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戰閹逆,癡心報國的東林黨中堅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楊漣(1572~1625),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應山(今屬湖北)人。萬歷進士,累官至左副都御史,東林黨人。他忠耿赤誠、直言敢諫,曾與左光斗等反對李選侍、擁立明熹宗,后又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使權奸震恐。他雖然最終被閹黨所害,但他的身上迸射出了一個憂國嫉邪者的璀璨光輝;而這樣的人竟含冤屈死,也可見得明王朝氣數已盡。
后起之秀 力保太子
  楊漣的青年時代正是東林黨方興未艾的時期。他對東林黨的創始人顧憲成等人以天下為己任、不畏權勢、敢于訾議朝政的氣節非常敬佩。每遇東林講會,楊漣總會千方百計趕到無錫,與東林諸君探討性理之學,共商治國之道。楊漣與東林黨人彼此志同道合,逐漸成為東林黨的后起之秀。
  萬歷三十五年(1607),楊漣考中進士,被授任常熟縣的知縣。為真實地了解當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間、民舍,微服察訪,“遍知閭里利病”,深受當地群眾的擁戴。后因在銓選清官考核中名列第一,升為戶科給事中,不久又改為兵科給事中。
  楊漣為人光明磊落,不肯巴結權貴。當時神宗朱翊鈞已多年不見朝臣,鄭貴妃為了立其子朱常洵為太子,與外朝的官吏多有勾結,專斷后宮,離間神宗與太子朱常洛的骨肉之情,居心叵測。楊漣識破了鄭貴妃的陰謀,深深為太子的前途和命運担憂。在他看來,太子是一國之本,“國本”動則天下亂。因此他把穩定太子的地位與愛國忠君聯系在一起,堅決支持太子朱常洛。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久病不愈,不吃東西已有半月之久,按禮應該召太子朱常洛到御榻前侍奉藥膳。但由于鄭貴妃從中作梗,太子竟不得與其父相見。楊漣一面暗中遣人曉諭東宮伴讀王安,要他叫太子力爭去侍奉皇上,親口嘗皇上喝的藥,仔細看皇上吃的飯,而且要早去晚歸,事見《明史・楊漣傳》:“漣、光斗遣人語東宮伴讀王安:‘帝疾甚,不召太子,非帝。當力請入侍,嘗藥視膳,薄暮始還。’”爭取接近神宗的機會,防止鄭貴妃假傳圣旨,惑亂朝政。同時,楊漣又聯合御史左光斗,敦促大學士方從哲率百官赴乾清宮問安,以顯示朝臣的力量。方從哲害怕鄭貴妃遷怒于己,便百般推諉,說:“皇上忌諱說病的事情。即使我們去問安,左右也不敢傳。”楊漣說:“宋朝時,文潞公文潞公即宋人文彥博。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進士。曾封潞國公,位至宰相、太師。有《文潞公集》傳世。問宋仁宗的病情如何,內侍不肯說。潞公大為生氣,說:‘皇上的起居情況,你們這些人不讓宰相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動機?趕快去中書省領罪!’于是文潞公一日三問,既不見皇上,也不要皇上知道,只是要讓后宮這些人知道有他這樣的大臣在,任何事情都可以處理。”事及語見《明史・楊漣列傳》:“漣曰:‘昔文潞公問宋仁宗疾,內侍不肯言。潞公曰:“天子起居,汝曹不令宰相知,將毋有他志,速下中書行法。”公誠日三問,不必見,亦不必上知,第令宮中知廷臣在,事自濟。公更當宿閣中。’”說完,便要方從哲率百僚一日三問,一心要讓宮中宵小知道有廷臣在,有所忌憚。方從哲不便再推,只好照辦。
