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倫理”之論綱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企業倫理”屬于應用倫理學中的經濟倫理學之微觀部分。深入研究企業倫理,以調整企業與職工、企業與社會的矛盾,對提高企業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有重要的意義。“企業倫理”之研究,應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
  一、企業倫理之理論
  (一)企業倫理之根源
  企業倫理根源于企業社會屬性的倫理方面。企業屬性是由企業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用社會學的觀點看,企業是構成現代社會的細胞,具有多方面的社會作用和社會屬性。經濟屬性和倫理屬性是企業社會屬性的兩個特殊方面,除此之外,企業還有政治、法律、文化等社會屬性。因此,僅僅看到企業的經濟屬性,而看不到企業的其他社會屬性,包括倫理屬性的觀點是不全面的。企業的倫理屬性是通過企業的倫理關系、倫理品性和倫理義務等表現出來的。企業的倫理關系有外部關系和內部關系兩個方面。外部關系主要包括與顧客、與其他企業、與國家、與環境的關系;內部關系主要包括企業領導者、管理者、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管理部門和各工作部門之間的關系。企業的倫理品性是通過企業管理、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企業形象、企業活動和企業效益等體現出來的,但歸根到底又體現在企業管理者和企業員工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實踐之中。企業的倫理義務是通過調整企業與職工、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國家、企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道德準則表現出來的。總之,用倫理學的觀點看,企業是處于多種倫理關系之中,并具有倫理品性和倫理義務的社會組織形式。企業的倫理屬性是客觀存在的,是由企業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而不是由哪一個人隨意附加的。正因為企業在客觀上具有倫理屬性,“企業倫理”概念的提出才具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企業倫理之特點
  與個體倫理和一般的社會倫理相比較,企業倫理具有以下特點:
  1.群體性。正如每個人都是社會成員一樣,每個企業也都是社會成員。但是,企業不是社會的個體成員,而是社會的群體成員。又正如每個人的屬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一樣,每個企業的屬性也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體、群體、國家都是承担各種社會關系的主體,因而也都是道德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整個社會的道德現象可以劃分為個體道德,群體道德和國家道德。其中群體道德又可以劃分為企業道德、政黨道德、種族道德、學校道德、階級道德,等等。由此可見,企業倫理是群體道德的一種特殊形式。
  2.中介性。由于企業倫理具有群體性,這就使它具有了聯結個體倫理和國家(或社會)倫理的中介性。個人是企業的一分子,企業是社會的一分子。所以,企業倫理既指企業成員的個體倫理,又指企業整體的群體倫理。無論企業群體倫理,還是企業中的個體倫理,又都是社會(或國家)倫理的一部分,是社會一般倫理要求的具體化。在個體倫理與社會倫理的相互轉化中,企業倫理起著中介傳導或橋梁紐帶作用。如果把社會經濟倫理劃分為宏觀的經濟制度倫理,中觀的經濟體制倫理和微觀的經濟組織倫理,那么企業倫理就屬于微觀的經濟組織倫理。
  3.經濟性。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其活動目的、途徑、手段、結果等都有顯著的經濟性。因而,企業倫理是經濟倫理的一個微觀層面,企業倫理學也是經濟倫理學的一個微觀部分。在企業的各種社會屬性中,經濟屬性居于顯著地位,而倫理屬性則隱含于經濟屬性之中,這就使得人們認識企業的經濟屬性較為容易,而認識企業的倫理屬性則較為困難。人們只有透過企業經濟活動的表象,才能體悟出企業倫理精神的內蘊。
  4.地域性。企業和企業活動存在于一定的地域文化氛圍之中,必然使其倫理精神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如西方國家的企業多奉行個體功利主義,東方國家的企業多奉行群體功利主義。即使在一個國家中,南方與北方、東部與西部、這一民族聚居區與另一民族聚居區之間,由于受傳統文化和現實經濟、政治、文化等條件的制約,在經營企業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等方面也多少具有地域性差別。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研究企業倫理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要研究企業倫理發生、發展的特殊規律。也就是說,要考慮到企業倫理文化的國家、民族和地域特色。
  (三)企業倫理之結構
  作為一種完整體系的企業倫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倫理的理論方面,二是企業倫理的實踐方面。
