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

[譯文]  山野的風,吹著空曠的樹林,沙沙的聲音,仿佛是有人在行走。

[出典]  岑參  《暮秋山行》

注:

1、《暮秋山行》  岑參

 

疲馬臥長坂,夕陽下通津。
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
蒼旻霽涼雨,石路無飛塵。
千念集暮節,萬籟悲蕭辰。
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
況在遠行客,自然多苦辛。
2、注釋:
 旻:(mín)天,天空。此處指秋季的天。
 鶗鴂(tíjué):亦作“鶗鴃”,即杜鵑鳥。
3、譯文:
 疲憊的馬兒睡臥在長長的山坡上,太陽已經落到水面上。山野的風,吹著空曠的樹林,沙沙的聲音,仿佛是有人在行走。蒼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沒有了灰塵。千萬種年頭,都在這傍晚出現在腦海,萬物的聲音都在蕭瑟的清晨悲鳴。鶗鴂昨晚還在鳴叫,蕙草已經開始枯萎。何況我這遠行的異鄉人,自然就會有很多艱苦的辛酸。
  4、岑參生平見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是盛唐最典型的邊塞詩人,在八世紀五十年代,他曾經兩次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他邊塞詩的特點,我們應當從兩個方面去把握。第一,他是一個好奇的人,正如杜甫說的“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陵行》)。早年他喜歡從出人意表的角度去發現詩。有了邊塞生活的體驗以后,他的好奇天性也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

  第二,岑參詩人中的一股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慨,這也是其他邊塞詩人所無法比擬的。他贊嘆別人“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自己就是這樣作為戎裝的少年英雄馳騁在西北戰場上的。他出塞時,才三十出頭,正是充滿銳氣的年齡。王昌齡、高適等年稍長的詩人,隨著開元盛世的逐漸萎縮,朝政的日益腐敗,已經開始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和非正義性的一面時,岑參卻還在戰陣上高呼馳騁顯示英雄氣慨。這種心態和思想境界,就使他的詩和高適比較明顯的區別。高適觀察比較深入,更多的看到戰士的艱苦,因而詩的色彩要淡一些。岑參則用綺麗的筆調來凸顯西北地區冰天,雪地,火山,熱海的異域風光,歌頌保衛邊疆的戰爭,歌頌將士們不屈不撓,立功報國的豪情壯志,有一種感人的廳情異彩。《唐之韻》

 5、這首詩寫暮秋山行的所見所感。 
  詩的開頭就以“馬”、“長坂”寫山行,但并非寫山間行走,而是寫山間停歇。而且這種停歇又并非那種充滿雅致逸興的停歇,而是“疲臥”,以馬的疲于山行,襯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著,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陽來烘托詩人的心境。
 下面四句寫“暮秋”,是山行的環境。“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兩句先以風吹空林來表現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實則無人來襯托林的“空”,幽深靜寂的環境寫得十分生動。“蒼旻霽涼雨,石路無飛塵”,正值秋日涼雨初霽,路上行塵不起。前兩句從左右,這兩句從上下將山間景色點染得更為幽靜空寂。這四句所寫的山色極其生動逼真,使人如臨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說,是“宜稱幽致”的,然而在此時此地,它所映襯的卻是詩人空虛惆悵的心境。詩人之所以“臥”,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煩惱與愁緒集于一身,是由于“疲”。
  以下由“千念”一轉,寫所感。此時正是歲暮時節,而迎蕭瑟秋風,詩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調則是一“悲”字。以“千念”統領,說明詩人感觸很多,這一切都由“暮節”而引發。“萬籟”表明其聲響之多,然而這一切音響只能越發觸動詩人悲愁心緒。客觀環境中的“萬籟”,反襯主觀心境中的“千念”。“鶗鴂昨夜鳴,蕙草色已陳”,在這里,詩人用屈原詩意,以鶗鴂已鳴,芳草色陳,比喻盛時已過,年歲漸高,抱負難以施展;流露出對歲月,實際是對自身處境的深深憂慮。詩的最后兩句在上文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處境:歲月已晚,而自己仍在異鄉漂泊奔波。“遠行”二字呼應題目“山行”,表現此行之遙遠艱辛,同時暗示出遠行奔波之毫無成就。詩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詩的這四句中說明了;而“苦辛”二字則為“暮秋山行”作了總的歸結。
  這首詩將暮秋景色與山行所感緊密結合,使之相互襯托,從而突出了詩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寫山色四句,語句清新自然,描繪生動傳神,意境幽遠凄清,與全詩格調極為和諧。
 6、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唐·岑參《暮秋山行》意思是山風吹得干枯的空林颯颯做響,仿佛有人來了一般。山風吹響空林,引起詩人疑有人來的好奇推想,詩句以奇特構思真切表現出山林在驀秋時節樹葉干枯,風來輒響的意趣,表現出遠行的孤寂、秋色的凄清及個人身世不遇之感,蘊含極豐富。我們一般借此句來表達枯秋之象或孤寂如秋的心情。
  佇立于山巔,山風急來,聽陣陣松濤,一如大海揚瀾般帶著駭人的聲浪滾滾而來,風搖樹動,韻震崖谷,分明便是“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于是更感覺山林的寂靜與空靈,心中生出一絲敬畏。
7、云南的大山,百態千姿,或婀娜嫵媚,或剛健偉岸,中外聞名。梅里雪山之神奇,玉龍雪山之峭拔,大理蒼山之雄健,賓川雞足山之靈秀,高黎貢山之驚險,令人心馳神往。

