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資源配置的瓶頸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十五”計劃主線,這次結構調整是推動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及所有制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這要求社會各類資源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合理地有序地流動,實現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而消除資源配置瓶頸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
  “十五”期間產業資源配置的特征
  從資源配置對象看,應以產業存量配置為著眼點。建國以來,我國對經濟結構進行多次調整,以往經濟結構調整在短缺經濟大背景下,屬增加供給型的調整,靠資源不斷投入實現產業擴張,以增量資源配置為主,產業擴張是靠財政供給資源或銀行貸款實現的,各部門存量資源流動性很小。這次調整是在買方市場形成、許多商品出現低水平過剩狀態條件下進行的,傳統產業升級要求資源配置以存量的重新配置為主,實現“十五”期間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從市場需求結構變化看,當社會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商品供過于求,產品積壓、造成資源浪費,也降低了該類產品生產部門的資源效益,需要壓縮。資源在社會生產各部門、各產業重新配置,將需求下降的產業部門中閑置的資源轉移出去,滿足需求上升產業部門對資源的需要,會使資源配置更加有效,提高單位資源的產出效益,促進經濟的增長。
  從資源配置方式看,產業指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在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資源在空間和部門之間流動的惟一信號。但在現實經濟系統,我們面對的是不完善的市場條件,競爭不充分、信息傳遞不暢通、價格反應不靈敏,資源不能在各產業和部門間及時有序流動,實現代化配置,存在非均衡剛性結構。從資源的控制權屬來看,政府仍牢牢控制著三大部分資源:一是已沉淀的國有資產存量;二是政府通過各種行政手段控制的非國有資源;三是政府通過各種收入形式取得的資源。此種條件下,價格不可能成為資源配置惟一信號。資源配置只能是以政府政策引導、政府和企業共同設計、政府的產業政策指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方式進行,完全靠市場難以達到經濟調整的預期。
  從資源配置范圍看,有效利用“兩種資源”。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最根本特征。全球化所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實現了世界性資源的最優配置。一國經濟運行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到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發展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
  我國老工業基地和傳統產業升級,必須走出國門,充分利用“兩種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某些產業領域內,國有企業的改革應對接于國際市場,接受國外資本參與,制定統一、規范、透明的投資準入政策。
  結構調整的產業資源配置瓶頸
  一是國企改制的高交易成本。國企改制成本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類:第一類是改制前預付成本。如尋求國有資產交到誰手里運行效率達到最高、放到什么部門支付的成本最低,還有企業改制進行必要的政策咨詢、包括資產評估費用等;第二類是資產置換成本,即產權制度改革所需支付的成本,主要是通過資產置換達到提高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第三類是安置職工成本。這類成本可以由改制前企業進行支付,也可以要求新企業安置原有企業職工,這部分成本往往讓購并企業難以承担;第四類是改制操作成本,企業要改制,必然需要重新辦理土地證、房產證等一切手續,相應的管理部門就要收費;第五類是新機制建立以后所要付出的運行成本,主要是指為職工及管理者配股和股票期權,量化資產和企業上市等成本。
  二是投資者參與結構調整的資本量低。必要資本量是指進入某一產業領域所必需的投資。某些行業或企業所需必要資本量越大,籌資就越困難。目前在資本市場上的非國有投資者主要是民營企業、外資、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他們的資本供給能力不高,直接表現為社會資本短缺。
  三是資本市場發育不健全,市場功能單一。資本是一個可流動的概念,需要有一個有效的相對比較成熟的資本市場。但在我國目前的條件下,資本市場仍不夠完善,功能單一,只注意到其籌集資金的作用,對于實現資本重組、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重視不夠,導致資本交易難以進行,國有資本的流動受阻,最重要的商品“要素”依然沒有充分市場化。辦企業的喊資金緊,創業的喊融資難。資金市場的市場化仍未占主導地位。應加快資金進入市場的步伐,實現利率市場化,建立各種資金用途不同,價格不等的資金調節市場體系,從根本上打通資源配置通道。
  四是區域經濟的差異性固化了部分產業資源。我國原有的企業組織結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許多企業的組織形式是以地區利益和地區發展需要構建的。由于各區域之間明顯存在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產業技術水平和產業基礎等客觀上的差別,又由于封閉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產業結構受市場的狹窄和資源利用的約束,造成產業區域配置困難。突出表現就是企業并沒有完全改變或放棄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結構;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門仍然從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對所屬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投資予以扶持,以支撐這種因不合理的組織結構導致的難以為繼的企業;也有的地方政府部門違背經濟運行的內在要求,而以“拉郎配”的方式組建地方企業集團,輕視構建具有規模經濟性的專業性企業集團,其結果往往達不到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的目的,也困化了產業資源,不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消除資源配置瓶頸的途徑
  其一,擴大國企改革的市場空間。重點培育和發展資本要素市場,為各類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國企改革創造條件。除少數國家壟斷經營企業外,鼓勵其他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相互參股等形式,逐步改制為多元持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對國有小企業繼續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種形式,進行產權制度和經營機制改革,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開放型的產權制度。在國有企業改制的過程中,規范資產交易方式,降低國有企業改革成本,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其二,培育投資者參與資源配置的能力。從投資主體的構成來看,應注意發揮三種類型投資者的作用。第一,積極培育投資基金、養老基金等基金以及銀行、保險公司等投資機構者,為國有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有力的資本支持。第二,增強多種所有制形式企業進入國有經濟調整的能力與意愿,形成較強的投資能力。第三,適度有效地利用外資,在本國投資者不足時,引導外資積極參與結構調整,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資本的不足。
  其三,完善和發展資本市場。完善資本市場需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加強現有證券市場的制度建設,強化市場機制,改進股票發行制度,實行證券市場的擴容、規范和開放。第二,發展資本市場以外的其他資本交易方式,如資本拍賣、場外交易、柜臺交易以及各種形式的一對一的交易等。第三,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地區性市場與全國性市場相結合的市場體系。
  其四,發揮財政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一是發揮財政對國企改革的重要作用,我國國有經濟的基本框架是財政、銀行、企業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結構。一方面對破產關閉企業實行財政援助,國家提高核銷銀行呆賬壞賬準備金,保障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除國家仍需控制的企業外,減少對競爭失利企業的援助,給這些企業斷奶。二是規范轉移支付制度,支持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可以縮小地區間過大的貧富差距。三是調整政府支出范圍,增加社會保障支出。政府的資源配置要提高對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科學教育、環境保護、國防等公共項目的支出。
《經濟日報》京①F10國民經濟管理徐東華20012001徐東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作者:《經濟日報》京①F10國民經濟管理徐東華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36:51

[新一篇] 消費者行為研究模式介說

[舊一篇] 清末民初移民與城市社會現代化——青島社會現代化個案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