  企業倫理的理論方面主要包括企業道德意識、企業道德規范、企業道德品性和企業道德活動的理論。在中國傳統倫理中,家庭倫理與社會倫理是同構的;在中國現代倫理中,企業倫理與社會倫理也是同構的。就是說,社會倫理包括道德意識、道德規范、道德品性和道德活動這幾個部分,企業倫理同樣包括這幾個部分。至于道德關系,則是滲透于這幾個部分之中的,與其說道德關系規定著道德意識和道德規范,倒不如說道德意識和道德規范規定著道德關系。
  企業倫理的實踐方面主要包括企業管理倫理和企業員工倫理。企業管理倫理是滲透于企業管理活動各個方面和環節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活動的總稱。如管理目標、管理手段、管理主體、管理客體等,都體現著一定的倫理意蘊。企業管理者如何對待被管理者,如何對待顧客,如何對待人才,如何與其他企業競爭,如何進行利益分配等,無不具有倫理評價和選擇的意義。管理活動雖然離不開個人的操作,但管理者是代表企業群體行使管理權的,因而管理倫理屬于群體倫理。與此不同,企業中的員工倫理主要表現為個體倫理。它是由全體員工(包括企業家和一般管理者)以個人身份參與企業勞動過程中的態度、紀律、貢獻等具體狀況構成并體現的。可以說,企業倫理現象發源于管理者和員工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表現,又廣泛見之于企業活動的一切方面、環節和效果。因此,只要抓住了管理倫理和員工倫理這兩個“牛鼻子”,就能在認識和建設企業倫理中收到“綱舉目張”之效。
  (四)企業倫理之功能
  企業倫理作為一個有著特殊結構的系統,同它的外部環境,即作為它的載體的人和企業相互聯系與作用過程中所表現的能力,就是企業倫理的功能。企業倫理的功能系統與社會倫理的功能系統是同構的,也就是都具有認識功能、調節功能、激勵功能、導向功能、評價功能等等。這些功能之間,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整體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等聯系。優秀的企業倫理對于增強企業凝聚力、形象力、競爭力,以及對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都有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企業倫理還與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精神文明建設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它們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從國家或全社會的宏觀層次上講,提倡“依法治國”是必要的,但從一個企業的活動及內外關系的層面上來看,大量出現的矛盾不是違法犯罪問題,而是思想道德問題。因此,在提倡“依法治國”的同時,提倡“依德治企”(或“依德治廠”)似乎也是必要的。這也是同法律主要解決對抗性矛盾和道德主要解決非對抗性(或“人民內部”)矛盾的功能特點相統一的。
  (五)企業倫理之原則
  對企業倫理的思考與研究,包括求“真”和求“善”兩個目標。從理論認識的角度講,求“真”屬事實認識,求“善”屬價值認識。或者說,一個是研究企業倫理之“實有”;一個是研究企業倫理之“應有”。求“真”包括對企業倫理之根源、特點、結構、功能等的考察;求“善”包括對企業倫理之原則、規范、范疇、理想、境界等的考察。無論企業倫理的具體內容多么豐富,在基本原則或價值取向上都超不出道義主義和功利主義。其中道義主義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對企業社會效益的追求,功利主義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追求。我們國家在企業中提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含環境效益)的結合,也就意味著在價值取向上主張功利主義與道義主義的有機結合。在企業倫理的理論形態上,我們還要對道義主義和功利主義作具體分析。
  首先,道義主義可以分為“德性論”和“義務論”兩種理論模式。德性論的道義主義在企業中強調人本和關愛,重視企業美德范疇體系的建構;義務論的道義主義在企業中強調秩序和約束,重視企業道德規范體系的建構。
  其次,功利主義可以分為“短視的”和“遠視的”兩種理論模式。短視的功利主義在企業中表現為狹隘利己主義或小團體主義,并能與社會上存在的個人主義相互認同。它只見眼前、不見長遠;只顧局部、不顧全局;只講現實、不講理想,具有認識上的膚淺性、視界上的狹隘性和實踐上的破壞性,因而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價值觀所不容的。遠視的功利主義在企業中表現為追求企業集體利益與職工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特別是上繳利稅)的共同發展。它能將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現實與理想正確地統一起來,具有認識上的深刻性、視界上的廣闊性和實踐上的可行性,因而是與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集體主義價值導向相一致的。
  明確了企業倫理的價值取向,也就等于確立了建構企業倫理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一切具體的企業道德規范和范疇體系的建構,都要服從和服務于“義利兼顧”的價值取向。
  二、企業倫理之實踐
  (一)企業管理倫理
