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譯文]  自古至今,這里都是黃沙彌漫,沒有什么不同,將士們遺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間。

  [出典]  王昌齡   《塞下曲》其二

  注:

  1、《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2、注釋:

    平沙:大沙漠。

    黯黯:同“暗暗”。

    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

    長城戰:指開元二年,唐將殺敵數萬,“洮水為之不流”事。

    咸:都。

    亂蓬嵩:散亂在亂野之中。


  3、譯文1: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
    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
    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
    自古以來這里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著野草。

    譯文2:

    飲完戰馬度過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風似尖利鋼刀。無邊沙漠天邊殘日還未落,昏暗中隱約地能看見臨洮。想起昔日長城腳下麝戰急,都說將士們當年的斗志高。從古到今這里是黃沙彌漫,戰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亂拋。

     譯文3: 秋涼了,戍邊的將士們飲馬渡江,水冰涼風似刀割。放眼望去,太陽還沒西落,只見一片沙漠。遠望臨洮已是昏暗不清。聯想到從前在這一帶進行的激烈的戰斗,將士們意氣風發,斗志高昂。這里從古到今都是黃沙充塞的征戰之地,戰死者的白骨混跡在野草之中。

   4、王昌齡生平見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為唐代著名詩人,因擅長寫七言絕句,因而被稱為“七絕圣手”。


   5、此詩在構思上的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表現主題。詩中并沒具體描寫戰爭,而是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爭遺跡的描繪,來表達詩人對戰爭的看法。開頭四句是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詩人把描寫的時間選在深秋的黃昏,這樣更有利于表現所寫的內容。寫苦寒,只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最能表現環境特征的景物,筆墨簡潔,又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首句的“飲馬”者就是軍士。詩中的“水”指洮水,臨洮城就在洮水畔。“飲馬”須牽馬入水,所以感覺“水寒”,看似不經意,實則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區,秋風只使人感到涼爽,但塞外的秋風,卻已然“似刀”。足見其風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三四兩句寫遠望臨洮的景象。“平沙”謂沙漠之地。臨洮,古縣名,因縣城臨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肅東部的岷縣,是長城的起點,唐代為隴右道岷州的治所,這里常常發生戰爭。暮色蒼茫,廣袤的沙漠望不到邊,天邊掛著一輪金黃的落日,臨洮城遠遠地隱現在暮色中。境界闊大,氣勢恢宏。

  臨洮一帶是歷代經常征戰的戰場。據新舊《唐書·王晙列傳》和《吐蕃傳》等書載:公元714年(開元二年)舊歷十月,吐蕃以精兵十萬寇臨洮,朔方軍總管王晙與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來谷口、武階、長子等處大敗吐蕃,前后殺獲數萬,獲馬羊二十萬,吐蕃死者枕藉,洮水為之不流。詩中所說的“長城戰”,指的就是這次戰爭。“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這是眾人的說法。對此,詩人不是直接從正面進行辯駁或加以評論,而是以這里的景物和戰爭遺跡來作回答:“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足”是充滿的意思。“白骨”是戰死者的尸骨。“今古”貫通兩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內;不僅指從古到今,還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說,臨洮這一帶沙漠地區,一年四季,黃塵彌漫,戰死者的白骨,雜亂地棄在蓬蒿間,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里的“白骨”,包含開元二年這次“長城戰”戰死的戰士,及這以前戰死的戰士。這里沒有一個議論字眼,卻將戰爭的殘酷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這里是議論,是說理,但這種議論、說理,卻完全是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極其高妙。

  這首詩著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其中蘊含了詩人對黷武戰爭的反對情緒。


   6、戰爭是殘酷的。公元714年唐朝軍隊與吐蕃在臨洮的長城堡附近有過一場大戰,殺獲吐蕃數萬人。王昌齡的《塞下曲》寫到這場戰爭: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戰爭過后多年,戰場依然暗淡凄涼,漫漫的黃塵,雜亂的蒿草,白骨散棄其中,永遠被人遺忘。無論死者是哪一方的,對其本人和家庭來說,都是凄慘的悲劇。


    7、唐詩中,不僅有這些優雅迷人的景色和淡淡的感傷情懷,還有氣勢雄渾、情感豪放的詩篇。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這恢弘的洞庭湖景觀何嘗不體現了詩人遠大而廣博的抱負呢?“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又是怎樣一種豪氣干云,視死如歸的情懷!又聽得“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得歸。”,大丈夫男兒當自強,不為國家效忠怎能對得起“七尺男兒”的名聲?“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戰爭的殘酷在這黃沙遍天的背景中,讓那一堆堆的白骨更令人心寒啊!

