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譯文]   在萬方多難中,我登樓望去,庭園花木與高樓如此接近。面對這樣美好的情景,想起故鄉,不覺傷心難過。

  [出典]   杜甫  《登樓》

  注:

  1、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2、注釋:

     客心:客居者之心。

     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錦,錦在江中漂洗,色澤更加鮮明,因此命名濯錦江。

     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玉壘浮云變古今:是說多變的政局和多難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來一向如此。 玉壘:山名,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 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這位兩句是說唐代政權是穩固的,不容篡改,吐蕃還是不要枉費心機,前來侵略。唐代宗廣德年間九月,吐蕃軍隊東侵,涇州刺史高暉投降吐蕃,引導吐蕃人攻占唐都長安,唐代宗東逃陜州。十月下旬,郭子儀收復長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進攻,占領了松州、維州等地。 北極:星名,北極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終不改:終究不能改,終于沒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當時和吐蕃交界地區的雪山。 寇盜:指入侵的吐蕃集團。

    后主:劉備的兒子劉禪,三國時蜀國之后主。曹魏滅蜀,他辭廟北上,成亡國之君。

     還祠廟:意思是,詩人感嘆連劉禪這樣的人竟然還有祠廟。這事借眼前古跡慨嘆劉禪榮幸佞臣而亡國,暗諷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禍患。成都錦官門外有蜀先主(劉備)廟,西邊為武侯(諸葛亮)祀,東邊為后主祀。   還:仍然。

    聊為: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

     梁甫吟:古樂府中一首葬歌。《三國志》說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借以抒發空懷濟世之心,聊以吟詩以自遣。


    3、譯文1: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發傷心,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從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極星不可動搖,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后主那么昏庸還立廟祠祀,日暮時分我要學孔明聊作梁甫吟。

    譯文2:

    當此國家戰亂不斷之際,四處漂泊的我愁思滿腹,登上此樓,放眼望去,雖處處繁花似錦,但看后卻叫人更加黯然心傷。憑樓遠眺,錦江流水裹著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涌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不定,猶如股金世事的變幻莫測。大唐朝廷始終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穩定不變,我奉勸吐蕃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可嘆那亡國昏君劉禪竟也有專門的祠廟!已近黃昏了,我也學習孔明,姑且作一首《梁甫吟》吧。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 ,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于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頷聯從詩人登樓所見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詩人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涌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起滅,正像古今世勢的風云變幻,詩人聯想到國家動蕩不安的局勢。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向西北前線游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詩人登樓所想。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這里象征大唐政權。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復辟一事而來,意思是說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托詩人的個人懷抱。后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于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后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后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后人香火!”這是以劉禪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 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詩人生活的時代只有劉后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聊以自遣。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系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意深遠,體現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對仗工穩,頸聯為流水對,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煉。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著“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云如白云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引發讀者作聯翩無窮的想象。五句的“終”,是“終于”,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幸,有祝愿,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蔑。只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呼應。 尤其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方面起著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是從空間著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歷代詩家對于此詩評價極高。清人浦起龍評論說:“聲宏勢闊,自然杰作。”(《讀杜心解》卷四)沈德潛更為推崇說:“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唐詩別裁》卷十三)


    6、文人登高望遠所抒之情絢爛多姿,但更多的是抒發內心的孤獨和人生道路的辛酸。在悲觀而敏感的文人心態影響下,形成中國文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有意識的排遣憂愁和不適。愁苦哀怨、沉郁感傷是這類作品共同的主題。那么詩人在登高望遠中到底抒發了怎樣的感慨呢?

  第一,登高詩歌的悲秋、傷春。登高作為詩人特定的抒情媒介,與秋構成充滿遲暮感、滄桑感的時空組合,大大拓展了詩歌的審美空間。“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愁,秋,離開了登高便不完美,把悲與秋與登高相聯系的詩歌,才是能把愁苦之音寫得工巧的詩歌。杜甫的 《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王安石的 《桂枝香》:“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憑秋說愁,更添幾分悲壯蒼涼。登高傷春的有杜甫的《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以景襯托國之多難。歐陽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登高的心緒與所見到的美好景致相融合,可謂“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美景反襯愁思,倍增其愁。

  第二,發“思古之幽情”。感懷歷史滄桑,憑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諷今的主題。此類作品有前面提到的王安石的《桂枝香》,登高望遠,隱喻寄興,實為“絕唱”。還有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懷古實為傷今,詠史實為詠懷。

  第三,懷人、懷鄉之作。古人行游,交通不便,使古人“相見時難”,從而送別時凝鑄成依依不舍之情。王維有“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的詠嘆。孟浩然于“峴山南郭外,送別每登臨”感慨“蹉跎游子意,眷戀故人心”。

  第四,抒發家國身世之慨。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南鄉子·登京口北顧亭有懷》,陳與義《臨江仙》等都是這方面的例子。而將這種飽含憂國情緒的登高情懷與自身坎坷遭遇糅合在一起較成功的首推杜甫。如他的《秋興八首》、《登岳陽樓》、《登高》等。當時杜甫漂泊在湘江一帶,登上岳陽樓,家國之嘆,身世之感,憂時之情全部涌上心頭。登高望遠,憂從中來,字里行間充溢著國破家亡、無處寄身的悲慨意味。聯想起他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怎能不讓人潸然淚下呢?

