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心理學在人學研究上的貢獻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通過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產生以前的人學研究特點的考察,分析了傳統哲學和早期心理學在人學研究上存在的缺陷,然后通過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方法的考察分析,闡明行為主義心理學對人學研究作出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貢獻:1. 為人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思路;2.解決了人學研究中的客觀性和一致性問題;3.鋪通了從人學理論到實踐、應用之間的橋梁。
  關鍵詞:心靈 意識 行為 行為主義 思辨 內省 刺激—反應
      *      *       *
  本世紀早期,在心理學中掀起了一場行為主義運動,這場運動后來被稱為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但是,這場運動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心理學領域之中,而且它在整個人學研究領域中都具有極其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一
  眾所周知,現代心理學誕生以前,對人性的研究一直是哲學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哲學關于人性的研究有一個重大特點,就是重視對人的內在特性的探討,輕視對人的外在特性的觀察與研究。自古希臘以來,這種研究特點在哲學中一直占有主導地位,但也正是由這一特點長期妨礙著哲學在人學研究中的有效進展。
  我們知道,人的本性主要涉及到人的心靈和行為兩個方面的問題,但自古以來,哲學家們在對人性進行研究時,所關心的主要是人的心靈而不是人的行為。因為在哲學家們看來,行為是受心靈支配的,是滿足心靈要求的手段。因此,要了解人的本性,就應當著重了解人的心靈的狀況,而不是行為這樣的外在現象。例如,在柏拉圖的人性理論中,這位古希臘哲人就提出了心與身的關系來進行討論,但行為卻不在他的討論之列。并且在心與身的關系中,柏拉圖真正關心的主要是人的心靈。他認為人的本性就在于人的靈魂。靈魂是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個部分構成,其中欲望使人貪婪,理性使人具有智慧和美德,意志則堅定不移地執行理性的指示,并控制著欲望的沖動和不合理的要求。柏拉圖認為,靈魂的各個部分都有其特定的作用需要發揮,而人的理想狀態則在于,在理性的控制下,靈魂的三個部分各司其職并達到和諧的契合。總之,在柏拉圖那里,人性的三個部分理性、意志和欲望都是人的心靈中的某種東西,而不是與人的身體和行為相聯系的對象。
  柏拉圖這種將心靈作為人性的主要內容的觀點及研究方法,后來一直影響著西方哲學家們,直到20世紀以前,哲學家們大都是采用類似的方法來研究人的本性,只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以及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關于人性內容的構成部分略有不同而已。如基督教將人的原罪、理性、自我意識、自由意志和自愛的能力等視為人性的主要內容。近現代哲學家則一般比較關注于人的理性、自由意志、情感、欲望、需求和動機等等。應該承認,這些問題對于我們認識人的本性來說的確是重要的。并且,哲學家們關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也不是毫無成效的。但是,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我們不能不注意到,由于哲學在人學研究中過分地糾纏在人的內在特性之上而忽視了對其外在行為的觀察和研究,因而使它長期以來始終難以擺脫以下兩個方面的困境。
  第一個困境是,由于人的內在特性的內容及其構成部分難以通過外部觀察來予以確切地把握和定義,因此,哲學中關于人性的內容及相應概念的確定,主要是依據哲學家個人的直覺和經驗,除此之外,并無任何統一的標準或科學上的依據。縱觀整個哲學史,我們不難看到,許多哲學家都在根據自己的直覺和經驗來提出關于人性內容的不同概念,或是接過原有的概念來賦予新的、不同的內容。這樣,在哲學的人學研究史上,許多關于人性問題的概念在不同的哲學家或哲學體系中常常是歧義叢生,幾乎從未取得過大體一致的定義。如象“理性”、“意志”、“人格”、“自由”等常用概念,就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解釋,關于這些概念的不同定義常常使研究者們也感到眼花繚亂、如墮煙海。