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理論研究評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產業演進和產業發展史中,產業融合現象隨處可見。國外關于產業融合的著述雖很豐富,但大多是現象分析,理論上的分析并不成形;而國內的學者幾乎忽視了這個具有重要價值問題的理論研究。綜覽近幾年來的文獻,西方關于產業融合的基本理論研究大致涉及以下方面。
   一、產業融合的涵義和特征
  學術界對產業融合的討論,最早源于數字技術的出現而導致的產業之間的交叉。早在1978年,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尼古路龐特(Negrouponte)用三個重疊的圓圈來描述計算、印刷和廣播三者的技術邊界,認為三個圓圈的交叉處將成為成長最快、創新最多的領域。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哈佛大學的歐丁格(Oettinger)和法國作家羅爾(Nora)與敏斯(Mince)分別創造了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兩個新詞來試圖反映數字融合的發展趨勢,并把信息轉換成數字后,將照片、音樂、文件、視像和對話透過同一種終端機和網絡傳送及顯示的現象稱為“數字融合”(Mueller,1997)。此外,根據歐洲委員會“綠皮書”(Green Paper)的定義,融合是指“產業聯盟和合并、技術網絡平臺和市場等三個角度的融合”;而尤弗亞(Yoffie,1997)將融合定義為“采用數字技術后原來各自獨立產品的整合”。以數字融合為基礎,格林斯騰和卡恩納(Greensteina & Khanna,1997)將產業融合定義為“為了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收縮或消失”。這個定義局限于以互聯網為標志的計算機、通信和廣播電視業的融合。
  植草益(2001)給產業融合下的定義是:產業融合就是通過技術革新和放寬限制來降低行業間的壁壘,加強行業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這個定義是從產業融合的原因及結果兩方面來揭示產業融合的意義的。因為屬于同一產業的企業群在產業內部、企業之間處于競爭關系,但從產業的嚴密定義來看,超出產業之外就不能稱為競爭關系。但是,一旦由于技術革新開發出了替代性的產品或服務,或者由于放寬限制,積極地展開了相互介入,各產業的企業群就會處于相互競爭的狀態之中。產業融合的過程之中,必然會導致原有產業的競爭激化,因而發生企業合并和企業倒閉,最終直至產業合并,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
  以上學者揭示的僅限于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實際上,產業融合除了發生在信息通訊領域,還廣泛地存在于其它領域中。西方關于產業融合基本特征和規律的揭示大致有:
  (1)從產業融合的原因來說,產業融合源于技術進步和管制的放松(植草益,2001);
  (2)產業融合發生的前提條件是產業之間具有共同的技術基礎,能夠首先發生技術的融合,即一產業的技術革新或發明開始有意義地影響和改變其它產業產品的開發特征、競爭和價值創造過程(Lei,2000),因而產業融合一般發生在產業之間的邊界和交叉處,而不是發生在產業的內部(張磊,2001);
  (3)發生產業融合的產業,相互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產業關聯性(Fai & Tunzelmann,2001)或技術與產品的替代性(Gaines,1998)。
  (4)技術的融合并不意味著產業的融合,產業融合應以市場融合為導向(Alfonso & Salvatore,1998),一般要經過技術融合、產品與業務融合、市場融合三個階段,最后才能完成產業融合的全過程。
  (5)產業融合的結果是改變了原有產業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從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于重劃產業界限(植草益,2001;Greensteina & Khanna,1997)。
  根據以上論述,產業融合較為準確和完整的涵義可表述為:由于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導致產業的企業之間競爭合作關系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
   二、產業融合的原因
  技術革新和放松管制是產業融合的主要原因。