  云南人生在山上,長在山上,朝夕與大山作伴,經年累月與大山為友。“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對于文人墨客關于山景山情的吟詠,云南人有深切的感悟和體會。

  幾千年來,云南人與大山同閱人間滄桑,共歷天地變化,結下深情厚誼。一方面,云南人孜孜不倦地敬畏保護大山,賦予大山人文韻味;另一方面,大山把自然的無限風光和生活的血液乳汁奉獻世人,并對云南人民形成自己共同的心理特征、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和道德規范產生了深刻影響。

  大山不管歲月如何演進,不管人類和自然如何對待,或膜拜呵護,或摧殘折磨,總是高昂不屈的頭顱,挺拔不阿的身軀,彰顯堅定執著的品行,恪守與生俱來的責任:為漫山遍野的樹木花草提供營養,為奔騰流淌的江河泉溪送去生命瓊漿,撫養棲身山野的飛禽走獸,賜贈給人類蘊藏其身的礦產資源。此之謂大山的堅定執著。

  大山“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燦爛陽光下,風雨如磐中,云霧繚繞里,大山始終風度依舊,保持本真。與狂躁不已的大海相比,大山淡泊寧靜;與飄忽不定的行云相比,大山沉穩持重;與變動不居的流水相比,大山重情重義。不僅如此,大山從不投機取巧,始終樂此不疲地為自然、為人類做同樣的事情:勾勒大地水陸畛域,描繪江河運行軌跡,給天地增添景致,替太陽濾色,為風雨定向,為寒溫刻度,為空間標高。此之謂大山的扎實苦干。

  大山從盤古開天地起,無論是面對熾熱云團冷卻時的荒涼寂寞、地殼陷裂隆起漂移的劇烈動蕩,還是面對大海溫床、堤岸、地球脊梁的反復變遷,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自我修持,攀高不止,精進不息。此之謂大山的圖強進取。

  大山從混沌初開、乾坤始奠起,不管是無數雷鳴電閃的鍛造淬火,還是無數風霜雨雪的剝削侵蝕,都表現出一種大無畏的、一往無前的氣概,始終從容面對,不曾回避,一動不動地昂昂矗立。此之謂大山的勇于担當。

  大山的這些可貴品質經過長期的開掘過濾積淀,已深深融入云南人民的血液里,成為支撐和推動云南人民一路前行的精神動力。(來源:
《云南日報》
9、“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古人把秋天譽為“清秋”,大該是取其恬淡清雅之意吧。“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空靈秀麗,清風萬古。月夜卻是最凄清淡雅的,“野曠沙岸靜,天高秋月明”、“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也許,正是“清秋”的凄清冷寂,常常使人們產生無限的悲情愁緒。被后人贊嘆為“千古絕唱”的《楚辭》中的一句“悲哉秋之為氣也!”使“冷云寒水”、“寒蟬凄切”成了古人筆下的秋天的主要色調了。“衰草凄凄一徑通,丹楓索索滿林紅”、“滿林黃葉雁聲多”已是凄涼;“日暮秋煙起,蕭蕭楓樹林”更為慘淡;“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則充滿悲哀。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一葉知秋,那么“大野新霜萬葉枯”、“萬木驚秋各自殘”該有多少蕭瑟啊!“無邊落木蕭蕭下”足見秋風之凌厲。它可以使“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也可“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更能“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梧桐昨夜西風急”、“梧桐更兼細雨”,在詩人寂寞的心里是“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是“秋風秋雨愁煞人!”

