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比附性象征與表現性象征的關系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象征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以約定俗成為機制的比附性象征。比附性象征是指用形象來喻指某種確定的觀念或意義,其意義的獲得主要依靠主體聯想與想像,形象與意義間的聯系的建立主要依靠約定俗成,人們通過習慣性聯想而獲知其內涵。在中國傳統建筑中,比附性象征應用的較為廣泛。天一閣開間數為六,意為生水克火,社稷壇覆土的五色代表四方與中央,磚雕上的魚表示年年有余,民居中的風水歪門是為了避兇求吉……在這些現象中,形象與意義就是通過比附性象征傳達的。
    另一種是表現性象征。它不像比附性象征那樣用形象去喻指一種明確的觀念與內涵,而是用形象的隱喻、暗示、激喚機能去引發主體的想像與情感體驗,傳達某種不確定的情感或意蘊,其內在機制是作品特征圖式與主體心靈圖式的同構契合。中國傳統建筑常常創造出某種特殊的氛圍與韻味。如故宮的森嚴壯麗,天壇的宏大安寧,陵寢的肅穆恢弘,園林的精巧深邃,四合院的安詳平和等等,給人以難以言表的感受,使人生發無盡的意緒。在這些現象中,形象與主體的意蘊就是通過表現性象征溝通的。
    兩種象征方式既有多方面的顯見區別,又存在密切的聯系,以至相互轉化。
      一、兩種象征的區別
    1.從運用過程的角度分析
    古人很早就開始在傳統建筑中自覺地運用了比附性象征。例如在色彩象征中,《禮記》記載,早在周代就有“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黃”的規定。對于表現性象征的運用,則長期處于不自覺狀態。人們憑直覺與經驗進行創作。在山水詩、畫理論出現之后,人們才開始在建筑中自覺地運用表現性象征,并形成了許多相關理論,如《園冶》中成熟的園林創作思想與方法,風水理論中豐富完善的環境美學觀念等。
    2.從象征目的的角度分析
    比附性象征服務于古人的功利目的。人們希望通過象征來強化等級秩序,或者祈求賜福,或為同化宇宙,與天地共長久。這種象征都是從人的利益出發,以求得因果回報為目的。而表現性象征則超越了功利性,是以審美為目的的藝術活動,主要用來表達一己心緒或“永恒真理”,建筑作品在擺脫了功利目的后,演變成如埃德蒙·威爾遜在《象征主義》中說的“一種運用經過縝密思考過的手段——即以瞬間的不明確的甚至是神秘的象征作為感知世界的方式,把探求內心的‘最高真實’作為目的——來傳達獨特的個人情感的嘗試”。例如,私家園林表現出主體“笑傲山林”的情志以及對理想世界的向往。
    3.從心理狀態的角度分析
    比附性象征源于古人“萬物有靈”、“萬物交感”的心理模態。他們把象征物當做真實世界中的事物,真誠地以象征來解釋、溝通神秘的未知世界。例如古人以為畫上蝙蝠金錠就能招福致富,以為立一塊刻有石敢當的石頭便真能驅邪鎮魔。表現性象征中,象征物不再僅是被用來傳達主體的愿望和觀念,而是通達主體心靈深處,與主體無意識的情感、意緒溝通,成為主體情感寓寄的對象。例如,對“龍”這一形象的運用,在比附性象征中,只要有此形象即可滿足指代帝王的要求,不必論其美丑;而在具體形象塑造中,人們都要將其刻畫得如騰似飛,栩栩如生,這實質上是主體心靈中對生命律動的感驗寄托于此,并在對這形與神的欣賞中觀照自我。
    4.從取象來源的角度分析
    比附性象征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自然象征,象征物往往取自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中某一物體或現象以及抽象形式,如植物、動物、山川、日月、人物、數、方圓等,往往是直接取用,不求個體特征只求類型特征,如,只要是龜,便可喻長壽;只要是荷花,便可代君子。其取象側重于向外尋求直接的客觀的對應物象,將主觀盡可能物象化。
    而表現性象征則側重于將外在世界收攝到內心,加以選擇、夸張、變形或畸化,使之主觀化、體驗化、抽象化。如擇石要漏、透、瘦、皺,選梅要曲、畸、疏、斜,小路要曲而悠長,峰巒要秀而奇異。在這種對形象的選取與塑造中,主體潛意識中便隱含著表現性的取象原則。
    5.從象征內涵的角度分析
    比附性象征表達的多是明確的觀念與意義,如屋頂表達的等級觀,麒麟表達的吉祥觀,方圓形式表達的宇宙觀等。其目的是進行觀念的交流,導致的是主體對客體的認知活動。而表現性象征則注重主體內在的情感與體驗,追求表現人生圖景,表達主體對世界的感悟,其意蘊指向主觀情感、生活哲理,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的領悟和潛在心理的揭示。例如天壇激發主體對“神圣”的體驗、對宇宙的思索,陵寢激發人們對生死永恒的感悟。比附性象征的意義范圍是狹窄的,內涵是明確、穩定的。其具體意義可由形象確指——“看上去是”。如人們見到黃色,便知其言明皇帝之義。表現性象征的意蘊范圍則是寬泛的,內涵是隨語境而變化的。這種意蘊可由知覺幻象去感受——“看上去像”。例如,人們在十三陵的山陵環境中,能夠感受到周圍的山巒仿佛都充滿靈氣,仿佛祖先的神靈就永生在這永恒的山岳之中,但這種感受又是說不清楚的,朦朧而模糊,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比附性象征的意義是由形式指定的,如“瓶”就是指代“平安”的意思。而表現性象征的意蘊則是主體賦予的。形式激發、喚起主體的情感體驗,生成象征形象的意蘊。如十三陵本身并無明確的語義,它的內涵就是主體被場景與氛圍激發的各種感懷,是審美主體積極參與到作品建構中使之獲得意蘊。