哲學家們隨心所欲地使用著各種已有的概念和新提出的概念,因而使整個人學研究在其概念系統中就存在著大量的混亂和不確定性,各種人性理論之間往往很難進行比較和對話。這種狀況,不能不妨礙人學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第二個困境是,由于人的內在特性難以通過外部的確切觀察來予以測定,因而在哲學史上,哲學家們對人性的研究,一般是依靠他們個人的直覺和經驗,通過純粹思維的方式來提出關于人性的一般性命題。這種思維方式通常被稱之為思辨。固然,憑借著哲學家們敏銳的洞察力,許多思辨的產物確實包含著某些天才的洞見。但是,這種由思辨而得出的結論由于缺乏經驗事實的數據和科學手段的支持,因此長期以來,哲學中的各種人性理論都只能作為某種假說或猜測性的論斷,而不能被視為科學的結論。并且,由于理論缺乏科學手段的確證,因此在不同人性理論之間就難以辨明其是非曲直。這對于澄清理論、統一認識來說又是一大障礙。人們不難看到,自古希臘以來二千多年間,各種哲學人性理論在解決分歧的問題上幾乎從未取得任何進展。在這種狀況下,哲學的人學研究要想走上科學化的道路將是何等艱難。
  19世紀后期,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開始采用新的方法來對人性問題進行研究。1879年,馮特在德國建立起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實驗室。他將自然科學中那種謹慎的、控制的觀察和實驗手段引入對人性的研究之中,以期對人的特性作出更加科學的回答。相對于傳統哲學的人學研究來說,這種新的研究方法無疑具有革命性的意義。然而,在人性研究的對象和方法上,早期心理學仍然深受著傳統哲學人性理論的影響,在馮特及由他開創的構造主義心理學中,有兩個重要特征是與他們的哲學先驅們大體相同的。
  第一個特征是,早期心理學在對人性進行研究時,主要是研究人的意識。這些心理學家們認為,從人的意識著手,通過對意識的研究,就能夠了解人的本性并理解人的行為。因此,早期心理學家們也將心理學定義為研究人的意識的科學。
  第二個特征是,同哲學的人性理論將人的心靈或內部特性分解為若干不同的構成部分一樣,早期心理學家們也是將人的心理或意識分解為若干種不同的構成元素,如感覺、知覺、表象、意志、情感、情緒……等等,然后分別對這些心理或意識的元素進行研究。他們認為,人的心理或意識就是由這些元素組合而成的,因此,通過對這些元素的分別考察,我們就能理解和認識人的意識或心理,從而把握到人的特性。
  以上兩個特征,是同傳統哲學的人學研究息息相關的。由于早期心理學并未從根本上擺脫哲學人性理論的認識方式,因而它在以下三個方面存在著與其哲學先驅們相類似的難題。
  第一,人性的總體情況以及它所包含的復雜內容,決不是單純的意識活動就能夠全面反映出來的。實際上,人類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是受其意識或理性支配的。20世紀的精神分析學、生態行為學和社會生物學等研究人類行為的學科已一再向人們揭示出,心靈的許多重要方面并未觸及到意識,在影響人的行為方面,人的先天無意識的本能沖動遠比意識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意味著對于理解人的本性來說,心理學僅僅將意識作為研究對象是極其片面的。即使我們揭示了意識的內容及活動情況,也不能真正有效地把握到人性的基本特征。
  第二,由于意識或心理活動的情況無法通過外部的經驗觀察來獲得確切的研究材料,因而早期心理學主要是依靠被試者個人的內省經驗報告來作為其研究材料。但是,內省方法所提供的材料極不可靠,對同一實驗場合來說,不同個體的內省經驗往往極不相同,并且同一個體的內省經驗也很難得到反復驗證。這些情況,也必然會為科學的研究帶來極大的困難。
  第三,將意識內容分解為許多不同的構成元素來分別進行研究,并將人的意識看成是這些元素的組合,這種觀點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值得懷疑的。正如后來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們所指出,“有些整體的行為不是由個別元素的行為決定的,而部分過程本身則是由整體的內在性質決定的。”〔1〕這就是說,人的意識是一個整體經驗, 而不是各種單個元素的復合。因此,即使我們研究了意識的各種元素,也并不意味著就把握到了人的整個心理狀態和行為活動情況。
  20世紀以來,人們從上述三個方面批判了早期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并在心理領域中分別形成了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和格式塔理論。與早期人學理論相比,這些新的理論流派采用了更加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在20世紀的人學研究中,這三種心理學理論一直在持續地向前發展,并且至今仍然保持著強勁的勢頭。然而筆者認為,從方法論意義上講,行為主義理論對人學研究走向科學化的道路作出了最大和最重要的貢獻。
