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六大矛盾及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最近,我們深入到哈爾濱、綏化、大慶地區及其所屬縣市就新農村建設問題進行調研,并對其它10個地市及部分縣、鄉、村進行委托調查,就搞好全省新農村建設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矛盾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全新的任務和開創性的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面臨許多新情況、新矛盾和新問題。就我省來看,城鄉發展的差距在拉大,農村和農業的基礎設施十分薄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緩慢,農民增收的任務艱巨。新農村建設亟須正視并解決好六個矛盾:
  ——要解決好縣、鄉財政拮據同農村投入需求大的矛盾。集中表現為全省縣鄉財政十分困難。近年來,全國百強縣經濟均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而我省縣域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僅相當于全國百強縣平均增幅的二分之一左右。全省13個市(地)中有5個市,65個縣市中有48個縣市靠財政轉移支付維持運轉, 是典型的“吃飯型”財政,甚至是“要飯型”財政,根本拿不出資金反哺農業和農民。國家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一些投資項目,往往由于縣市財政無力匹配而失之交臂或因資金不足而擱置。全省鄉村債務總額達120億元,平均每個鄉鎮負債460萬元。全省絕大多數縣鄉村無財力可用于新農村建設的投入。
  ——要解決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水平低同糧食產量要求高的矛盾。黑龍江作為糧食基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責任,糧食總產量已突破350億公斤, 商品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但是土地的單位產出率不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及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性能差。全省主要江河缺少控制性工程,水庫調控能力僅為7%,大中型病險水庫57座,占60%; 中小河流堤防標準低,“小水大災”經常性發生,灌溉設施多建于上世紀60~70年代,農業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21%。全省農業基本還是靠天吃飯。
  ——要解決好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滯后同農民群眾期盼值高的矛盾。國家投入不足,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城鄉分割運行,導致農村公益事業面臨投入主體缺失的困境,造成了農村新的“五難”,即:五保戶供養難。取消農業稅后,鄉村失去了部分資金來源,供給標準被迫降低。綏化市年五保戶供養經費缺口554萬元, 佳木斯市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標準每人年1500元,散養的每人年1200元標準,平均日消費標準不足4元,吃飯都難以為繼,其它更無從談起。就學難。 佳木斯市農村干部算了一筆賬,農村培養一名高中畢業生需5萬元。 我國高等教育收費更是畸高難返,相當于發達國家收費的三倍水平。普通農村家庭考上一個大學生很快就會變成貧困戶。同時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就醫難。按照我國制定的“人人享有衛生健康”的最低標準,衛生事業費占各級財政支出比例不應低于8%的規定,全省絕大多數市縣財政投入很難達標。全省有的鄉鎮衛生院破舊、簡陋,一些村沒有衛生所。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很普遍。行路難。農村道路通達深度不足,質量等級低,通行能力差,全省40%的村尚未通公路,絕大多數村級公路為非硬化路面,導致農副產品運難賣難,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僅哈爾濱市就有818 座橋梁需要改造,有78個鄉、1480個行政村需要高等級路面貫通,還有555 個行政村(占行政村的29.6%)需要修建公路。文化設施建設難。目前,農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文化設施建設不足形成突出矛盾。據哈爾濱市調查,按國家要求各級政府每年用于文化事業經費不應少于財政支出1%的要求,全市11 個縣市投入僅為0.3%,縣文化館、鄉鎮文化站只有人頭費,沒有事業經費和活動經費。農民看電影、看書、看戲“三難”問題突出。
  ——要解決好農村產業結構層次低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大的矛盾。農村工業發展規模小,加工層次低,產業關聯度低,缺少立縣立鄉的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開拓市場能力較弱,農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結構、產品結構單一,同市場結構難以對接,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整體效益不高。2004年和2005年農民收入實現高增長,除了中央惠農政策外,主要得益于農業連續兩年大豐收和糧食價格回升。從哈爾濱市農民收入構成看,2004年和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純收入約占55%,佳木斯市農民收入60%來源于種植業。由于糧食短期內增產的潛力有限,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平均每畝糧食成本增加20元左右,基本抵消了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帶來的政策性收入。與此相反,糧價、豬價卻一路下跌,導致種養業收益水平下降。一些地方貧困戶面臨到期還貸和農產品賣難的兩難境地。總的看,我省農村經濟、農民富裕程度都處于低水平發展階段。全省農村住房磚瓦化率為64.5%,還有200多萬農戶居住在泥土房里,農村生活條件全國排名20位以后。因此,新農村建設不能脫離實際確定高指標,不能盲目攀比發達地區,必須從實際出發,循序推進。
