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世紀之初我國的對外開放新階段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世紀交替,千年晉元。在此人類共同關注的時刻,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規劃了新世紀之初我國改革與發展的宏偉藍圖;與此同時,多年來我國要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的努力成果指日可待,這將在新世紀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產生巨大影響,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實現“十五”計劃提出的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戰略目標開好頭、起好步,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對外開放的新階段中,處理好實現“十五”計劃與加入WTO過渡期的有關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一、對外開放新階段的外部環境:“新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
  當前,世界經濟正在發生大的變化,冷戰結束之后,新一輪經濟全球化趨勢銳不可當,所謂“新經濟”浪潮正在從美國波及歐洲和亞洲,一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新的技術革命,在信息技術革命和生物工程的強有力推動下發展迅猛,知識經濟和高新技術,將深刻地改變著現實世界包括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在這“十五”計劃即將展開的重要時刻,面向加入WTO 帶來的對外開放新階段,敏銳地洞察、分析和判斷國際經濟大趨勢,善于利用機遇,趨利避害,果斷采取對策,應當是對外開放一項首選的基礎性工作。如何看待新世紀之初的全球經濟發展大趨勢,使我國的對外經濟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可以著重把握一些基本要點。
  (一)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新世紀之初,全球經濟呈現增長態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2000年9月19日在布拉格發表的半年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2000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將加快,在美國經濟增長強勁、歐洲經濟增長有力和日本經濟早期復蘇等因素的帶動下,2000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7%。這一預測高于該組織2000年4月12日預測的4.2%和1999年10月預測的3.5%。它同時預測,2000年世界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的增長速度將達到10%,大大高于1999年的5.1%;2001年世界GDP將增長4.2%,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仍將達到7.8%。 與此同時(9月18日),世界銀行在東京發表了《半年經濟形勢報告》,亞洲開發銀行在馬尼拉發表了《2000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對世界經濟形勢和亞洲經濟也發表了類似的意見,認為世界經濟和亞洲經濟恢復性增長的勢頭不減,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已經基本結束。
  但是,IMF的報告同時指出,世界經濟也面臨著一些潛在的危險,雖然經過努力,半年來情況有所好轉,但這些問題并沒有消除。其中主要包括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發展和內需、國際收支以及主要貨幣匯率特別是歐元與美元匯率之間等方面存在著不平衡狀況,加之美國和歐洲證券市場仍然過熱等。此外,石油價格的上漲大大高出了人們的預料,雖給石油出口國家帶來了巨大收益,但給發達國家增加了巨大的進口開支,更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從而給世界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并可能導致全球通脹和利率上升。它同時也認為,對于世界石油的總體價格走勢,目前還很難加以確定。
  另據世界銀行早些時候發表的一份《全球經濟展望》預測,2001~2007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可達3.2%,高于1991~1997 年世界經濟年均2.3%的增長水平。其長期預測是,從1998~2010年,世界GDP年均增長率將達到4%,總額將從28.7萬億美元增加到46萬億美元。 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未來5年的預測則更為樂觀, 估計世界經濟在這一期間將年均增長3.5%~4%,高于90年代的3.15%和80年代的3.4%, 但低于70年代的4.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2000~2020年, 世界經濟將進入“一個新的繁榮期”,GDP年均增長率將達4%,人均GDP 增速將超過3%。
  由此可見,各大國際經濟組織普遍對新世紀之初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抱有積極的希望。一般認為,世界經濟在經歷了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引發的短暫減速之后,借助于信息技術和因特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的力量,正在進入一個中期上升發展階段。但由于對“新經濟”作用前景的估計還存在著差異,各國對此的適應性不同以及金融全球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加之對美國經濟增長前景回落程度的某些担憂和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的陰霾揮之不去,新世紀之初的世界經濟也存在著一些隱患。
  (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閃亮登場,以信息技術、因特網和生物工程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開始塑造著新世紀的世界經濟。
