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862(2004)07-0003-03
    從哲學上看,盡管我們的存在論和認識論在事實上是要以人為本的,但“以人為本”卻并不是一個存在論和認識論的命題,而是一個純粹的價值觀命題。我們在理解貫徹“以人為本”原則時,需要牢牢把握它的價值觀特征。
        一 “價值”就是以人為本
    “價值”這一概念,本身是同人的主體地位不可分的,價值關系是一種完全的屬人關系,是以人為主體和價值標準的關系。當人們在任何情況下談到價值,或談論任何價值的時候,當人們對任何事物(包括人自己)進行價值評價和價值判斷的時候,不管人們自己意識到與否,實際上都是以人們自己的尺度去評量世界。這個尺度就是人自己的狀況、本性、需要、能力等。馬克思曾說過,人們的“需要就是他們的本性”。需要是生命和生存本身的內涵,人的需要意味著人對自己生命活動及其環境和條件的依賴關系。它與人的能力等構成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動基礎,可以說,人的需要正是人的“終極存在”和人的現實本性。有“人的需要”才是人,有什么樣的需要和能力就是什么樣的人。人有什么樣的需要和實現能力,這是可變的;但人總是有自己的需要,并且總要力求實現它,這一點卻是不變的。正因為如此,人的需要和“人性”本身并不是價值,而滿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性的尺度才是價值;人類用“價值”來概括自己可以選擇、創造和追求的內容時,賦予它的含義正是“適合于人的尺度或滿足人的需要”。這正表明價值的本質或秘密在于人和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是一切價值現象、價值問題上的“普照的光”。
    只有人而不是神或其他什么能夠成為名副其實的價值主體。人類的這種地位不是來自上天的賜予,也不是大自然所固有的秩序,而是來自人類自己的奮斗與發展。人類依靠自己的力量從自然界發展起來,不再僅僅是大自然中的一個被選擇者,同時也是強有力的選擇者。世界上有“價值”關系和標準,本身就是人取得主體地位的表現。人類不僅在事實上或實踐上具有這種選擇的力量,而且也在觀念中、在意識與自我意識中顯現這 種力量。
    例如,懂得“以人為本”來思考價值,就會如實地承認:萬物的價值如何,它們的價值等級和次序是怎樣的,實際上是人按照自己的了解和尺度來排列的,并不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那種結構、秩序和等級。我國古人如莊子就已發現:“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已。”所以“貴賤有時,未可為常也”(《莊子·秋水》)。世界萬物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類的價值等級之分,那些看起來似乎 從來如此、永恒不變的“貴賤之分”,實際來自人“隨其心成而識之”,是人的“我見 ”和“自我觀之”,其實是就事物相對于人類的價值坐標而言。
    相反,如果不懂得“以人為本”來思考價值,就會像持續了兩千多年的“人性善”與“人性惡”之爭一樣,不知所云。因為“善惡本非性也”!對于任何對象說來,“善惡”并不是什么永恒的“天地之性”,而是以人為標準和出發點的一種價值判斷,對人說來也是一樣。既然如此,那么用“善惡”來規定人的本性,就像用一把尺子來量尺子本身一樣,必然陷入“自我相關”的邏輯困境,走向主觀武斷和循環論證。
    可見,確定“價值就是以人為本”,并把它貫徹到底,從價值理論和價值觀上看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說:“一切價值都是人的價值”,是指人是一切價值的主體,是一切價值產生的根據、標準和歸宿,是價值實現者和享有者,任何事物的任何價值歸根到底都是對于人的價值。因此一切追求價值、實現價值的行為,追求和實現任何價值的行為, 都要理所當然地、自覺地堅持“以人為本”,才是一種清醒的理性行為。
        二 以人民為本是我們的價值觀
    從人類歷史來看,“以人為本”并不是一個新口號,關鍵在于誰來“以人為本”,和以什么樣的人和人的哪個方面為本。
    在歐洲,當啟蒙運動提出這個偉大口號時,它具有解放人類的巨大魅力。在此之前,社會生活似乎籠罩在“以神為本”或“以權為本”、“以物為本”的陰影下,人的地位和權力往往被剝奪,更談不上人的尊嚴。然而,那時的“神”、“權”、“物”卻不過是某些人的特殊地位、利益和意志的投影,并非與人毫無關系。所謂“以神為本”種種,仍不過是“以(一部分有特權的)人為本”的變種而已。
    在我國,自古以來并沒有尊神的宗教傳統,人們雖有信仰,但信仰的是“天”不是神和上帝。在我國,表達為“天道”、“天命”、“天理”等等的“天”,并不是非人化的,相反它往往最終又被當作是人間最高意志和力量的化身,所以,“以人為本”乃是我國傳統價值觀和優良文化的精髓。然而在古代的語言中,“人”和“民”曾經是分開的,只有“人”才能與天“合一”,“民”則不在其列。因而,盡管也有過“民為邦本”之類的說法,但這種“以人為本”的結論,卻總是落腳為讓人們“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去服膺、服從于少數特殊人物。
    可見,無論人們提不提“以人為本”,事實上都是要“以人為本”的,只要是作為價值觀,它就一定離不開真實的主體——“人”的尺度。以其他任何對象為本,實際上最終都是要回到“以人為本”上來的。也正因為如此,“以人為本”從來是具體的、歷史的,不是抽象的、凝固的。因為,現實的“人”總是多樣的,他們的權益總是多元化的,具體到以什么人為本,以人的哪方面的權益和能力為本時,并無一成不變的樣式,而是始終發展變化著。無論以教主、君主、大人物為本,還是以普通百姓為本,都是“以人為本”;無論以人對神@①的信仰和對權力的崇拜為本,還是以對知識、財富和人的 全面發展等等的追求為本,也都是“以人為本”,因為正是它們聯系著人的本質和本性 的某個方面!