  神宗去世后,苦熬了近40年的太子朱常洛終于登上了帝位,是為明光宗。然而,這位多災多難的皇帝登基后四天,便一病不起。當時宮中紛紛傳言,說光宗之病是因為鄭貴妃進美女八人致使身體虧損;又唆使中官崔文升進瀉藥,使病情加重。此時,鄭貴妃住在乾清宮,與光宗的寵妃李選侍(西李)相勾結。鄭貴妃讓皇上立李選侍為皇后,而李選侍又讓皇上立鄭貴妃為皇太后。許多王公大臣紛紛担心,鄭、李二人交往甚密,一定包藏禍心。
  楊漣聽到這些傳言,担心光宗聽信李選侍所言。不巧的是,光宗果然已有封鄭貴妃為皇太后的意思。于是,楊漣決心清除鄭貴妃對光宗的威脅,便聯絡朝臣,共請鄭貴妃移到慈寧宮居住,將她從光宗身邊趕開。又上疏彈劾崔文升“用藥無狀”,并說:“宮外流言四起,說陛下生活無節制,受了侍女們的迷惑。這一定是崔文升以此為借口,掩蓋他用藥不當之罪。崔文升這些人居然煽動百姓,以此來堵朝臣之口,既傷了皇上的身體,又敗壞陛下的名聲,罪不可恕。至于鄭貴妃的封號,應以典章為準。若您尊她為嫡母,那么大行皇后怎么辦?若尊她為生母,那您的本生太后又何在?請皇上收回圣命。”語見《明史・楊漣列傳》:“外廷流言,謂陛下興居無節,侍御蠱惑。必文升藉口以掩其用藥之奸,文升之黨扇布以預杜外廷之口。既損圣躬,又虧圣德,罪不容死。至貴妃封號,尤乖典常。尊以嫡母,若大行皇后何?尊以生母,若本生太后何?請亟寢前命。”同時揭露鄭貴妃欲封皇太后的野心。楊漣此疏語言犀利,火藥味很濃,大家都担心光宗看后會很不高興。疏上三日,仍沒有動靜,正要松一口氣,忽然宮中傳出話來,皇上將于明日召見諸位大臣,并特宣楊漣和錦衣衛官校。朝臣們心里都知道,宣錦衣衛官校入侍,一般都是令其執行“廷杖”。大家推測楊漣此次被召一定是兇多吉少。方從哲勸楊漣趕緊上疏請罪,楊漣執意不從,說:“死就死,我有什么罪?”事又語見《明史・楊漣傳》:“從哲勸漣引罪,漣抗聲曰:‘死即死耳,漣何罪?’”
  次日上午,眾臣入朝,光宗有氣無力地說了些要大家各盡其職、效忠朝廷的話,便把目光轉向楊漣,盯了他許久,始終不說一句話。大家正在担心,忽聽光宗嘆了一口氣,指著楊漣對大家說:“此人才是真的忠君。”下旨驅逐崔文升,收回封鄭貴妃為皇太后的圣旨,并且還讓楊漣當上了顧命大臣。楊漣對明光宗的信任非常感激,從此更是孜孜不倦,誓死報效朝廷。
一顆忠心 “移宮”堪表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光宗朱常洛駕崩。他的寵妃李選侍(西李)欲學當年的鄭貴妃,準備將光宗長子朱由校藏起來,“挾皇長子自重”。外臣周嘉謨、張問達、李汝華等以皇長子既無嫡母、又無生母為理由,主張由李選侍照顧小皇帝。李選侍陰狠狡詐,光宗在時,她便恃寵驕橫,獨霸后宮,皇長子朱由校的生母王氏便是被她害死。因此,楊漣堅決不同意,他說:“皇太子怎么可以托給這樣的婦人?前些天先皇召我們幾位大臣商量,準備封她為皇貴妃。不料躲在門幔后偷聽的李選侍不滿意,竟然從幕幔后伸出手來將站在先皇旁邊的皇太子拉進去,耳語了一番,便將其推出。皇長子當即便跪在地上請父皇封李選侍為皇后。如此僭制違禮,不僅使在場的大臣面有怒容,連先皇也為之色變。如果讓這個野心勃勃的女人挾持了皇太子,必然會干預朝政、擾亂國體。臣等想立即見到皇太子,擁他為王,請皇太子先出乾清宮,暫居慈慶宮。”楊漣等一批正直朝臣決意不顧危險,力挽狂瀾。