  伴隨著21世紀臨近的腳步,全球經濟活動正在從物質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不管人們的認識程度如何,社會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快速變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振蕩更加明顯。知識經濟最為突出的現象是以微電子革命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和國際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知識產品,投入少,產出多,資源可重復使用和復制,其產業規模的擴展程度完全取決于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30年前,全世界僅有5萬臺電腦, 而現在全世界已有3億人使用因特網,其中一半是美國網民。 值得重視的是因特網的商業化運營才不過5年時間,預計到2005年,世界人口的1/5 將成為網民,發達國家98%的經濟活動將通過電子商務實現。這種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給全球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包括經濟學家們在內的所有人始料不及的。
  這里,不能不談到1999年已占世界經濟28%以上的美國經濟。近10年來,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創造了它建國224 年來經濟持續增長時間最長的記錄,一時間,“新經濟”的說法甚囂塵上。美國經濟得益最大的就是以信息技術和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突飛猛進,這成為知識經濟在美國崛起的重要標志,加之作為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最大受益者,以及美國及時調整經濟政策,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在時下的美國經濟活動中,文化、知識、理念等的作用越來越大,發展服務業、生產抽象產品(如數據、軟件、新聞、娛樂、廣告等),使美國經濟獲益匪淺。1999年6月, 美國商務部發表的《正在興起的數字經濟》報告估計,信息技術在美國經濟中所占的份額從1993年的6 %增加到1999年的8%以上。同時指出,1995~1998年, 信息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總額的實際貢獻平均超過1/3。1993~1998年,美國的信息技術產業產品的出口年增長11.9%。1993~1997年,信息技術產業服務的出口年增長17.2%。1996~1997年兩年,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的產品價格下降使通脹率下降了0.7個百分點。美國專利商標局1999 年批準的專利比10年前增加70%,約為17萬項。美國雖然仍被稱作工業化國家,但其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包含的物質內容似乎正在有意無意地逐漸減少。根據其勞工統計局的預測,到2005年,美國工業所雇工人將降到20%以下,是185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看來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長期停滯,已經告一段落。
  在美國,新世紀經濟活動的“軟化”過程似將更加趨于明顯。雖然新的世紀依然會有漢堡包市場的存在,但是高智商、大資金和影響力,都將義無反顧地繼續大比例流向生產智力產品的公司。1999年底,只有3.1萬員工的微軟公司市場總值高達6000億美元, 而麥當勞公司的員工數量是微軟公司的10倍,但它的市場總值僅為微軟的1/10。 再以雅虎公司為例,其股票價格是其賬面價值的40多倍,如果美國鋼鐵集團的股票能像雅虎公司一樣同比例翻番,市場總值將達到900億美元, 而不是現在的20億美元。此外,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公司可能帶來的巨額收益,也正在催生著一種新的投資文化——即所謂“風險投資”。在美國,投入信息技術的資本份額自60年代以來增加了兩倍多,從10%增至30%,投向生物工程技術領域的投資也在迅速發展。1991~1998年,美國公司向以計算機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領域的投資,年均增長率達13 %, 其中,1997年為11%,1998年為13%;1999年向這一領域的投資更增長了16%。1999年美國公司獲得了將近500億美元的風險資本投資,是1990年的25倍。在美國上市的企業,其股票上市首次募集的資本達700 億美元,是1990年的15倍,起主要作用的雇員能夠獲得巨額紅利和期權。另據全美風險投資協會與湯姆森金融證券數據公司2000年初公布的資料,1999年,美國風險資本投資達到了創記錄的483億美元,比1998 年增長了151.6%。其中,與互聯網相關的企業吸引了319億美元,比1998年增長了354.8%,占風險投資總額的66.1%,而1998年只占36.6%。 此外,生物工程技術的風險投資額也呈大幅飆升態勢,比1998年增長70.2%。
  英國首相布萊爾2000年1月28日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講到, “數字式經濟部門在美國經濟中大約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 然而近些年來卻帶動了將近35%的經濟增長率。計算機價格的下跌幾乎將每年的通貨膨脹率削減了1個百分點。”可以說, 信息技術和國際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美國的經濟構成,美國正在從以汽車和高速公路為代表的工業時代向以計算機和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知識經濟時代邁進,而且后者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前者。戰后,美國汽車工業發展了55年,現在的普及率不過25%,而因特網的商業化運營才剛剛5~6年時間,它在美國的普及率已經達到了27%。由于美國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領域獨占鰲頭,投資巨大,把日本和歐洲遠遠拋在了后面。因此,還是在同一篇講話中,布萊爾承認,“到目前為止,并不是所有這些來自‘新經濟’的有利條件已經跨越了大西洋。在歐洲大陸上,生產力的增長或通貨膨脹受到數字化革命的影響還是微乎其微的”。
  美國依靠以信息技術和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帶動了經濟的強勁增長,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成本,增強了企業競爭力。并充分運用自身的優勢,利用冷戰結束之后的國際環境,在貿易、投資和金融等領域鼓勵跨國公司加速向外擴張,占有外部資源。作為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最大受惠者,美國從外部市場進一步獲得了加快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它促成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在1994年4月15日終于參加結束了長達7年之久的烏拉圭回合談判,形成了一套占世界貿易額90%以上的國家都有義務接受的全面約束規則,世界貿易組織終于在1995年1月1日成立。世界貿易組織建立后與其他多邊貿易機構合作,推動有關國家和地區落實烏拉圭回合協議,進一步開放市場,有利于世界貿易和投資的發展。
