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中印龍象之爭的前景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來源:財新網

2015年5月14日,印度總理莫迪對中國展開了為期3天的正式訪問。這是莫迪就任總理后首次訪華,也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訪印以來兩國間又一次重要的高層互動。正值中國經濟放緩而印度經濟開始提速之時,莫迪訪華讓中印的龍象之爭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雖然印度文明比中華文明更加悠久,而且歷史上印度對中國還是宗教和文化輸出國,但兩千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整體上勝過印度。在經濟歷史比較中廣被引用的Maddison(2008)數據中,中國的人均GDP在19世紀中葉以前就長期領先于印度。而在維基百科的詞條“歷史性發明時間表”(Timelineof Historic Inventions)列出的人類有史以來共133項重大發明中,中國擁有30項,而印度僅有1項。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30項發明全部出現在15世紀之前,占世界總共78項的38%,遠超同期其他可比的地域,說明中國在技術上的落后發生在最近幾百年。

與印度相比,中國擁有難以比擬的先天優勢。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端人口重心之地,周邊有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東南亞等文化各異的國家和地域;印度則局促于南亞次大陸,四周除中國只有文化相對同質的國家。中國氣候溫潤,而印度相對炎熱。

中國的歷史一脈相承,語言統一,占人口絕對多數的主體民族早就形成了共同的文化風俗和價值認同;印度在歷史上只有極少時間處于松散的統一狀態,內部千差萬別,語言更是五花八門,最大的印地語使用人口只有41%。

中國社會追求世俗化成功,自漢代以來就基本是一個沒有貴族的平民化社會;而印度種姓制度雖然早就在法律上被廢除,但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社會心理和行為模式。中國人的勤勞和忍耐力少有民族可以比肩,在中國夜以繼日的工地在其他國家難覓蹤影。

在過去許多西方文明史學家的眼中,唯一可能抗衡西方文明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文明。哈佛歷史學家Stoddard在其1921年出版的書中就認為,西方文明的最大競爭者來自東亞。在他看來,盡管日本的威脅更直接,但最終競爭者是人口規模更大的中國。他認為中國人的勤勞、聰明、靈活、堅韌、對環境的適應力和商業頭腦少有民族可以媲美。因其觀點帶有種族沖突色彩,Stoddard是一個爭議性人物,但他成功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日太平洋戰爭、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命運、第三世界國家人口向歐美的大規模移民、以及激進伊斯蘭勢力將成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他還預料,由于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世界其他民族在人口增長勢頭上將超過歐洲裔,西方對世界的主導地位最終將面臨崩潰。

盡管中國在歷史上長期領先于印度,但19世紀中葉以后,中國陷入了外憂內患的境地,長期的戰爭和動蕩致使中國的發展甚至落后于淪為殖民地的印度,以至于到1950年代初,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略低于印度。但此后,中國的發展速度開始超過印度,特別是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高速增長更是把印度遠甩到了后面。中國的經濟總量在1950年與印度大致相當,到2014年已經是印度的5倍。根據各種指標判斷,中國整個社會發展水平領先印度10到30年。

但中國發展速度快于印度的勢頭面臨逆轉。今年3月,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亞洲發展展望》報告指出,2015-16財年印度經濟增速將達7.8%,首次超越中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4月14日稱,印度最近推行了一系列加大投資、降低油價等政策措施后收效頗豐,2015-16年將會超過中國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新興國家,預計GDP增速為7.5%。根據印度政府發布的數據, 印度2015財年GDP預計增長7.4%;而中國政府將2015年GDP增長率定在7%左右。

由于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錯綜復雜,這些預測未必準確。但長遠來看,中印經濟增長相對速度的逆轉幾乎是必然的,而且這種逆轉并不只是一時的起伏,而將是印度經濟發展速度將超越中國的長期趨勢的開始。中國的經濟總量、人均GDP和社會發展程度都遠高于印度,所以印度未來發展速度超過中國也屬意料之中,真正將令人驚奇的將是印度的國力最終可能壓倒中國。很多中國人聽到印度,聯想到的是貧民窟,扒滿火車的乘客、低收入的家庭、落后的基礎設施等,要說印度未來的國力會壓倒中國很可能會被這些人當成是癡人說夢。

如前所述,無論從哪個方面,印度的先天條件都遠不如中國,中國全面領先于印度本來是不言而喻的,但為何印度象最終反而可能壓倒中國呢?歸根結底,這是因為印度擁有完美的人口結構和未來的世界第一的人口規模,這將是印度相對于中國的最大的基礎性優勢。

