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譯文] 溫和的東風,一夜之間就吹得千花萬樹全都開放了。
[出典] 南宋 辛棄疾 《青玉案》(元夕)
注:
1、《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注釋:
元夕:舊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夜稱元夕或元夜。
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
寶馬雕車:裝飾華麗的馬車。
鳳簫:排簫,簫管排列參差如風翼,故名。
玉壺:比喻月亮。
魚龍:拽魚燈,龍燈。
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的首飾。這里指盛妝的婦女。
盈盈:形容女子儀態美好。
千百度:千百次,千百遍。
驀然:忽然。
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3、譯文1:
東風吹開了元宵夜的火樹銀花,花燈燦爛,就像千樹花開。從天而降的禮花,猶如星雨。華麗的車馬來來往往,滿路都是芳香。悅耳的蕭聲四處回蕩,玉雕的燈流光飛舞,人們徹夜狂歡,耍弄著魚龍形的彩燈。
美女們戴著鮮艷的飾物,歡聲笑語中送來了一縷縷幽香。人叢中千百次地將她尋找,猛然回頭,卻看見那人正在燈火稀少的地方獨自站立。
譯文2:
東風仿佛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回蕩,職如風蕭和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
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我尋找那人千百次,都沒看見她,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
4、辛棄疾生平見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王國維說:“幼安之侍處,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強烈的愛國情懷正是辛棄疾“性情”之所在。歸根結底,他譏評朝權勉勵友人,都是因為秉持著一顆拳拳愛國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詞人驅詞用典,不失當行本色,全在意氣平心之間,全詞讀來鏗鏘有聲,清切感人。
辛棄疾的這種強烈愛國之情是伴隨著強烈的批判而存在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正是因為朝廷腐朽勢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撓,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壓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為國家大事出謀劃策、傾盡全力就越是與那些茍安勢力相沖突、相齟齬。所以,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憂憤與不平和對朝中投降派偏安誤國的諷刺和鞭笞,與抗金北伐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辛棄疾愛國情懷的體現。
宋末劉辰翁高度評價辛對古代語言的提煉與豐富之功: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然猶未至用經用史,牽《雅頌》入鄭衛也。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漫,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悲茄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及暇。詞至此亦足矣。
5、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稼軒的這一首,卻誰也不能視為可有可無,即此亦可謂豪杰了。然究其實際,上片也不過渲染那一片熱鬧景況,并無特異獨出之處。看他寫火樹,固定的燈彩也。寫“星雨”,流動的煙火也。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是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又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煙火,先沖上云霄,復自空而落,真似隕星雨。然后寫車馬,寫鼓樂,寫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龍曼衍的“社火”百戲,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總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蓋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總之,我說稼軒此詞,前半實無獨到之勝可以大書特書。其精彩之筆,全在后半始見。
后片之筆,置景于后,不復贅述了,專門寫人。看他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云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妝的游女們,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紛紛走過去了,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這么些麗者,都非我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皆無。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側,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這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卻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徹悟: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義與趣味呢!多情的讀者,至此不禁涔涔淚落。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思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片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遙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象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乎?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為第三即最終最高境。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片則無此斷疊,一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總隨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6、“東風夜放花千樹”今人多按照字面意思來解釋:由于東風的到來,使得百花在一夜之間全都開放,參觀、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7、宋代詞人辛稼軒在《青玉案》一詞中,起首就來一句“東風夜放花千樹”,豪放之氣即便在兒女纏綿悱惻之中也勃發而出。雖然描述的是上元之夜的煙花騰空之態,卻為進一步抒情,留下了氣勢奔放而又情愫郁結的氛圍。同時“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進一步為兒女情長設下了反襯寥落的繁華場景。最終,當在千嬌百媚之中經歷了苦苦尋覓之后,“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驀然回首,卻發現那前世的冤家,悄然獨立在燈火闌珊處。此情此景,惆悵如酒,讓人醉心騁懷。
東風浩蕩,朝氣蓬勃。古往今來,在訴說兒女私情的詩句中,以“東風”入句的,不在少數,但是能借東風之勢寫出豪放之情的唯獨辛稼軒。
此為何故?
我堅信,詩脈是連著心脈的。如果沒有“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樣的英雄氣概;如果沒有“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這樣的曠世豪邁;如果沒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樣的瀟灑倜儻;如果沒有“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樣滿懷惆悵的胸臆;如果沒有“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這樣的悠閑、從容和淡定。又怎能自肺腑之間,蘊藉出瀟灑與纏綿,柔腸百結與豪邁奔放相互交融的大丈夫情懷?
