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譯文]    在花叢中我置下一壺美酒,自斟自酌身邊沒有一個好友。舉起酒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恰成三人。

    [出典]    李白    《月下獨酌》

     注:

     1、《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云漢。

    2、注釋:

     獨酌:一個人飲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將:和。
     及春:趁著青春年華。
     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交歡:一起歡樂。
     無情:忘卻世情。
     相期:相約。
     邈:遙遠。
     云漢:銀河。 

 

   3、譯文1: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譯文2:

    我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即不會喝酒?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月和影,這無情瘦影吧,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吟詩,在九天徘徊不進,影隨我舞劍,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愿和您永結忘卻世情的交游,約定在天上相會。

    【韻譯】: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
    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
    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里曉得暢飲的樂趣?
    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
    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愿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4、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辯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后得到正確的結論。關于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所以一直為后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腳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呢?雖則如陶潛所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那么又該怎么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吧!“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中語)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其時詩人已經淅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似與自己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游,主要還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游”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后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沈熙乾)

 

    5、詩人下筆點題,突出一個“獨”字。春天幽靜的月夜,月色溶溶,花香襲人,令人惋惜的是詩人自飲自酌,竟無一人陪詩人共飲,“一壺酒”已見冷清,“獨酌”、“無相親”重復渲染,倍見孤獨之情。環境的優美與人心的寂寞對照,形成了一層轉折。然而詩人展開奇妙想象,邀來天上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助酒佐興。冷清的場面又顯得氣氛熱烈,情調也變得樂觀。由孤獨變為不孤獨,這是又一層轉折。

  中間四句,兩層轉折,盡管詩人主觀上如此盛情,卻痛苦地感到:月亮畢竟不會飲酒,自己的身影也不能舉杯對酌,只能徒然伴隨自己而已。“既”、“徒”二字,緊相呼應,顯露出再次失望的心境。這是一層轉折,由不孤獨又變為孤獨。接下去,詩人進一步自我解脫,遺憾雖然遺憾,但如此美好的良宵豈能虛度!

  暫且與明月和身影為伴,在春暖花開之日及時行樂吧。

  詩意稍稍揚起,然而,這種強顏為歡卻掩不住心靈的悲哀和凄涼,聯系開頭“獨酌無相親”可知,詩人正是飽嘗了人生的苦味和現實的沉重打擊后,才有意避開這黑暗昏濁的世界,來獨自“行樂”,徘遣心靈的苦悶。

  “我歌月徘徊”以下四句,寫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詩人對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仿佛傾聽自己的歌聲;影子陪自己起舞,舞興正濃,影子也顯得零亂。

  直到醉倒之后,醉眼朦朧,月光看不見了;躺在花叢,影子也不得不與自己分離。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明月、影子寫得極富人情味。

  接著詩人將筆鋒一轉,提出自己誠懇的愿望。“無情游”很值得玩味。月亮、影子都是沒有知覺情感的事物,李白與之交游,故稱“無情游”。“云漢”,是銀河,這里指天國。詩人與明月,影子相約,希望永遠相伴、遠游行樂,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國相聚。詩人對物抒情、淋漓盡致地傾吐著自己的向往。詩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獨,才與明月、影子為友。至此,詩意升華到一個更加深刻的境界。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通覽全詩,深沉的孤獨感是貫穿全篇的題旨,在藝術上層層轉折,波瀾起伏,愈轉意蘊愈深。同時,詩人以樂寫哀,以曠達寫悲郁,別有風味。

 