  技術革新是產業融合的內在原因。技術革新對產業融合的作用表現在:首先,技術革新開發出了替代性或關聯性的技術、工藝和產品,這些替代性或關聯性的技術、工藝和產品通過滲透、擴散融合到其它產業之中,或者改變原有產業生產的技術路線,或者豐富了原有產業經營的內容和形式,從而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消費特征。其次,技術革新由于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或服務的技術路線和技術特征,因而改變了原有產業的生產成本函數,從而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動力;再次,技術革新改變了市場的需求特征,給原有產業的產品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從而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市場的空間。可見,技術革新給產業融合帶來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產業融合對技術革新也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技術革新按其產生的效應和其他技術的關系,可以分為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和擴散性的技術創新,二者對產業的發展具有不同的影響。革命性的技術創新以技術發生了原理性的變化為前提,而擴散性技術革新是建立在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基礎之上,在基本原理不變的框架之內,通過與其他技術的融合而產生的新技術。實現產業融合的技術通常只是擴散性的技術革新,即在革命性技術革新基礎上,產業融合發生的僅是革命性技術的擴散和應用。例如,信息網絡就是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融合光纖通信技術的新產品,因而,它只是擴散性的技術革新;另一方面,產業融合要求不同的產業之間具有相似的技術基礎。例如,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產品的技術進步大多發生在本產業邊界內部,而不是發生在各產業的邊界外。然而,互聯網的到來和廣泛運用,為這些產業提供了相似的技術基礎和共同的技術平臺,帶來了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產品產業邊界的模糊化,從而使得這些產業發生融合,以致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經濟管制的放松是產業融合的外在原因。經濟管制理論認為,在自然壟斷產業,由于存在很大的沉淀成本,大規模的重復投資會造成消費性或破壞性競爭,從而導致生產和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需要對自然壟斷產業設置政策性進入壁壘,以保證自然壟斷產業的效率。然而,最近的理論認為,至少兩個方面的因素推動了管制的放松:其一,由于壟斷者缺乏降低成本的動力和依靠成本分攤一類的會計程序,造成價格扭曲,政府對在位壟斷者日益增長的效率低下不滿;其二,技術的創新推動了管制的放松。由于市場需求的擴大和技術經濟條件的變化,自然壟斷的特點會變得微弱,因而政府經濟性管制的理論依據逐漸消失。管制的放松導致其他相關產業的業務加入到本產業的競爭中,從而逐漸走向產業融合。以郵電通信產業為例,長途業務的潛在進入者和信息服務提供商需要接入在位的本地網。這些潛在的運營商進入長途業務不僅受到行業管制,而且存在進入壁壘。如果沒有接入的限制,那么鐵路公司、電力公司、燃氣公用公司等潛在運營商都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網絡來開展長途業務。隨著管制的放松,進入壁壘的降低,原電訊公司將面臨著潛在競爭者,如鐵路、燃氣、電力和自來水公司等有能力提供傳輸設備單位的競爭。并且,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這些產業逐漸與郵電通訊產業實現融合。同時,產業融合與放松管制之間存在著一個互動的過程:經濟管制的放松為產業融合創造了制度環境;技術融合和產業融合的內在要求促使管制理論與政策的不斷改善,以適應變化了的技術和經濟條件。
   三、技術融合與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發生的前提條件是產業之間的技術融合。然而,技術融合的產生并不必然帶來產業融合。2000年3月宣告破產的美國銥星公司,最初的目的是想通過全球的衛星通訊系統,實現電視與電話的融合。但它的失敗表明,技術上的先進性并不能保證商業上的必然成功,其失敗的原因正在于技術融合與其業務和市場的脫節。阿爾芳松和塞爾維托(Alfonso & Salvatore,1998)以電子行業1984-1992年的數據證實了技術融合和市場融合的關系,指出技術融合并不必然帶來產品和市場的融合,因而并不必然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融合。產業創新研究的權威弗里曼(1997)認為產業創新過程包括技術和技能創新、產品和流程創新、管理和市場創新等階段。根據弗里曼對產業創新階段的研究,陸國慶(2001)認為產業的融合和創新經過了技術融合、產品與業務融合、然后到市場融合的階段,最后完成產業融合的整個過程。并且這幾個階段前后相互銜接,也可能是同步相互促進的。
  1.技術融合。愛米斯和羅森伯格(Ames & Rosenberg,1997)指出,在工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最早的融合表現為技術融合。技術融合可以從生產過程和通用技術兩個角度來考察。從生產過程角度,技術融合是指廣義上類似的新型生產過程被其他眾多產業所采用。如車床在汽車行業和其他機械制造行業的使用等;從通用技術角度考察,在20世紀,鐵路運輸和蒸汽機、機床等通用技術通過融合到其他產業,提高了他們的生產效率。信息化時代,產業融合以信息技術之間的相互融合和信息技術與其他產業技術之間的廣泛滲透和融合為特征。蓋恩斯(Gaines,1998)揭示了信息技術融合的技術基礎,認為信息技術融合存在著替代和不斷學習的過程,并給出了信息技術融合的學習曲線。
