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息經濟學的形成、發展及其研究對象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八十年代以來,信息經濟學的研究進展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廣泛重視,從不同角度,尤其是在非對稱信息與不確定條件下所展開的理論探討和實證性案例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使得信息經濟學成為八十年代以來微觀經濟學中最為活躍和成果最豐的領域。199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兩位在信息經濟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經濟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詹姆士·莫里斯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威廉·維克里,便是這一成就得到公認的明證。
      一、信息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形成
  所謂信息是指各類信息源所發出的各種信號和消息經過釋放和傳遞或轉換而被人們所感知、接受、認識、理解和利用之內容的總稱。
  信息遍布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過程之中,與物質、能量并稱為客觀世界的三大要素。它具有以下特性:(1 )客觀性:信息是客觀存在的。(2)依附性:與其載體不可分離。(3)傳遞性:信息須借助一定的物質載體進行傳遞才能被人們所接收。(4 )共享性:人們可以共同利用某一信息。(5 )時效性:過時的信息失去或減少其價值。(6)動態性:信息的內容可以不斷充實完善。(7)擴散性: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和手段不斷擴散。(8 )可轉換性:表達信息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9)可壓縮性:通過加工整理、分析歸納、抽象概括, 信息可以濃縮、精練。(10)可儲存性:信息可以各種方式得以儲存,以備檢索查閱、瀏覽欣賞和重新獲得。
  本世紀四十年代末美國數學家申農(C.E.Shenon)提出創立一門以信息理論為標志的新興學科——信息論。最初的信息論是一門通訊理論,即狹義的信息論。它應用數理統計方法研究信息處理和傳遞過程中的共同規律,探討如何提高各類信息傳遞系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主要涉及信息源、信息熵、信道、信息容量、信息率、信宿、編碼等問題。五十年代,信息論對其它各門學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和沖擊力,人們試圖以信息概念和方法來解決其他學科所面臨的許多尚未解決的難題;六十年代,人們對信息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解決了信息編碼等一系列基礎問題;到了七十年代,由于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計算機網絡、大系統學科、系統工程發展的需要,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將信息看作是與能源和材料一樣重要的資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處理信息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于是信息論的研究超越了通訊領域,廣泛地滲入到其它學科中去,發展成為一種廣義的信息論。廣義信息論中的某些基礎理論與概念在傳播與擴散過程中,與其它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概念相互沖擊、交融,經過改造和發展又形成了某些新興的交叉邊緣學科,信息經濟學便是這些邊緣學科中影響較大的一個范例。
  關于信息經濟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或理解,一種看法是把信息經濟學作為“下一代經濟學”,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信息經濟學應當取代現有的經濟學;另一種看法是從應用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信息,把信息經濟學作為一門產業經濟學,用計量方法分析信息的生產、流通、利用,信息的價值、信息活動規律、信息經濟對國民經濟各方面的影響以及信息經濟的管理和核算等內容。把信息經濟看作是社會生產的一部分,是與其它產業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而又相對獨立的產業部門,研究信息產業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的經濟問題,揭示信息經濟發展規律,以最小成本獲取最高數量的信息產品,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信息經濟學的產生與信息工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是信息理論、信息科學在經濟領域中的應用,是信息科學與經濟學的有機結合。
  有關信息經濟學(Economics of Information)的理論文獻最早出現于本世紀六十年代,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約瑟夫·斯蒂格勒于1961年在美國《政治經濟雜志》上發表了關于信息經濟學的論文,首次提出了信息的經濟問題*。此后他在信息經濟領域大膽探索, 撰寫了多篇論文,1982年他將主要研究成果匯集在《信息經濟學》一書中出版。他之所以能單獨獲得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其在信息經濟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不無關系。不少人認為斯蒂格勒與日本的宮澤分別以自己的探索性成果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另一位最早研究信息經濟學的學者是出生于奧地利的美國學者馬克盧普(1902—1983),作為一位多產作家,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眾多領域。1962年,他發表了《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一書,首次提出了知識產業的完整概念,并在以后編輯出版了《知識:它的創造、分配和經濟意義》十卷巨著。他的知識產業論在國際上引起很大的反響,被認為是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社會發展以及信息政策制定的理論基礎。
