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補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領導人經常談到我國經濟與外國經濟之間存在著“互補性”。在不同地區的經濟關系中,大家也經常提到“經濟互補性”問題。如何科學界定“經濟互補性”的含意,將經濟互補理論應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對于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經濟,深入探索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迫切的現實意義。為此目的,就需要研究并且創立一門社會主義的“互補經濟學”。
      一、社會化大生產與傳統小生產的本質區別
  筆者認為,“互補經濟學”應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經濟理論。
  在小生產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里,例如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經濟的互補性是很微弱的,或者說基本上沒有互補性。小生產是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那時如果有“經濟學”的話,也是“自給經濟學”。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不論實行何種經濟體制,原則上都要求實行“互補經濟”,而摒棄“自給經濟”,這正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小生產的本質區別。
  馬克思對于生產的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要相互適應的討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魁奈經濟表表現出的特別興趣,以及他們由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推論出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必然滅亡的命運,這一切告訴我們: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在實質上提出了,社會化大生產的經濟應是互補經濟。
  馬克思主義的后繼者中,沒有任何人反對或者不承認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實現經濟互補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理論不斷發生重大變化,卻從來沒有人反對經濟互補。眾多的意見分歧僅僅在于如何實現這種互補:有人說靠計劃;有人說靠市場;有人說二者缺一不可;還有人說,計劃和市場本是一回事:市場必須有計劃性,計劃必須依據市場來做。
  主張經濟互補性是經濟學界和各級政府領導人的共同要求,然而究竟什么是經濟互補,它怎樣會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要求,在這些問題上我們的觀念是模糊的,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相當程度的盲目性,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互補經濟和自給經濟分別代表著社會化大生產和傳統小生產的不同本質。
  魁奈經濟表產生于資產階級作為新興革命階級的1758年(見《反杜林論》注釋149)該表顯示, 農業資本家作為“生產階級”的年預付20億中,要有10億交給“不生產階級”,魁奈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工商業階層。否則,對方就不能保證農業資本家的生產活動。地主、君主及其附庸的總收入20 個億, 也要分別購買農產品和工業品(含服務費用)各10個億。工商業者購農產品10個億。這樣就構成總的再生產費用50個億。對該表作更加具體的理解是困難的,可以籠統地認為,這是一個簡單再生產的價值循環圖。它的全部奧秘就在于:作為生產條件的各個方面,在價值額上必須相互滿足。也可以說,這張表是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價值額的互補關系圖。這也是馬、恩對它感興趣之處。
