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潛科學導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C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530(2007)01-0132-06
  作者于1992年8月23日在潛科學研究所東北分所召開的學術研討會曾作過《談談〈潛科學〉雜志和潛科學研究》的專題報告,報告的后一部分重點論及“應用潛科學”的研究問題。本文系在上述報告后一部分有關“應用潛科學”內容基礎上擴充修改而成。本文較長,這里先把主要幾節發表出來。文章內容未及向趙紅州、申先甲、柳樹滋、朱新民、解恩澤、田運諸位科學著名學者請教。如有錯誤,當由作者個人負責。
  一、問題的提出
  一般的學科都包括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兩個方面,比如物理學包括理論物理學與應用物理學,遺傳學包括理論遺傳學與應用遺傳學,等等。潛科學自然也包括理論潛科學與應用潛科學兩個方面。其實,潛科學之包括理論潛科學與應用潛科學,用不著去找別的例子,就現成地拿潛科學所研究的兩個主要方面來做例子就夠了。我們知道,“潛科學一方面要研究創新性的科學技術思想胚胎從潛到顯的內部孕育過程的基本規律,以尋求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們科學創造潛力的途徑;另一方面要研究新觀點、新學說,從提出、傳播、鑒別和檢驗到進入科學殿堂的外部成長過程的基本規律。”[1]以上關于科學思想胚胎的內部孕育規律,這純屬理論潛科學研究的范疇。但是關于新觀點、新學說的外部成長規律,那就不光是理論潛科學研究的事了,它實際上還涉及處理人際關系、組織鑒定或驗證、組織中間試驗等等環節。這些環節就不屬于純理論研究,而是要動用純理論研究以外的手段才能處理得好的。因此,這里就多少與應用研究沾邊了。
  我國的潛科學研究由于自創立至今才十幾年,故迄今對潛科學的研究偏重于理論潛科學的研究,而不太顧得上去開展應用潛科學的研究。在一個學科的草創階段當然要多作基礎性的研究,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當一個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我們就要抽出一定力量來開展這個學科的應用研究。我國潛科學研究的情況正是這樣。自1979年11月在中國大地上誕生了“潛科學”(Potential Science)這一概念,1980年就創刊了屬于國內外首創的《潛科學》雜志,后來又成立了潛科學研究所、中國潛科學研究會[2]。接著“研究會”與《潛科學》雜志又共同組織出版了一套“潛科學叢書”。這些年來,中國潛科學事業的開拓者和研究者在潛科學研究所的組織協調下,以《潛科學》雜志為陣地,做了大量有價值的關于潛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發表了大量高質量的理論潛科學方面的論著。這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現在,為了使我國潛科學研究事業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必須在繼續做好理論潛科學研究的同時,大力開展應用潛科學研究。
  二、應用潛科學的內涵
  應用科學是相對于理論科學而言的,它們兩者之間沒有絕然的分界線。所以,應用科學實際上包含了典型的應用科學與邊緣的應用科學兩部分。相應的,應用潛科學也包含了典型的應用潛科學與邊緣的應用潛科學兩部分。
  筆者認為,至少以下各項內容是屬于應用潛科學范疇或者與開展應用潛科學的研究是有關系的:A.成立中國潛科學基金會;B.建立中國潛科學思想庫與成立中國潛科學思想庫基金會;C.開發潛技術與成立潛技術產品“中試公司”;D.成立潛科學“伯樂”委員會;E.開展“潛科學業余教育”;F.開展潛科學立法的研究;G.組織力量對有較大現實需要并且客觀條件已經成熟或基本成熟的潛科學項目進行強化研究,以期取得突破性進展。限于篇幅,本文只就A、B、D、E四項展開討論,其他各項另文討論。