  1.企業管理倫理的社會背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和實踐精神范疇的倫理道德現象,是在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基礎上產生的。“經濟關系”包括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經濟制度主要指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在私有制和按資分配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企業管理的實質是剝削雇傭勞動的剩余價值,無論實行計件工資制,還是實行計時工資制,都是為了剝削勞動者。這樣的經濟制度決定了企業管理的道德合理性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實行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企業管理的倫理意義才能實現。可以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剩余價值學說,為批判資本主義的企業管理倫理提供了堅實的經濟科學和歷史哲學的依據。這就告訴我們,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倫理合理性是企業管理倫理得以存在的基礎(這個深層次問題尚待再認識、再研究)。除此之外,經濟體制是計劃還是市場?這也是影響企業倫理的一個前提。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倫理的原則是公平優先于效率。寧肯犧牲效率,也要追求公平,而當時的所謂“公平”,實際上是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干多干少都一樣,甚至干與不干也一樣。這就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于提高效率。改革開放以后,逐步破除平均主義觀念,在分配上打破“大鍋飯”,允許競爭,實行有差別的分配,大大調動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特別是按照“三個有利于”標準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以來,逐步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使企業成了市場的主體。在這種條件下,企業管理的目的、方法和倫理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轉變。追求經濟效益成了企業管理的首要目的。企業管理倫理也肯定和鼓勵為提高經濟效益而采取的正當行為。不僅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三資企業,而且國有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也都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管理目標。社會經濟體制和政策、法律的變化,必然要求企業管理倫理的變化。另外,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區的管理文化的差異,也影響著企業管理倫理標準的差異。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管理文化和以日本為代表的東方管理文化,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美國企業管理文化的主要特點是推崇個人主義、能力本位和非長期雇傭的工資制,一個年輕資淺但有能力的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拿到比他年長資深而能力較弱的人更多的工資。日本企業管理文化的特點是實行團隊主義、年功序列和長期雇傭的工資制。他們倡揚團隊精神,鼓勵長期在一個企業里工作,不提倡個人英雄主義,認為一個人取得的成績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和貢獻。與美、日管理文化相適應的倫理觀念也認可和維護各自的管理方式。中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的管理文化雖然同源,但亦有很大差別。這是由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現實差異造成的。因此,對管理倫理的評價和選擇,必須與本國和本地域的文化環境相聯系,而不能簡單肯定或否定某種管理倫理。如在功利與人文、民主與集權、公平與效率、權力與權威、競爭與合作等關系上,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企業管理文化有不同的主張。我們只有結合本國、本地實際來處理這些關系,才能形成正確的管理倫理原則。