  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之一、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肯尼思·約瑟夫·阿羅也是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在所涉及的社會選擇論、一般均衡論、不確定經濟學等領域中尤為著重于個人決策、信息與組織的研究。1982年他將主要研究成果編成《信息經濟學》論文集出版,以后還担任了斯坦福大學《信息經濟與政策》雜志的主編。
  此外,較有影響的有關研究著作還有美國學者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霍肯的《下一代經濟學》、威爾金森的《信息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準》和日本學者增田米二的《信息經濟學》等,1979年還召開了首次有關信息經濟學的國際會議。
      二、信息經濟學與信息論和經濟信息學的根本區別
  談到信息經濟學,常常有人將它與信息論和經濟信息學混為一談,其實它們有著質的內在區別。比如說信息論是在信息可以度量的基礎上研究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系統一般規律的理論,信息論的基本方法是近代數理統計的方法。信息論是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后期從長期的通信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人們在長期的信息交換中逐漸發現系統內攜帶信息的消息以及噪聲實質上常是一種具有概率性的隨機函數或隨機過程。信息論的研究范圍很廣,人們對信息論一般有兩種理解:一是狹義信息論,近幾十年來主要沿著兩個不同的途徑發展。一種是在N.維納在《控制論》等主要著作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微弱信號檢測理論”,主要研究通信問題,包括噪聲理論、信號濾波與預測理論、調制與信號處理理論等。另一種則是在申農的《通信的數學理論》等經典著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信號的設計和編碼理論”,主要研究消息的信息量、信道容量以及消息的編碼問題。這兩種模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在信號的接受端忠實地重復產生原信號;二是廣義信息論,除狹義的信息論內容外,它還包括所有與信息有關的領域,如心理學、語言學、神經心理學、語義學等。信息論在近幾十年,由于模糊信息、相對信息、主觀信息以及智能信息處理、自動化信息控制等問題的研究,無論是基本理論還是實踐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展。信息論不但是信息技術的理論基礎,也是信息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一,但遠非它的全部。
  經濟信息學是研究經濟信息及其利用方法的學問,其研究對象主要包括:1.經濟信息的本質和特征;2.經濟信息在現代經濟學理論中的地位和作用;3.經濟信息的收集、加工、傳遞、儲存、檢索和利用等一系列處理的方法;4.經濟信息系統的建立和經濟網絡的組織;5.如何有效地開發信息資源,發展信息產業和提高經濟信息服務質量問題等。經濟信息學的研究不僅涉及到信息論、控制論、系統化,而且涉及到數學、物理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等學科的許多基本理論和方法,因而經濟信息學的研究是綜合性的。
  經濟信息學具有生產力經濟學的屬性,又有信息科學的基本特征,從本質上說,它仍屬信息科學的范疇,其研究的側重點并非經濟學問題。而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則側重于在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分析經濟運行中個人和組織的行為及其互為前提條件的對策,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諸如委托——代理、最優契約理論和最優稅收理論等信息經濟學在實際經濟問題中的具體應用和擴展。
      三、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根據傳統的理解,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被認為有以下方面:1.信息的經濟作用。主要研究信息的經濟屬性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技術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信息與社會經濟結構、規模、速度和組織管理的關系等。2.信息的成本和價值。主要研究對信息價值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價值與成本的關系;信息價值的決定因素;信息價值的表現形式;信息價值的計量與計算等。3.信息的經濟效果。主要研究信息的使用價值量與勞動消耗量的比例;信息經濟效果的計算和考核;影響信息經濟效果的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提高信息效果的途徑與方法等。4.信息產業結構。主要研究信息產業結構及其發展變化趨勢;信息產業結構對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影響等。5.信息系統。主要研究信息系統的經濟評價標準和方法;信息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信息系統的經濟管理等。6.信息技術。主要是運用技術經濟原理研究信息技術對提高信息經濟效益的作用。7.信息經濟理論。包括對信息經濟學的對象、內容、方法、性質、作用等問題的研究。
  很久以來,理論界對信息經濟學有若干種不同的理解,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種:1.研究信息的經濟問題。是關于信息的生產、流通和利用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包括信息商品的價值、成本、價格、利潤以及信息系統的效益評價等問題的研究。這方面有代表性的學者有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勒和阿羅;2.信息產業論。是以信息產業為對象,包括知識和信息產業的構成、規模、發展、勞動力就業結構等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信息產業和信息政策的影響等問題的研究。這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學者有馬克盧普和波拉特;3.經濟科學和信息科學的交叉學科,或者說是信息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經濟分析中的推廣和應用。這方面有代表性的學者有另外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和西蒙。