    6.從表征機制上的角度分析
    比附性象征的內在機制是約定俗成,而表現性象征的內在機制則是同構契合。由于約定俗成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內的文化圈中產生的,所以比附性象征的意義就會隨文化圈的消失而消失。而在表現性象征中,只要其特征圖式與人類普遍、根本的心靈圖式產生同構契合,那么其意蘊就會跨越時間與空間,被不同的主體感悟到,作品也就具有了永恒性。
      二、兩種象征的聯系
    比附性象征與表現性象征雖然有諸多差異,但在建筑作品中并非絕對的界限分明,在很多情況下,兩者會相互轉化,甚至出現復合狀態。
    1.表現性象征轉化為比附性象征
    1)積淀型
    在這種轉化中,表現性象征的意蘊在長期使用中,經由歷史承傳積淀,由潛在的逐漸被確認為顯在的,由朦朧、寬泛轉變為明確、單一,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人們不需要作深層的挖掘就能認知形象的意義,這樣,表現性象征就轉化為比附性象征。典型的例子是“歲寒三友”松、竹、梅。松竹梅本身的形象與內涵能使人產生豐富的想像與感悟。但在頻繁地運用過程中,人們的感受與體認逐漸集中在三者的內涵意義:松——凌寒不凋,竹——虛心有節,梅——迎霜獨芳,與君子品格相通,三者便成了君子的象征,其意義也就明確下來。
    2)約定型
    在這種轉化過程中,本來具有表現性象征可能的形象,與其他形象一起,在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被約定俗成機制所選用、所規定,被賦予明確的語義內涵。例如,大屋頂具有展翅飛升的表現力,又有許多性格特征,如歇山頂的豐富、華麗、廡殿頂的嚴肅、偉壯,攢尖頂的高崇、活躍。但在使用過程中被賦予了等級語義而成為比附性象征方式。最典型的是風水理論。風水是門與環境美學關系密切的理論,有很高的藝術指導價值。但因其神秘的吉兇觀念,其中環境的表現性內涵被比附性語義所掩蓋。這種“約定”帶來兩種結果:其優點是讓人們在模糊、朦朧的象征意蘊中容易把握住一個具體清晰的意義,既方便理解,也方便創作。其缺點謨冢捎謖庵忠庖逕系拿魅罚溝米髕吩究矸骸⒎岣弧⑸羈痰囊庠淌艿驕窒蓿魈迦狽Ψ⒒擁淖雜桑傭髕肥ケ居τ械腦銜隊敫腥玖Γ饔詵羥場⑾漣⒉園住1硐中韻笳魘抵噬喜⒎峭耆氏治雀叫韻笳鰨晌雀健硐值南笳鞲春咸澹雜誆煌憒蔚鬧魈澹硐殖霾煌南笳髑閬潁憾雜詰筒憒蔚鬧魈澹髕繁桓兄雀叫韻笳鰨歡雜詬卟憒蔚鬧魈澹髕凡喚霰桓兄雀叫韻笳鰨疑仙硐中韻笳鰲@緦昵蓿雜諞躚艏葉裕薹羌ㄏ槁觶歡雜諞帳跫葉裕蚧岣形虻繳纜只氐淖刺⑽蘧「鋅?br>    2.比附性象征轉化為表現性象征
    1)還原型
    對于從表現性象征轉化來的比附性象征來說,這是一個“還原”過程。“還原”的方法主要有兩種:解約、破約。
    “解約”,在時間上,從今人的角度分析古人的比附性象征,若非專業人員很難讀懂。對讀者產生影響的,多是作品自身的表現力。在空間上,存在有文化隔閡,因而“簽約”失效。如,在一個文化圈中,白色象征“圣潔、吉祥”;在另一個文化圈中,白色則象征“喪、哀”。因此,對一個文化圈以外的人來說,作品只有靠表現力來對他產生影響。
    “破約”,即讀者在約定機制尚未失效時,依靠自身修養,發揮想像,突破比附語義的束縛與干擾,去尋找、領悟作品的表現性象征內涵。讀者可能會沿著比附語義的指向發揮,也可能從形象自身出發,獨立地感悟。
    2)引發型
    對于抽象的比附性象征形象,如數字、方位等,其表現性象征意蘊源于形象所喻指的內容,讀者以此內容為起點,在內容的指向作用下,充分發揮聯想,從而產生豐富的“象外之象”,作品便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表現性。同時,對于具有表現力作品來說,其比附內容也會拓展讀者思路,使之向多個方向發揮想像力,從而也就豐富了作品意蘊。從這一意義上說,比附性象征起到“發端”、“中介”作用,將形象與毫無關系的表現性象征聯系起來,并成為表現性象征的發端。如,人們的角度分析到門釘,知其數目為九,乃“帝王之數”,思路就可能由此拓展開去,聯想到帝王的權威、功業、形象,或想到其反面,由“帝王之尊貴”想到“平民之身微”,想到“君民”關系,以及歷史沿革、千秋功過……這些聯想產生的豐富意蘊,卻源自一個毫無干系的數字,這一過程的“中介”、聯想的“發端”,就是比附性象征,沒有它所賦予的語義,也就沒有了表現性象征的起點。這種轉化,實質上也是一種“破約”,是讀者的想像力完成了這種轉化,與前面的第一種“破約”一樣,作品在這兩種象征間轉化的過程中,呈現的是一種“比附—表現象征”復合狀態,在這種轉化中,讀者的想像是其關鍵。
