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春天杏花綻放,飄飛的雨絲輕輕地沾在衣服上,卻不曾把衣服完全濕透;楊柳不停地吹在臉上,卻不曾覺得寒冷。

  [出典]  五代 僧志南  《絕句》

  注:

  1、 《絕句》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2、注釋:

    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杏花時節的蒙蒙細雨。

    楊柳風:即春風。

 

  3、譯文1: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系了小船,拄著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另人陶醉。

    譯文2:

    在岸邊參天古木的綠蔭下系上了小船,然后,一個人拄著拐仗,慢慢走過小橋,欣賞橋東的春色。在這陽春三月,在這杏花盛開的時節,綿綿的細雨好像故意要打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那撲面而來的徐徐春風,也洋溢著溫馨與柔情,還有融融的醉意。

 

    4、僧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云:‘南詩清麗有余,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

      南宋紹熙時天臺國清寺住持志南有《絕句》:“古木蔭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老和尚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柳綠杏花紅,細雨沾衣,春風拂面,讓人十分愜意。說過橋東,而不說過橋西,因為“東”常是“春”的同義詞,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

  志南禪師是南宋有名的詩僧,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任天臺國清寺住持,時稱“治山法師”。善詩文,工書法。天臺山國清寺、佛隴寺、萬松寺皆有其石刻手跡。他與朱熹過往甚密,有《指南集》行世,朱熹曾為其詩卷作跋。

  朱熹激賞志南的這首詩,說“予深愛之”,稱贊他的詩“清麗有余,格力閑暇,無蔬筍氣。”“蔬筍氣”,酸餡氣也。

  志南受朱老夫子表揚后,一激動,又寫了一首詩《接晦庵薦志南書有作》:“上人解作風騷話,云谷書來特地夸。楊柳杏花風雨后,不知詩軸在誰家。”晦庵和云谷都是朱熹的號。

  

 

   5、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后兩句尤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于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 “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6、這首小詩寫的是詩人在春日和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感受和樂趣。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在這兩句詩中,詩人明明是自己拄著拐杖出去春游,卻偏說是“杖藜扶我”去橋東觀賞春色,個人以為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杖藜”人格化了那么簡單,此時,從詩人后兩句所表現的情趣看,詩人雖然是一個人出行,但并沒有點孤獨落寞的感覺,“杖藜”仿佛成了一位可以令詩人依賴的和可以與之同賞醉人春色的郊游伴侶,與詩人且游且行,教人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就出現了一位老者,手扶拐杖,在古木參天的綠蔭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后欣欣然、慢悠悠地過了小橋,向那春色的深處走去了。還有一點,在這里,“橋東”未必就是詩人要去游賞的春色佳處,但是從古至今,在文人筆下“東”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說可以叫“春”的同義詞。朱自清《春》之“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的“東風” 實際就是指的春風。詩人以“杖藜扶我過橋東”來寫春游之去向,或許就有此意。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這首詩的精彩之筆,為歷代經久傳誦而不衰。“杏花雨”,杏花時節的蒙蒙細雨;“楊柳風”,楊柳抽芽吐綠時的和風。這樣說比直接說“細雨”、“和風”更顯得有美感,更富于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感覺。“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吹面不寒”,用春風吹到臉上不絕的寒冷形容春風的和煦、輕柔、溫馨,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鬧春,楊柳拂風,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多么令人愜意的春游啊!寫出了詩人對春天的由衷贊美和獨特的感受。

 

    7、前二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在后二句的奪目光彩下,似乎顯得黯然失色。其實,它是襯托紅花的綠葉,是“通幽”的“曲徑”,是舞臺上不可缺少的道具,是帷幕的徐徐升起。你看,隨著詩人在“古木陰中”系下那江南特有的“短篷”——小船,隨著詩人那敲擊在木橋的“杖藜”的聲響,你也會從漫長的寒冬里、從蜇居的斗室中,漫步出游,走在春天的世界里了。