  三、如何開展應用潛科學的研究
  (一)成立中國潛科學基金會
  這一項在開展應用潛科學研究中是最關鍵、最不可少的。因為要真正發展潛科學事業,要真正幫助一些非常值得扶持的潛科學人才或潛科學項目,并不是光給他們發表幾篇論文、出版幾本書就夠的,更重要的還要為他們提供物質上、經濟上的支持(這點下面還要談到)。所以,成立中國潛科學基金會的重要性是用不著多說的。
  (二)建立中國潛科學思想庫與成立中國潛科學思想庫基金會
  如果中國潛科學基金會得以順利成立,中國潛科學思想庫基金會也可以不成立或先不成立。但如果具備條件,最好單獨成立一個中國潛科學思想庫基金會。因為如果中國潛科學思想庫真的建立,并且要想很好開展工作,所需經費是比較多的,能有一個獨立的專為“思想庫”服務的基金會當然是最理想的。
  首先說明潛科學思想庫是什么性質的機構。
  一個科學家總是先有思想,然后才有論著產生。可是無論是思想從產生到形成,或是論著的開寫到寫成,都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或短或長,全由每個當事人的健康、經濟、工作(指職業工作)和社會認識等主客觀條件所決定。有的人剛有一個思想萌芽或科學胚胎,還來不及發育成完整的思想,由于種種原因,發育過程中止了。有的人已形成完整的思想,剛剛動手寫,或者剛剛寫了一半,可由于種種原因,寫作過程中止了。有的人有好些個思想,可以寫成好些種論著,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全寫完,寫作過程中止了。有的人已寫出若干種論著,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能修改定稿,或者已修改定稿而老得不到發表或出版的機會,最后“人亡稿失”。
  人人都說人才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可是不見得每個人都明白:人才之所以浪費,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在于:他的創造性的思維過程被迫中斷了,他的開創性的著作過程被迫中斷了,他的創造性的思想與開創性的著作被埋沒了。其實,這才是人才浪費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創造性的思維過程、開創性的著作過程來說,對于開創性的著作來說,不管是被迫中斷還是被埋沒,其原因總不外乎主觀的與客觀的兩大類:主觀的主要表現在于健康、災禍方面,由于得了急癥或難治之癥,或者遇到了車禍之類,人一下子辭世了,腦子里的東西就被完全帶走了,寫出來的東西如還沒有發表出來,夾在或壓在亂七八糟的書堆里,也很容易被搞丟或被埋沒。客觀的主要表現在同行的忌妒與打擊,社會的不理解或壓制之類。
  我們要建立“潛科學思想庫”,其目的就是要設法避免上述種種不幸結局的發生。不幸結局如果終于發生了,也要設法盡可能多地搶救下來一些寶貴的思想財富。上述有可能被迫中止的創造性思維過程與創造性著作過程,有可能被埋沒的開創性著作,主要涉及年歲較大或健康較差的科學家或類似人員。對于年歲較小或健康較好的科學家或類似人員來說,這方面的問題并不那么嚴重。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誠所謂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在現代生活中,車禍、急病等等禍患隨時都有可能奪去一個科學家或類似人員的生命或使他喪失思維能力。
  過去,我們編《潛科學》雜志的人,主要是担心年輕的人才被壓制或被埋沒,沒有考慮到或很少考慮到老科學家或類似人員的新理論、新見解等被壓制或被埋沒。