  2.產品與業務融合。技術融合發生后,要求在創新技術基礎上,對原有技術生產路線、業務流程、管理以及組織等進行全面的協調和整合,以實現資源共享,改善成本結構,增強核心技術和提高業務能力等。產品與業務融合突破了技術上的含義,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了企業在管理和流程上的再造與創新。例如,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計算機、通訊與電視的融合,不僅要解決網絡連接的技術問題,而且要賦予互聯網全新的業務與內容,因而,要在這些產業間進行技術、業務內容和管理的整合。
  3.市場融合。技術融合和業務融合應以市場融合為導向。克雷斯騰森和羅森布魯姆(Christensen & Rosenbloom,1995)認為,許多公司技術融合戰略的失敗,不在于受到技術能力不足的阻礙,而在于它們聯結“新價值網絡”能力的不夠,體現在與特殊的供應商和消費者的聯系不夠,因而不能充分創造新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所以,市場融合應考慮的是:技術與業務融合的結果能否改變成本結構,形成產品差別,取得競爭優勢而獲得更多的市場需求;技術與業務融合形成的新產品和經營內容是否面臨著新的市場需求;技術與業務融合能否通過改變人們當前的消費內容和工作方式來創造新的需求,等等。
   四、產業融合的效應及理論意義
  產業融合容易發生在高技術產業與高技術和傳統產業之間。由于產業融合涉及到跨產業之間的行為與關系,因而其不僅從微觀上改變了產業的市場結構和產業績效,而且從宏觀上改變了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
  1.產業融合與產業績效。阿爾芳松和塞爾維特(1998)的研究表明,20世紀80-90年代期間,計算機、通訊、半導體以及其他電子產品行業發生了較明顯的產業融合現象,并且與其它融合現象不明顯的產業相比較,該產業的績效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且產業績效與技術融合狀況存在正相關關系。基于信息產業融合是否存在規模與范圍經濟問題的爭論,學者們(Banker,Chang & Majumdar,1998)通過對1988-1992年信息通訊產業的資料進行檢驗,得出結論為:由于擁有共同的基礎設施資源,導致這些被檢驗企業的單位平均成本減少。這說明信息技術的融合對減少企業成本具有正相關影響,從而支持了技術和產業融合改善信息產業績效的論點。雖然產業融合改善產業績效的原因尚存在爭論,但產業融合提高了產業的價值創造功能則成為人們的共識。
  2.產業融合成為傳統產業創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由于產業融合容易發生在高技術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高技術融入到其他產業中,影響和改變了其他產業產品生產特點、市場競爭狀況以及價值創造過程,從而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市場需求和產業的核心能力。同時,由于產業融合使得產業之間的邊界模糊化,兩個或多個產業之間形成了共同的技術和市場基礎,這使得某產業容易改變結構的布局,敏捷地從一產業過渡到另一產業中,從而實現產業創新。
  3.產業融合有利于產業結構轉換和升級,從而提高一國的產業競爭力。由于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新能源等高科技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廣泛關聯性,以及這些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成長性,產業融合造成的產業邊界的模糊和消失可以使其他產業轉換到高技術產業中,并通過產業融合和產業創新的連鎖反應,使得一國的產業結構得到轉換和升級,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從理論研究上來說,產業融合由于涉及到跨產業的行為與關系,限于產業內企業之間競爭關系研究的傳統產業組織方法(如SCP),已經無法適應產業融合問題的研究,因而,需要提出新的產業組織分析框架。產業融合理論的深入研究,必將對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產生深遠的影響,從而推動產業經濟學理論的向前發展。
經濟學動態京78~81F11理論經濟學馬健20022002馬健 南京大學商學院 作者:經濟學動態京78~81F11理論經濟學馬健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1:33:08

[新一篇] 交易組織生成過程中的權力資本化及其影響

[舊一篇] 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