10、—— 楚人宋玉在《風賦》中說: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此語無疑是對風最好的詮釋。聽風不宜用耳而要用心,因為風是有靈性的,唯有用心方能解的風語、識的風韻。

——山顛佇立,山風卷著松濤,如大海揚瀾般帶著駭人的聲浪滾滾而來,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如遠,聲比洪雷,怒號嘶鳴,像是山中的妖怪在叢林深處游戈一般。不由得想起“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詩句,更感覺山林的寂靜與空靈,心中不免生出一絲的敬畏。

—— 海邊漫步,海風裹著海水腥咸的氣味撲面而來,一個個海浪借著風勢像小山似的沖向岸邊的礁石,驚濤轟鳴,雪蓮飛舞,水霧彌漫,澎湃洶涌,海燕振翅,魚鷗翔集,此情此景不僅使你自然陶醉于“白馬千群浪涌,銀山萬疊天高”詩意之中,而且懂得海之所以為海,全是因為這不可抵御的凜然氣魄!

——秋林駐足,秋風像一支神奇的畫筆,為群山密林涂抹上了絢麗多彩的顏色。秋葉聲聲之中,幽幽的澹香伴著涼絲絲的風兒,摩挲著你的顏面,撫摸著你的肩腰,淘洗著你的肺腑,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的愉快,難怪葛洪先生吟誦“芳蘭之芬烈者,清風之功也”,蓋因情之所至、有感而發!

——草原游歌,微風挾著遠處雪峰的清涼,直吹的鷹擊藍天,白云舒展,云雀飛鳴,馬群馳騁,牛碩羊肥,草浪翻涌,野花遍地,芬芳燦爛,把個壯闊的草原裝點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案。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引吭高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春天的風像母親輕柔的素手,帶著新翻的泥土氣息,混著青草味兒,和各種花香,沉睡的原野在她的撫摸下綠煙朦朦,暖意融融。
——夏天的風像少女溫馨的呼吸,在綠葉間簌簌流動,在屋檐下悄悄飄蕩,使你盡享風中那淡淡的幽香和濕潤的爽意。
——秋天的風像深沉蒼涼的歌聲,悲愴中透著剛毅和不屈,嘶鳴中迸著力量和抗爭,搖曳中溢著理想、激情、詩意。
——冬天的風像蒼龍銳利的巨舌,掠過荒漠,越過戈壁,穿過城市,瘋狂地舔食著地上的一切,所有的污濁蕩然無存。


——風,有時候是溫順的。不帶一絲灰塵,潔凈而又清爽,沒有一點躁動,寧靜而又安詳,宛若一首綺麗的小詩。尤其喜歡在夏日的雨后沐著風兒散步時的感覺,踏一徑小路,悠然地邁著方步,兩邊的草坪濕漉漉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仰首天空,鉛灰色的云朵悠悠地隨風飄動,偶爾駐足觀望,竟不知道是人在走還是云在走,感覺有些暈眩。雨燕歡快而輕捷地穿梭于天地之間,間或發出一兩聲“吱吱”的鳴叫,金色的陽光透過云縫中散射下來,柔柔地灑在樹上,掛著水珠的葉片像無數顆美麗的珍珠,在微風的吹拂中相互廝磨沙沙作響,側耳諦聽猶如美妙的音樂。
——風,有時候又是頑皮的。發起脾氣來,挾沙弄石,呼嘯怪叫,顛顛撲撲,亂碰亂撞,活像是一個惡作劇的孩子,揮舞著鞭條在空中亂抽亂打。打的樹木彎腰哀號,太陽惶然失色,就連頂在頭上的藍天也無奈地拉上了帷幕,變得昏暗起來。黃沙黑土、雞毛破紙,襲卷著周遭的一切。燈滅了,窗開了,瓦掀了,樹折了,風依然不停地狂舞,恨不得將天地之間所有的殘枝敗葉、腐臭濁流掃的干干凈凈。于是,人被逼得蜷縮在屋里,頓覺有一種天要塌下來,地要翻上去的恐懼,整個心都縮緊了。剎那間,你會覺得,在風的面前自己原來是如此的渺小而又無力。