      二
  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表了一篇題為“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的重要論文。在這篇論文中,華生對早期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全面的、帶根本性的批判。華生首先指出,早期心理學把意識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是一種方向性的錯誤,是在大前提上搞錯了。因為作為一門實驗科學來說,意識本身是無法進行科學觀察和研究的。并且,心理學中關于意識的各種內容、元素等都是些極具思辨性的、模糊難定的術語,每個心理學家都可以在各種意識內容上加進一些新的元素和新的術語,因而在早期心理學中產生了大量的混亂,并且研究也幾乎毫無成效。其次,華生還指出,心理學研究依靠內省提供經驗材料也是一種極不客觀、不科學和不可靠的方法,因為內省方法不可能為研究者提供精確的和具有一致性的觀察材料,而且每個人的內省經驗也不能通過客觀的觀察來予以證實。因此,建立在內省基礎上的研究永遠也不能提供出任何真正科學的答案。基于這些理由,華生認為,早期心理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來說顯然是失敗了。心理學必須放棄一切都訴諸意識的觀念和方法,放棄將心理狀態作為研究對象,放棄對各種心理元素、意識內容的性質等思辨對象的研究,放棄內省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華生提出,心理學應當以行為作為其研究的客觀對象。在研究方法上,心理學作為一門行為科學,則應當以可觀察的事實和機體(動物和人的)在特定環境中的刺激—反應作為研究的出發點,通過這種方法來確定動物和人類在具體環境中的具體反應,從而把握人的基本的行為特征和行為模式。華生認為,唯其如此,才能使心理學真正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之上,成為一門真正的實證科學,才能避免這門科學重新回到思辨哲學的老路上去。
  華生的呼吁很快就在心理學界引起共鳴,于是一場行為主義運動在心理學中蓬勃發展起來。這場運動為心理學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但是從人學研究方法論意義上講,它的影響和意義則是遠遠超出了心理學的范圍。可以說,行為主義運動既是對早期心理學,也是對整個傳統人學研究的一種反叛,一種公開的決裂,它堅決地砸碎一切舊的思維模式,全面反對以往人學研究中的一切建樹。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杜·舒爾茨所說,“這次轉變不是漸變發生的或和平地進行的,它是突然發生的,帶有創傷性和戲劇性;它對過去不加修補,而是破壞以前的研究成果;它絕不妥協,只有全盤的改變。”〔2 〕筆者并不贊同行為主義對傳統人學研究予以全面否定的觀點,也不認為行為主義的方法已完美無缺并可取代其他一切人學研究方法,但是從整個人學研究史上看,行為主義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意義和特殊貢獻則是不容置疑的。
    1.為人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思路
  如前所述,自古以來,哲學家們一直認為,人的行為是受其心靈支配的,只要理解了人的心靈或意識,就能理解人的行為。因此,哲學一直是將人的心靈、意識或其他種種觀念形態的內容作為人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人的行為則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或是僅僅被用來作為解釋心靈狀態的輔助材料。但是,心靈作為一種認識主體來說,不僅在歷史上,而且直到今天都仍是無法進行確切觀察的對象。因此,二千多年來,哲學家們對心靈和意識的研究,除了提供種種猜測性的論斷之外,始終未能得出真正科學的、令人信服的答案。
  行為主義理論正是從這種失敗的教訓中產生出來的,它把傳統的思維方式徹底顛倒過來。它要求人們關注于人的行為,而不必糾纏于人的心靈或意識;它著重考察人是怎樣行為的,而不是去探討人為什么如此行為;它關心的是影響行為的外部原因,而不是行為的內在動機或內部推動力。這并不是說,人的心靈、意識或內在動機等是不重要的,而是因為就人類迄今為止所達到的研究手段和認識能力而言,人的心靈或內部動機就象一個黑箱一樣,我們只能知道從外部輸入一個信息之后能夠得到什么樣的反饋,但不能確切地知道這黑箱內部的狀態究竟是怎樣的。在這種情況下,明智的方法應當是首先去研究黑箱與外部輸入的信息之間的關系,而不是首先去猜測黑箱內部的構成狀態。對人的研究也是如此,人的心靈深處是何種狀態?人的意識活動又是怎樣進行的?對于這些問題我們確實很難確切地知道并加以把握,但人的行為則是公開表現出來并能實際進行觀察和把握的。如果人的本性必然要通過他的行為表現出來,那么,我們知道了人的行為,也就知道了人的本性。相反,如果心靈或意識只是人的內部狀態而不必通過其行為表現出來,那么,我們即使是知道了心靈或意識的這些內容,也不能知道并預測人的行為。