  在這個問題上,社會上存在著一種其實是有點可笑的現象。如果把人才比作莊稼,好多人只盼著幼苗快快長成,秋天可以收割。如果發生旱澇災害,枯死或澇死了莊稼,大家都會覺得無比的惋惜。可是莊稼熟透了爛在地里,有時人們的痛惜程度好像反而趕不上莊稼被早死或澇死似的。再把人才比作金錢,好多人平時愿意花大力氣去申請貸款,而老爺爺身上那個現成的大存折,他們倒像是沒有看見似的。有一天老爺爺的大存折丟失了(找不著了,被盜了,或者被搶了),他們也好像并不太感到惋惜。筆者不是在這里說風涼話,光是議論人家怎么樣怎么樣,其實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在潛科學研究者,特別是我們編《潛科學》雜志的人中間,也是存在的。如上所述,我們往往担心年輕人才被壓制或被埋沒,在這方面真是小心翼翼,生怕因自己做得不夠而阻礙了新生力量的成長。可是老科學家、老年學者提出的新理論、新見解是不是有被壓制、被埋沒的可能?這方面我們就考慮得比較少了。實際上,在當前不正之風嚴重腐蝕著科研隊伍和學術界,學閥、學霸像噴吐著可怕濃煙的大煙筒一樣隨處可見的情況下,即使是有很大知名度的專家教授,當他提出一個與身居高位的同行的陳舊觀點、陳舊理論相左的新觀點、新理論時,同樣會受到無情的壓制甚至打擊。《潛科學》1991年第3期發表了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著名地理學家金祖孟教授的論文《中國古宇宙論的重新評價》。此文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古宇宙論中延續了兩千年的“渾天說”優于“蓋天說”的傳統觀點是錯誤的,正確的觀點應該是“蓋天說”優于“渾天說”。由于這個新觀點觸犯了維護傳統觀點的天文學界的某些當權人物,所以他的一批重要論文就無法在天文學界的權威性刊物上發表。金祖孟教授為堅持真理,與天文學界的某些當權人物就中國古宇宙論展開了長達10年的論戰。為此,他耗盡心血,最后積郁成疾,不幸離開了人世(當然,不能說他的辭世完全是這個新觀點受壓抑所致)。可以慶幸的是,在他離開人間之前,他不僅在大致還健康時看到了自己的重要論文在《潛科學》上正式發表,而且在彌留之際還看到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為他緊急出版的他的重要論文的合集《中國古宇宙論》的樣書(此書把他關于中國古宇宙論研究的29篇論文結集成冊)。此書出版后,在國內外天文地理學界,都得到積極的評價。
  另外,還不得不承認,我們潛科學研究者自己,過去也不曾考慮必須采取措施去搶救年邁、體弱科學家或類似人員頭腦中裝著的,還沒有寫出、隨時有可能被帶走的寶貴思想財富。我們沒有辦法去精確統計,卻可以作個粗略估計:全國務行各業、各條戰線,每天有多少學有專長或有造詣、有大貢獻的科學家、專家、學者、作家、詩人、演員、藝術家、教授、高級記者、高級編輯、高級翻譯、高級工程師、高級設計師、高級醫師、高級技師(包括廚師、縫紉師、中藥技師……)等等寶貴人才,不等把自己頭腦里裝著的思想財富都傳下來就匆匆離開人世?如果我們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在他們去世之前盡可能多地把他們頭腦里裝著的、來不及倒出來的思想財富搶救下來,這將是一件多大的好事啊!
  這里愿意舉兩個典型的例子來說一說。一個例子是我國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志。他早就打算寫一部軍事題材的大作品。他為此準備了約30年,一切就緒,詳細提綱也寫出來了。正等要動筆寫,在20世紀70年代末,他因病匆匆離開了人世。當時如果“潛科學思想庫”已經辦起來,把這部大作品的詳細提綱連同關于此書在構思、布局等方面的種種想法、打算乃至某些細節的安排等等都通過錄音錄像設備記錄下來,該有多好!
  另一個例子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丁聲樹先生。他有很高的語言學造詣,可是由于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他一生沒有發表更多的論著。20世紀70年代末他突然患腦溢血,昏迷了整整十年,再也沒有能工作。他就這樣裝著滿腦子的學問和知識離開了人間。當時如果“潛科學思想庫”已經辦起來,盡可能多地把他那淵博的學問和豐富的知識記錄下來,該是多么寶貴的一筆學術財富!