  社會化大生產三個半世紀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無論從經濟全局或它的任何局部來看,社會化生產的主要條件都是別人、別部門為你創造的,不是自己創造的,而且這些條件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反之,任何經濟部門、行業,都在為別的部門、行業創造生產的必要條件;不為別的部門、行業創造條件,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比如電廠、水廠都是突出的例子。相互為對方創造生產的必要條件,這就是經濟互補的本質。所以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互相幫助。雙方都能互相滿足對方的要求,就是互補作用發揮得好,社會生產就會繁榮、發展、進步。如果互補作用發揮不好,雙方都不能恰當滿足對方的要求,社會生產就會衰落、混亂、倒退,這已經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經濟體制國家中無數經濟事實證明了的客觀規律。討論“互補經濟學”的意義就在這里。
      二、經濟互補性為什么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在生產中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強化,傳統小生產逐步退縮,人類生產從局部社會化走向全局,或者說國家的、民族的社會化,現在又要發展到全球社會化的水平。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高,不同專業、不同部門之間的互補關系就越是強化,造成互補雙方之間高度的相互依賴性。這種依賴性的破壞即意味著生產本身的破壞。
  現代生產是復雜的巨系統,現代產品是高度社會性產品,任何個人,任何企業,甚至不能獨立完成最一般產品的生產。比如制造一輛轎車,幾乎涉及現代工業、農業、科技、文化的各個方面。車子的色澤、外型是美學問題,還有力學問題;廣告宣傳涉及意識形態和社會調查;輪胎是橡膠種植業和加工業的產物;鋼材、銅材和其他有色金屬材料是冶金產品;汽油及其他油類是石化工業產品;玻璃、塑料……一部新型轎車的出生實際上動員了全社會的力量,這就是產品的高度社會性。
  現代生產的上述社會性、系統性特征,決定了一個企業與其他企業的關系是互補的,一個行業與其他行業的關系是互補的,社會局部和社會全局之間的關系也是互補的,一旦它們不再相互依賴,不再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就意味著整個社會經濟的崩潰與瓦解。例如石油工業和用油工業在總體關系上是互補的。電力工業和用電企業的關系也是互補的,如此等等。統而言之,買和賣的關系是互補的,買賣互補是現代經濟活動中最普遍最一般的互補方式。現代經濟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前提,以買和賣為最活躍的形式,一切生產為著別人,為著社會,不是為自己消費,這是“互補經濟”區別于“自給經濟”的根本特征。這就說明:實行“互補經濟”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我國提出“對外開放”正是適應這一要求。
  在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年代里,除了按照“作戰命令”的方式去理解生產計劃,而不是按照未來市場的需求去制訂計劃的錯誤之外,另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要求建立地區性的“不求人”式的工業體系,這是受傳統小生產的影響,違背社會化生產“強化分工,優勢互補”的要求。這就限制了生產的社會化水平,不利于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應當指出,這個問題并沒有因為我們實行改革開放而得到解決,不少地方的領導人熱衷于產業結構的“門類齊全,配套成龍”,不善于集中力量搞好少數優勢產業。例如,全國竟有幾十家汽車廠,使每家汽車廠的年產車輛數都達不到“規模效益”的要求,汽車行業的經濟效益又如何能提高呢?
  不同經濟地區之間的互補,要求突出本地區的特色和優勢,干脆放棄自己的劣勢,并依靠交換活動來滿足各種需求。我們常講要發展外向型經濟,如果用經濟互補的理論來審視外向型經濟,能夠更恰當地選擇項目和發展方向。有些同志認為,要把產品賣到外國去,賣得越遠越好,這就叫“外向型經濟”。這種想法是幼稚和片面的。互補雙方是要相互依賴的,那外商對你的依賴程度如何呢?如果他把你看作“可有可無”的伙伴,我勸你最好不要去依賴他。只有真心依賴你的人你才能依賴他,比起遠方的朋友來說,相鄰地區之間的互補關系(包括鄰國)有著比較大的透明度,相互了解對方對自己的需求,容易建立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值得著力下功夫。廣東潮汕地區、江西贛南、撫州兩地區和福建閩南地區,在1995年春,由各地“政研室”牽頭建立了穩定的長期經濟協作關系。他們深深懂得經濟互補的奧妙。以汕頭和贛南的關系為例,汕頭有海運優勢,對外開放早,僑胞臺胞投資多,資金較充足,但缺少資源;贛南地區過去交通閉塞,對外開放不夠,但礦產資源豐富,勞動力便宜。兩地合理分工,各自發揮優勢,實現經濟互補,充分利用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那兩地的經濟都能較快發展起來。這正像古代寓言里所說的:瘸子行動不便,瞎子寸步難行,瞎子背著瘸子卻獲得了行動自由。