    6、《月下獨酌》為五言古詩,共四首,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宋本題下注明“長安”二字,一般都認為寫于長安時期,約天寶二、三載(743、744),那時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他好不容易到了皇帝身邊,本想輔佐皇帝,在政治上做一番事業的。但玄宗只是讓他侍宴陪酒,寫些應酬歌頌文章,并沒有重用他的意思。不光如此,他還受到一些人的排擠和讒毀。因此,他感到孤獨、苦悶,常常借酒澆愁。從題目可以看出,詩人是在月下一個人喝酒。“獨”字非常突出,領起全詩。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詩人在花叢中擺上一壺酒,自斟自飲。邊賞花邊飲酒,本是樂事,但從“獨酌”中可見出詩人孤單落寞之態。“無相親”,即沒有可以親近的人,說明詩人渴望有知己相伴。見月光照身,身影投地,他忽發奇想,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自己的影子相對,于是成為“三人”。冷清清的場面,似乎一下熱鬧起來了。

    李白自稱“酒中仙”,樂時以酒助興,愁時以酒解憂。月亮同樣是他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與酒一起,構成李白詩歌中最頻繁光顧的常客。漫游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鄉情;秋月里,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月光下,他和古人結為知己。明月在李白的詩中,常被作為至純至美至真的象征。

    骨子里是愁,卻偏要言樂;明明孤獨無知音,卻硬要說得熱鬧。由此可見,詩人盡管寂寞失意,卻仍不失瀟灑飄逸之風。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但是明月不懂得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是默默地跟隨在人的左右,詩人還是只能獨酌。“不解飲”,是說月亮沒有知覺,不解人意。“隨我身”,是說影子終究是附庸于人的虛象,不可與之共語。又分別以“既”字、“徒”字來加重語氣,傳達出無可奈何之情。

    前面剛剛幻想出兩位朋友,把明月和影子人格化,現在又還其本來面貌,它們只是無知無感的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罷了。于是,詩人從天真的幻想中回歸到眼前的實景,從假想的寬慰中跌入孤寂的愁思之中,而且語氣中似乎帶著嗔怪月亮和影子的意思。物本無知,而仍然怨之。這種遷怨于物的寫法,表達了一種十分曲折的情感。

    盡管清醒地知道明月和清影并不能寬解內心的寂寞,但在無可如何之時,也只好暫時伴著它,他要趁此美景良辰,及時行樂。“將”,是和的意思。詩人又從不如意的現實跳了出來,尋找自我解脫的幻境。不過,在春夜里,獨自在花間喝悶酒,有什么“樂”可言呢?所謂“行樂”,不過是寄情花月詩酒,逃離世俗的雜念干擾,排遣一下內心的郁悶愁煩罷了。一個“暫”字,說明詩人也清醒地知道,這種解脫不過是暫時的。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想到人生當及時行樂,詩人不禁興致勃然,他不但自斟自飲,而且載歌載舞。他于酒意朦朧中感覺到月亮隨自己前后左右移動,傾聽自己放聲高歌,影子也搖曳紛亂,隨人翩翩起舞。

    這幾句將人、月光和影子寫得一往情深。月和影本來都是無知無覺的,其“徘徊”、“零亂”,活像是有情感的活動。詩人在描寫中將其擬人化,賦予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化無情為有情,并與之達到情感交融的地步。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并無多少關系。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密不可分。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正當忘乎所以時,詩人忽然意識到,清醒時他們一起歡樂,沉醉后卻要各自分開離散,于是不覺又悲從中來。“交歡”,即一起歡樂。詩人清醒時,是落寞郁悶的,而在歌舞痛飲時,暫時得到了歡樂。所以說,“醒時”實為醉時。醉便醉了,卻又担心“各分散”,也就是說,盡管是虛幻的歡樂,他也不愿失去。可見內心的孤獨寂寞仍是揮之不去。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詩人希望和月、影永遠結下沒有世俗之情的交游,相約在浩邈的云天。“云漢”,即銀河,這里泛指遠離塵世的天界。原先只想“暫伴”,現在卻要“永結”,而且由人間到天上。“無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無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關系的交游。這種擺脫了利害關系的交往,才是最純潔、最真誠的。現實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于是詩人希望超脫忘懷,遂有此感慨。