  2.企業管理中的一般性倫理問題。在社會分工中,企業的主要任務是以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來滿足社會需要,以促進社會的發展。與此同時,由于企業存在于社會之中,其行為會產生社會影響,其發展也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因此,企業必須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處理好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傳統的經濟模式把企業的功能視為純經濟性的,認為企業只要以“經濟人”的觀念努力為股東賺取利潤就可以了,不必承担除此之外的責任,或者說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只能限于對股東賺取最大利潤。亞當·斯密和197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是這一理論的支持者。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認為,企業既是一個經濟組織,把追求經濟利益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同時又是一個社會組織,有責任來履行自己的社會義務。現代人對企業的評價標準也已經由單純注重技術轉向同時注重人,由只看企業的經濟效益變為兼顧企業的社會效益和形象。因此,企業不能限于唯利是圖,應該把履行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視為份內工作,而不應視為企業的額外負担。在處理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中國企業依據其價值觀(主要是“義利觀”)可以劃分出“一切為了企業的利潤最大化”;“主觀為企業,客觀為社會”;“為企業第一,為社會第二”;“為了本企業,必須為社會”;“首先為社會,同時為本企業”等不同類型。企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社會為企業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而企業又依托于社會條件而存在。因此,企業只有充分全面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才能獲得消費者的好評和認可,使企業具有良好形象,這也是企業得以興旺發達的重要條件。生存于社會大環境中的企業,為了取得社會各界公眾的理解和支持,進而為廣大公眾信任和接受,還有必要開展企業公關活動,以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和信譽。擴大企業知名度和提高企業美譽度,是開展公關活動、塑造企業形象的基本途徑。為此,必須正確把握公關活動的倫理準則,不僅要注意提高企業的知名度,更要重視提高企業的美譽度。總而言之,根據我國企業的社會主義特點,應牢固樹立集體主義、公平競爭和誠實守信三條道德原則。集體主義原則要求企業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遵守國家的政策、法令,如數上繳各種稅款,確保經營手段的合法性。在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要自覺服從國家利益,顧大局,講奉獻。公平競爭原則要求在企業與企業之間和企業內部職工之間,提供公平競爭。守法、守德經營,反對以次充好,不制售假冒偽劣產品,也是公平競爭的條件。誠實守信原則要求企業守合同,講信譽,以誠待客,不搞欺詐,不玩花招。這些企業道德原則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正確處理利與義的關系,將二者統一起來,兼顧起來。
  3.企業管理中的特殊性倫理問題。企業管理對象主要包括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工作現場管理和營銷活動管理。與此相對應的特殊性企業倫理問題亦有四個方面。(1)人事管理中的倫理。這實際就是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問題。在企業擁有的各種資源中,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企業之間的競爭,盡管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只有有效地開發和合理、科學地管理人力資源,才能使企業迅速發展并長盛不衰。許多成功企業的經驗都證明了這一點。與人事管理相關的倫理問題中,德才兼備的用人原則,一視同仁的賞罚政策,充分信任和尊重人才,大膽起用能人,重視員工的培訓等,都是重要的管理倫理問題。(2)財務管理中的倫理。企業的財務工作,其主要內容是資金的籌集、管理、調度及運用。企業會計對企業的財務和其他經濟活動,要系統地加以記錄、計算和匯總,并分析解釋其結果。會計作為一個關于企業財務狀況的信息系統,要將信息提供給廣泛的用戶,包括企業的管理層、投資者、貸款人、政府機構、證券交易所、工會、保險公司、財務分析與咨詢機構等。如果不是由于會計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問題而導致帳目數據失真,而是因為主觀上的原因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導致出現假帳或假數據,這就不是一個業務技術方面的問題,而是一個典型的倫理問題。這方面的問題往往同某些企業領導人或業務人的品質不良有關,同謀取小團體或個人利益的腐敗現象有關。在資產評估(包括有形資產評估和無形資產評估)中,以及在“綠色”審計中,能否科學求實地搞好評估和審計工作,都涉及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和倫理問題。(3)現場管理中的倫理。在企業管理中創造一種平等的氣氛,淡化上級與下級、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等級觀念,推行含蓄管理方式,讓員工在可能的范圍內具有一定的自主權來處理生產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而不必事事請示、樣樣匯報,使他們感覺到上級或同事的信任與尊重,讓他們有實現自己想法的余地和可能,這更有利于他們增強主人翁責任感,承担起搞好工作的道德責任。