樓上,陣陣秋風正從青海湖方向吹來。四顧沉沉暮靄,重重關山,一勾凄清的殘月,在這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斷斷續續嗚嗚咽咽的笛聲。在這一陣陣的嗚咽聲里,邊塞征人積郁在心中的思親之情,實在無法消除了,那故鄉閨里的愁苦,那遙隔萬里的相思便一起涌上了心頭。

   4、王昌齡生平見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為唐代著名詩人,因擅長寫七言絕句,因而被稱為“七絕圣手”。


   5、《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是第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

  這首小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境,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游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時間又逢黃昏,“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人們思念于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像親人在呼喚,又象是游子的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征人積郁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于來了個大爆發,引出了詩的最后一句。這一縷笛聲,對于“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非常巧妙,非常自然。

  在表現征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也十分委婉曲折。環境氛圍已經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無那:無奈)。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果。這一曲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了。


    6、王昌齡眼中的明月是兵家之月,充滿一片肅殺之氣。有直接描寫戰爭場面的:“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不由讓人感受到戰場的陰寒、殘酷和恐怖;有表現邊關將士思念故鄉的:“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于輕盈自然、清逸明麗,不失一種剛健爽朗的基調,頗有王詩“緒密思清”的特點;有諷刺連年戰事的:“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對那些不以士卒的生命與鮮血為意、持寵尋釁、挑起戰事以邀功的邊將提出嚴厲的揭露與指斥;有送別戰友的:“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用“青山”“明月”這樣開朗的形象一掃天涯淪落的頹喪,展示了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真摯情懷。

  王昌齡詠月詩中最為有名的還是那首《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代表幽思的明月和代表戰事的邊關組合在一起,出于人之常情的離愁別怨與英雄氣慨結合在一起,豪爽俊麗外更顯悲壯激昂,全詩凝練、平實而又悠長,意脈細密曲折,情氣疏宕俊爽,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隘,以及生活在當世的詩人因時空的不同而在一瞬間成為永恒。


    7、我是從古詩詞里認識邊關的,古詩詞里的邊關大都是一副“虎帳春風遠,鎧里清霜寒”、“沙塞何窗育,樹短百草長”的凄涼景象。而且,古詩詞里的邊關又大都懸掛了一輪冷月,你看,“月從天外來,耿耿流素光”,“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還有孤城,“荒塞空千里,孤城絕四鄰”,“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還有大漠,“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大漠、孤城、冷月、窮秋、衰草、凄風,古人用最凄涼的詞句,為我構成了一幅邊關畫圖,蒼涼而凝重!


    8、遠在營中的征人,是否體會閨中的深情呢?“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一)”青海烽火城以西的瞭望臺上,荒涼的原野,暮色降臨,秋風漫漫,怎不讓人滿懷蒼涼?再吹起(或遠處傳來)哀怨的笛聲,讓人思鄉之情無法控制,而我此刻思念的人,她在閨中對萬里之外的我的思念也是無法消除啊。不說自己何等思念,而寫對方無奈相思萬里愁(“無那”即“無奈”),是詩家曲筆,也更見相知之深,相思之苦。這不是“妾心正斷絕,君懷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時歌·春歌》)而是“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李白《春思》)的交相呼應、萬里共振。

     人之常情,一旦寫得真摯而且深切,就格外征服人心。《唐才子傳》記載,詩人王涯愛妻情深,雖然身居高官而不納妾不蓄妓。這樣的感情自然給詩注入了生命:“當年只自守空帷,夢里關山覺別離。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其一)厭攀楊柳臨清閣,閑采芙蕖傍碧潭。走馬臺邊人不見,拂云堆畔戰初酣。(其二)”(《秋思贈遠二首》)自從離別后,他心甘情愿獨守空帷,只在夢中和妻子相見。千山萬水家書難得,新月讓他想起妻子的眉毛,楊柳觸動離情,芙蓉讓他憶起她的面容,相思無法回避,又念及戰事正酣,應以國事為重,努力從感情纏繞中解脫出來,并且對妻子婉轉表達了一種歉意。兒女情與英雄氣并存,讓人覺得這位唐代的模范丈夫的內心健康而豐富。

  這樣的分離和相思有兩種結果。一種是“金章紫綬千余騎,夫婿朝回初拜侯”(王昌齡《青樓曲》),凱旋之后,受到封賞,夫妻團聚。另一種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一霎相聚除非在夢里,現實中已經是陰陽永隔。哪一種可能性大呢?“一將功成萬骨枯”,結論是不言而喻的。

  僅僅是在紙上,戰爭都是那么殘酷。(新民晚報)


   9、北風凜冽,深秋的黃昏蒼涼、肅殺。一名士兵獨戍樓臺,燒著干枯的枝條,雙手搓著暖意。回望背后,軍營中煙火裊裊,熱氣騰騰,戰士們圍成一團吃著熱乎乎的湯水。樓臺上的那名戍卒不禁拾起羌笛吹起《關山月》,千絲萬縷的思念在荒漠中飄揚。“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這正是那名戍卒的心聲,也是千千萬萬士兵的吶喊。

  僅僅是八月,塞外就飄落紛紛大雪,北風將一本貧瘠的黃土地肆虐地不堪一擊。帳篷中將軍的角弓冰凍地難以張開,銀亮的盔甲結了層白霜。主帥營中為來行的武判官餞行,不知是誰,不知何處揚起《關山月》。笛聲悠揚,撩動起來戰士們的熱淚,眼眶的淚化作思念,手中的熱酒變作久久不歸的傷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再美的梨樹花開都不抑制不住羌笛的催人淚下,壓抑不住那份思念親人、牽掛家鄉的游子情懷。