  下面說說建立“潛科學思想庫”的具體做法。
  1.貯存潛科學思想的方法可分兩類,一類是利用錄音錄像手段,一類是接受文字檔案資料。兩類資料都要用科學方法分類登記妥善保管。
  2.本思想庫所收藏的錄音錄像資料和文字檔案資料,開始時以收藏保管為主。到了一定時候,就可以對外辦理借閱業務。借閱者首先應持本學科兩位有高級職稱的人士的推薦信,另外還要辦理公證手續,明確保證不剽竊所閱資料。不僅是引用所閱資料,即使是在思路上受過所閱資料的啟發,也要在日后的著作或發明中注明或有其他方式的體現。如果是受了所閱資料的啟發或是在所閱資料基礎上作出的科技發明,都應視所閱資料在該項發明中所起作用之大小,適當承認所閱資料作者的發明權。當然,這就涉及潛科學的立法問題。限于篇幅,這里不多談。筆者將在另文比較詳細地談談個人對上述問題處理辦法的設想。
  3.就思想庫的工作方法而論,思想庫首先是主動訪求有關收藏品,包括錄音、錄像資料和文字檔案資料;另一方面也被動受托保管有關收藏品。受托保管的收藏品原則上需交納適量的保管費。
  4.思想庫的服務范圍:科技研究人員、教師、醫藥衛生人員、文藝工作者、新聞出版工作者、各類技工等等人員中有特殊貢獻與較高造詣者,某些奇才、怪才、偏才,某些擁有祖傳、秘傳絕技的一般公民。對于不肯公開的祖傳、秘傳等絕技,要用加密方式貯入思想庫。
  對“潛科學思想庫”的行政管理人員,要有明確的規章確保他們不泄漏、不剽竊“潛科學思想庫”所保管的帶有保密性的學術資料檔案。
  5.思想庫收藏內容范圍:這應該分別從縱橫兩方面來看。從橫的方面看,思想庫只收那些尚未發表的,有價值而具有發明創造性質的東西(具體作品或思想內容),這一點上文已經大致提及,此處不贅。從縱的方面看,大凡科技發明或科學發現總是先有(1)思想萌芽,然后再發育成(2)科學胚胎(暫分早、中、晚三期),最后再發育成(3)成熟的胎兒。就“潛科學思想庫”的宗旨而言,只要有搶救的需要的,處于以上三個階段的科技發明或科學發現都在它的收藏范圍之內。就是說,潛科學思想庫雖然也收藏足月的胎兒(不管已分娩的或待分娩的),更注重收藏受精卵和發育中的、未足月的胎兒(大致相當于早、中期的科學胚胎)。就像一家商品收購公司,它不僅收購成品,更注重收購半成品,還收購設計圖紙(當然,這個比喻其實并不十分貼切)。原來,一種科技發明也好,一種科學發現也好,很多情況下都是社會集體的產物,而不是一個人獨立完成的。當然,一般情況下“思想萌芽”都是某一個人先提出來的,再接下去到“科學胚胎”階段,限于財力人力,有的人光靠自己就搞不下去了。這種情況下就有兩種可能的發展前途,第一種是發明人始終保守秘密,思想萌芽發育到早期或中期“科學胚胎”后,再也無力使它得到進一步的發育,最后就落下了個“胎死腹中”的結局;第二種是為避免“胎死腹中”,及時把“思想萌芽”或早、中期的“科學胚胎”移植到社會上,就是說在一定范圍內或向全社會公開出來。這樣,“思想萌芽”或早、中期的“科學胚胎”有可能在社會力量的支持下得到正常的進一步的發育,最后順利發育成足月的胎兒。這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大有好處的。但是迄今為止,無論是科技界或衛生文藝等等其他各界,“思想萌芽”或早、中期“科學胚胎”,因種種原因而落得“胎死腹中”結局的現象還是大量存在的。“潛科學思想庫”如果辦得好,就可以把上述“胎死腹中”現象減少到最低。
  對年老的、年邁的專家學者或類似人員來說。“潛科學思想庫”不僅要收藏他們的“成熟的胎兒”(當然是指尚未公開發表的),還要收藏他們的早、中期“科學胚胎”甚至“思想萌芽”。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以年老科學家為例來做一說明。一個有成就的老科學家奮斗了一輩子,除了已公開發表的科研成果外,腦子里還裝了相當數量的科研成果,這種成果有的相當于“足月的胎兒”,有的相當于早、中期“科學胚胎”,有的相當于“思想萌芽”。不能只看重“足月的胎兒”,而忽視早、中期“科學胚胎”或“思想萌芽”。這對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是不利的。從潛科學的角度來看,“思想萌芽”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東西。從事科研工作的人都會同意,發現并提出問題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全過程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這里所說的“思想萌芽”大致和發現與提出問題相當。假如一個有眼光的企業家組織了一個“科技發明開發公司”,他一定高度重視“思想萌芽”這個首要環節,他一定會著力搜尋閃光的“思想萌芽”。一旦這個“思想萌芽”發育成功并開發出一種暢銷的新產品,他一定會重獎提供“思想萌芽”的人。