  目前,新一輪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談判即將啟動,這將進一步推動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的深入發展。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放寬了貿易和投資限制,為發展對外貿易和促進外資流入提供多種優惠措施,推動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促使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高于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資本跨國流動的增長速度高于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
  (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參與世界經濟的競爭中仍然處于劣勢。
  一是經濟全球化的作用跨越國界,科學技術的發展首先有利于技術專有者,在經濟全球化促進世界經濟長足發展的過程中,它同時也拉大了國家間的貧富差距。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展步伐加快,受益最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一般處于劣勢,由于受各種條件的束縛,在分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時需要比發達國家付出更大的努力,否則,必將遭受明顯的損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0年3 月卸任的總裁康德蘇于4月27日在馬德里的一所大學演講時承認, “最近10年來,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日趨嚴重,貧富差距加大。目前,全世界有28億人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貧困國家的債務超過本國GDP的80%,而美國、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卻擁有全球80%的GDP”。 他認為“富國不兌現對窮國援助的承諾是窮國越來越貧困的癥結所在。貧富懸殊的加劇從道義上講是不可接受的,從經濟方面看是不合理的,從社會角度說是十分危險的。”“為使發展中國家能夠實現真正的自由貿易,發達國家必須消除為最貧窮國家出口設置的關稅壁壘,提供財政援助,減免窮國的債務和兌現幫助發展中國家的諾言”。他呼吁建立一個有能力的、合法的權威性機構來解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種種問題。世界銀行發表的《2000年度發展報告》也顯示,世界各國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世界上最富有的20個國家人均收入,比最貧窮的20個國家高出37倍。兩者之間的差距,比40年前增加了1倍。最貧窮的國家是埃塞俄比亞, 人均年收入僅有100美元。最富有的國家是瑞士,人均年收入則高達3.84 萬美元。目前全世界有28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2美元, 幾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中又有12億人,其每天生活費還不足1美元。
  二是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的過程,盡管它在給全球各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盡管它的發展歷程可能存在曲折,但總體來說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可謂利弊參半。其有利方面是,多元化和更有效率的資本流動,對于提高資源在全球配置的效率,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增長,促進各國經濟的發展,產生著積極作用。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國際資本流動的最大獲益者首推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跨國銀行和各種機構投資者,以及某些證券投機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可能由于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資金相對容易,而得到境外資金支持。但與此同時,這種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也不斷加劇了發生經濟和金融動蕩的危險性和危害程度。而且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全球經濟增長的基礎并不牢固,引發局部波動的機率大大增加,這給發展中國家調控國內宏觀經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國際經濟和金融的動蕩,還由于資本流動的加快,產生出巨大的波及效應和放大效應。一個相對重要的國家或一個經濟區域,其經濟和金融形勢的不穩定,通常都會通過日益緊密的經濟聯系迅速“傳染”給有關國家。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金融動蕩已成常態,這使世界各國的經濟經常處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經濟活動之中。更為嚴重的是:國際金融動蕩及其迅速產生的波及效應,使得任何單個國家或國際金融組織在市場抗衡中均處于弱勢地位,難以及時組織實施有效的抵御,以致造成的損害程度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料。
  世界銀行2000年4月4日發表的《2000年全球金融發展》年度報告指出,雖然投資者在亞洲、俄羅斯、拉丁美洲發生金融危機后保持了謹慎態度,但未來10年中仍可能會再次出現大量資金涌入新興市場的現象,隨之而來的又是高度不穩定性以及潛在的危機。世界銀行認為“對于新興市場來說,下個10年很可能會出現另一次的資本激增,這種資本激增將再次伴隨著資本流量的嚴重波動。”必須采取措施減少資本流量大幅度波動造成的負面影響。有鑒于此,世界銀行開始逐漸改變其反對控制資本流動的觀點,并指出,對于全球各國來說,采取保護措施以使經濟免受短期資金無常流動的打擊,是至關重要的。世界銀行認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從兩年半以前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中的復蘇,但是,如果貨幣流動量出現更加迅速的變化,仍然會有發生金融動蕩的危險。無疑,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向世界各國和國際經濟組織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三是在跨國公司和跨國投資的推動下,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跨國購并成為全球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占全球直接投資的80%以上,并主要發生在美、日、歐等發達國家之間。