一個具有良好素質和管理倫理的企業管理者,不僅要注重如何有效地組織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應該全面地考慮到職工的身心健康,充分尊重人的權利,讓職工能在勞動過程中不僅創造出可觀的物質財富,而且能夠在勞動過程中獲得某種愉快,至少不至于產生某種病態的行為或痛苦。現代企業管理已針對勞動分工和流水線上的單一性作業方式,提出了諸如擴大工作內容、班組長輪換制、把生產線變成工作站、組織業務活動小組、工作流程再造等多元化管理理論,旨在解決單純追求產值和經濟效益所產生的弊端。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如果見物不見人,頭腦中只有產值、利稅、指標,而不考慮員工的身心健康,那顯然是不符合道德的。企業是員工的第二家庭。人的一生中,在退休之前,大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是在各自的工作單位中度過的。所以,工作場所環境的布置,不應該僅僅考慮有利于安全生產、方便工作、提高效率的問題,還要考慮到如何讓員工能夠在一個較為舒適、文明的環境中度過他的工作時間,以享受這“第二家庭”的溫馨。如果生產現場煙霧迷蒙、機器轟鳴、堆物雜亂、垃圾遍地、光線昏暗,人們不僅感到沉悶、壓抑、心神不寧,而且會產生厭倦、煩躁、痛苦的情緒。而處于空氣清新、花香鳥語、井然有序、潔靜通暢、光線明亮的時空環境中,人們就不僅感到心情舒暢,精神振奮,而且減輕了生理、心理的壓力以及思維緊張和疲勞的程度。有調查研究表明,在前一種環境中,人們的勞動生產率至少要下降10%,在后一種環境中,人們的勞動生產率至少要提高15%。因此,要主動有意識地優化企業的勞動環境,既使員工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護,又使員工在愉快的情緒下釋放自己的智慧和潛能,保持充沛的工作熱情。(4)營銷管理中的倫理。這主要包括營銷策略、營銷手段和廣告中的倫理問題。在營銷策略方面,“綠色”營銷被認為是具有倫理價值的新型觀念。它的特點是:從市場的調查、分析和選擇,到產品的開發、營銷和售后服務等整個營銷活動的過程中,都和維護生態平衡、重視環境保護、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情趣的“綠色”觀念緊緊相扣。具體內容主要有:搜集“綠色”信息,開發“綠色”產品,設計“綠色包裝”,制定“綠色價格”,開展“綠色”促銷等。它的倫理意義在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節約寶貴的能源和資源,有效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營銷手段方面,違背道德的現象諸如假冒偽劣、以次充好和價格欺詐等,均為廣大消費者所深惡痛絕。做這些事的生產者或經營者,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自己的做法,而只是用欺騙、隱瞞的手段來做些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而這些不道德的做法一旦被曝光,就會使這些生產者和經營者的信譽一落千丈,他們的企業形象和經營效益便會陷入一個極為狼狽的境地。促銷回扣也是個敏感而棘手的營銷倫理問題。如果任其泛濫,必將導致社會風氣敗壞,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同時也造成企業間的無序競爭。但要完全禁止回扣現象,又不夠現實,事實上也很難做到。所以,有的企業規定采購人員將回扣上繳,然后提取一部分作為獎勵,凡收受回扣不主動上繳者視為貪污行為。這不失為一種折衷和過渡的辦法。在廣告宣傳方面,反對虛假宣傳,反對打擊別人、抬高自己的做法,也反對用違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方式做廣告,這都是應當遵守的廣告道德準則。提倡公益廣告,有利于塑造企業文化的整體形象。
  (二)企業員工倫理
  廣義的企業員工包括普通職工、一般管理人員和居于領導地位的企業家。企業員工倫理是個體倫理、工作倫理和勞動倫理的統一,是企業理念和企業精神的核心部分,也是社會倫理和職業倫理在企業理念和企業精神中的體現。
  1.企業家倫理。企業家應該是掌握一個企業財產和人力資源的經營權和支配權,具備卓越的組織管理才能,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對員工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人。也就是說,真正的企業家必須是具有很高個人素質(包括道德素質)和高超經營藝術的人。因此,企業家就必須增強道德意識,自覺提高自身道德修養。首先要有高度的責任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這樣才會勇于承担企業風險,并充分發揮經營管理的聰明才智,以實現自己的價值。企業家的主要責任就是發展生產、搞活經營、滿足市場需要,并在此基礎上履行其他應盡的社會義務。企業家的責任意識和開拓精神應該受到褒獎,企業家的地位和作用應該得到重視,企業家的貢獻和權益應該得到承認。其次,企業家本人也應該自重、自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約束自己。要自覺接受黨和國家監督、群眾監督和社會監督,在權力、地位、人際關系方面自我約束,在金錢、物質和美色方面自我約束。要嚴以律己、率先垂范、慎用權力、公道正派、見利思義、廉潔奉公,不染黃賭毒,要求員工遵守的法律、道德和紀律規范,自己首先要帶頭嚴格遵守。只有自我完善和自我約束,勝不驕、敗不餒、銳意進取、遵紀守法、樹立“儒商”人品,才不會成為曇花一現的人物,個人和企業才會有一個好的結局。