中國今天有相當多的從事科技開發的公司卻缺乏上述這種眼光。他們只想吃現成飯,喜歡接受那種連工藝流程都已設計好的,拿來馬上可以投產的項目,而對早、中期“科學胚胎”,對“思想萌芽”不屑一顧,根本認識不到它們的巨大價值。顯然,這種做法對科技開發與社會進步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為了扭轉這種不正常的風氣,“潛科學思想庫”除了要做好“思想萌芽”與早、中期“科學胚胎”的收藏工作外,還要通過適當手段和適當途徑向社會多做宣傳,還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多做有益于“思想萌芽”生長,有益于“科學胚胎”發育的具體工作。
  (三)成立潛科學“伯樂”委員會
  《潛科學》雜志的宗旨是:扶持和促進孕育中的科學胚胎,發現和培育有苗頭的科學人才。過去,我們更多地從理論潛科學研究的角度去理解以上兩項辦刊宗旨,總以為在處理稿件上小心謹慎,做到不埋沒人才也就盡到刊物的責任了。現在看起來,這樣理解還是不夠全面的。實際上,我們還應該從應用潛科學的角度來理解以上兩項宗旨。因為要實現以上兩項宗旨,不是光靠理論研究就能解決問題的,更不是光憑一副好心腸為某些應該扶持的作者、讀者發表幾篇文章就能解決問題的。首先,我們的國家這么大,行業這么多,光看來稿,只能了解到一小部分孕育中的科學胚胎,只能發現一小部分有苗頭的科學人才。其次,有時一個作者遇到的困難不是光把文章發表了就能解決的,他還需要在組織關系、經費、設備等方面得到一些有效的幫助。所以,除非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筆者想到了籌備成立一個不妨稱之為“潛科學伯樂委員會”的組織機構。當然,這是一個咨詢性的組織機構,但應該是全國性的組織機構。它的隸屬關系、領導成員、工作職能等等,都需要好好研究,好好協商。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在各市縣,在國家大中型企業,在科研機構的院一級,在各大專院校,都應該成立它的精干的基層辦事機構。為了符合精減機構的精神,這種基層辦事機構可以附設在同級的科委、科協、社科聯或政協組織內。應多遴選當地熱心科學事業,有相當威望、愛護科學人才的離退休老干部、老科技人員等參加基層辦事機構。
  一旦這個“潛科學伯樂委員會”得以建立,《潛科學》雜志可以從各基層辦事機構聘請“潛科學伯樂委員會”通訊員,以協助刊物開展工作。
  要成立這么一個“潛科學伯樂委員會”,肯定是不會那么容易的。但是,如果大家認為確有此需要,那么,就應該早日開始醞釀如何開展籌備工作。
  (四)開展“潛科學業余教育”
  近年來好多熱心的作者、讀者都建議《潛科學》雜志社成立培訓部,舉辦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既有益于社會,又有經濟收入。我們認為《潛科學》雜志社成立培訓部的意見是對的。但問題是培訓成立起來后怎樣開展工作。現在社會上以創收為主要目的的培訓班多如牛毛,這樣的培訓我們顯然是不能舉辦的。
  經過近兩年的醞釀,現在對如何辦培訓班已經有了一點明確的認識。
  我們經常收到一些讀者的來稿,稿子字跡潦草、內容空洞,邏輯不嚴密,口氣還很大,根本不能刊用。但是,仔細地分析稿子,也可以從中看到一點閃光的東西,這就是作者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說明作者有較好的“悟性”,或者說頗有點創造性思維的閃光。據筆者多年的觀察,在人群里有較好的“悟性”,或者說頗有點創造性思維的閃光的,比例不是很大。就是在科研隊伍里,悟性較差或者缺乏創造性思維的閃光的也有的是。所以,從潛科學角度來看,我們要珍惜社會上一切有較好悟性和頗有點創造性思維的閃光的人才。“鷹有時飛得比雞還低,但雞永遠也飛不了鷹那么高。”別看這些稿子不能刊用,它的作者卻具有較好的科研素質。如果對他們進行適當的補課教育,日后成才乃至成大才的可能是不小的。那么,應該對他們進行什么樣的補課教育呢?總的說來,要對他們進行“潛科學人才業余補課教育”(下文簡稱“潛科學業余教育”)。此種補課教育也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就社會各色潛科學人才來說,為他們辦一個“潛科學人才函授學院”是合適的。