  這種認識方式首先是受到生物學和動物心理學的啟發。在生物學和動物心理學中,人們了解動物的本性和心理活動的情況并不需要借助于對動物的“意識”或“心理”的考察研究,而是通過直接觀察動物的行為來作出答案。同樣,人的行為也是人的本性的外在表現,并且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人的心靈狀態和意識活動也是要通過他的行為反映或表現出來的。因此,我們只須對行為進行觀察研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到人性的基本特征,甚至可以窺見到人的心靈和意識活動的某些情況,而離開了對行為的觀察研究,則無法得到有關人性問題的任何真正的知識。更何況,如果我們對人的外部特性尚不清楚,就貿然對他的內部特性作出斷定,那么,這樣的結論也將難免是武斷的。
  在人學研究史上,哲學家們在有關心靈、意識的各種思辨性概念的迷津中困惑地探索了二千多年,行為主義理論的出現,則是為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新的思路,從而使整個人學研究出現了柳暗花明的景象。
    2.解決了客觀性與一致性的問題
  人學研究對象上的變革也帶來了研究方法上的變革。由于行為主義放棄了對心理和意識的研究,廢除了心靈主義的概念,停止使用內省的方法,不再去臆測大腦或心靈內部可能發生的事情,而是立足于對行為的觀察研究,這樣就從根本上擺脫了傳統的思辨方法,從而將研究完全置于客觀經驗事實的基礎之上,為科學的人學研究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這種新的研究方法的客觀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第一,在哲學的人學研究中,由于心靈、意識和各種觀念形態的內容難以作為獨立的客體來加以觀察,因而哲學家們主要是通過直覺和總結自己個人的經驗來思考人性問題。在這種研究中,主體與客體、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哲學家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他通過研究自己的經驗來總結出關于人性的普遍性命題。因此,這種研究難免會帶上哲學家個人濃厚的主觀色彩,并且不同哲學家在人學研究中也很難取得一致性的意見。
  馮特建立起心理實驗室,他將自然科學中那種控制的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帶進人學研究之中。但由于馮特的研究仍是以心靈、意識作為主要對象,因而就仍然無法解決客觀性與一致性的問題。馮特的實際做法,不過是把哲學家個人的直覺和經驗換成了若干被試者的內省經驗。在馮特的研究中,主體與客體、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仍是同一對象,因此同樣不能克服主觀因素對研究的干擾。
  行為主義拋棄了對心靈、意識及各種觀念形態的研究,并將行為作為主要對象。由于行為可以直接從外部進行觀察,這樣,人就能夠作為一種完全的客體來進行研究了。這種研究只須在特定環境條件(刺激)下對人的行為(反應)進行如實觀察和記錄,而不必加進研究者任何主觀上的猜測和臆斷。在觀察研究中,由于主體與客體、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是不同對象,主體就能處在一種更客觀的立場上來觀察客體的反應情況。這樣,就大大減少了主觀因素對研究的干擾,從而減少了觀察研究上的分歧,提高了一致性的程度。
  第二,在人學研究史上,許多哲學家早就認識到人的思想、觀念、意識和行為與其生存的環境條件之間的關系,并試圖將人的本性部分地或全部地看成這種關系的產物。但是,客觀、科學的研究結論重在統計學方面的數據以及因果現象之間的函數關系,而在對心靈和意識的研究中,要得到這些方面的較為準確的數據則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一旦我們將行為作為研究對象之后,困難和障礙就大大減少了。在科學手段的控制下,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出種種特殊環境來觀察行為對環境的反應情況,以及行為在不同環境中的變化情況,找出可觀察的環境事件與可觀察的有機體行為之間的函數關系。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量化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人類個體行為的一般規律,而不必象傳統的哲學人性理論那樣在模糊的因果現象中去作出思辨性的答案。