    春天,是造物主的杰作,是一幅浩渺無垠的畫卷,無論你用多少筆墨去描繪它,恐怕都要掛一漏萬,而詩人在這里差不多僅用了幾個字:“杏花雨”、“楊柳風”,就把春天的世界捧在了你的面前。以“杏花”、“楊柳”兩個名詞來作定語,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風、春雨的特質。這雨不是盛夏的滂沱暴雨,也不是晚秋的綿綿淫雨,而是杏花時節“如牛毛、如細絲”的迷蒙春雨,像一首抒情詩,像一支小夜曲,籠罩了剛剛蘇醒的萬物;而那風,也不是塞北狂風,呼嘯狂吼、席卷而過,它是輕柔的、和暖的江南春風,在楊柳婆娑的舞姿里,你感受著她顫動。不僅如此,“杏花”、“楊柳”還是二個美好的意象,是指引讀者神思遐想的航標。在它們的導引下,你步入了那“紅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的色彩繽紛的世界,步入了芳草青青、萬樹新綠的那充溢著春的氣息的天地。在楊柳枝下,你是否聽到了河水的音響?在杏花枝頭,你是否聽到了蜂兒的歌唱?

    春的魅力,是造物主的作品,更是詩人審美觀照的詩章。詩人用“沾衣欲濕”來寫“杏花雨”,用“吹面不寒”來寫“楊柳風”就不只是把春天的畫卷懸掛在你的面前,而且是與你攜手共入春色。不信,此時你定神尋味,一定也會感到那細絲花雨,快要打濕了你的衣衫,那伴著雨絲的春風,吹拂著、親吻著你的臉頰。你要與詩人一起陶醉了。

 

   8、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宋·釋志南《絕句》

    杏花盛開時節,細雨蒙蒙,衣衫漸沾漸濕,雜著杏花的芬芳;楊柳吐青,天氣轉暖,春風拂面,醉人宜人,伴著楊柳的清香。剪剪輕風細細雨,悠然徜徉春色里,何等愜意。

    雨,冠以杏花;風,冠以楊柳。雨,是杏花浸濕過的雨,似乎更純凈;風,是楊柳篩濾過的風,似乎更清爽。杏花雨,楊柳風,把風雨花木糅在了一起,使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濃重。

 

   9、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 宋・釋志南 作的一首描寫杏花的詩, 位于十三陵水庫的蟒山森林公園可謂名副其實,杏花之美,美成一片朦朧的粉白。上千畝野生杏樹,在春暖花開之際,漫山遍野綻放的杏花,四處彌漫著花香。在一年中,有無數的鮮花盛開,也有無數的花成長為果實。在我們的印象中,最早開放的大約是梅花和迎春,其實,梅花開在寒冬,迎春是步杏花后塵的;梅花之美,迎春之艷,突出在給我們的感官刺激,除了留下些許花香外,是不能給我們留下果實的,而杏花,除奉獻花香外,還是最早奉獻給我們香甜果實的樹木。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些許的寒碧中,柳已綠成一抹輕煙,此時,紅杏已經笑鬧春意,這初春的希望,給了夏沉甸甸的收獲。嬌嬈的杏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正如杏花的不張揚,相比“人面桃花”之艷,杏花開得樸實,本色,自然,美在心里。

 

   10、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稍縱即逝,“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所以“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春,沁涼潤透,“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春,酒里飄香,“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春,魂牽夢繞,“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11、清明已至,醉花翠柳享盡春意濃濃,燕忌鶯纏與春爭輝。山外更見青山,樓外更見樓,春光融融,最是江南踏青日;無雨有云,恰為春色增添韻致,山水相間盡顯江南風采;畫中有人,人在畫中,閬苑美景,實為人間仙處。三五成群,穿梭其中,世間極樂,莫過此時!楊柳風迎面不寒,杏花雨沾衣不濕,蝶飛蜂舞,錦瑟十面埋伏。最愛江南四月間,正是風清氣爽時!

 

   12、隨風搖曳的柳枝,那種輕盈、婀娜的姿態卻討人喜歡,也常為文人贊美。“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就盡顯了柳樹的風姿。柳是和春天結伴而來的,但人們通常只說梅花報春,卻忽略了柳樹,這實在是對柳樹的不公。“五九六九、河邊看柳”,可見冬之將盡,是柳樹最先萌發了新芽,透出了鵝黃嫩綠的春天氣息。柳樹不僅報春,而且以特有的嫵媚,裝點著春色。“春風楊柳鳴金馬,晴雪梅花照玉堂。”柳樹和梅花一起為春天增色。“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詩人以他們獨有的視角,用楊柳來渲染、贊美春天。

    人們需要松柏的不屈精神,但也需要像柳樹一樣,隨處可以落地生根,適應環境的生存能力。如果松柏的傲雪凌霜象征的是一種偉人品格,那么“弱柳從風疑舉袂”、“吹面不寒楊柳風”,顯示的就是柳樹的親和力,顯示的就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平民精神。