俗語云: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可是我要說,無情未必真豪杰。真正的男兒俊杰,即使于兒女私情之中,也是寓風流于磊落,寄柔情于灑脫,坦坦蕩蕩,以氣宇昂然之雄風攜嫵媚婉轉之嬌美。如此,方能使世間男女情緣彰顯出絕美的意韻。
8、這一次期中考不知要爆出多少冷門,奔出多少匹黑馬,“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辛棄疾)。我們期盼著更多的新星升起。
9、元夕之夜,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春回的夜晚,人們在這一天晚上,會用各種形式來寄托己的美好愿望。愛情是元宵節的重要元素,舊時的觀燈就是兩情相悅的青年男女約會的借口,所以也有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的說法,這在時間上到是與西方情人節相近的。和“七夕”的情人節相比,“七夕”如鉤的月,鉤起更多的是凄楚,是相思。而元宵的月,則是一輪滿月,它彌補了“七夕”的不足,多了些圓滿,也多了些期待。古人有許多情人相月元宵節的詩篇。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這位鐵血男兒,居然也能那樣細膩的描寫出情人相約時的那分焦急,那分等待、那分驚喜,正好詮釋了情愛這一千古不滅的主題。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這種期盼與失望交織的情感描寫,說明了元宵節的確是古人心中名副其實的情人節。
10、“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里的“花千樹”指燈,“星如雨”也指燈,“魚龍舞”指魚燈、龍燈及各種各樣數不清的燈彩和煙火。形容當時燈火之輝煌,如同東風一夜之間使百花盛開,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陣陣星雨,悅耳的音樂之聲在四處回蕩。詩人將元夜美景寫的生機勃勃,使人感到明麗的春光就在眼前,感受到春的氣息,因此詩中首句后來常被人們描寫春天的美景。
正月為春季萬物生機萌動之時,在這月圓之夜,人們表達團圓、平安、和平的意愿,寄托了對美好春天和光明未來的向往和期盼。
11、“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詞牌名為《青玉案》的詞,是南宋杰出詞人辛棄疾狀寫元宵佳節的一首力作。辛棄疾寫詞愛用典。典故用多了,人們讀起來難免艱澀,于是,有人稱其詞為“獺祭魚”——就是一味羅列的意思。但是,這首《元夕》,卻沒怎么用典,在行云流水般的白描中,讓我們對南宋首府臨安的元宵佳節有了一個如臨其境的形象感受。
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我們現在常把元宵節和上元節混淆。實際上,從歷史上講,二者有著不同的所指。東漢永平年間,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于是有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一說。后來,道教有“三元”的說法,即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自此,民間才將正月十五與上元節掛鉤。在漢代,元宵節只放一天假,唐代增加到三天,宋代則加到五天,明代更是長達七天。元宵節那幾天,人們通宵達旦地狂歡,白天逛市場,晚上來點燈,到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秧歌等內容,其中的重頭戲自然是點燈。這首詞剛開始講的就是賞花燈。
一開頭,辛棄疾就把我們帶進了南宋元宵佳節燈會的熱鬧現場。“東風夜放花千樹”說明當時燈火之輝煌,如同一夜之間百花盛開,明麗的春光晃得人不由得瞇著眼睛往前走。宋朝對于正月十五點燈很重視,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在正月十五那天在街市上點燈,就連天子也要在那天親臨現場,與百姓同樂。元宵佳節如此重要,光賞花燈當然不夠,得來點熱鬧的。宋時人們對于火藥的運用已經比較嫻熟,漫天的焰火如同繁星點點,到達最高處又慢慢跌落,這便是詞中那句“更吹落,星如雨”。宋人生活閑適而又富庶。元宵節那天,人們駕著雕花的馬車上街觀燈,馬車已經駛遠,街上還殘留著濃郁的香氣。遠處傳來陣陣簫音,天上的明月也在淡淡的云彩遮掩下,若隱若現。遠遠望去,魚燈與龍燈似乎都動了起來,揉了揉眼睛,想看仔細點,又被人流擋住,找尋不見。
一開始,詞人就給我們展示了一片極喧囂的景象,卻在上闋收尾時筆鋒一轉,留下了一抹淡淡的憂傷。下闋開始,描寫元宵佳節那天,平日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中小姐也衣著盛裝,走上街頭,在家人的陪護下,一面說笑,一面欣賞著迷離的燈火,尋覓著燈下的人。詞人在人群里穿行,偏偏找不著想見的人。找久了,累了,干脆找個安靜的地方歇歇。誰料,額頭的汗珠還沒來得及擦,剛轉身,一抬眼,就看到那個熟悉而親切的身影,淺淺笑著,站在燈火稀疏的地方看著他。是她早就發現了他,故意站在那里等他來找?還是她也一樣在焦急地找他,碰巧在這兒遇上?又或許,是上天有意讓他們在這里相遇?這都已經不重要。他們就這么相視笑著,相對而立。這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知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多少青年。有人認為這是他用極盛大的場面反襯自己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形象,寄托自己政治失意后不愿同流合污,孤高自賞的品格。王國維把這種境界形象地比喻為成大事業者、做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這已是后話了。
今天,元宵節已經不再如從前那般狂歡。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雖然仍出現在節日里,但早已沒了當初的氛圍。如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那般的美景,也只能停留于文學作品中,早已遠離我們而去。每讀一次,我就如同做了一場美妙絕倫的夢。夢醒后,我又回歸到平淡的現實生活中。
12、每當夜幕降臨,大地陷入一片漆黑的寧靜,這時候,城市的路燈就次第亮起,霓虹閃爍,燈火輝煌,音樂悠揚,大街上依然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車流,他們或休閑,或購物,或工作,幾乎不讓城市有片刻的寂寞。東風夜放花千樹,都市霓虹不夜天!是什么使我們的生活多彩多姿?是什么使我們的城市流光溢彩?是電,是燈,是晉江‘亮化工程’的成功實施使我們的城市燦爛輝煌,使我們的夜生活歡樂無限!
13、“東風夜放花千樹”,多么壯觀的開端景象啊!可是,辛稼軒在這首《青玉案》里,卻用“燈火闌珊處”這樣寥落的氛圍來收場。殘忍地讓人在這種從繁華走向孤寂的境界中,去面對人生數不清的無奈和悵然。青春、豪邁、意氣風發、磊落情懷,所有的一切,唯有在穿梭過繁華,待到喧鬧悄然退去,驀然回首時,才能在靜寂之中品味出人生萬般情緣的真滋味。
人生,如果不經歷“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喧嘩,又怎能真切感受“燈火闌珊處”的況味?
人生如果沒有從“東風夜放花千樹”,到“燈火闌珊處”這樣的波瀾起伏,那又將是多么的乏味啊!
東風夜放花千樹,讓我們如煙花一般豪邁、奔放地活著。
燈火闌珊處,那將是我們所有激情返樸歸真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