    3.鋪通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
  馬克思曾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3〕應該說,這句話僅說對了一半。 縱觀人類哲學史,尤其是人學研究的歷史,我們不能不承認,二千多年來,哲學家們堅持不懈地對人的本性進行探索,其目的正是在于通過對人性的解答來更好地理解和安排人類社會。然而,哲學家們關于人性的種種解答,一般很難直接應用于人的社會實踐之中來影響人的行為和改變其生存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哲學的人性理論大都涉及人的心靈和意識方面的內容,而人卻是通過行為來與社會發生關系和作用于社會的。雖然其心靈、意識與行為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依存關系,但二者畢竟不是同一回事。并且,心靈和行為之間關系的復雜程度,以及從心靈到行為的過程中究竟存在著哪些中間環節,這些問題,對于所有哲學家和科學家來說,至今也仍然是個不解之謎。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我們已經把握到了心靈的某些真實狀態,我們也很難直接運用這些理論來影響人的行為和改變人的生活環境。正因為此,傳統哲學中的各種人性理論大都只具有某種解釋功能,而不具有應用功能。
  但是,行為主義的產生則為我們解決了從理論到應用的問題,鋪通了人學理論與人的實踐之間的橋梁。因為行為主義研究的問題不是抽象的意識或心靈情況,而是行為與環境之間的具體的相依聯系。這種對行為與環境之間的相依聯系的認識,一方面可以履行對行為的解釋功能和預測人的行為,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根據這些相依聯系的情況,通過對環境的設計和控制來影響和改變人的行為,從而進一步改變人的生存環境。自從行為主義心理學產生之后,它的許多研究成果已被迅速地應用于社會教育、醫療、管理等各個領域之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行為主義的方法已滲透到其他心理學流派以及許多相關學科之中。20世紀中期以來行為科學的蓬勃興起和發展,也是與行為主義研究方法的影響和推動密切相關的,并且,在這一新興的科學領域中,行為主義心理學也正在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固然,作為人學研究中的一家理論來說,行為主義沒有、也不可能解答人類本性的全部問題。它在人學研究中完全回避了心靈、意識等方面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并不是科學研究的禁區,而是科學需要加以解答的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始終在吸引著人們去進行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講,行為主義回避對心靈和意識問題的探討是失之偏頗的。
  但是,作為一種方法論來講,行為主義則具有普遍的意義。因為無論我們研究人類本性的哪一個方面,我們都必須從人的外部表現著手,即必須從行為出發,對行為進行研究。任何關于人性的理論,離開了對行為的觀察與研究,都將難以得出科學的、令人信服的答案。正是由于行為主義抓住了行為研究來作為人學研究的突破口,因而使得行為主義具有其他許多人學理論不可比擬的優點。今天,對于那些在人學研究中繼續堅持思辨方法的人來說,了解行為主義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將是很有裨益的。*
  注:
  〔1〕〔2〕杜·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6頁、第189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9頁。
                   (責任編輯 王玨)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成都41-46B4心理學王一多19961996 作者: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成都41-46B4心理學王一多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8:02

[新一篇] 融合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理論:以國際分工為基礎

[舊一篇] 行政法的價值及其實現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