  走進唐詩,走進唐詩中的碼頭、橫欄、羌笛、塞外邊關、山水田園……似夢回唐朝。


    10、羌族樂器中,首推羌笛。早在漢代應邵《風俗通》里,就有“羌笛”之稱。唐朝詩人儲光曦《明妃曲》中道:“虜騎雙雙引寶車,羌笛兩兩奏胡笳”,而王之渙更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著名詩句。中唐以后,羌笛又為詩人稱之羌管。溫庭筠《題柳》中即有“羌管一聲何處曲,流鶯百囀最高枝”。宋代以后,羌笛亦稱羌管。范仲淹《漁家傲》詞有“羌管悠悠霜滿地”之句。羌笛的凄婉在唐朝詩人王昌齡《從軍行》中表現最為淋漓盡致:“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一把羌笛,在文人墨客的詩詞里閃爍—個民族的喜怒哀樂。公元1227年,西夏王朝被蒙古族軍隊消滅,羌人從此再也沒有建立國家,可是這個倔強的民族依然繼續繁衍,羌笛的音響也沒有被歲月的流風吹逝。古老的羌笛依然保持原來的樣子,也依然是他們最主要的樂器。

    國家級羌族羌笛傳承人何王全告訴記者:首先羌笛的演奏方法難度大。羌笛有著不同凡常的演奏方法———民間稱之為鼓腮換氣法,即鼓起雙腮,讓氣流從鼻孔自由出入于肺部,口腔鼓腮成了演奏羌笛時,所需氣流的倉庫與中轉站。一曲音樂,無論長短,一氣吹成,演奏中絕不停頓換氣。掌握這種方法一般需要1年的時間,而且對演奏者的肺活量有著較高的要求、一般人16歲之后肺活量才可達到需求。其次,羌笛的制作工藝較繁復。每逢深秋,何王全便會走進岷江流域茂縣一帶白雪鋪蓋的山上,尋找黃燦燦的高山箭竹。其他地方的箭竹皮厚,管扁,內空不規則,不利發聲。而一定要選擇這個季節,是因為竹的生長幾乎保持在一種“冬眠”狀態,此時竹子的質地也相當適宜做笛。被選中的箭竹需用炊煙徐徐地熏上一到兩年,使其成為完全意義的干箭竹。隨后將從干箭竹中切出的笛管放入清油中半年乃至一年方成。最后的打孔更需要慎之又慎。另外,與大多數少數民族樂器一樣,羌笛的傳統曲目幾乎完全是靠藝人間的口傳心授完成的。雖然現在何王全手中有不少羌笛的譜子,但這些幾乎都是他通過記譜一點一點整理出來的。(《音樂周報》)


    11、望眼欲穿的妻子你是否曾有過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悔恨?是否曾有過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的感慨?是否也曾有過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的無奈?征戰四方的丈夫你是否有過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的惆悵?是否有過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的離殤?是否還有過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的蒼涼和憂傷?豈不知年年戰骨埋荒外,古來征戰幾人回?


    12、雨聲陣陣,泄露了空氣里掩不住的絲絲涼意。步伐踏過,碎裂了腳底下剛剛飄落的葉子。伴隨萬物的瞬變,秋悄然而至。

  隨著王昌齡的縷縷愁緒:“烽火城西白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隨著杜甫的豪情悲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天來了!也許是文人的偏見吧,秋天總是悲涼的象征。也許是樹葉的拋落吧,秋天充滿了離別的無奈。誠如柳永所說:“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秋天,不可避免地被蓋上了一層灰色的鋪墊。

  隨著農民的聲聲歡笑,隨著田地的沙沙稻響,秋天來了!也許是碩果的飄香吧,秋天賦予收獲的寓意。也許是桂花的盛開吧,秋天彌漫著沁人的芳香。正如蘇東坡之言:“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秋天,恰到好處地被刷上了一層金色的喜悅。

    秋天,有著五彩斑斕的底色,也有著矛盾而又真實的內容。


    13、古道悠悠。
  
  看殘堡凜冽風中,看野店孤立路旁,冷月經幡招魂,寒鴉古寺生瘴,暗淡了刀光劍影……。一路尋覓,一路思量,看得完的風景,看不夠的風情。那些散落在荒漠古野的村村寨寨,那些流落異鄉的聲聲駝鈴,絲綢之路從東蜿蜒而來,又從這里蜿蜒西去,遠古的泣聲在大漠中回響!
  
   大山明朗雋永,挺直清奇的脊梁;大漠淡泊寧靜,舒展著沉默的襟懷。漫道山寒水瘦,化繁冗為簡潔,變狹窄為曠遠,這是自然的臻境,又何嘗不是人生的臻境?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這是一座用心維系的城池,朝野上下因為你的捷報頻傳而放心,妻兒老小因為你的存在而日夜担心。風刀霜劍與一個注定的時刻短兵相接,枯枝蕭瑟,落葉紛墜,衰草之浪浮起西風的嘆息。戰鼓雷動,震天轟鳴,天,更遼遠;地,更寬廣!沒有碧云天,只有玉門關如一位年邁的守墓老人,額上的皺紋顯示著蒼勁,歲月的蒼桑蠶食著不變的赤誠。

    心韻如歌,歲月如歌。你象塞外的胡楊一樣站立,一站就是千年。即便有一天這最后的城堡坍塌了,但你的故事卻不會坍塌,這就是玉門關,一個永遠不會消失的玉門關。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2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