  而我最喜歡的詩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在時間的洪流中過去的圣君豪杰已不復存在,以后又尋不到一位明主賢人。在浩瀚的天地之間,我卻又顯得如此渺小而卑微,這怎能不令人痛哭流涕?雖然我并不為圣明君王、江山社稷而憂慮,但對于這份自己的渺小之感卻感同身受。當我們還自高自大、飛揚跋扈,沉浸在飄渺的榮耀之中,甚至以為睥睨天下時,卻不知道自己不過是悠悠天地間的一粒微塵啊!而我們所追尋的過去未來更是虛幻如夢,遙不可及。這是怎樣一種雄渾的境界,又有多少人明白了這其中對宇宙、對人生的感悟?唯有敬仰,思悟。  

  我想,我仍然不過是煙波浩渺的唐詩面前一個稚嫩的孩童,可我會不懈努力的追尋下去。或許,我窮盡一生也無法完全領悟唐詩的境界,可我相信,有了唐詩,我的人生會積淀的更豐厚而深邃,同時也希望那些還迷茫在紙醉金迷、麻木冷漠的人生路途中的人們,讓唐詩真正的駐入你們的生命,讀唐詩,思唐詩,感悟人生。



    8、提起沙漠,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干旱、孤寂、恐怖和死亡。是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者“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廣闊無垠的大漠,帶給人更多的應該是心理的恐懼。然后,才是神秘的幻想,以及探險的欲望。


    9、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讀過脊背發涼,可怕的戰爭,毫無人性可言,白骨成堆。他們曾經對愛人的誓言,永遠無法實現了。


    10、古人常道秋日寂寥,而冬又何苦?自是更生凄楚,不只是因苦寒,苦寒倒罷,尚有松竹長青,寂的是歷史,寥的是人心……

    冬之觴,是亡國的哀嘆,二千年前的十二月,項王倒在了垓下,亡在了烏江,一千五百年前冬,蜀漢滅亡,天喪一代英烈,一千二百年前,歲寒之時,晉滅,一統復歸于十國……有多少朝代亡于冬,我們尚可知之,而有多少兒郎沉尸沙場,我們確難以統計,只知冬日的風,如刀,冬日的霧,最輕也不止千鈞。冬觴是“雕欄玉徹今猶在,只是朱顏改”的悲戚,是“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的憂傷,是“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的寂寞冷落……

     冬之觴,為不得志的怨愁。杜工部當年泊舟三年,一臥滄江,一句“匡衡抗疏功名簿,劉白傳經心事違”盡道悲切。文天祥揮淚書《正氣歌》“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長嘆時運不濟。李華亦以“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凄悲。”訴說古戰場的哀傷。冬觴,是“圣人曰已遠,典刑在夙夕。”的無奈,它盡道“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的鄉情,而壯志不酬,人又能奈何?當年主不知才,又能改變嗎?亦只能“試澆橋下水”罷了,事以定局,無須流連于花酒之間,倒不如學學五柳先生“采菊東籬下。”賦賦謫仙的詩詞,亦可再臥薪嘗膽,卷土重來,起“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之勢,再創輝煌,而古人,已乘云遠去,只留白云悠悠……

     冬,數不盡的傷,千百年來從未愈過的傷,夢里,常見“紅旗半卷出轅門”與失敗后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我們常“可憐無定河邊骨”而這又有何用?現今大國數十,皆以強兵為主,成了一惡性循環,這,才是冬日帶給我最深切的觴,亦或是傷。


    11、與蕭關再次相聚是在秋天,跺著腳,哈著氣,我向你慢慢走近,才發現記憶已開始模糊得不成樣子。寒冷使曾經疏遠了的手握在一起,然后彼此有些暖意。僵直的目光久久收不回來,就象秋天的樹枝一無所有地伸向蒼穹一樣,沉默。這個秋天真冷啊,霜風使皮膚愈發的粗糙,我拢一拢厚重的圍巾,聽到許多東西在墜落。不需抬頭就可看到滿世界里飄舞的黃葉,它們注定是要飄落的。在秋天,我和蕭關終于一起陷入了沉默。

  選擇一個這樣的日子來到蕭關,是一個偶然中的有意。山地的深秋是放牧最輕松的季節,也是牛羊最自由的季節,一個可以讓人自由思想季節。

  天空中的雁陣象一串省略號,似乎不想再說什么,只靠呀呀的低鳴,告訴人們秋到了!秋風帶著一絲涼意,穿越重疊的山巒,掠過的平展的原野,嬉戲于中蠻荒的世界里、回旋在河邊的小樹林中,如同一位登臺演出的少女,裊裊婷婷地在這里舞進,瀟灑飄逸的又在那兒舞出。

