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旗幟:鄧小平現代化思想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中,鄧小平現代化思想處于實質和核心的地位。鄧小平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為了在中國盡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一定意義上說,鄧小平理論就是當代中國的現代化理論。鄧小平現代化思想既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理論,又突破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傳統模式,豐富、深化和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旗幟。
   一、鄧小平現代化思想基本點
  1.鄧小平的現代化思想作為應用性的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以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這四大理論為基礎的,是這些理論的總概括。
  2.現代化戰略目標。鄧小平依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和社會基礎確定了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它集中體現在“三步走”階段目標上。由于“三步走”目標符合我國實際又具有可操作性,所以現在“三步走”戰略目標已經走完了前兩步,我國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們正在向下一個戰略目標邁進。鄧小平現代化戰略目標不僅僅是指經濟戰略目標,而是由“富強、民主、文明”三位一體構成的總體發展目標。鄧小平說:“在對社會主義作這樣的理解下面,我們尋找自己應該走的道路。這涉及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等所有方面的問題。”[1](P255)鄧小平擯棄了傳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提出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戰略目標。
  3.現代化發展道路。鄧小平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一點上,鄧小平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有機結合問題。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黨和國家正是沿著這條路前進,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今后,我們還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4.現代化發展動力與速度問題。為了戰略目標的實現,就要從根本上解決現代化發展的動力問題,并要有相應的發展速度。在鄧小平看來,改革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直接發展動力。他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1](P113),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1](P135)鄧小平關于改革的理論闡述,是強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改革去解放生產力,由此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新貢獻和新發展。鄧小平在突出改革作用的同時,還強調了科學技術對于我國現代化的根本推動作用,他指出,“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1](P377-378)。“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鄧小平認為,改革與科學技術共同作用,就能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快速向前發展。另外,對于像我國這樣的后發現代化國家,發展速度問題也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鄧小平多次強調發展速度問題,他說“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1](P255)。1989年他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經濟不能滑坡,凡是能夠積極爭取的發展速度還是要積極爭取。那么,我國的經濟發展應該有什么樣的速度呢?鄧小平提出要適度發展。所謂適度,就是“要實現適當的發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務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拿出具體措施。”[1](P355)適度的要求就是要保證本世紀末真正實現翻兩番,就是不能使經濟滑坡,就是要有前進中的飛躍,就是要有一個較快的增長速度。鄧小平站在戰略的高度上指出,“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壓力,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1](P356)
  5.現代化發展條件與保障。鄧小平指出:“中國要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安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的國際環境。”[1](P360)這兩個條件是就總體而言的。有了條件還不夠,還要有保障,保障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順利實施。發展條件與保障問題,除了鄧小平所指出的國際國內條件以外,還包括制度與政治的條件與保障、物質的條件與保障、法律的條件與保障、教育的條件與保障、人才的條件與保障等等。其中特別重要的保障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6.現代化發展方式。就是把握機遇,迎接挑戰,跳躍式地發展自己。鄧小平指出,“發展是硬道理”,因此他強調“凡是遇到機會就不要丟”。他說:“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1](P358),而且要采取“臺階式”推進方式。鄧小平指出,“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1](P375)
   二、鄧小平現代化思想的特點
  鄧小平現代化思想,在世界眾多的現代化理論中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1.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鄧小平的現代化思想立足于中國國情,對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化理論和主張完全斷絕與西方經濟聯系的依附理論做出了超越性的回應,將發展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緊密結合起來,建構了主張各民族在全球交往中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立足點,吸取人類文明的一切積極成果,在對外開放中實現本民族自主發展的科學理論。首先,鄧小平強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的原則,即強調民族性。鄧小平充分認識到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特殊性,即它不僅僅是一個自覺適應現代化潮流的世界化過程,也是一個能動創造、開拓進取的民族化過程。走自己的路,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才是發展中國家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單純依靠外界的幫助,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現代化的。因此,只有民族化的現代化才是正常的現代化。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更是沒有捷徑可走。“中國的事情要按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1](P3)其次,鄧小平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總結我國歷史上和新中國建立后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刻地闡明了我國對外經濟開放的必要性。他指出,“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1](P64)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孤立的狀態下實現現代化。鄧小平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不論是大國還是小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要想獲得發展或加速發展,孤立起來是不行的,閉關自守是不行的。開放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大的趨勢。也就是說,中國現代化也要在結合自己特點的同時遵循世界現代化的共同規律,逐步融入世界發展潮流。所以,鄧小平反復強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要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1](P373)將中國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的進程統一起來。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全面協調發展的統一。傳統現代化理論認為發展的最基本含義就是經濟增長,只要經濟增長,社會的其他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解決,經濟增長本身就意味著社會的全面發展。鄧小平在其現代化發展觀中,充分考慮了當代中國所處的時代條件、現實國情及其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提出了具有深刻內涵的有中國特色的全面發展理論。鄧小平一再強調我們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個方面全面、協調的發展。其中,經濟建設是基礎、是根本。沒有經濟的持續和快速增長,任何社會都沒有資格談什么優越性,而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是無法鞏固和發展的。在強調經濟建設中心地位、基礎地位的同時,鄧小平十分注意社會主義各方面全面、協調發展的問題。因為經濟發展不會自動帶來社會和人的一致發展,也不會自動導致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鄧小平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全面發展的社會的基本觀點,又有所創新,形成一系列“兩手抓”的思想。他鮮明地提出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經濟犯罪,等等。