  當天上午,楊漣、左光斗促同大學士方從哲、劉一G、韓p等朝臣一齊到乾清宮。剛至乾清門,便有內宦持梃攔路,不許入內。楊漣大罵道:“奴才!皇帝召見我等。今已晏駕,你們不讓進入,想要干什么?”事及語見《明史・楊漣傳》:“閽人持梃不容入,漣大罵:‘奴才!皇帝召見我等。今已晏駕,若曹不聽入,欲何為?’”說完便揮手拔開梃,眾朝臣一擁而入。大家哭靈完畢,發現皇長子朱由校并未在光宗靈柩前守靈,心中暗暗吃驚。問左右的宦官,都支支吾吾,不敢作答。楊漣見光宗的心腹太監王安以目示意西暖閣,當下會意,轉身對大家耳語了幾句,大家便一齊向西暖閣跪下,齊呼請求面見儲君。李選侍擁著朱由校躲在西暖閣,哪里見過如此陣勢,早已嚇得六神無主。王安隨即入內,假意勸說,稱皇長子面見眾臣后即可送回,說完便拉著朱由校出閣。等在外面的眾臣連忙把朱由校擁入早已準備好的輦車,護駕退出乾清宮。李選侍這才回過神來,慌忙吩咐左右的宦官快去擋駕。宦官們追來拖住轎子,大聲叫嚷:“你們拉皇長子去哪里?皇長子怕見陌生人。”有人還上前來拉著衣服要搶回朱由校。楊漣大怒,推開搶奪者,大聲斥罵道:“殿下是我們的主子,四海之內都是殿下的臣子,有什么怕的呢?”事及語見《明史・楊漣傳》:“駕甫至中宮,內豎從寢閣出,大呼:‘拉少主何往?主年少畏人!’有攬衣欲奪還者。漣格而訶之曰:‘殿下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復畏何人!’”眾宦官被罵得啞口無言,這才悻悻退去。
  楊漣等人將朱由校抬至文華殿,當即舉行了“正東宮位”的典禮,并且議定于本月初六在乾清宮即帝位。
  李選侍見皇長子被擁走,十分惱怒,但也無可奈何,隨即決定賴在乾清宮不出,以此要挾朱由校封她為皇太后。消息傳出,舉朝皆憤憤不平,奏請李選侍移宮的奏章接連不斷。大臣們也開始議論登基的日期,有的說改在初三,也有的說今天午時就行。楊漣想了想,說:“現在外有清兵來襲,內無嫡庶之嫌。父親去逝叫做什么?先皇還未大殮,太子就即帝位,這不符合禮法。”語見《明史・楊漣傳》:“漣曰:‘今海宇清晏,內無嫡庶之嫌。父死之謂何?含斂未畢,袞冕臨朝,非禮也。’”有人說太子登了基,人心也就安定了。楊漣說:“安與不安,不在登基的早晚,如果我們處理得妥當,登基之日晚一些也不必害怕。”決定之后,群臣走出文華殿。這時,太仆少卿徐養量、御史左光斗剛到,看見楊漣,破口大罵:“你誤了大事,這件事處理不當,當斬!”把楊漣嚇得直冒冷汗。于是三人進到朝房。大家認為,李選侍無恩德,不能與太子同住乾清宮。九月初三,左光斗上疏,請李選侍移宮。此時,李選侍聽從魏忠賢的奸計,遣宦官召太子入乾清宮議事,想加罪左光斗。楊漣擋住來人,正色道:“殿下在東宮為太子,是當今圣上,李選侍怎能召喚?”怒目將前來傳話的宦官逼退。