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00年10月3日公布的《2000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 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已由1998年的6600億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8655億美元,增長了三成,并預測2000年將超過1萬億美元。跨國購并總額也由1998年的4800 億美元上升到7200億美元。這些外國直接投資的3/4是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而發展中國家吸收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比重,則由1998年的38%下降到1999年的24%。外國直接投資和跨國購并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的這種大幅度增長,帶動了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高科技產品、信息產品等新興產品的國際需求增多,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提高;而初級產品、低附加值產品的國際需求相應減少,競爭加劇,價格下降。由于我國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品結構、質量不能完全適應國際競爭的要求,實行跨國購并也缺乏實力和條件,這些世界經濟變化了的新形勢,對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和提高對外經濟工作水平提出了更加高難度的要求。
  四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仍然不斷翻新、變換手法。發達國家控制著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主導權,在貿易規則的制定上有利于發達國家的種種措施頻頻出臺。即使在發達國家之間,為了各自國家的切身利益,貿易戰也是頗具“特色”,接連不斷,反映出國際競爭的激烈程度。從8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意識到可能在很多制造業方面將來不占據優勢,如農業(自然條件稟賦)、飛機制造業、集成電路、汽車等,對這些領域,美國極不主張自由貿易。典型的例子是美國迫使日本實施所謂“自愿出口限制”,實際上就是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在美國認為自己的優勢產業今后主要集中于服務業和知識產權后,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堅決要求達成服務貿易協定以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協定,因為美國在銀行、保險以及圍繞資本市場等一系列服務貿易領域(包括投資銀行、法律、會計、保險、評級公司)具有強大優勢。并且,由于美國在教育、科技、吸引人才,因而在專利、工業產權、音像產品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因此,美國一定要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促成上述兩個協定的簽署,更不惜將談判拖延了7年時間。此外,發達國家還不斷通過濫用反傾銷,或以設限、技術壁壘、環保壁壘等新的貿易保護措施,限制發展中國家商品進入本國市場。一些國家頻頻對我國濫用反傾銷措施,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
   二、 對外開放新階段的內部條件:“十五”計劃和加入WTO
  中央關于“十五”計劃的《建議》要求,為到2010年實現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宏偉目標打好基礎,使國民經濟在新世紀之初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要進一步推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一)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為開創對外開放新階段,創造了基礎條件。
  我國宏觀經濟穩定,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完善處于關鍵時期,即將加入WTO,為對外開放提供了新的契機。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了新世紀之初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指出這一時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時期,為我國新世紀之初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1999年9 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加快了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經貿企業的改革進程,有利于國有企業實現企業制度創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活力、提高效益和管理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和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對于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擴大國際市場占有率具有深遠影響。
  “九五”時期,我們成功地抵御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擴大內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點加強經濟結構調整,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穩步推進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各項改革向縱深發展,保持了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這一期間,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對擴大出口和吸收外資,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稅收、信貸、保險等方面,建立和改善了基本的法規和政策環境,大大增強了我國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也將進一步奠定我國開展國際經濟活動的基礎條件,可以在世界貿易組織確定的多邊、穩定、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原則下,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享受WTO 各成員方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便利,促進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發展對外貿易、吸收外資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我們既積累了改革開放的經驗,又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應當說,已經具備了應對加入WTO的挑戰、 迎接對外開放新階段的充分信心和基礎條件。
