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  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出典] 《論語》

    注:

    1、【原文】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解釋】:欲:想要;速:快速;達:達到(目的)。

    3、【譯文】

        子夏做了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或者解釋為:

        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魯國做了官,有一天回來向孔子請教,孔子對他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意思是說,做事不要圖快,不要只見眼前小利,如果只圖快,結果反到達不到目的;只圖小利,就辦不成大事。說明做事不能只圖快不求好,急于求成反而干不好事。

    4、子夏當了莒父的縣長,向孔子請教怎樣理政。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人們處理政務不要圖快,貪圖眼前利益,圖快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貪圖小利反而辦不成大事。而應眼光放遠,依次而進。另外,孔子還認為在處理政務時應當慎重,要深入實際,多聽多見,了解實情,以免犯錯誤。即所謂“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政》)

      5、一味主觀地求急圖快,違背了客觀規律,后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一個人只有擺脫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積極努力,步步為營,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

  有一個小孩,很喜歡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繭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叢中看見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觀察。幾天以后,蛹出現了一條裂痕,里面的蝴蝶開始掙扎,想抓破蛹殼飛出。艱辛的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掙扎。小孩看著有些不忍,想要幫幫它,便拿起剪刀將蛹剪開,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沒想到,蝴蝶掙脫蛹以后,因為翅膀不夠有力,根本飛不起來,不久,痛苦地死去。

  破繭成蝶的過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艱辛,但只有通過這一經歷才能換來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幫助反而讓愛變成了害,違背了自然的過程,最終讓蝴蝶悲慘地死去。將自然界中這一微小的現象放大至人生,意義深遠。

  欲速則不達,急于求成會導致最終的失敗。做人做事都應放遠眼光,注重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許多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掙扎、奮斗的過程,而這也是將你鍛煉得堅強,使你成長、使你有力的過程。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與愿違,大多數人知道這個道理,卻總是與之相悖。歷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過此類錯誤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諦。宋朝的朱熹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然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經過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對“欲速則不達”作了一番精彩的詮釋:“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6、“欲速則不達”的觀點是對的,干什么事都要循序漸進,但是對于從政者來說尤其不能不顧客觀條件的限制,盲目地強求速成的“政績”。作為從政者,應該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夠把官員個人的榮辱當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當成大事的才是好官;相反,那就是壞官。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只有多化點功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許多人學習外語往往缺乏耐心,不愿意去循序漸進地苦練基本功,不去背記單詞,也不去理解分析語法,一心只希望獲得“快速掌握外語”的秘訣。于是一些奸商便利用了人們的這一投機心理,制造了許多“快速掌握外語”的秘訣。其實這些秘訣唯一能起作用的只是能為那些奸商賺錢,并不能有效幫助人們快速掌握外語。

       又比如,不管是孩子或學生,還是家長或父母,總希望他們的學習能很快進步、成績能迅速提高,然而這是不現實的。所有的學習都必須循序漸進、逐漸提高。尤其是在上到高年級的時候發現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把以前學過的低年級的教材也重新學習一遍,才可能真正提高高年級的成績。

        宋國有個人,見別人家的莊稼長得很好,總覺得自己家的莊稼長得太慢,很是著急。有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于是便將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拔高了一些。看著自己家的莊稼一下子比別人家的莊稼長高了,感到非常高興。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個人讓地里所有的莊稼都長高了一大截!”他的兒子聽完他的詳細介紹,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結果發現他們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這個拔苗助長的故事也充分地說明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7、 中國文化給人的感覺一直是沉穩、含蓄,就如太極拳般心平氣和、不急不躁。其實,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在勸誡戒驕戒躁。《論語》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還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三思而后行”,等等。如今,中國經濟正在高速發展,物質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心態和處世態度本應該繼承古人所倡導的沉穩,然而,不少人似乎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靜,多了盲目;少了腳踏實地,多了急于求成。莫非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高壓力,必然會助長浮躁之風嗎?

  從社會學理論上看,社會風氣會影響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要打破某種社會風氣,同樣需要社會個體的點滴努力。

  浮躁是一種情緒,一種并不可取的生活態度。人浮躁了,會終日處在又忙又煩的應急狀態中,脾氣會暴躁,神經會緊繃,長久下來,會被生活的急流所挾裹。凡成事者,要心存高遠,更要腳踏實地,這個道理并不難懂。 

        國人心態浮躁的根本原因在于國人精神意識形態上出了問題,近十幾年迅速拉大的貧富差別也是造成國人心態浮躁的原因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發展是硬道理”的方針政策也是不錯的,在全國人民逐漸富裕起來的同時,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政策引導下,尤其是在所有制體制不合理、不完善的情況下,一部分國人通過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手段真正的迅速富了起來,貧富差別急劇拉大,過去的平衡打破了,貧富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雖然從經濟學上講,人均產值在超過一千美元的時候,貧富差別的出現是正常的現象,但在我們國家,由于較大部分富人的原始資本積累是通過不正常的渠道而形成的,他們的成功,大多數是由于體制的不完善而通過貪污,官倒、不法的投機而一夜暴富的,這就更加增加了人們的仇富心理。看到過去被打入底層的地主、富農分子的子孫現在又成了富甲一方的名人(說老實話,這部分人大多數是靠真正的能力富起來的,遺傳素質不不能否認);看到過去的流氓地痞都成了氣候;看到為數眾多的貪官污吏過上了花天酒地的生活;看到那些沒有道德,缺乏誠信之徒卻活的揚眉吐氣,好人沒有好報的狀況下,國人心理難以平衡了,浮躁的心理也就難免的產生了。

  國人缺少信念,貧富差別的拉大以及社會上很多不合理現象的出現,是國人產生浮躁心態的兩大主要原因,媒體負面宣傳的作用對國人產生浮躁心態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影視作品里,我們看到的主人公大多數是在家住豪宅,出門坐寶馬的成功人氏,卻很少關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在報紙刊物上,也是極力宣傳捏造那些成功人氏的創業經歷,把成功創業看作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好像我們的國家遍地是黃金,人人都能夠成為富豪,而完全不顧大多數老百姓是永遠成不了富豪這個事實;在新聞媒體的統計數字上,由于他們的極力擴大,更是讓普通老百姓摸不著頭腦了。什么國人人均存款超過幾萬,什么農民的年收入幾千,什么大學生的平均年薪幾萬,博士生平均年薪十幾萬等等。更讓人可笑的是,據統計數字表明,居然我們國家人均的性伙伴數字都是世界第一。媒體的這種對成功、對財富的擴大惡意宣傳,致使那些本來安于現狀的國民普遍產生了攀比心理。攀比的結果,使他們感到活的窩囊,活的苦惱,于是他們就一味在浮躁的心理下想掙扎,想奮斗。但奮斗的結果,又會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的成功呢?

  總之,在一個經濟發展的社會轉型期,人們產生浮躁心理是難免的,但是,目前國人普遍存在著浮躁心態是與我們的意識形態混亂以及體制上的不完善分不開的,財富與金錢過快、過多的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媒體不正確的引導分不開的。最近政府講求建立和諧社會的初衷相信也在這里。但是,如果意識形態沒有改變,體制上沒有改變,想在斷時間內的改變國人這種浮躁的心態估計也難.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4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