    評 解

    《月下獨酌》寫與月、影同處,反襯出詩人的寂寞孤單,如詩家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在表現深沉的孤獨感的同時,又顯示出頗為曠達超脫的情懷,《唐宋詩醇》評曰:“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這首詩的感情行進過程極富于曲折變化,其變化正是由潦倒和曠達交織而成的。總起來看,前八句是起伏相間,轉折有致。“花間”二句潦倒,“舉杯”二句曠達;“月既”二句又潦倒,“暫伴”二句又曠達;“我歌”四句,極寫與月、影交歡之樂,不僅曠達,而且俊逸;“永結”二句,更將想象引向高遠,顯示了“飄然思不群”的風致。全詩率性純真,毫無做作,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

 

    7、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里,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發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

  在詩的一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一個非常宜人的環境之中,"花間一壺酒",花叢之中,一壺美酒,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注腳,"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可是眼下卻無人作伴,要獨自一人喝了。但他靈機一動,又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脫脫一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面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里,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一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只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神的詩行。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隨,好象并不是獨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

 

    8、李白是我國古代詩人中浪漫主義流派的杰出代表。這首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9、一貫的,這首詩的語言清淺之極,可是,就是這些平常之極的月、酒、我、影,卻給讀者構造了一個如此純凈清寧而又遼闊的世界。是的,遼闊,這是李白另一個難以企及的地方。讀李白的詩,是常常能感受到在他的心中,有一個闊大無邊的宇宙的,讓我不由自主地相信,他就是來自那里,所以才是謫仙人。
  
  也因此,在這個人世間,這個不屬于他的人世間,他是這樣的寂寞。縱然有杜甫那樣傾慕他“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可是他自己,依然找不到一個心靈的伴侶。總能看到他孩子般地在詩歌中毫無遮掩地寫他內心的孤獨,孤獨,卻絕對不惹人同情,而是讓人心生敬佩——這樣的一顆心,又該有怎樣的心靈,才能與之同游?
  
  就如同這首詩,花間獨酌的詩人,舉杯邀月,對影相酌。他是怎樣的清高自詡?放眼望去,整個宇宙中,也唯有這皎潔的月才配與他相對,也唯有他自己的影,才有資格與之相伴。所以,他為之歌,為之舞。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這還不算,最后,還要與月與影結下盟約“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那個遼闊無垠的宇宙,才是他的來處,所以,他也終將歸去……
  
  詩歌,就結束在這對浩瀚宇宙的向往中。留與讀者的,就是那一片茫無涯際。

 

  10、“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想想酒是激發詩人創作靈感的最好的催化劑。熱愛生活的文人雅士說,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可不要;棋琴書畫詩酒花,更是非要不可。中國文人對酒的熱愛,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花間獨酌,舉杯痛飲的同時,也們留下了頗深的感受和印象。李白“但愿長醉不復醒”,辛棄疾“總把生入醉鄉”,李清照更是呤詠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香暗盈袖。”

     論及詩酒之道,當首推李白。他愛詩若癡,愛酒成狂,既具有俠客豪飲之風,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氣。他經常處于喝醉的狀態,卻睜著一雙世事洞明的眼睛;他不停的喝著美酒,心中迸發出來的激揚文字中卻流淌著指點江山的豪情。

    今天翻開卷卷詩詞,我們依然嗅到陣陣陳年老酒的醇香。酒文化其實既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李白斗酒詩百篇,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柳永雨霖鈴不知酒醒何處,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解憂用杜康,還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可以看到酒精可以讓書生激揚文字,讓武將拋灑鮮血。美伴英雄,能讓英雄更加豪爽,激發一番沖天豪情。飲酒的女子別有一番美的韻味,纖手把盞風情萬種,柔情萬丈。英雄與美人的結合和感相融再也自然不過了。自古英雄血,美人淚,陳年酒,浸透了中國歷史,浸透了華夏江山。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0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