印度的人口結構自然而勻稱,其生育率也在緩慢下降,逐步接近替代水平,印度人口并不會無限增長,這反映在人口結構圖的底部處于穩定之中。盡管中國計劃生育所宣稱的目標是人口的均衡發展,但實際后果卻是中國的人口結構的嚴重扭曲。這種諷刺性的結果并不奇怪,因為被人為力量強勢干預的結構是不可能均衡的。中國的人口總量控制就像在一棵大樹的頂端橫置一塊水泥板來阻止樹木的自然生長,最終致樹干和樹根的極度扭曲。

印度人口遠比中國年輕。在2014年,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印度是28.5%,中國是16.5%,未來這種差距會進一步迅速拉大;而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印度是5.8%,中國是10.1%。印度人目前的平均年齡是26歲,而中國人平均是35歲,而且中國社會進一步變老的速度遠快于印度。

大量的年輕人是創新和創業的活力之源,更是驅動經濟發展的需求之本。當今,大學教育是從事科技事業的前提。中國的大學學歷人口在2007年超過美國而居世界第一,為中國科技突飛猛進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從人才資源趨勢來看,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國家。就18-24歲的大學適齡人口,印度目前是中國1.2倍,而中國和印度的大學毛入學率分別為26.5%和18.8%。到2040年,印度大學適齡人口將是中國的1.7倍。到時就算中國的毛入學率能達到60%,印度只要達到35%,其高等教育在校人數將超過中國,此后印度超出中國的幅度會越來越大,最終在人才規模上壓倒中國。

在巨大的慣性之下,低生育率對未來人口趨勢的長期影響遠超過普通人的預期。印度現在每年出生人口是中國的 1.7 倍。而且,未來10年中國處于生育高峰的23-29歲女性會減少約43%,再加上中國的生育率僅印度一半,在這兩個因素的疊加下,即便中國立即全面放開并大力鼓勵生育可能將生育率提升50%,在一兩代人之內印度年出生人口依然會達到中國的4倍(1.7/(0.57*0.5*1.5))左右。

即使中國鼓勵生育能讓生育率最終趕上印度,那可能也需要兩三代人時間。屆時,印度的年出生人口將達到中國的6到8倍,如果年出生人口穩定在這個相對水平下,最終印度的人口總數可能達到中國5到7倍。目前印度人均GDP相當于中國的20%,如果未來上升到中國的50%到80%,那么印度的經濟總量可能將達到中國的3到7倍,印度將徹底把中國邊緣化。在過去兩千年來,中國的人口規模幾乎始終都大于印度,經濟規模更在印度之上。但長期的低生育率將讓中國徹底失去這一優勢,并且在可預見的將來被印度遠遠地甩到后面。

在長期的計劃生育宣傳下,很多中國人把人口當成分母,誤以為人口的萎縮會提升中國的人均GDP。實際上,對于人均GDP來說,人口不僅是分母,更作用于分子,而且對分子的影響更長遠和更基礎。人口萎縮會降低規模優勢和需求和供給效率,從而更可能帶來人均GDP的相對下降。

比如,在1991年,日本人均GDP比美國高20%左右,但到2014年卻比美國低25%,盡管這期間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升值和日本低于美國的人口增長率都在推高日本的人均名義GDP。不少人把日本的衰弱歸咎于日元升值,但日本長期維持貿易順差,真正影響日本國際競爭力的并非日元升值。相比之下,極低生育率導致的人口老化和萎縮被普遍認為是日本經濟長期萎靡的根本原因(經濟學人,2010;Krugman,1998、2008、2013;大前研一,2010;Akram,2012)。可以預料,隨著中國人口的深度老化和快速萎縮,印度經濟增長速度超越中國,將不僅表現在GDP總量的增長上,并最終表現在人均GDP的增長上。

中國走上正常發展軌道才幾十年,中國的先天優勢在龐大人口的倍乘效應下形成巨大的力量,讓中國迅速崛起。如果中國維持世界20%的人口,保持市場規模和人才數量的絕對優勢,在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撐下,中國的技術乃至科學將快速進步,這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強化和鞏固中國的經濟地位。再加上恢復民族自信心,在全球經濟達到均衡之后,依靠規模和集聚效應,中國很可能成為世界經濟和科技的中心,把人類文明推向新的高度。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人類社會恢復到正常狀態。然而,低生育率對中國的發展被釜底抽薪,很可能讓中國的崛起曇花一現就成了明日黃花,中國世紀還未真正開始就將落幕。

與高高躍起,但將重重摔下的中國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行動遲緩的印度象。印度在地理環境、平均智商、勤勞程度、以及對世俗成功的追求上都遠遜于中國,但印度人口結構和規模的優勢可能壓倒中國在其他方面的優勢。