  互補不僅有定性的概念,而且有定量的要求。比如糖廠和蔗農的關系是互補的。兩者的相互依賴性是不言而喻的。甘蔗產量高,糖廠利潤也高。但是,甘蔗產量高到超過糖廠的加工能力,廠里無法接受,蔗農的種蔗積極性仍要受到打擊,二者的互補關系就遭破壞。由此可知,糖廠的加工能力和蔗農生產甘蔗的產量之間,必須有一個恰當的數量關系。當然,這個數量有一定的靈活性,它受到食糖市場容量的制約,還要受人們消費水平的拉動,甚至受其他食品供應量及價格的影響,是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但“需要定量化”這一點是肯定的。這就使互補經濟學不僅僅成為一個“道理”,更要成長為一門科學,否則就不能用來規劃和指導現實經濟活動。
      三、互補經濟學的數學基礎
  互補的涵義,是指雙方為對方提供其生存的必要條件,確立互補經濟學的數學基礎,就必須研究各項經濟條件的分類和計量問題。筆者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1990年出版專著《條件分析引論》,書中詳細討論了互補經濟理論的數學基礎問題(41—43頁、110 —111頁),現在有必要對其作些說明。
  人類經濟活動的特點是高度定量的,又是高度隨機性的。對于每天發生的億萬次交換活動,誰也無法絕對精確地進行統計、計算,由此決定概率論必然成為經濟理論的基礎。互補經濟學也不例外。
  在條件分析理論看來,傳統文獻使用“相關系數”或“回歸系數”作為因子對目標的權值依據是不正確的,因為只有驗后概率才是因果關系量化的依據。(見《軟科學研究》1989年第3 期拙文:“驗后概率——因果聯系量化的依據”)驗后概率代表條件對于目標成敗的相關度,即決定目標可實現概率的權值。必要條件的驗后概率是1, 它對目標成敗擁有否決權。比如興建一個新的項目,資金條件擁有否決權,科學技術上的可行性、先進性也擁有否決權,它們對項目成敗的權值都是1,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書中將這一類條件稱為“絕對性條件”,將驗后概率小于1的條件稱為“可變性條件”。依據驗后概率劃分兩類條件,是條件分析理論能夠采用數學方法的基礎,也是互補經濟學的數學基礎。
  并非所有的互補問題都要用數學手段進行研究,只有“精確互補”才需要也才能夠使用數學手段。研究互補需要兩項數據:互補制和互補實現程度。互補所解決的是絕對性條件,與可變性條件無關,故定義:
  把發生互補關系的雙方都看成是目標,那對方就是已方存在的絕對性條件。如果這種目標的全部絕對性條件都由對方構成,反過來也是一樣,我們就說它們的互補度是1,稱為“完全互補”; 如果對方只構成已方的一部分絕對性條件,那互補度就小于1,稱為“不完全互補”。實際互補度與理論互補度之比稱為“互補的實現程度”。(《條件分析引論》110頁)
  與某個目標相關的所有條件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層次,稱為“條件群”。比如一個工廠的動力系統即是“動力群”,它又包括鍋爐、煤炭、發電機、變壓器、電工、鍋爐工……等許多具體條件,這就表現為條件的不同層次。動力群是工廠的絕對性條件,又叫“絕對群”,它所包括的具體條件也可按照對“動力群”是否行使否決權而劃分為兩類。如果某項具體條件對“群”擁有否決權,而該群又屬絕對群,那末它事實上就對總目標也擁有否決權。就像撞針對于步槍的擊發系統擁有否決權,事實上也就對整支步槍的戰斗力擁有否決權一樣。這些都是企業決策最值得注意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完全互補極其罕見,常見的只是不完全互補。發生互補關系的雙方的互補度決定于兩個數據的乘積:其一,互補雙方相互依賴的程度;其二,這種相互依賴的對等程度。由此可知,如果互補的兩個企業不能“平起平坐”,或說你依賴我,我用不著依賴你,那它們之間的互補度就會很低,甚至不能互補。
  設甲目標包含四個絕對群(編號1,2,3,4)、兩個可變群(編號5,6),乙目標包含四個絕對群(代號a、b、c、d)、一個可變群(代號e)。經調查了解,乙中的c是由甲中的1構成;甲中的2由乙中的a 構成;甲中的3構成乙中的d,其余條件群之間再無關系。那末,用B/A 表示甲的絕對群中含有乙的絕對群數,有B/A=1/4。用A/B表示乙的絕對群中含有甲的絕對群數,有A/B=2/4
  互補度=(B/A)·(A/B)=1/4*2/4=1/8