 

   13、一次,我站在窗邊看著這個開滿鮮花的世界的時候,忽然一陣涼涼的風吹到臉上,竟然感覺不到寒冷,全然沒有那種凌烈的感覺,我忽然清醒過來,看到了滿眼的花朵,我這才意識到:春天來了……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如此美好的季節,讓我沉醉在這樣的景色里,微風裹著花香讓如癡如醉

  我真的被這景色所感動。

  春雷敲響了開往春天的列車的鐘聲,雷聲一陣陣從天邊傳來,春雨悄然無聲的滋潤著干渴已久的大地,

  細雨如煙,隨著清風隨處飄蕩,落在了翠綠的竹葉上,茂密的竹葉像一張輕巧的小手托住了飄來的小雨滴,而它腳下的小竹筍悄悄露出了頭,微笑的看著這個充滿奇跡的世界。不遠處的草地漸漸綠了起來,河邊的垂柳垂下手臂在河中招搖,

  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爭奇斗艷,搖曳在微風和細雨中,露出了它的嫵媚……

  坐在草地編織的地毯上,聞著微風帶來的花香,看著靜靜流淌的河水,時時泛起了陣陣波紋,一條小魚從水底鉆出來,在河面泛起了水花,化成一圈圈的漣漪飛向遠方,小魚吐出的水泡也成了一個個小小的珍珠,晶瑩剔透。一轉眼,它又游去了遠方,真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啊!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還有什么比這更美麗的了,我不知道還有什么比坐在這樣的環境里更能享受的了生活的了,

  面對如此美好的生活,我真的不知道還有什么使我對生活失望的了。

  雨,很快就不見了,藍藍的天空有出現在我的視野中,被細雨清洗過的天空更加美麗,白白的云朵映著湛藍的

  天空,太陽露出了他的微笑,看著這個美好的世界,他很開心。看!它笑紅了臉,掛在了天邊……

  到了春天,我想到了那句老話:“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希望的季節,是付出的季節,春天給人于希望,

  人有了希望,就不會失望,就會成功!春天!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美好的季節,希望的季節,希望大家都能在春天這個美好的季節里,

  種下來年收獲的種子,不要到收獲的秋季而兩手空空哦!

  哦,春天到了。

 

   14、“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一飽蘸詩情畫意筆墨卻又巧奪天工的春色畫卷淵源于南方中國。泛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瀲滟奇景,領略“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的錢塘大潮,品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的江浙水鄉……

 

   15、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又起的春風浩蕩著世間萬物,吹皺了一池春水,吹暖了田間枝頭。娉婷的柳條,爛漫的杏桃,俏皮的鶯燕,在暖暖的春風中盡顯各自的“柔情媚態”,我們的孩子呢?他們是否也可以如此盡興,如此灑脫地在婉婉的春風中盡情高歌,與過去的孩子一樣在田間草場放飛紙鳶,放飛夢想呢?

  春風又起,又起的春風會將孩子們的心愿更新嗎?我不禁喃喃囈語,問著遲日山河……

 

   16、清明時節的杏花細雨,仿佛甘露,帶著氤氳的水氣,帶著杏花的清香,從天而降。杏花時節的杏花細雨,伴著清明的時光,在天地之間,彌散開了春的氣息和色彩。陽春的煙景,便無不浸染在那奇幻般的世界里了。

    杏花•雨——這似乎成了清明時節的標志。漫山遍野的杏花,在煙雨蒙蒙的清明時節,伴著淡雅的清香,以磅礴的氣勢,給群山•給田野,披上了一層層無垠的白紗。沒有櫻花的嬌艷,沒有桃花的斑斕,杏花和春雨一樣,在平凡之中演繹著超脫凡俗的美麗。
春雨和杏花,永遠聯系在一起。沒有杏花,春雨就會因失去詩意而變的索然無味,而沒有春雨,杏花也會失去它的冰清玉潔的氣質。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們,受到這絕色美景的熏陶,亦將他們生動了祖國山山水水的詩詞,潑灑到了繽紛的杏花細雨上。“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無一不是在這多情的清明時節,演繹著浪漫的情調。

 

   17、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風,是暖的,季節是燦的,東邊日出,細雨卻霏霏。山,是黛的,水是媚的,誰說江南的霧繞,看不透一方明媚。