    在對兩類象征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比附性象征較表現性象征藝術層次較低。表現性象征作品由于包蘊了人類普遍的心靈圖式,所以它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為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主體所理解與欣賞,因而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同時,由于表現性象征作品內涵的朦朧與寬泛,具有很強的召喚力,可以吸引主體積極地參與到作品的建構中,使主體與客體緊密貼合,主體心靈深處的情感與體驗得以充分地表現與觀照,因而變幻不定,耐人尋味,又具有極大的感染力與震撼力。因此,表現性象征是高層次的象征,對其充分運用是中國建筑的優秀傳統,對現代建筑創作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如果我們把對象征的理解還停留在比附性象征層次,如用踏步數目、建筑高度來寓寄涵義,那么作品就容易流于淺白、平直,容易限制讀者的發揮,難以激發主體內在的情感和意蘊,因而感染力很有限。同時,比附性象征囿于文化圈的限制,難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隔閡,難以得到長久、廣泛的認同。只有上升到表現性象征層次,作品才能調動讀者的主觀能動性,使讀者積極地參與建構作品,從而創造深廣意境,才能直通、震撼讀者的心靈。
    比附性象征依然有自己的價值。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意義和趣味,增加了作品的欣賞層次。另一方面,比附性象征如果完成了向表現性象征的轉化,就有了質的飛躍,也就更具有了審美價值。從這一點看,比附性象征使原本缺乏表現力的形象具有了表現力,也就大大拓展了表現性象征的取象來源,豐富了作品的表現手段。同時,比附性象征雖然會局限某些讀者的想像,乃其不足,而對另一些讀者來說,卻能使作品中難以把握、體悟的,朦朧、模糊的象征意蘊容易被感知。這樣便照顧了各層次讀者的不同欣賞水平。對一個感悟力差的人而言,故宮宏大雄偉的氣魄沒能使他感受皇權威儀,但一塊黃琉璃瓦卻能告訴他帝王的尊嚴。所以,運用象征進行建筑創作的理想方式是使二者有機結合,構成一個多向度、多層次的象征復合體,表征不同層次的建筑內涵。這也許會對現代建筑學術交流哈爾濱133~136J7造型藝術劉曉光/姜宇瓊20042004象征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創作方法。比附性象征與表現性象征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區別,同時又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具有各自的價值,在建筑創作應該結合運用,以構成多向度、多層次的象征復合體,表征不同層次的建筑內涵。中國建筑/比附性象征/表現性象征
    architecture/figure-attached symbol/presentational symbol  LIU Xiao-guang, JIANG Yu-qiong
  (Architecture College,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6,China)Symbol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cre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Figure-attached symbol and presentational symbol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hile many in difference. They have their respective values and should mutually utilize i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forming an architectural intension of different hierarchies with the symbolic complex of multi-dimension and multi-level.劉曉光(1969-),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從事景觀研究。 作者:學術交流哈爾濱133~136J7造型藝術劉曉光/姜宇瓊20042004象征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創作方法。比附性象征與表現性象征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區別,同時又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具有各自的價值,在建筑創作應該結合運用,以構成多向度、多層次的象征復合體,表征不同層次的建筑內涵。中國建筑/比附性象征/表現性象征
    architecture/figure-attached symbol/presentational symbol

網載 2013-09-10 21:27:07

[新一篇] 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動態經濟效應分析:長期均衡和短期調整

[舊一篇]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旗幟:鄧小平現代化思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