  2.一般管理人員倫理。管理人員要努力學習管理科學知識,包括學習管理哲學和管理倫理學知識。通過學習要樹立先進正確的管理意識。按管理哲學的觀點,管理意識可劃分為管理心理、管理觀念、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管理心理包括管理者的需要、動機、意向、情緒、情感、意志、信仰、習慣等形式。各種管理心理形式的積淀就是管理觀念。它是介于管理心理和管理理論之間的一系列關于管理的根本觀點,主要包括管理價值觀、管理決策觀、管理人性觀、管理組織觀和管理效益觀等。管理心理主要是感性意識,管理觀念則主要是理性意識,即包含著對管理活動的深層理解。因此,管理觀念潛存于管理者意識的深層,從根本上左右或影響著他們的行為。管理理論是管理意識的邏輯系列。它深刻反映著管理活動的本質和規律,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又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管理方法是各類管理意識的具體化、程序化和在實踐中的操作化。管理者只有樹立先進科學的管理意識,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分担的管理職責。管理意識中滲透著道德意識和道德評價。克服特權思想和官僚習氣,破除主雇之間或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觀念,以平等一員的姿態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尊嚴和合法權利,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公正處理問題,如實反映情況,不隨意處罚或報復被管理者,也不嫉妒和壓制被管理者的才能和成績,等等。這些都是一個企業管理者應當具有的美德。
  3.普通職工倫理。在一個企業中,普通職工總是大多數,因而也是企業得以存在和發展的主體力量。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企業管理倫理的基本觀念。作為企業中的普通職工,也要對立集體主義觀念、主人翁觀念和誠實勞動的觀念。職工是否樂于參加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為自己的勞動和為企業、為社會、也為自己的長遠利益的勞動);是否誠實地、以主人翁的態度參加勞動;是否服從管理、遵守紀律;是否盡了最大的努力;是否付出了有效勞動,等等,在這些問題上都涉及勞動者的道德覺悟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對勞動的態度及其所具有的道德意義,取決于人們進行勞動時所處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和他們的社會地位。在私有制社會里,由于剝削者憑借著對生產資料的壟斷,無償占有工人勞動的剩余價值,存在著勞動異化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對人們來說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被迫。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消滅了剝削階級,工人成了企業的主人,勞動成了為自己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勞動,為自己的勞動與為社會的勞動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勞動成了光榮豪邁的事情。熱愛勞動、誠實勞動、遵守勞動紀律,不受定額和報酬局限,盡最大可能奉獻自己的腦力和體力勞動,都成了具有高尚道德的標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把企業效益與職工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在中國又實行職工與企業的較長期合同制。這些都增強了職工對企業興衰命運的關心,都有一顆愛企如家的心。當然極少數人思想覺悟不高,勞動不賣力,紀律性不強,甚至違法亂紀的現象也是存在的。這就更說明了加強企業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全體職工的政治覺悟和道德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道德與文明》津24~29,46B8倫理學孔潤年20012001“企業倫理”屬于應用倫理學中的經濟倫理學之微觀部分。對企業倫理的研究應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研究企業倫理之根源、特點、結構、功能、原則等問題;實踐部分研究企業管理倫理和企業員工倫理。前者包括企業管理倫理中的社會背景、一般問題和特殊問題;后者包括企業家倫理、一般管理人員倫理和普通職工倫理。企業倫理/理論/實踐/企業管理倫理/企業員工倫理孔潤年,寶雞文理學院政法系,陜西寶雞 721007 作者:《道德與文明》津24~29,46B8倫理學孔潤年20012001“企業倫理”屬于應用倫理學中的經濟倫理學之微觀部分。對企業倫理的研究應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研究企業倫理之根源、特點、結構、功能、原則等問題;實踐部分研究企業管理倫理和企業員工倫理。前者包括企業管理倫理中的社會背景、一般問題和特殊問題;后者包括企業家倫理、一般管理人員倫理和普通職工倫理。企業倫理/理論/實踐/企業管理倫理/企業員工倫理

網載 2013-09-10 21:25:34

[新一篇] “價值”與“人的價值”辨析  --兼論兩種不同的價值思維方式

[舊一篇] “傻瓜”定位術:現代高科技產品的市場定位技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