  目前我們通過來稿發現的潛科學人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胸懷大志(換一種說法就是“狂得要死”),刻苦鉆研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費馬大定理等)的。對這一批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感到很頭疼。我們從潛科學和潛人才角度看,倒覺得這一批人非常可愛。的確,他們都很狂,他們當中多數人的數學功底卻都不夠好,有的還很差,正如數學所某專家所指出的,“嚴格地說,他們大多數連中學數學都未學好,證明中大部分錯誤不超出中學常識范圍。”[3]我倒覺得應該專門為這批人辦一個“潛科學業余數學愛好者進修學院”,對他們實行“按程度分班,因材施教”的補課教育。目前這樣的業余數學愛好者,據筆者粗略估計,對數學難題鉆得比較深,甚至達到“數學迷”程度的,全國不會少于1000人,入迷程度稍遜一等的可能在萬人以上。我們的“潛科學業余數學愛好者進修學院”如果真的辦起來了,入學人數有可能超過10000人。以后還會不斷增加。因此,這個進修學院開始時只能是函授學院或刊授學院。經過半年至一年的教育、觀察,或許可以從中選拔出50-100人來辦個面授的提高班。進修學院也好,提高班也好,都要聘請有水平的、有伯樂精神的高校數學系或科學院數學所的專家學者來設計課程和授課。進修學院還可以聘請國內外的數學界有影響的人士担任名譽院領導。
  《潛科學》培訓部如果把“潛科學人才函授學院”和“潛科學業余數學愛好者進修學院”這兩個學院辦成了,效果都比較好,那么《潛科學》培訓部還應該和各有關部門合作再辦一系列不同學科的潛科學人才函授學院或進修學院。辦這種函授學院或進修學院在選拔學員方面應有其特點。它不搞嚴格的入學考試,而是把入學標準放得比較寬,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真正有發展前途的潛人才不被拒之門外(現行的高考制度容易把一些奇才、怪才、偏才拒之門外)。入學時人數不妨多一些,但要在不長的時間內比如半年至一年內把沙子里的“珍珠”(優秀分子)基本上都篩選出來,然后加以特殊的培養。當然對篩選后剩下來的“沙子”(一般分子)也要因材施教地給予適當的培養,使他們各得其所,每人都達到適合自己素質的檔次,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述這種性質的“潛科學業余教育”,我們認為是適合于我們目前的國情的。我國高校和高中招生人數都比較有限,每年都有幾十萬高中畢業生高考落選,至于每年高中升學考試落選的初中畢業生更是數以百萬計。這幾百萬落選的高初中畢業生中,包含著多少萬粒大小不等的“珍珠”啊!我們難道不應該想方設法去把摻在沙子里的大量“珍珠”找回一部分來嗎?當然能找回越多越好。要實現多找“珍珠”的宏偉目標,最好的辦法是在全國范圍內,各個行業和地區都興辦“潛科學人才業余教育。”
  廣泛興辦上述“潛科學業余教育”,其好處首先當然在于培養人才。不過這里培養出的人才,奇才、怪才、偏才所占的比例比較大,正規的高等院校也會培養出一定數量的奇才、怪才、偏才,但在人才總數中所占比例肯定要低得多。廣泛興辦上述“潛科學業余教育”,還有一個大好處,就是可以在全社會興起好學之風。這個好處,在當前尤其顯得意義重大。因為現在社會上年輕人普遍地學習風氣不濃,大批大批的年輕人沉醉于吃喝玩樂,有的甚至墜入犯罪的深淵。如果把社會上大批好學的年輕人都吸收到上述“函授學院”、“進修學院”里來,一定會把更多的年輕人吸引到好學者的隊伍中來。這對當前社會風氣的好轉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這里要把當今普通的成人教育(電大、職大、夜大、函大等)與上述“潛科學業余教育”等在辦學宗旨、教學特點方面作一對比。
  當今普通成人教育,從學校方面說,更多地以提高高等教育普及面為主要目的,從大多數參加學習的人的方面說,取得一個學歷,一張文憑是他們入學的主要目的。篩選出人才,特別是篩選出可能會對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奇才、怪才、偏才、似乎不是普通的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
  “潛科學業余教育”則不同,無論從辦學方面說,還是從就學人員方面說,提高專業知識與科學文化素養從而使更多的人成才,特別是使大批可能會對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奇才、怪才、偏才脫穎而出,是“潛科學業余教育”教、學雙方的共同目的。而學歷、文憑在“潛科學業余教育”的教、學雙方心目中卻不占主要地位。
  另外,以上兩類教育在招生范圍招生方式、教學方式等方面也各有不同,限于篇幅,此處不贅。
  最后,還要說兩點看似題外話其實不是題外話的重要意見:一是開展“潛科學業余教育”與改善民族文化素質的關系,二是“潛科學業余教育”與普通的成人教育的關系。
