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 嬌艷的面龐不知道哪里去了,而滿樹桃花和從前一樣,笑對著春風。

      [出典]    崔護   《題都城南莊》

       注:

       1、《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2、注釋

  1、都:國都長安。

  2、人面:一個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3、譯文 

     去年今日,

  就在這長安南莊的門中,

  那美麗的面龐和盛開的桃花互相映襯,

  分外的艷麗緋紅。

  時隔一年的今天,

  故地重游,

  那含羞的面龐不知去了哪里,

  只有滿樹桃花依舊,笑對著這和煦春風!

    

 

    3、崔護 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貞元十二年(796)登第(進士及第)。大和三年(829)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終嶺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五月水邊柳》一詩寫柳,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從各個角度描摹垂柳的萬千風情,寫得盡態極妍,惟妙惟肖。各詩作中的“似醉煙景凝,如愁月露泫。 絲長魚誤恐,枝弱禽驚踐”、“物象纖無隱,禽情只自迷”、“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鳥弄桐花日,魚翻谷雨萍”等都是極難得的對句,充分顯示了殷功爐火純青、完美無缺的藝術造詣。

    4、關于這首詩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書生崔護,去長安應試,未中。一天,他喝了幾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見到一戶花木叢萃而門戶緊閉的人家,便上前叩門。半晌,只聽一位少女從門縫里問話,他對以姓名,并向她討茶解渴,那少女轉身取來茶水,便倚在門前桃樹下。崔護一邊飲茶,一邊就尋找話題,想和她攀談幾句,那少女雖沒有答話,然“目注者久之”。崔護飲茶之后,便起身告辭,那少女“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眄而歸”。時隔一年,崔護情不可抑,又于這一天去尋訪,只見大門緊鎖,空無一人,崔護便在門上題了這首詩,怏怏而去。 原來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親出門去了,當他們回到家門,那少女一見門上的題詩,便一病不起。而崔護也由于心中惦念不安又來尋訪,少女在昏厥之中聽到崔護的哭喊,又蘇醒了,終于成了美滿的夫妻。

  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也許竟是先有了詩,然后據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兩點似可肯定:一、這詩是有情節性的;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

    5、成語    人面桃花

  【釋義】 形容男女邂逅鐘情,隨即分離之后,男子追念舊事的情形。

 【釋義2】原指女子的面容與桃花相輝映,后用于泛指所愛慕而不能再見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產生的悵惘心情。也作“桃花人面”。

        6、詩的開頭兩句是追憶。“去年今日此門中”,點出時間和地點,寫得非常具體,足見這個時間和地點,在詩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難忘的記憶。第二句是寫人,詩人拈出一個人們猶知的形象——桃花,春風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艷麗,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紅艷,則“人面”之美可以想見;再者,本來已經很美的“人面”,在紅艷艷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顯得更加青春美貌,風韻襲人。一個耀眼的“紅”字,正是強烈地渲染出這種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氣氛。面對著這一幅色彩濃麗、青春煥發、兩美相輝的人面桃花圖,不用說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態,詩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歡愛和興奮,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兩句寫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異,有續有斷。同者、續者,桃花依舊;異者斷者,人面不見。這就產生了愈見其同,愈感其異,愈覺其續,愈傷其斷。正是這種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心情,越發加劇了眼前的惆悵與寂寞。

     7、從故事情節來看,這是一首即興的詩,它給人看到的似乎只是兩個簡單的畫面——桃花相映著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動貫串其間,由于畫面與畫面、畫面里(桃花)與畫面外(詩人)的對比、映襯,便巧妙地顯示了人物感情的發生、發展和起伏跌宕的變化,諸如初遇的脈脈含情,別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訪,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隱或現地表達出來了。全詩自然渾成,猶如從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盡。

  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后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一幕,可以激發起讀者對前后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這一點,孟棨的《本事詩》可能正是這樣做的,后來的戲曲(如《人面桃花》)則作了更多的發揮。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么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以花喻美女佳人,古往今來,沿用既久,已成俗爛。但該詩卻有幾點不同,一是詩人沒有直接的去描寫桃花是如何的絢麗多姿和那位少女是如何的漂亮美麗,而是僅用大家所都為熟識的絢麗桃花作為映襯,用“相映紅”間接的來烘托少女的美麗形象,將景色與人很好的融化在了一起;二是本詩賦寫眼前實景,正所謂“本地風光,順手拿來”。

      8、 哦,三月的桃花,明麗中蘊含著多少滄桑的意味,芬芳中凝聚著多少寂寞的日子?“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讀過許多桃花詩,但最喜歡的還是那千古吟唱的憂傷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桃花開了千年,春風吹了千年,淡黃的書頁中依然匆匆行走著那個趕考的才子。而我,竟然在千年之后細細地看著門前的桃花,和門后面露出的笑臉。這所有的一切,猶如是一個傳奇一個夢幻,或又是一個命定的相遇啊。天地間,有多少一經相遇便成了刻骨思念的情緣,又有多少一經相識卻成終生懷戀的永別?

  或許,悲劇更有歷史的穿透力,也更能打動人心,甚至影響人的一生吧。

     9、該詩留給讀者的典型意義并不在于它描述了一個令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中所載的際合故事或際遇,但卻可能有過相類似的人生體驗,即在偶然或不經意間遇到某種美好的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它時,卻再也不能復得。這興許正是這首詩幾百年來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18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