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rn

       [譯文]    防止老百姓說話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

rn

       [出典]    《國語周語》

rn

       注:

rn

       1、釋義: 防:阻止;

rn

              甚:超過。

rn

            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rn

      2、 出處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rn

      3、原文

rn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rn
rn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rn
rn

  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選自《國語·周語上》

rn

       4、譯文 

rn

      周厲王暴虐,老百姓都指責他的暴政.召公告訴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厲王發怒了,找來衛國的巫師,讓衛巫去監視批評國王的人.按照衛巫的報告,厲王就按照報告把那些指責他的人殺掉了.老百姓都不敢說話了,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

rn
rn

  周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責議論了,人們再也不敢說什么了.”召公說:“這是阻塞人們的言論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嚴重.河流壅yōng塞而崩潰泛濫,傷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的人也應開導他們,使他們暢所欲言.所以天子處理政事時,讓三公九卿以至列士進獻諷諭詩,讓盲樂師進獻樂曲,讓史官進獻史籍,讓少師進獻勸諫的箴zhēn言,盲人朗讀諷刺的文辭,讓有眸子而看不見東西的人誦讀,讓百官進諫,讓老百姓的意見間接上達給國王,在君王身邊的大臣盡規諫之力,同族的內外親屬彌補、監察國王的過失,盲樂師和史官以樂歌、史籍之言教誨天子,年高望重的人勸誡他,然后,由天子斟酌處理.這樣做事就不違背事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財物用度從這里生產出來;就好比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澆之田,衣服、食物也從這里出產.百姓能夠發表言論,國家治亂就可以從這里發現.推行百姓認為好的,防范百姓認為壞的,這才是用來使財物衣食增多的辦法.老百姓內心考慮的事能說出來,思慮成熟,自然要在言談中表現出來,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那贊許的人能有幾個呢?”

rn
rn

  周厲王不聽,從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說話了.過了三年,把王放逐到彘zhì.

rn

      5、民本論者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只有重視人民,愛護人民,國家才能太平,即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西周以后,這一思想在當時的典籍中,隨處可見。如《尚書》記載:皋陶說,治理國家“在知人,在安民”,“安民則惠,黎民懷之”。《逸書》記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國語》記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左傳》記載:“國將興,聽于民”。孟軻將這一思想發展到一個高峰。在《孟子》書中充滿了“保民而王”,“仁者無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之類論說。西漢的賈誼對這一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唐朝柳宗元提出官吏是“民之役,非以役民”的重民思想。清末唐甄也強調:“封疆,民固之;府庫,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職,民養之。”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十分寶貴的部分。

rn

     6、 說真話挨打,說假話吃香,仿佛已經成為人們明哲保身的法寶。假話、大話、套話、空話,是現實中層出不窮的弊病。從馬寅初提出的“計劃生育”到黃萬里的“孤身抗命”,再看歷史上的《召公諫厲王弭謗》等等,歷史提醒我們,在科學問題上,國家權力與真理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如何處理二者關系,需要深刻反思。知人才能明智,才能任官得人;才能夠安民。大禹治水的經驗不能不吸取,堵和疏的道理,就是治國之道。

rn

         忠言逆耳。《召公諫厲王弭謗》一文中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表達了一個簡單的愿望:尊重良知,廣開言路,敢說真話。

rn

      7、自由是民主的一個重要體現,言論,新聞自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一個國家要繁榮昌盛,就應該聽聽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不同聲音。它們是建議,是意見,是批評,是贊賞,是滿意,是不滿都僅僅是他們自己的真實內心的表達。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我們不能保證他們所說的都正確,但我們至少可以從他們提出的問題,發的牢騷中發現自己的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不應該一概地加以封殺,更不能無憑無據無理地稱之為:“反動”,“反革命”,“顛覆共和國政權”,......。

       古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說得真是恰當,若用暴力,武力來堵住萬民之口,那是愚蠢的舉動。

       一個偉人說過:“一個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 。

      哪一個國家的政府好聽人民的聲音,哪一個政府最好反省自己,這個政府便是民主的政府。 

       都知道,中國有個“批評與自我批評”,但是提出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容易的,去徹徹底底地做卻是很難的,所以我們以前走了很多彎路!

       我們國家向來是依靠人民群眾,但不能只在戰爭的時候利用人民群眾身體的力量,在和平的年代,我們同樣要利用人民群眾的各種力量。

       我們很欣喜地看到,我們的國家也慢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慢慢地廣開言路,給百姓更多空間,在重大疾病,礦難事故的報道上,對高層領導貪污腐敗的案件處理上,各級政府在財政經費的支出上等等都更加地真實透明,但是我們領導層還不夠大膽,步子還不夠快,什么時候我們自由地敢說,敢罵,敢愛,敢恨,對一切侃侃而談,那便是萬民之福了!

rn

     8、輿論就如流水,鉗制輿論,令人民心中的怨氣越深,一旦累積成勢而決口,任是巖石也可以沖破。

rn

       權力與真理之間,我們只能選其一。尊重良知,廣開言路,讓國內電視、廣播、報章等媒體據實報道輿情,惟有這樣,才能洞悉民情,了解民意所向。 

rn

        反映真實情況是媒體的首要任務,若受限制,媒體舍本而逐末,因顧忌而粉飾太平,真相與真理就看不到也聽不到了。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35

[新一篇]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舊一篇] 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