其實,印度能夠獲得這種人口優勢卻是因禍得福。印度政府早在1952年就提出“人口控制計劃”,在1970年代中期的“緊急狀態”時期,印度還采取過嚴格的生育限制政策,曾在一個月內迫使400萬人做了絕育手術。但人口控制的強制措施遭到印度民眾的強烈反對,僅持續一年多便告夭折,并導致執政的國大黨政府也在大選中下臺。此后,印度各屆政府都不敢再推行強制計劃生育政策。印度的體制使得印度無法持續推行強制性計劃生育,但印度卻因此逃過一劫,使人口最終成為印度最大的基礎性優勢。

印度的人口觀念也歷經曲折,新任總理莫迪的立場轉變就是一例。在2004年10月,時任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的莫迪就稱,“人口的爆炸性增長”是最大的全國性危機,需要采取革命性手段來應對,比如立法規定有兩個以上孩子的人不能當選為民意代表。莫迪于2014年5月當選為印度總理后,媒體一度預測他會采取措施控制人口。斯里蘭卡衛報在2014年9月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莫迪不太可能沒有認識到印度人口控制的重要性,建議莫迪盡快采取措施降低印度的人口增長率。

但莫迪上臺后并未提出任何人口控制計劃。相反,2015年新年伊始,莫迪正式宣布撤銷已有65年歷史的“計劃委員會”。計劃經濟和計劃生育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莫迪這個動作更符合他對人口控制立場發生轉變的判斷。2014年9月28日,莫迪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發表演講說,稱印度有世界上最年輕的人口,21世紀可能屬于印度。

莫迪當前的態度與印度社會的主流人口觀念相符合。早在2010年,《印度時報》就曾刊文指出,印度人口規模不是負担,而是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盡管很多深受計劃生育宣傳的中國人會覺得匪夷所思,這一觀點其實被國際宏觀經濟學界和媒體普遍接受,

中國限制生育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人均資源少。但從人口密度來看,中國為141人/平方公里,印度為382人/平方公里。即使假設中國只有一半的土地適合人居住,印度所有土地都適合人居住,印度的人口密度仍大大高于中國。盡管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少于印度(中國為1.36畝,印度為2.01畝),但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卻高于印度(中國為384公斤,印度為246公斤),中國的人均森林面積更是遠遠高于印度(中國為2.31畝,印度為0.87畝)。此外,中國的人均草原面積、人均淡水資源和人均礦產資源均高于印度。

現代經濟史中,幾乎沒有國家的經濟發展受阻于資源瓶頸,但卻有很多資源詛咒的例子;許多資源相對貧瘠的國家。如德國、英國、日本、韓國等人多地少的國家都發展得不錯,而中南美洲甚至俄羅斯等不少資源豐富的國家的發展卻乏善可陳,這些國家只是近年受中印發展的帶動才有了些生機。雖然印度的絕大部分資源遠低于中國,但其經濟發展的阻力也更多地被歸咎于社會、教育、文化、政策等方面的問題,而不是所謂的資源匱乏。

在一面倒的人口是負担的觀念下,很多中國人相信印度會被人口壓垮。但從1980至2010年,印度人口從7億增長到12億,其間印度的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識字率、大學生占人口的比例、人均GDP以及人均用電量等各種硬件的人均占有量,等每一項指標也都在穩步提升。這些進步快速而且顯著,只是在中國的光環之下不是那么耀眼。

從現在到2050年,印度人口有望從12億增長到峰值17億左右。如果說從7億增加到12億,印度的一切都在變好,那么從12億增長到17億,有何理由相信所有的進步就會嘎然而止,甚至整個印度就會陷入崩潰?難道中國的人口數就是一個不能超過的神奇數字,還是所謂的人口容量本來就是一個心理幻覺?

人口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基礎。比較中印兩國人口變化的趨勢,印度處于明顯的優勢。當然,人口雖然是一個核心因素,但也只是發展的眾多必要條件之一。其他條件如果發揮得好,龐大的人口是優勢,但如果發揮得不好,龐大的人口確實有可能成為負担。印度的先天條件與中國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印度要憑借其人口規模和結構優勢在經濟發展上超越中國依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但另一方面,雖然人口多并不表示會強大,但人口急劇萎縮則一定預示著衰亡。中國生育率處于更替水平以下已經超過20年,各種證據顯示,在強大的低生育慣性下,即使大力鼓勵生育也難以逆轉人口頹勢,而現在慢慢吞吞的政策改變步伐更是令人失望。一個文明或種族,不論其科學、文化或社會發展的成就有多高,如果在繁衍后代長期處于劣勢,最終必將沒落。社會學之父孔德就曾斷言,“人口即命運”,這一判斷或許最能反映中印龍象之爭的前景。




網載 2015-08-23 08:54:54

[新一篇] 馮興元:省管縣與地方財政民主

[舊一篇] 秦晉:掀起她(朝鮮)的蓋頭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