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及其本土化反思”筆談  3.構建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及其路徑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理論支撐
  現代社會工作制度的建立和運作、社會工作方法與技術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社會工作實務的推進模式與技巧、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和使用等等,無不與一定的理論、知識相聯系。那種認為社會工作所涉及的僅僅是具體、細致甚至瑣碎的實務而不涉及理論的觀點,以及認為僅憑愛心、熱情、甚至憐憫就能做好社會工作的觀點,無疑是對社會工作的誤解,在實踐中會產生不利的結果。西方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表明,理論對社會工作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否有“一個理論體系”是衡量一個專業能否成立且獲得社會承認的重要標志。格林伍德(E. Greenwood)在1957年提出,作為一門專業,其所應具備的基本特征有五個:(1)一個理論體系(a body of theory),即有一套系統的理論體系或專業知識、技術;(2)專業的權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3)共同信守的倫理守則(code of ethics);(4)社會或社區的認可(sanction of the community);(5)專業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他認為當時的社會工作已經具備了這些條件,可以稱為一個專業;但是其專業化程度還不高,尚待于進一步發展成熟。在他提出的五個衡量標準中,其中第一個條件即是是否有“一個理論體系”,可見,理論對于一門專業的重要程度。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有了一套系統化的理論體系,進而對社會現象做出有說服力且符合邏輯的解釋,一門專業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同時,也正是由于理論體系發展的系統化、復雜化,掌握這種理論體系所需要經過的教育和訓練就會越長、越困難;而一旦掌握了這種理論,一個人也就可能成了一個專業的權威。一項事業發展的專業化程度關鍵就是看這項事業的理論發展程度如何;一項事業所能達到的社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賴于其理論發展的程度①。
  其次,社會工作理論對社會工作從業人員解決案主問題能力的培養產生著重要影響。社會工作是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工作專業訓練的目的,就是使學生畢業后能勝任社會工作的職責。社會問題非常復雜,社會工作者所從事的服務范圍廣、種類多,社會工作對象的特點及問題各不相同,且不斷變化,在有限的訓練中不可能教會學生應對如許眾多的問題。而要解決上述矛盾,就要使學生通過系統的社會工作理論訓練,掌握應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方法。
  有的學者對解決社會問題能力的層次作了細致的分類②,對我們訓練社會工作學生很有啟發意義:(1)懂得如何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及程序;(2)懂得如何解決多種類別問題的方法及程序;(3)懂得如何選擇適當的方法及程序來解決面對的不同問題;(4)懂得設計和所面對問題相適應的解決方法及程序。只具有第一層次解決問題能力的人不能担任社會工作者,只能作為輔助人員。具有第二層次解決問題能力的人能夠担任社會工作助理人員,其工作任務由督導人員指派。具有第三層次解決問題能力的人能夠担任社會工作者,但由于社會問題多種多樣,他在實際開展工作時,經常會感到力不從心。至于第四層次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說是一種理想的境界,是社會工作訓練要努力達到的目標。
  一般來說,經過社會工作訓練能使學生達到第三層次的能力,應該說基本完成了任務。而要使學生獲得由第二層次能力上升到第三層次的能力,其主要因素便是對理論的把握,特別是那些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問題的成因、知道解決問題的條件、明白解決方法與問題之間關系的理論。而要由第三層次能力上升到第四層次能力,更需要懂得建立及修改、完善理論,使其協助人們解決千變萬化的問題。
  由此可見,理論對社會工作者能力的訓練至關重要。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建立并提供適應不同訓練要求的社會工作理論。
  二、本土理論供給不足制約著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
  首先,外來理論不可能完全滿足本土社會工作發展的需要。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結構,從與社會工作實踐聯系的緊密程度來看,不少學者傾向于將其劃分為兩大層次,但提法稍有不同。提姆斯(N. Timms)將社會工作理論劃分為理論基礎(外借理論)和實施理論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的理論來自其他科學,如社會學、心理學、精神醫學、醫學、經濟學等,它便是人們通常所稱的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第二層次的理論即實施理論,來自社會工作實踐經驗的積累,是直接用于指導社會工作實踐與達成社會工作目標③。大衛·豪(David Howe)則將社會工作理論劃分為“為社會工作的理論”(theory for social work)與“社會工作的理論”(theory of social work)兩個層次,前者是指社會工作理論中用來對人與社會的本質、人的行為與社會運行的規則和機制進行解釋的那部分內容。后者則是指社會工作理論中用來對社會工作實踐本身的性質、目的、過程、方法進行說明的那部分內容。比較可見,兩種劃分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提法不同而已④。