  春天,遠山成了一個季節的剪影,百花爭艷,惟余寒浸浸。只是,你用風柔,悄然的掀開這一季的嫣然,似我檀前的墨香,隨繁花的快意,靜靜渲染

  曾遺憾,青春的腳步忽略你翩然的足音,夢的心窗,未有你開啟的探望。春近,你用三月的風,撥弄秦腔的韻直,把季節的遠嵐,鋪滿我塵的向往。低眉,順眼,一水寒江,在云天外,有我苦渡的青衫。風吹衣袂,有云掠過心的湛藍,把草色的遙看,點染春的向往。

    杏花,春雨,江南、喜歡著天青色的迷蒙,山水更見奇,那些多姿的百態,在寒冬里攀越了希望的蔥郁。云水之間,支撐的信念不倒,而這一季的風,便把你明媚的春色,無憐的點潤成新嫁的紅暈。陰霾散,經年里蘊藏的葉碧,把一切塵憂,染翠!或許,有不愿綻放的滄桑在孤獨中沉默,遲放的蘊含,把躲閃在等待中沉默,錯過了花期,枯萎的蕾,也在明媚中落殤。

  那時的雨,曾在百川凝咽里沉默,將未醒的慵懶在重雪之下潛伏。覆蓋的暗流,裹了心的澄澈,帶灼的幽夢,隱藏在孤獨求醉的盞間。寒燈挑夜,衾涼人未眠,癡心待發,隨夢沉浮,和雪融的溪,在你的山澗做平穩的流暢。

  這一季,你站在我春光的盈盈里,柔波絮卷,竟如你發的輕揚。你是否如我這般,把不離不棄的諾言,篤定與生命同隨,朝花夕拾,和春的染妝,開出夢的酴醾。收藏這水媚花香,愜意的鏡像印刻在時光的皺褶里,做一生的保留。

  有風,就有雨,這是宿命的必然,淅瀝的纏綿,總有云破的霞燦。東邊日出西邊雨,誰在我的邊城獨唱陽關,錯落的憾在相知里枉然。共御清寒,走過一季季的風景,驀然發現,你還是我冬去春來后的安然相和,生命的必然相連相嵌,料峭春寒,也在心中溶暖。

  銘記,那些相知的相惜,等待,相聚的相醉,人生的歡宴,是相期的同席。季節里盛大的開場,在醉飲的豪邁里,笑傲江湖。

  青春有憑,是你的笑燦,人生有憾,是錯落的荒涼,無法把緣分劃定,曾經的世界有無法超越的凄嘆。當無聲的惋息溶入了三月的悱惻,繾綣的念隨水色共生。我相信,陽光下有烏云遮目,你也知道,一場杏花雨會把所有的離愁驅散!春意、會隨霧的升騰,在飽滿的喜悅里,淋漓酣暢。

  就這樣吧,我的春天我的愛,我們帶著同呼的喜氣,把擦肩的惆悵忘懷。你還是我春的晨妝,在暮靄重樓的燭光下,用頰間生燦的羞澀,演繹帶淚的微笑。傷感在湖水般的眸子里淡離,窗外,有了春的味道,你的初顏,不會再有余寒的催涼。

  這一季,你用水的媚、風的拂繞,挑染了唇的光鮮。春眠不覺曉,因為有花的解語,才把避世的心門為你開啟,不再拾取舊日的迷茫。季節的相接,是我與你心的相攜,臨暖,并肩踏行在相逢的阡陌。見于不見,你就在那里,愛與不愛、春天已披上了你久盼嫁裳,來與不來、陽光就在你的天空下朗照。我用雨的揮灑,在你的心里沖刷黯淡的晦澀,一抹鮮亮的光彩,照耀你夢的衣裳。

  這是雨季的禪,卻拖染了入塵的念,你用心盞的捧接,潤這一季的干涸。渡一世的緣,在不息的祈言中,把心的貪奢,填充荒蕪的歲月! 作者:碎雨碎夢 

 

   18、“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細雨柔情,沾濕了你滿身的氣息,杏花無聲,灑落了你一地的溫情。碧藍的天,日月光華,新花碎雨,風輕云淡,予你一身的清秀芳馨,怡美傾城。你在這花雨交錯的時節,展開衣袖輕盈的一揮手,便繪就了滿目的姹紫嫣紅,歲月靜美,在你眨眼如笑的瞬間,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那是一種生命盛放的新意和美麗。明眸百轉,發絲千尋,我愿在你的容顏里醉了浮生。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26

[新一篇]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

[舊一篇]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