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國美學精神  ——讀《中國美學初步》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1750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嘉滕發表《美學》開始,至今只有250年的歷史。但是,人類對美的追求卻可以追溯到人類誕生之初。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也同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近20年,國內雖然出版了一些關于中國美學的研究專著,但全面系統研究中國美學的通史卻不多。最近,我們非常高興地讀到廣東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國美學初步》。
  《中國美學初步》是徐林祥繼他的《中國美育史導論》(與單世聯合著,廣西教育出版社)后出版的又一部學術著作。該書由“步入美學殿堂”開篇,主體部分包括“中國美學的誕生”、“秦漢時代的美學觀念”、“魏晉六朝美學的自覺”、“儒道佛合流的美學”、“藝術家的人生境界與理學家的審美標準”、“心學開啟下的美學思潮”、“文藝美學的完善與古典的終結”、“近現代西學東漸與審美轉向”等8篇,以“走向新世紀”結束。全書53萬字,重點介紹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美學理論家和美學理論著作中的美學思想,同時兼顧不同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文學藝術家以及各文學藝術門類的美學思想,進而勾畫出中國美學思想發展的歷史軌跡,書末還附錄了中國美學基本文獻和較為詳細的中國美學參考書目。
  該書在考察中國美學發展史的基礎上,指出中國古典美學最根本的特征是以“天人合一”的境界作為審美的最高境界,同時又以審美的境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不僅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哲學基礎,而且,將“天”人情化,又將人情形象化,二者合而為一,這本身就是中國美學所說的審美意象。中國古典美學主張通過審美創造體現作為宇宙本體和生命的“道”。中國古典美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正是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在儒家、道家、禪宗美學中均有所體現。
  中國古典美學又以審美的境界,也可以說,以“天人合一”的境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國美學不太關注美是什么的問題,中國美學最關心的是美對人類有何意義。從孔夫子開始,中國美學在25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表現出對人的生存意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的強烈關注。無論是儒家美學、還是道家美學、或是禪宗美學,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人生價值的取向和理想人格的建構,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
  中國古典美學還認為:進入“天人合一”境界的具體途徑,可以是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體悟和思辨,也可以是審美和藝術活動;但是,達到審美和人生最高境界的根本途徑在于提高個體的身心修養,“養吾浩然之氣”。對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也即對美的追求,需要通過親自體悟,人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體驗美,是證明美存在的重要途徑。
  該書還指出中國近現代美學研究受西方美學理論和中國社會政治的影響太大,以致忽視了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研究和對審美自身特點的研究。
  近現代中國美學研究,是在對西方美學理論的直接引進下開始的。從20世紀初的西方美學大引進,到建國后蘇聯美學的影響,再到20世紀80、90年代西方古典美學和現代美學的全面滲透。中國美學工作者的主要精力,大都停留在對西方美學的翻譯、介紹、漢化、漢證方面。相比之下,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研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近現代中國美學研究還表現出明顯的功利性。這種功利性的形成:從客觀方面來說,由于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處于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過渡的巨大變革之中,美學家無法回避這種社會現實;從主觀方面來說,由于絕大部分中國知識分子都擁有傳統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他們必然地要以美學作為參與社會變革的文化武器。相比之下,對審美自身特點的研究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該書認為,中國美學要有新的發展,要對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就必須重視對審美自身特點的研究,重視對中國傳統美學的研究,大力弘揚中國美學精神!中華民族在數千年對美的追求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國美學精神:中國美學所特有的人生境界、人文智慧、生命關懷、宇宙意識等等,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即使是人類走向21世紀、邁進新千年的時候,中國美學精神,仍然是中國人智慧的源泉!
  用當代眼光發掘、整理、研究中國美學,在審美實踐和藝術創造中把握、檢驗、發展中國美學理論,更新和豐富中國美學理論,《中國美學初步》邁出了可貴的一步。毫無疑問,讓中國美學走向未來、走向世界,是跨世紀中國學人的責任和使命!
中華讀書報京(11)B7美學偉華20022002 作者:中華讀書報京(11)B7美學偉華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19:48

[新一篇] 建設教師發展學校的基本思想

[舊一篇] 張岱年先生的儒學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