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譯文]  確實迷途還不算遠,覺察到今天的正確,昨天的錯誤。

       [出典]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注:

       1、原文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

      2、譯文

  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為什么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我悔悟過去的錯誤不可挽救,但堅信未來的歲月中可以補追。實際上我入迷途還不算遠,已覺悟到回家為是而做官為非。

  船在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著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朧天不亮。終于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高興地向前飛奔。家僮歡快地迎接,幼兒們守候在門庭。院里的小路長滿了荒草,松和菊還是原樣;帶著幼兒們進了屋,美酒已經滿觴。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開顏;倚著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覺得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小園的門經常地關閉著,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興味無窮;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從山穴里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

  回來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斷絕交游。他們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駕車出去又有何求?(還嘮嘮叨叨圖個啥?)跟鄉里故人談心何等可樂,彈琴讀書來將愁顏破;農夫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著巾車,有時劃著孤舟,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我羨慕萬物各得其時,感嘆自己一生行將告終。

  算了吧!寄身世上還有多少時光,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為什么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長;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清的溪流把詩歌吟唱;姑且順應造化了結一生,以天命為樂,還有什么猶豫彷徨?

      3、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愿。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土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愿“為五斗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于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談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田園生活,并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 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 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余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的創作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我國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沖淡渺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

      4、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段)表示辭官歸田的決心。含兩層:前一層是自責之詞。詩人想到“田園將蕪”,故應歸家,但心在官位,為形體所役使而不能自主,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詩人已有歸意。后一層是自恕自慰之詞。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深感欣慰。這兩層點明了全文主旨,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感情。

  第二部分(即第2、3段)寫作者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歸途和初抵家時的情況,含三節:前一節寫乘舟返家途中既輕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間一節寫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后一節寫家中景況,有松,有菊,有幼,有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層寫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含三節:前一節寫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后兩節寫涉園觀景,留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客們的閑適心情絕不相同。第三層寫詩人在農村的出游經歷。含四節:第一節重申辭官歸田之志,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第二節寫跟鄉里故人和農民的交往,為下文寫出游張本;第三節寫出游方式,“窈窕以尋壑”應上“或掉孤舟”,“崎嶇而經丘”應上“或命巾車”;第四節寫出游中所見,前兩句寫農村初春生機勃郁的景象,后兩句觸景生情,為結尾述人生觀張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含三層:前一層緊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問,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兩層是作者自答,“富貴”兩句從反面作答,重在說“富貴”而以“帝鄉”為陪襯,中間四句從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隱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點出“樂天安命”的思想,卒章顯志。

      5、 歐陽修對這篇文章推崇備至,嘗言:“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辭》一篇耳,然其詞義夷曠蕭散,雖讬楚聲,而無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雖然采用了楚辭的體式,但作者能自出機杼,不受楚辭中怨憤、悲傷情調的影響,而表現出一種淡遠瀟灑的風格。例如,作者辭官是因為鄙棄官場的黑暗,但文中并無只言片語涉及官場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說自己“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對已往的居官求祿,也只說“不諫”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決定今后不再跟達官貴人來往,也僅用“息交以絕游”一語輕輕帶過,胸懷何等灑脫,是見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寫田園生活的樂趣,看起來都是一些極為平常的細節,但又處處顯示出作者“曠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從肝肺中流出,而不見斧鑿之痕。這種淡遠瀟灑的文風,跟作者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是完全一致的。

     6、中國傳統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積極用世為人生理想。在政治極端黑暗的歷史時代,士人理想無從實現,甚至生命亦無保障,這時,棄仕歸隱就有了其真實意義。其意義是拒絕與黑暗勢力合作,提起獨立自由之精神。陶淵明,是以詩歌將這種歸隱意識作了真實、深刻、全面表達的第一人。《歸去來兮辭》在辭史和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即在于此。

    7、悟已往之不諫:感悟到已經過去的錯誤再去挽救也是沒有必要了;
知來者之可追;知道在未來的歲月里還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讓遺憾再次發生;
實迷途其未遠:事實上,我走錯的路(借喻錯誤的選擇啊、做法啊等)好在還不算太多;
覺今是而昨非:想到當初去做官這是一大失策,現在覺得自己棄官歸田才是正確的選擇。

    8、中國的隱士文化,五彩斑斕,它們在各個時期分別呈現出自身的特質。魏晉時期的隱士文化,便有著自己獨特的美學視角: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下的對生命價值的珍視。

        田園,便是人類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將蕪,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人性的失落。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故而詩人才有“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嘆,才有“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的自責,才有“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自悔。

       陶淵明無疑是最完美的一個。他沒有借醉來遠離險惡,沒有借毒來麻醉人生。他選擇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義無反顧地走向了清新廣袤的田野,走進了人類賴以憩息的精神家園。他從各種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頭腦判斷是非,按自己的意志處世為人。“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蕭統語),堅定地守望著自己的精神家園。“放意樂余年,遑恤身后慮”,將人格與自由視為生命中兩個本質元素。以生命的火焰燭照他的人生里程,超然特立于一個時代之外,真正順應生命的本質要求,做一個大智大賢之人。

透過《歸去來兮辭》,我們完全可以領悟陶淵明的生命大智慧。

        9、陶淵明的歸隱是對官場的主動放棄之歸,是執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他不狂放,不沉淪,對生命與自然滿懷真摯與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托于田園,在平凡的現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而為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意義,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今天,當我們重新解讀陶淵明時,并不是說叫人一遇到人生的挫折與磨難,便放逐自我,退隱山林,與狼共舞(這無疑是對陶淵明精神最大的誤解與褻瀆),而是要超越流俗,樹立高標人格,從而讓自身散發著人性的光輝。棄其形,而取其神,才是對陶淵明精神乃至中國傳統隱士文化上佳的解構與繼承。

10、人生,是一個存在的過程。

  人生,是一個不以生為始,不以死為終的過程。

  曾幾何時,我也覺得迷惘,也覺得無助。面對時光的飛逝,面對世事的紛蕓,面對壯志的難酬,思緒萬千,“實迷涂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問天地之蒼茫 ,嘆人世之多變。然而,人生亦就是在這理想與現實中輾轉,在這入世與出世中徘徊,在這有緣與無緣間飄泊。活著的時候因為精神的富足才具有生命,逝去了之后靈魂的永駐才能延續生命。人活著累一點、苦一點并不是問題,但一個人活著沒有勁就大大的有問題了。無論生活怎樣平凡與苦悶,無論人生怎樣失意與壓抑,都不要輕言沒有了希望,都不要輕易放棄了努力。沒有了一生的執著,沒有了一生的激情,縱然是活著,活著又有何滋味?  黎陽

      11、“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繁雜的社會生活中迷失自我,沒有人愿意在迷途中越陷越深。 陶淵明在這里給我們傳遞了找回自我的力量:路走多了,乏了,累了,就停一會,回過頭看看走過的路,想想丟了什么,然后撣撣褲卷上的土,繼續前行。這時滂沱大雨止,似火驕陽出,迷茫漸行漸遠。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5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