  3.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統一。西方現代化發展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美國化,西方社會現代化過程所表現出來的現代性特征正是不發達國家現代化必須仿效、照搬的一般特征,西方發達國家所經歷的道路正是不發達國家要重復走的道路。鄧小平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與一定的社會制度相聯系的。對中國來說,社會主義是完成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現代化又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和賴以鞏固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不實現現代化,我們的國家、民族就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只講現代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這樣,關系就大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讓步。”[1](P204)也就是說,鄧小平的現代化思想實現了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其一,中國的社會發展目標只能是走向現代化;其二,中國的社會發展方向只能是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的現代化必須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其三,中國社會發展目標與發展方向是統一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是一回事。
   三、鄧小平現代化思想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旗幟
  從鄧小平現代化思想的基本特點可以看出,鄧小平的現代化思想實質上是中國式的現代化理論的核心,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面旗幟,它真正成為中國加速發展、盡早實現現代化的理論武器和指導思想。黨的十五大指出,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
  縱觀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實現現代化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和奮斗目標,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皆以失敗而告終。現代化作為一個現實問題,擺在中國人面前,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后,開始叫中國工業化的道路,以后提出四個現代化。在毛澤東探索的時期,提出了中國現代化要走自己的路:“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2],明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實現農業、工業、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3]。但可惜的是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在八大以后中斷了,沒有找到正確的現代化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創造性地構建了他的現代化思想,不僅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新局面,而且成功地探索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
  所謂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至少有三個內涵,一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后發的現代化。它可以借助后發優勢跳躍式發展。具體來說這種優勢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會對落后國家形成強大的沖擊力和示范效應,壓力轉化為動力,有利于落后國家現代化的社會動力并促使其加快現代化步伐;第二,借鑒先進國家現代化的經驗教訓,采取優化的趕超戰略,直接過渡到或較快進入較高的現代化階段;第三,吸收外國經濟技術成果,彌補落后國家現代化建設資金和技術不足的缺陷;第四,吸收外國發展經濟的先進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促進本國與現代化相適應的相關規章制度的建設;第五,利用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的機會,發揮本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等優勢,積極發展相關產業,以增加積累和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4]。當然,我國在利用現代化的后發優勢的同時還要培育現代化的內生力,這種內生力主要體現為在借鑒的基礎上要大力創新,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長久健康發展。
  二是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實踐證明,現代化不僅是經濟的變遷,而且是包括政治、文化、制度和社會深刻變革在內的系統工程。西方現代化理論一般只注重工業化,把它視為現代化實現的標志,因而西方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經濟獲得高度發展的同時,卻帶來了社會失范、道德低下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而社會主義現代化傳統模式往往離開生產力的發展,追求一大二公三純的空想模式,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不但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也破壞了民主和文明,從而遠離現代化的目標,延緩了現代化的進程。鄧小平超越了西方傳統發展觀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傳統模式,從一開始就特別重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各種任務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強調樹立整體發展意識,克服片面強調經濟增長的觀念。使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呈現出自己的特點。
  三是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當代中國的現代化有一個不同于其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帶有本質性的特點,那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的。作為現代化的后發國家,中國必須吸收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東西,但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堅持而不能背離。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但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我們現在講的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下開展的。”[1](P138)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隨著時代、實踐和科技的變化,發展馬克思主義。
  這三層內涵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相互作用、相輔相成。鄧小平現代化思想體現了現代化的共性與中國式的個性的辯證統一,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核心與旗幟。
黑龍江社會科學哈爾濱11~14A3鄧小平理論陳靜20022002鄧小平現代化思想既立足于中國國情又緊跟世界現代化的歷史潮流,既超越了西方發展觀的偏差又突破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傳統模式,實現了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全面協調發展的統一;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統一,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旗幟。鄧小平/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現代化思想陳靜(1962-),女,黑龍江木蘭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科學社會主義基礎理論研究。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作者:黑龍江社會科學哈爾濱11~14A3鄧小平理論陳靜20022002鄧小平現代化思想既立足于中國國情又緊跟世界現代化的歷史潮流,既超越了西方發展觀的偏差又突破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傳統模式,實現了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全面協調發展的統一;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統一,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旗幟。鄧小平/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現代化思想

網載 2013-09-10 21:27:08

[新一篇] 中國建筑比附性象征與表現性象征的關系研究

[舊一篇] 中國式的現代化  ——鄧小平現代化理論初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