  九月初五,眼見太子登基大典將近,而李選侍仍賴在乾清宮不出,楊漣心急如焚,又聯絡諸大臣聚集慈慶宮,要大學士方從哲帶頭請太子下詔驅李選侍移宮。方從哲卻不以為然地說:“遲一些也并無大礙。”楊漣爭辯道:“昨天以太子的身份住在太子宮還可以,明天太子就登基為皇上了,怎能還居住在慈慶宮?若兩宮圣母還在,也應當順從兒子。李選侍算什么人,竟敢如此藐視圣上。”語見《明史・楊漣傳》:“漣曰:‘昨以皇長子就太子宮猶可,明日為天子,乃反居太子宮以避宮人乎?即兩宮圣母如在,夫死亦當從子。選侍何人,敢欺藐如此!’”當時有人提出李選侍是光宗的舊人,逼之太急是否有失體統,楊漣立即駁斥道:“各位都是先帝臨終而任的顧命大臣,先帝一定會先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再去理會其他人。”語見《明史・楊漣傳》:“漣斥之曰:‘諸臣受顧命于先帝,先帝自欲先顧其子,何嘗先其嬖媵?……能殺我則已,否則,今日不移,死不去。’”并且表示:“要么殺了我,否則,今天李選侍不移宮,我死也不離開。”其他大臣亦紛紛出言聲援,詞色俱厲,驚動了殿中的太子。太子遣人斥群臣退去,楊漣仍不肯服從,繼續抗辯道:“李選侍表面上是說保護照顧皇上,暗地里則準備奪取皇權,她一定要移宮。”在楊漣等大臣的堅持下,朱由校只好下旨遣李選侍即日移宮。李選侍接到圣旨,自知敗局已定,只好哭哭啼啼地遷出乾清宮。次日,朱由校正式登基,是為明熹宗,改元天啟。
  從光宗駕崩到熹宗登基,前后不過六天。楊漣為輔佐太子順利登基嘔心瀝血,幾乎是夜夜不寢。史書上稱在六天內“漣須發盡白,帝亦數稱忠臣”。后民間稱此事為楊漣抱太子登基,京劇《二進宮》演義的正是此事。
是非分明 力戰閹逆
  李選侍移宮的時候,楊漣曾告訴諸位大臣:“李選侍不移出乾清宮,就是不尊敬天子。現在既然移出了乾清宮,我們就應當安排好她。”語見《明史・楊漣傳》:“漣即言于諸大臣曰:‘選侍不移宮,非所以尊天子。即移宮,又當有以安選侍。是在諸公調護,無使中官取快私仇。’”但是這個時候,李選侍宮內的奴才劉遜、劉朝、田詔等因為偷盜宮內寶物被抓,在他們的供詞中,牽連到了李選侍的父親。一時宮中人人自危,謠言四起,說李選侍被逼得要上吊,皇八妹(選侍之女)要跳井云云。御史賈繼春很是看不過去,便上書內閣,對朝廷這一做法提出批評。他說:“新天子剛剛即位,不應誘導他違忤先帝之意,逼迫庶母(指李選侍)。先帝尸骨未寒,而其妻女卻已不保。”
  因事涉移宮,楊漣恐賈繼春再挑事非,上《敬述移宮始末疏》道:“李選侍上吊、皇八妹跳井,這些流言從何而起,臣不敢說。臣寧可今天對李選侍不敬,也不愿她久居乾清宮,臣不希望看到女子獨覽朝權、垂簾聽政之事在本朝發生。”事及語見《明史・楊漣傳》:“漣恐繼春說遂滋,亦上《敬述移宮始末疏》,且言:‘選侍自裁,皇八妹入井,蜚語何自,臣安敢無言。臣寧使今日忤選侍,無寧使移宮不速,不幸而成女后獨覽文書、稱制垂簾之事。’”熹宗回想起李選侍凌辱其生母,要挾先帝冊封皇后,以及妄想垂簾聽政諸狀,不禁火冒三丈,當眾歷數其惡,并嚴厲斥責賈繼春。
  天啟三年(1623年),楊漣被任命為左僉都御史。次年,又升為副都御史。然而,熹宗這位在楊漣等正直朝臣舍命扶持下才得以登基的皇帝,并沒有像東林黨人所希望的那樣革除萬歷朝弊政,相反卻是變本加厲,更加荒淫奢靡,昏庸無能。宦官魏忠賢和熹宗的乳母客氏相互勾結,在宮中獨攬大權,肆意為虐。那些邪惡派的官吏也紛紛投靠魏忠賢,結成“閹黨”,打擊和排斥東林黨人。楊漣懷著滿腔的悲憤,挺身而出,討伐魏忠賢。同僚勸他,他卻說:“現在不說,等他逆謀之事成功之時,殺他也不一定能阻止得了!難道要讓后世子孫嘲笑我滿朝文武竟沒有一個男子漢嗎?”