  下面討論互補實現程度的算法。在上例中,如果乙中的a 完全不能適應甲中2群的需要,即B/A=0,總互補度為零, 就說互補的實現程度為零。
  如果甲中的1、3只能適應乙中的c、d的一半要求, (已實現程度S=0.5),那實測互補度就是
  1/4*(0.5/4+0.5/4)=1/16
  甲、乙雙方互補的實現程度就是
  1/16:1/8=0.5。
  這里已包含了a完全適應2的需要之意。
  上述兩項數據的概念不同,可舉例說明如下:
  按合同,如果某齒輪廠所產齒輪全部銷售給某拖拉機廠使用,拖拉機廠即構成齒輪廠的市場條件群,齒輪廠只構成拖拉機廠“另部件群”中的一項條件,二者相互依賴的程度不對等,互補度不太高。如果雙方信守合同,齒輪廠按期保證質量向拖拉機廠供應齒輪,拖拉機廠及時如數支付貨款,則它們之間的互補實現程度是1,是最大值。 由此可見這兩項數據的含義完全不同。
  企業領導人如果以為互補度不高的互補關系可以忽略,就會犯致命錯誤,因為互補所解決的是絕對性條件問題,絕對性條件不論多少都對目標擁有否決權。用互補的實現還是破壞來判斷經濟行為的是非是科學的辦法。
  本文的目的是倡議建立互補經濟學,而不是正式建立互補經濟學,所以更深更細致的數學手段研究要留待以后來完成。
      四、互補經濟與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講的是一個事物內部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運動。如果兩個目標體系(如企業)發生互補關系,它們就構成統一系統的兩個子系統,也適用于對立統一規律。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彼此以對方為存在的先決條件是矛盾統一性的一項重要內容,矛盾雙方的互補是這種統一性的內在機制。因此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應當成為互補經濟學的哲學指導思想。
  互補經濟學認為,調節經濟運行的兩種方式,依靠自由市場進行自發調節,和依靠行政、金融等手段所進行的,有目的的、自覺的,有高度組織性和嚴格紀律性保證的調節(不是“計劃調節”)活動(統稱“宏觀調控”)是互補的,缺一不可的。在真正實行市場經濟的情況下,計劃不起調節作用,它只是對未來市場的規范性認可,所以計劃本身是靈活的,其控制方式是區間型的,不是機械的、死板的。上述兩種調節方式是對立的,又是互補的,這是現代經濟活動的一些重要參數無法精確預計,而計劃生產時又需要十分準確的數據這樣一種矛盾狀況的反映。不承認現實經濟活動處于這種尖銳矛盾中,就會弄得一無是處,左右為難;承認矛盾,利用矛盾互補來協調之,我們就會操作自如,游刃有余。
  不同所有制之間存在矛盾互補關系。用百分比來限定各種所有制形式應占的份額,用各種所有制所占份額的多少來判斷一個社會制度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都屬于形而上學。關鍵要看不同所有制之間能否充分發揮互補作用。如果各方互補得好,那就說明比例適當,機制也適當,否則就是不適當。中國1949—1955年的經濟健康發展,和不同所有制之間充分發揮了互補作用有很大關系。一個大型企業集團,最好本身就具有多種所有制形式,它們發揮互補作用,為集團謀取更大利益。
  經濟與非經濟是矛盾互補的。非經濟的各方面現在統稱為“社會事業”,八十年代中期國家開始統計社會事業的發展,并作為對各省地縣工作考核的依據。社會事業方面可舉科技教育為例,現在大家都在談論“科教興國”問題,如果科教不投入經濟主戰場,不造成“經濟離了科教就不行”的態勢,科教本身興不起來,科教興國也就會落空。由于國家撥款減少,物價上漲,科教對經濟的依賴性很強;反過來,經濟對科教的依賴性不夠,人們以為只要要到貸款,買到地皮,項目就可以開工。提出要把經濟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本質上就是加強經濟對科教的依賴性,解決依賴程度不對等問題,實現互補。
  總之,用對立統一哲學觀點指導我們認識社會化大生產中的各種矛盾,是互補經濟學的理論綱領。
   (作者:江西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郭樹森)
  
  
  
江西社會科學南昌36-40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陳建國19961996 作者:江西社會科學南昌36-40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陳建國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3:06

[新一篇] 互聯網上的地理教學資源

[舊一篇] 亞太經合組織未來海運政策的導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