  風是秋天的風,雁是南飛的雁。天空出奇地寧靜而高遠,并不蔚藍但很澄明,一切都處在一種顯現、開敞和領悟的狀態。秋天來了,少不了靜靜地觀看、靜靜地傾聽和靜靜地默數,也許所注目的對象并不一樣,但方式卻是同樣的靜默。于是在天地之間,最令人享受的莫過于聽風數雁了。或許這是一年里最后一批南飛的大雁了吧。這是一種認真體驗和品味秋天的生活方式。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天涼好個秋!一時間嬌紅嫩綠香消玉殞,疲憊的雷電迷失于時空的征途,寒蟬之鳴綴滿梅雨的清淚。“萬里悲秋常做客”、“秋風秋雨愁煞人”……人生似乎自古就是悲秋的!進而惹得這蕭關故城也平生了許多惆悵,或者就象它的名字一樣,注定充滿了蕭瑟的悲涼。蕭關,這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很陌生的名字,確實,因為你與我們相去的年代實在太久遠了,以至于當我最初踏上這塊土地時,還是不敢相信能發現你的遺骸。雖然你最終還是銷聲匿跡歸入了自然,但曠野的山風還記得,記得你哀傷的嗚咽;悠悠的白云也還記得,記得你原來的模樣。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你是唐風宋雨點撥而成的嗎?沉默的蕭關;你是秦磚漢瓦凝結而成的嗎?古老的蕭關。激烈的戰斗已經過去,觸目驚心的白骨在雜草叢生中荒蕪,塞外晚秋時節,平白令人黯然神傷。奉獻,奉獻,直到最后化為了烏有,留給歷史的只是些不能餐飲的詩句,驀然回首,你哪里還有雄風當年,巍巍的六盤山在遙遠處,也只不過是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的過眼云煙。或許你最喜歡的就是冬天,到那時,皚皚的白雪可以將你徹底埋沒,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你的去向了,或許吧。沉默的蕭關依然沉默,古老的蕭關依然古老,只不過今夕不似今夕,昨年疑非舊歲,今夕何夕?是否可以待問明日,然而明日又何其之多呀!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那是一些值得回望和眷念的日子嗎?以至你化為了土城還是這樣昂首向北的屹立。過往了不知多少個年頭,也依然可以從中感覺到那不能歸鄉的游子在異鄉是如何忍受著鄉愁的煎熬。我從壟上走過,每一次都要涌起一種無法言說的戰抖;每一次都要無可按捺地想起冰山上不屈的雪蓮和攀援的凌霄花;每一次都要無比摯愛地撫摸那歷史的紋理。可是,我仍然無法準確地知道,經歷了風霜和血雨之后,你的全部的思索到底有多寬泛?你的全部的奔騰到底有多磅礴?

  解讀蕭關,我不是一個智慧濡染的長者,握著心靈的彩筆四處打探巖石的深度;解讀蕭關,我只是一個真正意義的后來者,像大海中飄揚航行的水手,永無顧忌地擁抱著太陽對于大地的光輝。矯健的雄鷹在無垠的藍天上高高地自由地翱翔,可是對生命蒼穹永恒的訴說?虔誠的土關在無底的心海里綿綿地跳躍地燃燒,可是對土地安泰不滅的愛戀?歷史并不是一道關緊的鐵閘門,過去的痕跡埋得愈深,對未來的意義就愈加深刻。解讀蕭關,我思,我想,我不斷地叩問,語言和文字到底誰最重要?


    12、長城的壯觀和恢弘,一覽無遺,而此時,涌上心頭的,毋庸置疑,是一種感嘆,是一種豪邁:不上長城非好漢,豈辭坡陡梯環?山河表里燦斑斑。千秋遺勝跡,萬國發驚嘆。大隧車穿南北貫,翩躚鳳舞龍蟠,建成高速坦途寬。秋高氣爽,四野有奇觀。同時更是一種悲愴: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看著那依山而起,縱橫幾萬里的長城,我們都陷入了對兩千多年前勤勞勇敢的先民們的喟嘆之中。我們很難想象,在幾千年以前,在沒有現在的先進的建筑工具的時代,我們的先民是怎樣用雙手,用血淚,甚至是用生命在崇山峻嶺、峭壁深壑之上筑起了這偉大而不朽的千古傳奇?!清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在如此雄偉的建筑的背后,是一塊塊磚石的累積,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累積,是血肉的累計,是生命的累計!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一座千萬里的長城,就是一座用數以萬計的錚錚鐵骨為磚,以數以萬計的血淚為漿鑄就的生命之墻!我想長城之所以能列入世界八大奇跡,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民族永恒的象征,不僅僅在于他的壯觀,更在于她是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民以血肉之軀修筑的奇跡,更是我們先民智慧的結晶,她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


    13、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戰爭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無家可回和永遠不能回家啊!?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6:1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