  (二)加入WTO,我們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突出任務。
  加入WTO,我們在觀念更新,政府職能轉換,法制健全,體制、 機制建設等各方面,都將面臨著對外開放以來最具挑戰意義的變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加入WTO、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 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居于特別重要的位置。當今世界,在全球經濟結構調整中,各國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全球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不斷提高。我們如果不能準確地把握這一運動變化的規律,就可能喪失機遇,造成被動或落后,產生許多新的矛盾和沖突。當前,一些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調整是必然的,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市場將逐步讓位于發展中國家。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既會給我國帶來巨大的收益,也會給我國的一些產業帶來沖擊,在這個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正是比較利益原則在發揮著作用。加入WTO產生的巨大收益,一個重要來源, 就是根據比較優勢全面配置資源所獲得的效率提高,也即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后,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效率與收益。但是,這種效率與收益并不是在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平均分配的,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例如,我國的汽車、儀器儀表、小麥、棉花等受到較高保護的資本密集型部門和農業部門,其產出水平可能會有較大程度的下降;而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則由于在全球經濟中占據優勢,進而成為主要的受益者。不同部門增長速度的差異,必然導致對于勞動力不同程度的吸納能力,從而形成勞動力在不同部門之間的轉移,這也構成了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成本。此外,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發達國家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將從中國加入WTO中獲得市場開放的利益。而我國的服裝等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則將在國際市場上進一步提高所占的份額。與此同時,與我國有相似資源稟賦結構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南亞和東南亞,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產品價格將可能有所下降,世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市場和初級農產品進口市場也將可能受到大的影響。需要特別注意指出的是,由于我國人多地少,完成結構性調整的戰略性任務如果能夠順利實施,則定義為“土地密集型”的初級農產品,其進口將會在一定時期內有一個大的增加。這些,都需要我們未雨綢繆,早作準備。要充分把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渡期的有利時機,在即將開始的“十五”計劃期間,大力推進和不斷調整經濟結構,為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和到新世紀中葉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三)正確估計我們的差距和障礙,把握改革的力度和切入點,應對加入WTO的挑戰。
  應當明確,在這一階段,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也還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我國正處于體制轉型和結構調整期,產業結構要順應市場經濟和國際競爭瞬息萬變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國有企業改革的任務很重,目前的狀況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現代企業制度、企業治理結構、管理水平、市場開拓和國際競爭力亟待完善和提高。對外經濟體制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行為方式上都將有一個磨合期,短期內還可能有一些負面影響,不能期望一旦“入世”,外貿出口和吸收外資就能夠立即取得突破性進展。知識經濟和因特網的發展對我們的大多數企業來說,還處于剛剛接觸的過程,出口商品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更是落后,國際競爭力不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享受相應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担相應的義務,履行我國的對外承諾,這些都會必不可少的給我國一些產業帶來沖擊、壓力和挑戰。