  這些沉郁蒼涼的登高望遠悲歌,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反復吟詠的結晶。文人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響曾奔波于仕途,然而殘酷的現實使他們遭到了冷遇,他們大多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匡國無門。于是他們轉向道家重返自然的思想,登山觀海、流連山水成為他們的追求,也是陶冶性情的方式。然而登高望遠,或看到山河破碎,或看到宇宙之大,自己的渺小,或看到物是人非,更添了許多憂愁。現實對文人墨客的打擊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文人因此為我們留下了璀璨的篇章。(王艷坤)


    7、中國的文學,有許多以“登樓”為主題,登樓望遠,觀景抒情,以《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詩卻以杜甫的《登樓》為絕響。為什么?因為杜甫的《登樓》氣魄宏大,中國語文的張力,在巨匠的妙手之中發揮得天旋地轉。讀杜甫的《登樓》,先有觸電的震撼,繼有暈弦的幻覺:“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高樓要綴以繁花,才格外令人神迷。“花近高樓傷客心”一句,郁美之情,深沉得不得了。古龍的武俠小說角色,有一個大俠就叫做“花滿樓”,也是凄美欲絕的名字,靈感應來自杜甫。

  古代中國知識分子登樓,是萬方多難,為勢所迫,他有許多心事,無人可解,唯有在登樓的時候寄情于天地。登樓是很孤獨的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樓上繁花滿眼,更令異鄉客神傷。但在哀愁之外,大自然是會賜他一點慰藉的。“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這兩句,完全是電影的快鏡頭,BBC的《天與地》(Planet Earth)拍加拿大北臨北冰洋的森林,由春而夏,自夏而秋,樹林的葉子由嫩綠轉化成蒼紅,蔚藍一片化為彩霞滿空。高科技和攝影術才表達得了的畫面,詩人區區十四字就寫盡了,橫掃胸臆,洗滌心靈,這就是詩的威力。如此powerful的中文,今日上何處尋呢?是華文傳媒的娛樂版,還是政府的文件報告?昔日詩人的偉大,益證今日的渺小,他們在“五一黃金周”是一群蝗蟲和螻蟻一樣的消費客,無論是開平的碉樓,還是在巴黎“老佛爺”掃貨LV完畢之后侵略巴黎鐵塔,只見一片人頭涌涌的喧嘩。

  因此唐詩的中國語文,是一種死文字(Dead Language),猶如開平的碉樓,也是一堆無生氣的建筑。與雅典的神殿、法老王的金字塔不同,空余舊蹟,有的仍富有郁郁蒼蒼的生命,有的沒有。花近高樓的時候,你想起了誰?


    8、“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成都被稱為最悠閑的城市,在不長的寬巷子搬把椅子,砌一壺茶,怡然擺著龍門陣。這就是成都,這就是成都的生活。或許有人說成都是最沒性格的城市,但,沒關系。鋒芒里沒有野性。米湯樣的沱江,人心不是沱江。筑壩的都江堰。北調的川江水。一個曾經的國度,開始把水的名字喚得那么悠揚。


    9、我剛好講杜甫,杜甫之前是講李白。我說,這一個月,我們的魂魄一直徘徊在巴山蜀水,我們跟著詩圣、詩仙走在大地中,感受“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看見“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李白的心,杜甫的心,他們的巴蜀,就在此刻,成了什么?你看看他們的故里,再看看今天的綿陽,在一片廢墟的時候,你們問我怎么考試,我會考你李白是哪年出生、哪年去世的嗎?我會問你杜甫什么時候做了左拾遺嗎?我都不會。

  杜甫、李白他們在當時是怎么看古人,怎么尋訪古人的呢?杜甫尋找諸葛亮的時候,“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宮城外柏森森”。他心中的忐忑、無處尋覓,內心的那種虔敬,我們今天能觸摸嗎?他去探訪王昭君,他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名妃尚有村”,他忐忑地追問,今天的村莊還在嗎? 

  實際上,杜甫怎么去尋找古人,我們就在山水歲月中怎么去尋找他們。你能尋找到所有這一切,就只因為一個理由,那就是你已經把這種尋找變成了生命中慈悲的力量。

  劉禹錫說,“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有時候,山川依舊,物是人非。杜甫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即便是大震之后,草木還是萌萌綠綠,這個季節還有遍野的山花。“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大自然繁花麗景的時候,生命一瞬間就沒有了,很多還是孩子。這就是我說的考試,就是以生命的名義,去考驗一種情懷,而這種情懷不光是垂淚,它必須是行動。(于丹)


    10、突破了重重羈絆和險境,終于屹立在群峰之巔,登高望遠。那從未有過的愜意和自豪在一瞬間涌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古往今來,登高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啊!一直喜歡旅游,喜歡登高,喜歡擁抱大自然的感覺,喜歡歷經考驗后成功降臨的愉悅,喜歡這種體驗的過程。

    途中一位導游對他的成員說了這樣一句話:任何華麗的解說詞在大自然的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只有用心真正的體會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無與倫比的魅力。的確,心是最好的感知者,用心體味,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美的享受盡在不言中!