  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初一,楊漣將寫好的奏疏藏在懷里,準備趁早朝時面奏皇帝,當場揭露魏忠賢。不巧當日免朝,楊漣恐怕經過一夜,機密會有所泄漏,只好交給會極門侍官轉呈皇帝。楊漣在奏疏中說:“太祖皇帝(朱元璋)曾下令,內官不許干預朝政,只負責‘掖廷灑掃’,違反者殺無赦。先帝圣令在先,但仍有人肆無忌憚、擾亂朝綱,東廠太監魏忠賢就是其中的一人。臣列其罪狀,請圣上過目。”接著,楊漣列舉了魏忠賢的二十四大罪狀:魏忠賢本是市井無賴,中年凈身后入宮當了太監。起初在一些小方面略顯忠誠,博得了皇上的信任,但后來他惑亂朝政,成為大奸大惡之徒。祖宗的制度,由專門負責的內閣大臣來擬定圣旨。魏忠賢擅自專權,多次傳奉,有時直接自己批準。破壞祖宗兩百余年的政體,這是第一項大罪。
  劉一G、周嘉謨是先帝任命的顧命大臣,而魏忠賢卻讓孫杰彈劾罷了他們的官。急于翦除自己顧忌、仇視的人,逼迫陛下不得不更改先皇的任命,這是第二項大罪。
  先帝駕崩,有一定的隱情,魏忠賢卻排擠伸張正義的孫慎行、鄒元標二人,偏袒與李選侍有關的沈,歪曲事實,使沈最終加官晉爵。親近奸邪小人,仇恨忠義大臣,這是第三項大罪。
  王紀、鐘羽正早年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王紀任司寇時執法如山,鐘羽正任司空時清正廉明。魏忠賢勾結黨羽,排擠二人。在如此盛世,朝廷里卻容不得有正直廉明的官員存在,這是第四項大罪。
  朝廷最重視枚卜,魏忠賢卻想把它控制在自己手里,大力阻止孫慎行、盛以弘二人,甚至用禁錮他們人身自由的方法來讓他們效忠自己,難道真要把他培養成門生宰相嗎?這是第五項大罪。
  在朝中沒有比官員的推舉、任命更重要的了,但去年,“南太宰、北少宰”都按魏忠賢的意思任命,一時間名人賢士都不能各安其位。魏忠賢玩弄權術,使得朝廷任用官員黑白顛倒、權詐橫行,這是第六項大罪。
  皇上推行新政,正需要忠正賢明之士,于是滿朝文武都推薦文震孟、熊德陽、江秉謙、徐大相、毛士龍、侯震D等。這些人的言論只要讓魏忠賢覺得有些忤逆,就被立刻貶黜,雖然他們也屢次受到皇上的恩典,但是魏忠賢竟然想方設法阻止他們在仕途上的發展。這真是“天子之怒易解,忠賢之怒難調”啊,這是第七項大罪。
  去年去城南郊祀的那天,傳聞宮中有位貴人,因為性情貞靜,受到皇上的寵愛。魏忠賢害怕她暴露自己的驕橫之舉,謊稱貴人得了急病,置她于死地。使陛下不能保護自己非常寵幸的人,這是第八項大罪。
  裕妃因為懷孕準備加封,朝廷內外都為皇上感到高興。但魏忠賢卻因她不肯依附自己,假傳圣旨,命她自盡。使陛下不能保護自己的妃嬪,這是第九項大罪。
  皇后有喜,懷上了皇子,卻忽然離奇流產,傳聞是魏忠賢與客氏謀劃的。使陛下不能保護自己的兒子,這是第十項大罪。
  先帝做皇子四十余年,能保護他處于孤立、危難之中的卻只有王安一人。先帝突然駕崩,王安擁護新帝,有很大的功勞。但魏忠賢因為一些私人恩怨,假傳圣旨,在南苑將他殺了。這不是仇視王安,而是仇視所有跟隨先帝的大臣們,而那些無罪而被他殺害、趕走的人,更不知有幾千幾百人,這是第十一項大罪。
  魏忠賢要挾眾人,屢次褻瀆皇言,今天要個獎賞,明天又要賜個牌匾。最近又在河間地區毀壞居民,修建牌坊,鏤鳳雕龍,直插云霄,然后又開始擬定修建其陵寢的占地方案,這是第十二項大罪。
  今天恩蔭中書官,明天恩蔭錦衣衛。金吾之堂都是些乳臭未干的小子,誥敕之館更全是目不識丁之人,如魏良弼、魏良材、魏良卿、魏希孔以及其他的外甥傅應星等。魏忠賢胡亂世襲恩蔭,褻瀆朝廷,超越了任何朝代,這是第十三項大罪。
  魏忠賢設謀,想要置戚畹一家于死地,誣陷國戚,動搖中宮,若不是大臣們極力反動,言官糾正,這一家人也要被投入牢獄之中,這是第十四項大罪。