  舉例來說,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關稅壁壘已漸顯脆弱,技術壁壘正以一種超乎關稅壁壘的力量,阻擋著發展中國家大量的弱勢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在國際貿易中,技術壁壘已占非關稅壁壘的30%,貿易壁壘的重點正向技術壁壘轉移。發展中國家因其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和檢驗能力較低,明顯處于不利地位。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不斷提高進口產品的環保標準。1992年5 月歐共體正式實施所謂“生態標簽”制度,1993年7月正式推出歐洲環境標志,1995年4月,開始實施《國際環境標準監查制度》。這些“綠色壁壘”,使我國產品如電冰箱出口受到了嚴重影響。美國有55種,日本有25種,歐盟有9種統一的認證體系。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技術法規與技術標準明顯滯后,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證體系。如世界各國都對轉基因產品持慎重態度,歐洲和日本已決定對進口的轉基因產品加貼轉基因標志。由于我國尚未制定有關轉基因農產品進口的法律,美國公司的轉基因棉花便乘虛而入,在我國大面積推廣生產。我國手機用戶已達6000萬戶,全球主要手機制造商均在我國設立了生產企業,但我迄今尚無統一的手機質量標準,產品技術標準落后,更未把技術標準作為競爭力的因素。80年代初,英、法、德等國家采用的國際標準已達80%,日本新制定的國家標準有90%以上采用了國際標準。而我國的國家標準只有40%采用了國際標準,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差距是多方面的。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切實采取措施,在過渡期里迫切需要加緊改進。否則, 我們就不能適應加入WTO、參與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競爭的需要。
   四、迎接對外開放新階段:主要任務和實現途徑
  適應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在對外經濟方面應當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舉措,著眼于上質量、上水平、求發展。可以認為,“十五”時期的對外開放,其著力點和主要任務是:抓住加入WTO 的過渡期,加快觀念和體制的轉變、改善政府職能、完善和健全法制,對經濟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重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我國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重在優化國際貿易結構和吸收外商投資結構,提高國際貿易與吸收外商投資中的科技含量;重在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性效應,通過擴大開放加速提升我國的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和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重在發展開放型經濟,改善我國的勞動就業結構、地區經濟結構和城鄉發展結構,提高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水平,促進宏觀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其基本的實現途徑,這里作一些初步的討論。
  (一)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擴大出口,推動資源優化配置,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性效應,是“十五”時期對外開放的重中之重。
  ——以改革促發展,正確處理對外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加入WTO為契機,抓住過渡期的寶貴時間, 加快對外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完善,是促進對外經濟長期發展的基本動力。千方百計擴大出口,采取戰略性舉措改善和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構成和附加值,著力培育新的外貿出口增長點,努力擴大服務貿易出口,優化進口結構和外商投資結構,實現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是對外經濟工作的中心內容。
  ——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對外經濟體制,以適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針對當前國有外經貿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企業深化改革,加快國有外經貿企業的兼并重組,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改善企業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擴大進出口經營權登記備案制的實施范圍,由目前的部分大中型國有企業,擴大到所有國有生產企業和集體生產企業。放寬非公有制生產企業經營進出口的條件,進一步創造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對外經濟活動的條件和環境。擴大中外合資外貿公司的試點區域,盡快使所有直轄市、省會城市和經濟特區均可以申辦此類合資合作公司。理順進出口經營管理體制,對配額許可證管理的商品實行動態管理。減少出口商品主動配額品種,改進配額管理和招標辦法。依照我國國情、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國際通行做法,完善促進出口的法規和政策,健全鼓勵出口的體制環境,建設新形勢下支持擴大出口的金融、保險、稅收(包括出口退稅等)的服務配套體系,進一步推進市場取向的利率、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主要運用市場的辦法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形成擴大對外開放、有利出口的良好局面。
  ——發揮我國加工工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比較優勢,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大力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加快運用高新技術,率先在機電、紡織和農產品加工等行業改造傳統出口產業,推動機電產品特別是成套設備、信息技術、高檔家用電器、船舶、支線飛機及航空器、摩托車及零部件等產品擴大出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計算機軟件、通信設備等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強企業技術改造、質量認證等基礎性工作,鼓勵技術創新,培育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新技術出口示范基地。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制訂相關政策,使風險投資、財政稅收、外匯管理、出口產品售后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盡快與國際規則相銜接。繼續推動一般貿易出口,促進加工貿易健康有序發展。完善對加工貿易企業實行的分類管理,鼓勵企業使用國產原材料和設備開展加工貿易,以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