    11、凄凄慘慘歡歡喜喜的眼淚,浸滿人生百態的紙,揮筆而下,一詩,一詞,渾然天成。哼。這些靈魂的吶喊。

    凄婉憂柔的易安,一生風風雨雨。幸福有過,與趙的相濡以沫我們不能忘記,當曲短人終,剩下的只有記錄他們愛情的《金石錄》。清照看此,物是人非,這是怎么了?但事實就是如此,不愿面對有必須面對。在人生的風狂雨驟處,她站起來,一人担起風雨,担在柔弱而堅強的肩上。風雨很苦澀,但自己的眼淚又往何處流?在自己的詞中。在現實中,她不喜歡流淚。可苦悶、哀愁把她的心泡得發潮,在夢中,她見到趙,流淚了,國破家亡的痛楚卻欲說還休。

    在《醉花陰》中,我仿佛聽到她心中的淚滴在琴弦上,化開仿佛看到她對趙的相思之情日益加深。要不怎么會“薄霧濃云愁永晝”,怎么會“人比黃花瘦”?現實不允許她落淚,但在她的詞中我們看到年她心靈的釋放,她的無邊離愁,她蘊來的眼淚。可我們又迷惑了,到底詞是她的淚,還是淚是她詞?或許,這才是詞人的最高境界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不絕于耳。

    憂國憂民的杜甫,一生顛沛流離。他憂,憂國,此時國家動蕩不安,他愁白了青絲,“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他憂,憂民,戰亂紛飛,百姓苦不堪言,他愁掉了青絲,“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他似乎與易安一樣,把自己眼淚沉在自己的詩上。但不,他開心過。當他聽到唐軍收薊北時,他欣喜若狂,開心的把書都拋上空去。是啊,能不高興嗎?這是自己的心愿,更是老百姓的心頭大石的落下。要不怎么會“初聞涕淚滿衣裳”?那淚含著很多酸辛,但都已流出了。淚中有笑,笑中有淚詩中含笑。含淚。“即從巴峽穿巫峽,便向襄陽向洛陽,”船兒帶著杜甫狂喜的淚與詩飄向洛陽。

    凝眸處,淚飄出。


    12、春天到了。已經吃了幾頓野韭菜餃子。除此而外,每次上班,開車經過一個地方,會見到路邊一樹櫻花,仿佛楊貴妃披一件粉紅大袍,滿枝滿壘,紛紛揚揚,蓬蓬勃勃,便油然想起,花近高樓傷客心。

     那一樹櫻花,讓我感到的,不是電影和小說里宣揚的那種春天來了,萬物復蘇的振奮,而是一種傷心。為什么呢?仔細想了想,應該是因為年紀大了。年紀大了,看見春暖花開,立刻想到的,不是重新開始,而是,又一年過去了,離退休又近了一年,離老年癡呆,離中風,離全身癱瘓,離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至悲境地,又近了一步,豈能不傷心?所以,忽然理解了杜甫,為什么,憑欄望遠,花近傷心。其實就是個年齡問題,和他在《登高》里寫的那些家愁國難,沒有直接的關系。古人寫詩,喜歡拔高,如同今人作大報告,國際形勢,國內形勢,杜甫雖為詩圣,亦不能免俗。


    13、這是一首浪漫多情的歌。“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有情也好,無情也罷,“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愛也朦朧,情也朦朧,只能把這綿綿情思化作碧波萬頃的一江春水,任它隨歲月付之東流了。

     這是一首游子魂歸的歌。多少漂泊的浪兒,失意的遷客,流蕩江心,西看日暮,望鄉關惆悵如煙波,“楊花愁殺渡江人”“明月何時照我還”“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為什么漂游至此就會衍生出愁思茫茫?是否這江水也低吟著母親的呼喚、妻兒的相思?“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不管你來從何處,去向何方,只要把一腔愁緒灑向這滔滔江水,從此它就會浸染了無盡的別恨離愁,澎湃著你漂泊天涯的心房。

    這也是一首悲苦嘆惋的歌。杜子美老病孤舟,多難出川,登高悲秋,“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霧鎖大江家何在?愁系國難常忘身,他獨自行走,行走在乾坤漂浮的天地間,走出了憂國之詩,憂民之路,這一切都來自長江,他也徹底還給了長江,從此化作了天地之間的一羽沙鷗,回首處,正飄飛在江天之間的船頭。  

     長江,一條歌的河流,每一朵浪花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朵浪花也都是一部歷史。

     長江,一條河流的歌,每一串音符都舞動過一段醉人的旋律,每一朵浪花也都雀躍過一首壯美的詩篇。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0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