  良鄉生員章士魁因為爭煤窯而死,魏忠賢卻假言其開礦而死。如果是偷了皇陵一掬土,又該怎樣處理呢?趙高指鹿為馬,魏忠賢煤可為礦,這是第十五項大罪。
  王思敬等人犯了一點兒小事,責任本在有司。魏忠賢卻暗地設下陷阱,草菅人命,這是第十六項大罪。
  給事中周志樸執糾織監,有功于朝廷,魏忠賢竟然阻止他繼續升遷,使吏部和言官都不敢違背他的意思,這是第十七項大罪。
  北鎮巡撫劉僑不肯殺人和獻媚于人,魏忠賢認為他“不善鍛煉”,便將其削籍。這等于是說,大明的律令可以不遵守,但魏忠賢的律令卻不能不遵守,這是第十八項大罪。
  給事中魏大中遵旨上任不久,忽然接到圣旨被詰問、責備;等到魏大中回奏,魏忠賢又再次褻瀆圣言。且不說他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單是煌煌圣上之言,又怎能朝夕更改,這是第十九項大罪。
  朝廷設立東廠,原本是用來追緝奸人的。自從魏忠賢負責東廠之后,每天都在做一些公報私仇、誣陷忠良的事。放縱傅應星、陳居恭、傅繼教等人,設置陷阱,只要是有片言只語違背了魏忠賢,就會被捉拿,遭受類似于文館獄的迫害,這是第二十項大罪。
  邊關的警報還未解除,內外戒備森嚴,東廠都做了些什么事?奸細韓宗功悄悄潛入京城,實際是魏忠賢的奴仆,事情敗露后才離開。如果上天不保佑我朝,那么韓宗功事成之后,不知道列祖列宗此時將會安置在什么地方了,這是第二十一項大罪。
  祖宗的規定,不準蓄養內兵,是很有深謀遠慮的。魏忠賢和奸相沈創立內操,藏匿奸人,怎么就知道沒有為敵國窺視我朝的大盜、刺客潛藏在其中呢?一旦發生變故,是很大的憂慮啊,這是第二十二項大罪。
  魏忠賢去涿州進香時,開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百姓都以為是皇上出行。他回京的時候,改駕四馬,羽幢青蓋,夾護環遮,儼然一副皇上御駕的樣子,其間還有很多人去給他獻謀獻策,這是第二十三項大罪。
  極力寵幸人則容易使人驕傲,給人過多的恩典也易成為怨恨。聽說今年春天的時候,魏忠賢在皇上面前騎馬,皇上射殺了他的馬,但沒有賜他死罪。當時魏忠賢不但不伏地認罪,反而還面帶傲色,頗多怨言,早晚提防,一直不能釋懷。向來亂臣賊子,謀反只在一念之間,總是肆無忌憚就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為什么要養虎于肘腋之間呢?即使把魏忠賢切成一寸一寸的肉,也不足以抵償他的罪過。這是第二十四項大罪。最后楊漣請求熹宗召集文武大臣共議此事,并命刑部對魏忠賢嚴加審問,對所涉及的案件查明真相,以正國法。
  楊漣此疏,字字句句如雷霆萬鈞,擊中魏忠賢的要害。魏忠賢聞疏后驚恐萬狀,慌忙跑到熹宗面前哭訴其冤,又叫客氏在旁游說,為自己開脫。兩人一唱一和,弄得熹宗真假難辨,好壞不分,反而溫言撫慰魏忠賢,嚴厲指責楊漣。
被陷入獄 含冤而終
  從此之后,魏忠賢對楊漣恨之入骨。天啟四年(1624)十月,魏忠賢捏造圣旨,指責楊漣大不敬,違反了人臣的禮節,事見《明史・楊漣列傳》:“忠賢矯旨責漣大不敬,無人臣禮。”將楊漣革職為民。擠走了楊漣,魏忠賢仍不肯善罷甘休,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要誣陷政敵,羅織罪名,最關鍵的是栽贓。楊漣的道德操守天下有名,把這樣一位清官弄成貪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栽贓頗費一番思量,但這一切難不倒已下狠心要除掉楊漣的魏忠賢。栽贓陷害的第一步往往是從外圍突破,從與楊漣等人交往密切的人身上打開缺口。盡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一個清廉的人所結交的不可能都是他那樣一塵不染的朋友。