  先說第一點,開展“潛科學業余教育”對提高民族文化素質有很大好處。首先是在優生學上的好處。現在無數事實已證明,同一對年輕夫妻,在他們還是文盲時生的孩子和他們已提高了文化水平以后生的孩子有素質上的差別;早婚早育的孩子與正常婚齡生出來的孩子也有素質上的差異。同一個母親在同一個年齡段里,當她上著業余大學、刻苦好學時懷的、生的孩子與整天蹦蹦跳跳、不好學習時懷的、生的孩子,其好學本性也有差別(以上差別光從基因角度無法解釋,所以值得進一步研究)。可見,廣泛開展“潛科學業余教育”,不僅能提高成千上萬甚至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入學者的文化素質,也能提高他們的下一代的文化素質。其次,現在大家常常用“人均”這個詞,但是只聽說“人均收入(多少元)”、“人均產值(多少元)”、“人均糧食(多少公斤)”、“人均資源擁有量”等等,可是沒聽說有什么人曾計算過人民的“文化素質”、“公德心”、“智商”這類東西的“人均值”。當然,這類東西暫時還無法作定量分析。其實對“智商”作定量分析,在理論上還是可能的,至少作抽樣的定量分析還是可能的。如果有辦法對人民的“文化素質”、“公德心”、“智商”這類東西作定量分析,那么大家一定會承認,由于“文革”的惡性破壞,現在全國人民的文化素質和公德心的“人均值”一定比“文革”前大大下降了,“智商”的“人均值”可能也下降了。“文化素質”、“公德心”、“智商”這類東西的“人均值”的下降,有點像“地下水位”的下降,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它是客觀存在的。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將會日益顯示出它的嚴重后果來。筆者認為,我國領導人在領導我們國家時,不僅要抓“人均收入”、“人均產值”等等,還要抓“文化素質”、“公德心”、“智商”這類東西的“人均值”。那么,大批的人,比方說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幾千萬人去刻苦鉆研學問(倒不限于鉆研數學難題)和參加“潛科學業余教育”,肯定會有助于全民族“文化素質”、“公德心”、“智商”這類東西的“人均值”的提高的。可見,鼓勵人們鉆研學問和開展“潛科學業余教育”,對國家、對人民都是很有好處的。
  再來談第二點,“潛科學業余教育”與普通的成人教育的關系問題。
  筆者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成人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它為普及教育尤其是普及高等教育,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從我們研究潛科學的人看來,目前我國的成人教育還有一點不足,就是參加成人教育的人有較大比例是奔學歷和文憑來的。由于目前“文憑熱”已經過去,人們參加成人教育的勁頭已不如80年代了。現在社會上在勤奮自學某一學科、在刻苦鉆研某一課題的人卻有一個很大的數量,由于這一部分人學習的目的主要不在于取得學歷和文憑,而在于學真本事,成才做貢獻。對于這一部分人,成人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安排等等都與他們的要求不甚對口。而筆者上文提出的“潛科學業余教育”是最能滿足他們的要求的。所以,筆者認為,從國家的整個需要來說,“潛科學業余教育”不僅應該正式列為國家成人教育或業余教育的一類(“潛科學業余教育”還包括剛就業的未成年的初中、高中肄業生和畢業生的業余教育),而且還要把它放到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上。因為以上“成人教育”與“潛科學業余教育”這兩類教育,如果從潛在的、長遠的角度來看它們的培訓對象對國家、對民族的重要性,那么很可能,后一類比前一類還重要。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認真考慮一下這個大膽的推斷。如果認為有道理,就應該重視“潛科學業余教育”問題,并把它納入國家成人教育與業余教育的正式軌道。
  四、余論
  上文筆者提出了與“應用潛科學”有關的七項內容,并對其中比較重要的四項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其中,A項“成中國潛科基金會”重要,B項“建立中國潛科學思想庫與成立中國潛科學思想庫基金會”應該當作一項搶救性的緊急任務去看待。早一天把它成立起來并開始運轉起來,每天就可以搶回來多少本來要被帶進棺材的思想財富。有形的損失容易看見,也就容易引起重視。無形的損失大家不容易看見,也就不容易引起重視。E項“開展潛科學業余教育”雖不若A項、B項緊迫,但也應抓緊向廣大群眾和有關部門作宣傳,以期引起他們的認可與支持,然后才有可能順利地付諸實施。E項一旦付諸實施,大量的奇才、怪才、偏才就可以應運而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認清奇才、怪才、偏才的價值而給予正確的孕育、培養和使用,讓他們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大大發揮自己的作用。D項“成立潛科學伯樂委員會”雖沒有A項、B項、E項緊迫,卻也希望得到有關領導部門和有關權威人士的重視,早日把潛科學伯樂委員會成立起來。在學閥、學霸比較厲害、紅眼病盛行的今天,潛科學人才渴望科技界的伯樂們能帶給他們一點甘霖。