  第一層次的理論抽象程度較高,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結構功能主義的社會福利理論、福利經濟學等就屬于這個層次。第二層次的理論又可分為介入模式理論及實踐理論兩個具體層次,前者是對社會工作實踐本身的性質、目的、過程等進行一般說明,像個案工作中的危機介入模式、任務中心模式等。后者涉及社會工作的具體技巧與操作方法,像自由聯想法、批判式提問法等便是屬于該層次的理論,其抽象程度最低。
  毫無疑問,西方社會工作理論中體現社會工作一般規律的內容是具有普適性的,不僅適用于西方,對中國同樣適用,可以為我國社會工作理論建設所借鑒。同時應當特別指出,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形成于西方獨特的社會背景,尤其是受西方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影響,這些理論與中國獨特的社會背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不可能全盤照抄。
  其次,本土理論研究的滯后制約著社會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隨著社會學的恢復重建進程,專業社會工作的教育及實踐在我國也得到了恢復發展。自1987年國家教委批準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四所高校設置社會工作專業至今,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07年底,設置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已經達到211所,每年招收及畢業的本科生各在一萬人左右。雖然二十年來,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取得了快速發展,社會工作專業實踐也取得了一定進展,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即將在全國展開,但由于本土社會工作理論建構嚴重不足,在專業教育及實務中采用的理論、方法及技術技巧主要或基本是借用西方的,這種局面已極大地制約著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1)社會工作職業化難以順利、深入推進。推進社會工作的職業化需要一定的理論準備,其中對社會工作概念的本土界定就至關重要,影響社會工作就業領域(部門)及就業崗位的認定。按照《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的論述,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部門,都是社會工作人才的用武之地,這樣,我國社會工作的外延就要比西方寬泛得多。但目前我國教科書關于社會工作概念的界定基本是借鑒西方的,即將社會工作主要界定為一種專業服務,顯然不符合我國的實際。
  (2)社會工作教育難以實現穩定、持續發展。近些年以來,由于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展,設置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也在急劇增加,社會工作教育的規模已達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由于理論準備不足,社會工作專業培養的人才的對口就業部門、崗位不明確,所學的專業技能和知識也難以在實際工作中有效運用,許多學生對這個專業的前景感到茫然⑤,更多的學生畢業后從事了和社會工作無關的職業。
  (3)社會工作學科難以取得在學術機構應有的地位。建國初期社會學、社會工作被取消,與當時這些學科的西方化色彩過于濃厚有關。1980年代后期社會工作學科在高校得以恢復重建,但專業教育中采用的理論、方法等主要來自西方,對本土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模式的總結與傳授嚴重不足。一個起源于西方的學科,如果不加以本土化的改造,久而久之是很難在高校立足的。
  (4)社會工作專業難以取得國家和社會的最終認可。《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做出了“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戰略部署。固然,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大量的社會工作專門人才,但通過專業訓練的這些人能否真正担當起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任,能否取得適當的職業地位及待遇水平,則取決于他們是否具備了解決所要面對的各種社會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訓練單靠取自西方的理論、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本土化了的社會工作理論、方法的訓練,他們才有可能真正具備解決本土社會問題的能力,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才能最終得到國家和社會的認可。
  三、以本土社會工作理論推進專業社會工作的建設
  首先是本土特色的社會工作理論基礎或基礎理論的建構。在1960年代之前,西方社會工作的基礎理論主要借自其他學科。這種局面在1960年代之后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開始了社會工作理論的整合化努力時期。這種努力代表了社會工作理論發展的趨勢,但由于條件的限制,其所取得的結果尚是有限的。
  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理論的建構,既要注重吸收其他學科的相關理論成果,又要注重整合化的基礎理論的建設。就前者而言,我國近期以社會學為基礎同時吸收多學科成果、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現實、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逐步形成的社會建設理論,對社會工作的本質、地位、作用、領域、方式方法等都有比較明確的論述,無疑應當成為本土特色的社會工作理論基礎的重要內容。