    于是,事情最終就會轉移到下面的問題上來:以什么樣的人為本?誰來“以人為本”? 怎樣自覺地做到真正“以人為本”?事實告訴我們:從以非人的神物為本,到以人間的強勢群體為本,再發展到以全體人民群眾為本,從以實現人的某些片面需求為目的,到逐漸走向以社會和自然相互諧調、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為目標,這里有一個人類“以人為本”價值觀不斷發展的邏輯所在,也是社會歷史進步的邏輯所在。
    在我國當前這個歷史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以人為本”的方針,我理解,是為確立科學的社會發展觀指明了基本的價值導向,這就是以人民大眾的全面利益為本。“以人民為本”是以人為本的歷史原則與黨的宗旨高度結合的必然結論。把握這樣的價值導向,不僅有助于克服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和個人生活的矛盾,更有助于探索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路子。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國家社會的發展觀,人民群眾是國家社會的主體。所以,“以人為本”既不是以少數有特殊地位和利益的人為本,也不是由這樣的人給人民群眾以恩賜式的眷顧,而是由全體人民通過國家社會的發展方針來行使以自己為主體的權力與責任。既然如此,那么科學發展觀的第一個前提必然是加強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治建設。
    科學發展觀是以保持社會和自然相互諧調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為目標的發展觀。所以,今天重提“以人為本”,并不是簡單地重復啟蒙時期的人本主義理念,而是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來面對新的挑戰;不是重拾過去的經濟發展目標,而是重在超越單純的經濟眼光,樹立經濟、政治、文化與環境全面發展的標準;不是僅僅著眼于一部分人眼前的迫切需要,而是著眼于全體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長遠需要;等等。既然如此,那么科學發展觀的充分展開和落實,必然帶來我們生活的新的重大變化,意味著我們要創造一種既適合中國國情,又站在歷史發展前列的新模式。
    這將是“以人民為本”價值觀的巨大意義所在。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拖去扌換木
    
    
   哲學動態京3~5B1哲學原理李德順20042004全球化對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及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我國,價值觀嬗變凸顯出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的沖突與融合;民族價值觀與全球普適價值觀的協調與結合;價值取向多元性與價值導向一元性等三大問題。當前,建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價值觀體系要強調三種意識,即“全球意 識”、“民族意識”和“人本意識”。基金項目: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市場經濟與人的存在方式研究”(00CZX003)霍桂桓






李紅霞 女,1978年生,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究實習員,1007On the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from Individual to Mass Evaluation Activity
  Chen Xinhan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北京 100732 作者:哲學動態京3~5B1哲學原理李德順20042004全球化對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及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我國,價值觀嬗變凸顯出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的沖突與融合;民族價值觀與全球普適價值觀的協調與結合;價值取向多元性與價值導向一元性等三大問題。當前,建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價值觀體系要強調三種意識,即“全球意 識”、“民族意識”和“人本意識”。基金項目: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市場經濟與人的存在方式研究”(00CZX003)霍桂桓







網載 2013-09-10 21:28:52

[新一篇] 從韓國在山東的投資看中韓經濟技術合作的問題與對策

[舊一篇] 以企業價值觀為核心 建設商業企業文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