  關于開展應用潛科學的研究問題,在潛科學界還是初次被正式提出來,筆者個人發表以上見解,只是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如果能拋磚引玉,筆者將感到無比的欣慰。
  [收稿日期]2006-11-25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32~137B2科學技術哲學金有景20072007
潛科學/顯科學/應用潛科學/導論/潛科學思想庫/潛科學業余教育
  potential science/visible science/applied science/introduction/think-bank of potential science/spare-time education of potenti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potential science  JIN You-jingThe concept, potential science,first put forward by Chinese scholars, is the opposite to the visible science, which is developed and accepted by the public. Potential science refers to the science which i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with uncertainty and potential.The potential science research should consist of two part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But up to now only the theoretical potential science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actively, while applied science research is almost ignored. The author first suggests carrying out the applied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otential science and makes a clear statement of the connotation, research methods of potential science.
“潛科學”這一概念是1979年11月由中國學者首次提出的。潛科學是指處于研究過程中的科學,它具有不確定性和潛在性,與發展成熟、為社會公認的科學即“顯科學”相對。潛科學包括理論潛科學與應用潛科學兩個方面,但長期以來學者們偏重于理論潛科學的研究,忽略了應用潛科學的研究。1992年,作者在潛科學界首次提出了開展應用潛科學研究的問題,并且對應用潛科學的內涵、研究方法等學術問題都做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作者:淮南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32~137B2科學技術哲學金有景20072007
潛科學/顯科學/應用潛科學/導論/潛科學思想庫/潛科學業余教育
  potential science/visible science/applied science/introduction/think-bank of potential science/spare-time education of potential science

網載 2013-09-10 21:35:21

[新一篇] 應對人口老齡化  ——對“接力”模式和“反哺”模式的再思考

[舊一篇] 應用語言學的基本理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