  ——更好地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促進中小企業包括鄉鎮企業擴大出口,引導企業積極、平等、有序地參與市場競爭,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把握國際市場動態,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實施品牌戰略,創立中國名牌。重視出口商品的國際質量認證、安全認證、環保認證等基礎性工作,突破國外相關技術壁壘,增強出口后勁。通過技術標準、電子商務等手段,建立、完善信息服務和監控體系,推動企業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開展國際電子商務活動。中介服務體系的改革,應當突出各類商會的服務功能,健全行業自律性的管理制度。維護正常的對外經濟經營秩序,防止低價出口和惡性競爭。堅持不懈地打擊走私、騙匯、逃套匯、騙退稅等違法犯罪活動。
  ——實施“走出去”戰略,繼續推動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穩步推進海外資源開發性項目投資,壯大對外承包經營主體,提高對外承包工程能力。發揮比較優勢,支持有競爭力的各類企業跨國經營,辦好海外加工貿易投資項目和資源開發項目。培育一批能夠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大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深度開拓亞洲、非洲、拉美等市場,積極擴展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重點推動大型工程承包項目,特別是技術含量高,能夠帶動國產設備、材料、技術和勞務出口的項目,推動設計咨詢帶動工程總承包,并實施規范、有效的監管,加快完善以金融支持為主的對外承包工程服務體系。同時,要依法統一協調、監督管理我國在海外參與的各類項目,避免無序競爭、大哄大嗡、盲目投資,造成國有資產新的流失。要全面加強對境外中資企業的管理和指導,及早制訂和完善國有企業投資境外的行業管理法規,規范境外國有企業的投資經營行為,推動境外國有企業實現制度創新。力爭在世界經濟結構的大調整中,我國的海外投資事業能夠在保證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大前提下,上一個大臺階。
  ——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的需要,增加生產資料尤其是先進技術、關鍵技術裝備和重要資源的進口,大力調整進口商品結構。重點進口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所需的關鍵設備、技術和原材料,以提高裝備工業技術水平,促進技術進步,推動經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繼續推動進出口相結合,“以進帶出”、“以進促出”。
  (二)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重點是吸收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領域。堅決而有步驟地開放銀行、保險、電信、外貿、商業、旅游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服務領域,允許在這些領域根據我國的有關規定設立中外合資、合作或外商獨資企業,擴大開放地域、數量和經營范圍。簡化外商投資項目及企業設立的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逐步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適應經濟全球化和跨國投資發展的新趨勢,積極探索采用收購、兼并、投資基金和證券投資等多種方式利用中長期國外投資,提高我國的利用外資水平。
  ——將吸收外資與產業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優化利用外資的產業和布局結構,提高使用質量。繼續堅持以市場換技術的方針,加強對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招商引資,鼓勵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推動與世界各國和地區中小企業的合資合作。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標》,引導外商投資于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環保產業和出口創匯產業,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究開發中心,擴大國內采購。推進國有企業吸收外資進行的改組改造,促進國有大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聯合與合作。跨國公司是國際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載體,是當前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如何與它們打交道,趨利避害,為我所用,應當是我們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必須下功夫學會的基本功。
  ——營造符合外商投資的軟、硬環境,改善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管理。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和運營,必須嚴格依照我國法律,依法辦事;同時,要鏟除滋生亂收費、亂檢查和亂攤派的土壤,維護外商企業的合法權益。加入WTO,提高吸收外資的質量、水平和效益, 是一個必須引起重視的環節。
  ——合理利用國際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貸款,嚴格監督外債融資,防范外債風險。外債的使用,要講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借、用、還相結合,建立外債項目全過程責任制。要使各級干部明確一個基本的認識,借來的外債不是“無償撥款”,而是必須要加付利息后如數償還的債務。我們絕不能在國外債務問題上掉以輕心。
  (三)以開放促開發,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中西部經濟振興和全國經濟協調發展。
  ——擴大開放是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應當樹立這樣一種認識,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僅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實現全國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它也是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適應世界范圍經濟結構調整、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2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過程,毫無疑問應當是在總結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過程。西部大開發將伴隨著前所未有的西部大開放,以開放促開發,帶動西部經濟崛起,必將構成21世紀中國經濟波瀾壯闊的宏偉史冊中璀璨奪目的篇章。
