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譯文]  在海浪聲聲北風吹起雷雨即將來臨之際,我在朱樓上鉤起了窗戶四面垂掛的疏簾,準備躺著看急雨沖刷千山的壯美場景。

  [出典]  北宋 曾鞏  《西樓》

  注:

  1、 《西樓》 曾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2、注釋:

     西樓,即詩中的朱樓,它依山面海。

     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3、譯文:

    海浪像云一樣,去了又來,北風吹起時又傳來幾聲雷鳴。紅樓的四周都卷起簾子,我臥在樓上看著急急而來的雨。

 

  4、曾鞏(1019—1083)字子固,漢族,撫州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 嘉佑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后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于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 曾鞏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于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

     一個文學家的文學作風不是固定單一的,往往是多種作風并存,曾鞏也不例外,在他的詩中,除了憂國憂民、鞭撻時弊、借古諷今的現實主義作品之外,還有許多浪漫主義的詩篇。在這些詩中,曾鞏或登山臨水、描摹險景勝景或神游天地蒼冥,抒發壯志情懷,寫得神采飛揚,豪情發奮,筆觸間極其鮮明地透出一脈太白遺風。

 

  5、 錢鐘書先生稱曾鞏的絕句“有王安石的風致”,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得出來。

  “西樓”即文中的“朱樓”,所以稱“西樓”,恐與東面的海相對而言。它的位置當是依山傍海。 首句寫西樓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風云變幻的高潮的頃刻:烏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見海浪拍岸,宛如駿馬馳騁,去而復回,呈現出一種動與力的壯美。

  第二句從聽覺的角度描寫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態:忽然北風卷過,挾帶“數聲”震耳欲聾的雷響,平添了赫然的聲勢,壯美之情益顯。“吹起”二字可謂筆力千鈞,十足顯示了狂飆的威力。在這場威武雄壯的戲劇中,“北風”是個“最佳配角”。風是雨的使者,詩人敏銳地捕捉到雷雨之前這個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贊嘆。

  “朱樓四面鉤疏箔”,“箔”是用葦等織成的簾子。此句在全詩結構上位置頗為重要,起一種襯墊作用。有了這一句,全詩避免了一氣直下,顯得跌宕有致。西樓是處在海山之間,詩寫景是由海(樓前)——樓側——樓——山(樓后)的順序。此句寫“朱樓”既是點題,更是從樓前海景通向樓后山景的橋梁,也是由寫景轉向抒情的過渡。考察詩意,此樓當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視野開闊,可回顧千山。“四面鉤疏箔”,指樓上人也即詩人把樓四面窗戶垂掛的疏簾用鉤卷起。按常理推測,風雨將至之際,應當閉窗才是。但詩人此刻偏要敞開四面窗戶,這個動作頗出人意料,似乎覺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只有垂簾,一般不會掛簾。但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詩人想“臥看千山急雨來”,已經到了癡情的地步,因而能夠使人思而生奇趣。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張先的“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李白的“鏟卻君山好,平鋪江水流”等一樣,“愈無理而愈妙”(《詞筌》)。

  “臥看千山急雨來”,詩人于尾句道出了內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讀者的疑問。前兩句寫風吹、云涌、浪卷、雷鳴,這是一支壯美的序曲,詩人最欲欣賞的乃是作為“主角”登場的“千山急雨來”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悶局面而呈現的新鮮境界,以開闊心胸。這種美學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詩人力求上進、欲有所作為的思想境界。詩中一個“臥”字亦耐人尋味,它把詩人那種雍容氣度生動表現出來,動中寓靜,以靜襯動,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見。

 

   6、曾鞏的七絕風格清雋淳樸,但也有遒勁壯麗一類的。《西樓》就是具陽剛壯美之佳作。首句寫西樓前面的景色,呈現出一種動與力的壯美。第二句從聽覺的角度描寫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態。第三句在全詩的結構上起襯墊作用。有了這一句,全詩避免了一氣直下,顯得跌宕有致,此句寫“朱樓”既是點題,更是從樓前海景通向樓后山景的橋梁,也是由寫景向抒情的過渡。末句寫出了內心的豪情。作者要看“急雨”沖刷這重巒疊嶂的壯美畫卷,要享受“急雨”打破雨前沉悶局面而呈現的新鮮境界,以開闊心胸。這種美學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詩人力求上進,欲有所作為的思想境界。詩中一個“臥”字,把詩人那種雍容氣度生動地表現出來,動中寓靜,以靜襯動,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見。

 

   7、春天來了朦朧的雨景常常給與文人墨客以創作靈感,如唐代王勃的“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北宋曾鞏的“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欣賞雨景,首先是欣賞的是雨給整個風景帶來的朦朧美。由于雨簾的遮隔,平時清晰可見的景色變得模糊起來,雨時大時小,雨幕中的景物也時隱時現,陣風吹來,雨簾晃動,雨中之景好像也在飄忽不定。但是整個畫面是統一和諧的,一切繁雜的景像似乎全被雨幕掩埋,這種景象最能引發游賞者的情思意蘊,所以在春雨瀟瀟中進行攝影,留下一種無窮的永恒的回味,不乏是件快樂的事情。

  

 

   8、   宋.曾鞏聽雨:“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驚濤拍岸,狂風怒號,驚雷炸響,山雨橫掃,卻要倒卷竹簾,“臥看千山急雨來”,何其暢快淋漓!一動一靜,愈動而愈靜,絕無黑云壓城的摧迫,亦無動蕩難安的惶急,以雨驟風狂之景印觀寧靜閑遠之心,詩人之胸襟氣度盡出。 

     與此相媲美的,有東坡的《有美堂暴雨》:“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十分瀲滟金尊凸,千杖敲鏗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以天風海雨的狂暴寫山河景觀的壯麗,胸襟雄闊,氣勢恢宏,非豪放雄邁如東坡者不能為。 

    東坡另有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詩作于東坡離開海南島渡海之時,競日連綿的風雨(苦雨終風)初晴,月朗星稀,海天一色。但東坡并不領情,而說“本澄清”--云收雨散,月色依舊皎潔。天容海色,我本清白。不需要點綴,不需要別人的了解和贊美。對于數度貶謫,東坡只作是壯游,更把海南的貶居稱之為“奇絕”之游,以冠平生。記得葉嘉瑩論東坡詞時說過,蘇軾是一個完成了自我的一個人,具有“無待于外而有待于內的修養”,東坡永遠不會沉溺在自己的悲哀中,而是把悲慨與曠達結合在一起,在苦難中放達超脫而不失赤子之情。以曠逸的襟懷超脫苦難,跟高遠的天地,跟海容月色相結合。這是東坡的特色。

    雄壯開闊的聽雨詩,還有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是年近七旬的陸游在風雨交加的寒夜,以病殘之軀寫下的熱血沸騰的愛國詩篇。放翁不僅有“鐵馬冰河”的壯歌,亦有“小樓聽雨”的淺吟:“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頷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摹寫江南二月的都市景色,傳神入畫,情趣盎然,千古之下讀來,依然口角噙香。

 

    10、面對生活的困苦與曲折,只有沉著冷靜,奮勇而上,才能捧到艷麗的鮮花;面對生活中的艱難與險阻,只有坦然自在,堅忍不拔,才能遇到明媚的春光;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災難,只有鎮定自若,一往無前,才能擁有一輪鮮紅的太陽;面對生活中的急雨,只有沉著、冷靜,不慌恐,不退縮,方能品味那雨后的彩虹。曾鞏曾說:“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42

[新一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舊一篇]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