  有一個人叫汪文言,他和楊漣、左光斗等過從甚密。此人出身獄吏,見多識廣,明白國家政治運轉的種種奧秘,為人仗義,足智多謀,被地方大員派到京城,主要任務是結交權貴,打探消息。像他這樣的人政治地位是很低的,和京城官員拉關系有身份上的障礙,于是汪文言捐了個監生。汪文言的辦事能力遠比那些科舉出身、循規蹈矩的書呆子強,不多久他便名滿京華,結交了趙南星、楊漣等東林黨人,成為他們的參謀,最后在東林黨人的幫助下,做了內閣中書。但他也有很多毛病,比如喜愛張揚、貪財等等。久任封疆大吏的熊廷弼被罷官后想打點當權者以保住腦袋,于是熊家找到了汪文言,交給他四萬兩銀子,托他賄賂魏忠賢。汪文言把這筆巨款私吞了,愛財的魏忠賢知道后,熊廷弼自然沒保住性命,汪文言也被抓住了小辮子,成為魏忠賢打擊楊漣的突破口。事見《明史・楊漣列傳》:“忠賢恨不已,再興汪文言獄,將羅織殺漣。”
  于是,魏忠賢派對自己言聽計從的許顯純掌管鎮撫司監獄,并讓他把汪文言抓進了鎮撫司監獄。許顯純親自拷問汪文言,給他提供了一個攀咬的名單,除楊漣外,左光斗、魏大中也都在其中,只要汪文言承認就行了。誰想汪文言在許顯純的嚴刑拷打下,堅決不承認楊漣貪贓。隨后,許顯純偽造了一份汪文言的供詞,讓人捉著他的手指強行畫押。如此,清廉的楊、左、魏等人一夜之間就成了大貪官。楊漣被偵查出來的贓銀有兩萬兩,左光斗也有兩萬兩,魏大中有三千兩。隨之,幾乎所有的東林黨人全部被牽連在這個冤案里面。于是魏忠賢便名正言順地命令爪牙把楊漣等人抓到了監獄里。
  天啟五年(1625年)六月,楊漣被逮押送北京。沿途群眾聞訊,皆為楊漣鳴不平,他們自動夾道哭送,所過村市,百姓都焚香禱告,祈求保v楊漣可以免去一死。事見《明史・楊漣列傳》:“所歷村市,悉焚香建醮,祈v漣生還。”六月二十八日,楊漣被下鎮撫司詔獄審訊。許顯純將錦衣衛的諸多酷刑一一用于楊漣,折磨得他遍體鱗傷,氣息奄奄。事見《明史・楊漣列傳》:“比下詔獄,顯純酷法拷訊,體無完膚。”后來提審時楊漣被折磨得無法坐、立,許顯純便讓打手給楊漣帶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審。楊漣仍不屈服,在獄中寫下《絕筆》,繼續陳述“移宮”案的真相,痛斥魏忠賢紊亂朝綱。魏忠賢得知后氣得七竅生煙,令許顯純立即殺掉楊漣。
  七月的一天夜里,許顯純令緹騎在獄中處死了楊漣。臨刑前,楊漣曾作絕命書,交給同監的人藏了。另外他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稱“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寫完便仰天大笑,奔赴刑場。逝世時“土囊壓身,鐵釘貫耳”,慘不忍睹。
  崇禎皇帝即位后,鏟除魏黨,為楊漣昭雪,贈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謚“忠烈”。家人去京城將櫬木運回應山,櫬過確山,有一老者扶棺贊曰:“先生之心乃忠君之心,先生之口乃除奸之口。先生忠言如鉞一般,將奸臣除去。先生雖然已去,但萬古如生。”后人為祭祀一代忠烈,在應山縣城修建了楊忠烈公祠,并整理其文稿,匯編為《楊忠烈公文集》傳世。照壁灣楊漣故居、大貴山楊漣讀書處、天井澗楊忠烈公墓至今仍存。現在,又在楊漣的故里三潭楊公嶺樹立楊漣塑像一尊,以示紀念。
  力戰閹逆、癡心報國,貫穿了楊漣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動。但走向末路的明王朝已回天乏力,此時的名人志士也只能壯志未酬、徒然悲切了。

網載 2013-09-10 21:24:12

[新一篇] 力主降魏的蜀漢代表人物

[舊一篇] 功在東南,冤死獄中的抗倭名將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