—— 風是信使,在淡煙滲柳時,吹得山朗水清大地蘇醒;
—— 風是園丁,在輕飔微拂中,裁得鵝黃嫩綠姹紫嬌紅;
—— 風是紅娘,在繁花嫩葉間,引得雛燕呢喃蜂蝶飛舞;
—— 風是農夫,在平疇田陌里,織得麥黃稻香五谷豐登。


——風有著鮮明的性格——春風溫柔,夏風涼爽,秋風蕭瑟,冬風凜冽。
——風有著豐富的情感——微風如思、輕風如訴、狂風如泣、颶風如怒。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是風的祝福;
——“春風不相識,何事人羅幃”是風的眷戀;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是風的問候;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是風的期盼。
——“夜風敲秋韻,萬葉皆是恨”是風的哀怨。
——“大聲吹地轉,高浪蹴天浮”是風的高歌。


——雨因為風的孕育,才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情;
——雪因為風的伴舞,才有“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的風韻;
——天因為風的洗浴,才有“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的明凈;
——地因為風的吹拂,才有“蒼茫萬古意,荒煙落日中”的平闊;
——山因為風的斧鑿,才有“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雄奇:
——水因為風的疏弄,才有“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的靈動。
......
——風,是有生命的。它總是不知疲倦地游離于天地之間,用博大的胸懷孕育著世間萬物。時鐘的搖擺,季節的遞嬗,世事的變遷,都無法撼動它那顆摯愛的心靈,整個世界都能感受到它的恩澤。沒有風的潤澤,我們周遭的一切將變得毫無生機,死水一潭!

——美哉!風神。
——壯哉!風神。

 11、山水詩文選萃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登池上樓》)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績《野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泛》)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岑參《暮秋山行》)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暮江吟》)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絕句》)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賈島《憶江上吳處士》)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有約》)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12、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人生如風。
  
    好一個亙古的比喻。你也許感慨于它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著一絲痕跡。我卻跋山涉水,在時空里淘盡沙礫,找到了這個比喻的真諦: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繪成籬笆墻的內外,我們一層又一層地爬過,事實上,這層層籬笆綴滿荊棘,我們通過時,往往遍體鱗傷,身心俱毀。這時,你看到,風在墻外千縈百折,不屈地呼嘯而過,空氣中凝結下壯觀的痕跡。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烈日暴雨來過,飛沙走石來過,我們布滿傷痕,還要面對一片片荊棘的叢林。
  
    梭羅說:“這兒可以聽到河流的喧聲。那失去名字的遠古的風,颯颯吹過我們的樹林。”或許垂問遠古,能把生命如風的真諦領悟。
  
    蘇軾看見了風。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后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過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頓悟。
  
    于是他逍遙紅塵,寄情山水,最終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風,已遺落于歲月,無人見得了……
  
    梵高看見了風。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懶散地躺著,糾結于一個難解的疑問與痛苦:耗盡心血的畫作,竟是一幅也無人理解,一幅也賣不出去!對于一個把藝術當生命的人來說,無人欣賞自己的藝術好比無人重視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種被輕視、被鄙視的痛苦!這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見了一陣風穿過向日葵田地。那陣風被阻擋了,發出憤怒的吼叫。然而它們向前!向前!全然不顧被招搖的枝干劃破的身軀,它們成功了。
  
    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畫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品。
  
    ……
  
    關于風的故事太多。
  
    在風吹著號角呼嘯而過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荊棘林時,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么。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唯有學習風,我們才能藐視一切挫折,讓痛苦煙消云散,讓快樂灑滿旅途!

·唐詩名句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31

[新一篇]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舊一篇]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