  本土特色的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建設對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更具有深遠的意義。借鑒西方形成的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框架,吸收馬克思主義及其本土化思想成果中關于社會福利問題的論述,批判繼承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緊密結合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工作實際,在此基礎上經過不斷地理論概括,是可以最終形成本土特色的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在當前,對社會工作內涵和外延做出符合本土實際的界定,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其次是本土特色的社會工作實施理論的建構。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社會工作的實施理論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必須加以本土化的改造。同時,本土非專業意義的社會工作也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方式方法、實踐模式,經過總結提煉,也可以成為本土特色的社會工作實施理論的組成部分。
  西方社會工作實務中經常采用的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行政等基本方法,有的在我國的實施空間就受到一定的限制。總的講,由于“差序格局”的存在,中國人對陌生人難以產生真正的信任,由社會工作者對單個的案主提供服務就難以取得明顯的效果。此外,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不發達、社會服務需求卻又十分巨大的大國,個案工作方法就很難在大范圍內全面實施,只能作為其他方法或社會政策的輔助方法。西方社會工作中普遍遵循的“案主自決”原則、“個別化”原則、“為案主保密”原則,由于社會及個人雙方面的原因,實施起來會遇到種種困難與障礙。因此,對西方社會工作實施理論加以本土改造是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必然要求。
  對本土非專業意義的社會工作傳統、經驗加以科學地總結、提煉,也是建構本土特色的社會工作實施理論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國傳統的利用家族、親友關系解決單個家庭、成員面臨的困難的辦法,就是民間解決弱者生存問題的有效辦法,可以加以挖掘、提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利用行政手段解決人們生存、發展問題的模式,利用黨團組織、群眾組織解決困難群體生存問題、心理(思想)問題的模式,只要我們善于總結、科學改造,可以發現一些可為專業社會工作所采用的本土方式方法與模式。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及提供模式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應當加以認真的分析研究,探索在這樣一種社會管理格局下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模式和方式方法。
  快速的社會轉型提出了發展社會工作的需要。在起源于西方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實踐的專業社會工作被證明是解決相關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而本土非專業社會工作難以滿足這一需要的情況下,在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發展初期,借鑒西方社會工作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是必然選擇。隨著這一進程的推進,對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加以本土化改造及對本土社會工作傳統加以科學提煉又成為一種現實的要求,目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正處在這樣一個階段。無疑,“建構本土特色”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而從“建構本土特色”過渡到“超越本土特色”,即使本土社會工作理論上升為一種國際化的理論或成為國際化的社會工作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則將成為中國社會工作學者的不懈追求。
  注釋:
  ①殷曉清等:《當代社會工作》,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第73-74頁。
  ②羅致光:《社會工作與社會科學理論的運用》,載周永新主編《社會工作學新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18-19頁。
  ③T. Douglas, Group Processes in Social Work: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John Wiley&Sons,Chichester,1979,p.1.
  ④參見李迎生主編《社會工作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91-92頁;王思斌等《西方社會工作理論的歷史與現狀》,《中國社會工作》1996年第2期。
  ⑤吳亦明:《論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理論框架的構建》,《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社會科學滬75~77C4社會學李迎生20082008
社會工作/本土化/理論建構
李迎生,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工作系教授。(北京 100872)
作者:社會科學滬75~77C4社會學李迎生20082008
社會工作/本土化/理論建構

網載 2013-09-10 21:32:44

[新一篇]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及其本土化反思”筆談  2.中西社會結構之“異”與社會工作的本土化

[舊一篇] “五四”文學審美心理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