  ——制定和實施近、中、長期規劃,發揮中西部地區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優勢以及潛在市場的優勢,引導外商向中西部地區投資。“十五”期間,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直接投資、發行股票、出讓企業股權、特許經營權轉讓(BOT)等,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中西部地區。 盡快制定、實施支持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各項政策措施:如制定推動外商向中西部地區投資優勢產業和優勢項目的相關具體措施,制定放寬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領域、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具體辦法,引導和鼓勵沿海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到中西部地區開展再投資、承包經營和管理內資企業等。全面發展開放型經濟,著重智力投資和跨越式發展,在知識經濟上多做文章,引進高新技術產業,辦好西部地區商貿、旅游、金融等外商投資試點企業等。
  ——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對華無償援助,中長期、中低利貸款,應重點投向中西部地區,推動拓展援助合作新領域,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支持扶貧開發。鼓勵運用區位優勢發展邊境貿易,落實邊境貿易的相關政策,建立邊境經濟技術合作開發區。鼓勵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率先發展,運用潛在的市場優勢和勞動力優勢,擴大具有當地特色的對外經濟活動,使之成為該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促進區域經濟振興。
  (四)全方位提高對外經濟工作水平,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
  ——加入WTO,為經濟特區、 浦東新區和沿海其他地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新的更加廣闊的舞臺。具有對外開放區位優勢的沿海地區,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應積極主動地探索新途徑,摸索新經驗,盡快適應WTO的競爭規則,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 并充分發揮出對內地經濟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保障和促進新世紀的對外經濟活動,應當主要運用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培養新形勢下的涉外經濟人才。按照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對外貿易法》等開展對外經濟活動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加入WTO的過渡期內, 要抓緊涉外經濟法規的立法工作,制訂和完善有關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以及商品進出口、外貿代理、原產地管理、技術進出口、加工貿易、邊境貿易、海外投資、勞務合作、電子商務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繼續清理與WTO規則不盡一致的陳舊法規,為轉變政府職能,適應加入WTO的需要創造條件。
  ——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加強對世界貿易組織基礎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工作,引導企業趨利避害,適應新形勢下的國際競爭。充分利用好過渡期,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框架內,抓緊做好相關產業的“入世”準備工作,建立“入世”后我國合理有效的貿易保障體系,迎接挑戰。積極準備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新一輪談判和新規則的制定,維護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加強與主要經貿伙伴的雙邊經貿關系,反對各種形式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積極參加亞太經合組織和亞歐會議的各項活動,進一步推動亞太地區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進程,促進亞太、亞歐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推動美、日、歐和有關發達國家進一步向我開放市場,保持雙邊貿易的正常穩定發展。
  ——加強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進一步提高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水平。我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友好,經濟互補性強,經貿合作的潛力巨大,開拓市場,實現多元化,需要做艱苦細致、耐心持久的工作。要在首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2000年部長級會議”的基礎上,長期堅持擴大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關系。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文化傳統相近,經濟交往密切,發展經貿關系大有可為。繼續辦好在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設立的投資貿易中心和商品分撥中心,建立雙方互補互利的投資項目包括加工裝配項目。重視與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經貿人員的交流、培訓,這有利于擴大了解,促進交往,增進共識,意義十分深遠。
  
  
  
管理世界京52~61F10國民經濟管理張松濤20012001作者單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 作者:管理世界京52~61F10國民經濟管理張松濤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31:44

[新一篇] 論文藝學的人文價值

[舊一篇] 論新編方志的人文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