  從廣義上理解,信息經濟學還包括計算機經濟學、軟件經濟學、通訊經濟學、情報經濟學、廣經濟學、知識經濟學和不確定經濟學等。
  從狹義上理解,信息經濟學是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經濟行為者之間如何制定合同(契約)并對其行為進行規范的問題,也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
  除以上所述已被普遍接受的主要研究內容外,還有一些被稱為信息經濟學分支學科的研究領域,比如信息科學,以信息的運動規律和利用信息的原理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別是智力)為主要目的。情報經濟學則主要研究情報的搜集、整理、存儲、檢索、報道、服務和分析研究等活動的方式方法、原理原則以及成本和社會效益的科學。
      四、信息經濟學的具體運用及其相關文獻
  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是:信息是完全的,行動的結果是確定的,也就是說某人的選擇與后果是唯一對應的,由此展開最優決策問題的研究。事實上,完全信息是一種理想化狀態,現實經濟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不完全信息。完全信息之所以不可能達到,主要是因為:A.人類對于自然、社會以及人類思維等領域具有無限繁多的未知事物,需要不斷地認識和了解;B.收集和獲取較為完全的信息需要耗費巨額資本,技術也難以達到。人們只有采取既可行又經濟的辦法盡可能地接近完全信息,作出相對正確的決策,并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各方面的反饋信息對決策進行修正。由于決策時一般不能搜集到完全信息,因此各種決策通常都是風險決策。
  后來人們發現決策面臨不確定性,一種選擇可能有不同后果,因此產生了預期效用理論,該理論研究如何在不確定條件下做出最優決策。人們從現行制度和現實安排中發現,信息不對稱是很普遍的現象,不對稱信息常被用來解釋兩個行為主體之間的恰談、協商與契約行為。
  從阿克洛夫(Aker lof ,1970)的分析中得知,在二手汽車市場中,不同汽車的質量優劣只有賣主知道。價格如果定得過低,賣主就不愿按平均質量的定價出售;如果抽去高質量汽車將降低其它汽車的平均質量,導致潛在買主在剩余汽車中任選一輛,并相應降低他所愿支付的價格。這可能導致另一回合的討價還價:賣主從所剩汽車中再抽去一些質量較好的車輛,買主則再次降低其愿意支付的價格。在極端情況下,上述過程的均衡可能使所有汽車都賣不出去。而如果買賣雙方對稱地掌握了汽車質量的信息,即雙方都知道或都不知道,這些汽車本該能夠全部被出售。
  非對稱信息可以在勞動供給模型中運用,以說明非對稱信息是怎樣扭曲最優合同(契約)的。假設企業面臨的需求函數只有企業主知道,而工人不知道。我們知道最優合同的一般特點是不變的勞動與可變的工資。如果信息是非對稱的,企業主會不顧事實地宣布需求水平很低,因為這樣就能不付代價地降低其工資支出水平。羅森(Rosen,1985 )曾對此進行了描述。
  非對稱信息還被成功地運用了產業組織中,假設同一產業中有若干家企業,每家企業了解自己的成本結構,而對其競爭對手(或潛在競爭對手)的成本結構不甚了解。與不存在非對稱信息的模型的均衡相比,這種模型中的均衡更符合一般被認為是掠奪性定價或極限定價時的情況。在米爾格羅姆(Milgrom)和羅伯茨(Roberts)的著作(1982 A 和1982 B)中,可以找到這類論點的例證。它還表明,如果將少量的非對稱信息引入囚犯困境對策和“聯鎖商店”悖論中,與這樣對策有關的悖論便會消失(見克瑞普斯Kreps 1982等論著)。
  在公共經濟學的模型中,每個人只知道自己對公共物品的估價,而對其他人的估價無法確定。這些模型解釋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做法和原因,  并使人更容易了解政府能夠實現福利增進的本質(見布利斯Bliss和納萊布夫Nalebuff 1984研究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公共物品問題的論述)。
  假設我們必須提高既定的稅收量,我們可能從最有付稅能力(生產能力最高)的人那里增收,如果某人的付稅能力只有他自己知道,就應考慮信息的非對稱性。我們必須使受到此種限制的社會福利達到最大化,得出非對稱信息條件下最佳征稅方案的特性。以相同方式還可確定非對稱信息條件下所征收的其它稅收的本質特征。阿特金森(Atkinson)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80)的論著是該領域中優秀的參考文獻。
  從一種配置轉向另一種配置是否會使所有經濟行為者得益的問題,在無不確定性情況下是明確的。如所有經濟行為者面對相同的不確定性,問題也是簡單的;每個經濟行為者都會以使用普遍接受的概率分布之配置的預期效用,來比較兩種配置。但如何經濟行為者擁有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就比較復雜了。那么用什么來推測某個經濟行為者的預期效用呢?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和邁爾森(1982 )對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福利判斷作了詳盡的分析。
  將非對稱信息引入經濟行為者的策略行為模型后,不僅要考慮經濟行為者知道些什么,還要考慮其他經濟行為者知道些什么,以及他們認為其他經濟行為者對他們自己所知道的有多少了解等。解開了這些難題,就直接解決了非對稱信息環境中福利比較所引起的許多困難。
  信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是各種信息條件下的決策問題,因而也有人將它稱為“信息時代的決策科學”。在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由于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的制約,投資者的決策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運用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工具和研究成果來展開投資者的資本收益分析,無疑會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另外也有人認為第一位研究信息經濟問題的學者是信息論的創始人克勞德·申農。
世界經濟文匯滬20~23F11理論經濟學夏業良19981998 作者:世界經濟文匯滬20~23F11理論經濟學夏業良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31:35

[新一篇] 論傳銷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其規范化

[舊一篇] 論儒家理欲論的歷史理性與政治關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