  ——要解決好農村基層組織力量薄弱同新農村建設任務重的矛盾。全省鄉村債臺高筑,許多鄉村基層組織處于軟懶散窮困窘迫狀態,缺少凝聚力和戰斗力,難以有效進行管理。據省農委調查,全省有三分之二的村級組織或帶頭人在崗位上未有較大作為或根本不作為。在有些困難地區干群關系緊張,不穩定因素增多,有些村屯無人愿當村干部。為了還債,有些村辦公室和集體林木被查封或扣壓,有的村干部被法院起訴。農村債務矛盾已成為動搖農村基層政權、影響農村穩定的重大隱患。
  ——要解決好農民基本素質偏低同致富技能要求高的矛盾。全省60%~70%的農民實際文化知識水平為小學程度,觀念陳舊,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接受新鮮事物的意識差,創業的技能低,致富的門路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尤其是部分40歲以上的中老年農民離開土地難以就業和生存。在新農村建設中,須下大力氣,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職業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質,否則新農村建設就失去了動力和主體。
  二、把握好新農村建設的幾個問題
  一是以城帶鄉,創新領導體制。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性指導方針,因此要從體制、機制創新上推進新農村建設。一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制度創新機制。在基礎設施投入、主導產業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建立城鄉統籌的政策支撐體系。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制度入手,積極創新財政稅收制度、金融制度、城鄉統一的戶籍與就業制度、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制度。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以縣級為基礎的城鄉一體化的行政管理體系。深化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從土地制度、農民增收減負制度、農產品流通制度等方面進行農業和農村政策與制度創新。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調整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加大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向農業和農村傾斜,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支農力度,把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公共設施和基礎建設納入各級財政的預算支出范圍,把基礎設施投入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二要建立城鄉產業結構帶動與對接機制。農村發展滯后,根本原因是農業產業結構層次低,市場競爭力差。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應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和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改變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傳統習慣,借助工業和城市的拉動,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種植業和畜牧業換位,把發展生態畜牧業放在農村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實現思想觀念、領導措施和要素投入由副到主的全面轉換;推進農業與工業換位,把主要著力點放在發展立縣立鄉企業上;推進所有制結構換位,大力發展非公有經濟;推進就業工作由一產向二、三產業換位,把農民充分就業作為整個社會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形成城鄉配套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三要建立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建設新農村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省市縣都應建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成立工作機構,具體負責組織、指導、推進和考核工作。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門要打破條塊和部門分割,整合資源,加強部門間協作與配合,建立責任清晰、分工負責、工作協調的聯席制度、責任制度、檢查監督制度,形成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合力。建立大中企業、金融部門、大專院校對新農村建設的幫扶機制。各行各業要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中、省、市、縣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包鄉包村制度,實行定點幫建。各大中城市要切實履行好市帶縣、市幫縣的責任,增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不斷探索和完善新農村建設的領導體制和幫扶機制,推行大慶市的市領導包村、市直部門包村、中直大企業包村“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捆綁式包扶方式,推廣青岡縣按產業化落實領導干部一條龍式領導新農村建設的新機制。
  二是突出地域民族風情,因地制宜搞好鄉村規劃。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分步推進。科學規劃是保證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的首要前提。我省有1027個小城鎮,編制規劃的不到100個,按國家要求編制村莊建設規劃的幾乎沒有。 全省要按照東部地區抓提高,西部地區抓改造的要求,抓緊編制或修編縣(市)總體規劃和階段性建設規劃,遵循“適度集聚、節約用地、有利農業生產、方便農民生活”的原則,根據國家《村鎮規劃標準》編制好以區域中心鎮、中心村為主體的城鎮體系規劃和村莊布局規劃。堅持因村制宜、一鎮、一村一策。新農村建設不能就一個鎮、一個村孤立地推進,至少要立足一個縣域來優化配置資源。要統籌城鄉規劃、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公共社會資源配置。進一步完善黑龍江省康居工程方案和村鎮建設方案,五年內重點實施好百鎮千村工程,帶動全省新農村建設。根據新農村建設需要,調整和重構鎮村發展規劃布局,有計劃地實施“撤鄉并鎮、并村”和“鎮改街”、“村改居”,重點發展區域中心鎮和中心村,通過鎮村布局調整帶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布局的調整。規劃要堅持單個村莊的整治與連片的整治相結合,村容村貌的改善與生態環境的治理相結合,中心鎮、村建設與城鄉公共服務網絡體系建設相結合,鎮村綜合治理與特色產業和文化開發相結合。每個縣可以選擇1~2個經濟基礎好、村集體經濟有積累、村民比較富裕的村進行試點示范,堅持好、中、差三個層次推進。經濟基礎好的村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建成樣板村;經濟基礎較差的村,要以環境綜合整治、解決臟亂差為主。規劃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群眾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充分尊重群眾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強迫命令,不搞形式主義。注重傳承地方歷史文化,村容村貌改造要展現地域風情特色。我省墾區有104個國有農場,小城鎮星羅棋布,有40個森工企業和一批工礦企業和社區,還有大中城市郊區,都要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好帶動和示范作用。
  三是構建多元投入體系,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農民群眾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但建設新農村離不開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當前,重點是要增加投入,解決資金短缺,提高資金使用效應。對新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應借鑒國際經驗,以政府投入為主,不能強求地方搞資金匹配,尤其是縣級幾乎沒有財力可以匹配。應加大對邊疆地區、農業大縣和民族地區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三個高于上年”的要求,省財政支農資金增量、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要有穩定的增長機制。要將中央和省投向農村的農業發展基金、農業開發資金、社會事業發展資金等通盤安排,對涉農的水利、農機、林業、畜牧、衛生、教育、文化等專項基金集中配套投入,用于加快中心城鎮和中心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路、水、電、訊、房、氣、有線電視等配套推進,突出抓好硬化、亮化、凈化和美化。支持建設一批高標準的試點、示范鎮和示范村,解決年年投入,年年見不到新變化,屯屯搞基礎設施低水平重復問題。制定出臺配套的新農村建設政策,在建設用地、規劃建房審批、基礎設施建設中涉及的各種稅費要降低額度或予以減免。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的節能節地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積極開辦農民住房貸款。今年全省農村住房磚瓦化率要提高到66%以上,基礎好的試點村要達到80%以上。大慶市大同區林源鎮新村為引導農民建設好住房,采取鎮政府和村集體各扶持3000元的辦法,調動農民建房的積極性。要支持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新農村建設各個領域,形成對新農村建設的多元投入機制。要處理好“輸血”與“造血”的關系,從長遠看,增強農村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動力和保證。
  四是堅持求實與創新統一,科學確定新農村建設模式和標準。新農村建設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經濟區域,應當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不同地區由于歷史、環境、基礎的不同,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內容、程度、要求和目標也應有差異性、層次性、區域性,模式和標準既要符合實際,又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應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因地制宜確定發展模式:一是拆遷新建模式。根據發展中心鎮村的情況,可以異地整遷,也可以就地改造,對城中村、園中村、城郊村、交通條件不便利的村,可以通過整體拆遷、集中建設、統一安置的方式,建設一批新型居住小區,以盡快促進一體化新鎮、新區、新村的形成。二是整理改造模式。以中心村為依托,對規模較大、基礎條件較好的自然屯部分保留整治、部分拆遷新建的方式進行改造,在其周圍擴建新區,吸引周圍規模較小自然屯向新區遷移。三是保留治理模式。以村莊環境建設為重點,像杜蒙自治縣那樣開展“改樹塑”活動,整體環境達到整齊、干凈、美觀。以上“拆、改、留”三種模式,應因村而宜,不能強求一律。此外,在農民住宅、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也應制定一些必要的硬件標準和指標。

奮斗哈爾濱34~36D4中國政治黑龍江省委政研室調研組20062006
作者:奮斗哈爾濱34~36D4中國政治黑龍江省委政研室調研組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1:30:25

[新一篇] 新農村建設需要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舊一篇]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評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