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書 第二章 無常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得到我們——即使我們就像是在一個可疑和陌生的地方不停地轉頭設防——如果真有什么方法可以躲避死亡的打擊,我將義無反顧但如果你認為可以幸免一死,那你就錯了。

  人們來了又離開,來去匆匆,手舞足蹈,卻不提一個死字。好得很,可是一旦大限來到——他們自己的死亡,他們的妻子、兒女、朋友的死亡——出其不意地抓著他們,讓他們覺醒不過來,一無準備,然后情緒如狂風暴雨般征服他們,讓他們哭得死去活來,怒氣沖天,傷心欲絕!

  如果想開始掙脫死亡對我們的最大宰制,就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讓我們揭開死亡的神秘,讓我們熟悉它,讓我們習慣它;讓我們隨時想到死我們不知道死亡在哪兒等待著我們,因此讓我們處處等待死亡。對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脫的修行。學會怎么死亡的人,就學會怎么不做奴隸。蒙田

  死亡的修行和解脫的修行為什么這么難呢?為什么我們又這么害怕死亡,竟連正眼也不敢看它呢?在我們的意識深處,我們知道凡人終將一死。我們知道,誠如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所說的:「這個我們如此害怕,所謂的『尸體』,此時此地就跟我們住在一起。」我們越拖延對死亡的正視,就越對它無知,恐懼和不安全感的陰影就越縈繞腦際。我們越想逃避那種恐懼,它就會變得越可怕。

  死亡是個大迷霧,但有兩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其一,我們總有一天一定會死;其次,我們不知何時或如何死。因此,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知道何時會死,而我們就把它當做藉口,延遲對死亡的正視。我們就像小孩玩捉迷藏一樣,蒙住眼睛以為別人看不到我們。

  為什么我們會生活在死亡的恐怖中呢?因為我們的本能欲望是要活著,而且繼續活下去,而死亡卻無情地結束了我們所熟悉的一切。我們認為死亡來到時,就會把我們投入一無所知的深淵里,或變成一個全然不同的人。我們想象死后自己變成一片迷惘,處在極端陌生的環境里。就像單獨醒來一般,在焦慮的煎熬中,在陌生的國度中,對那塊土地和語言一無所知,沒有錢財,沒有對外管道,沒有護照,沒有朋友。

  也許我們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因為不知道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相信自己有一個獨立的、特殊的和個別的身分;但如果我們勇于面對它,就會發現這個身分是由一連串永無止境的元素支撐起來的:我們的姓名、我們的「傳記」、我們的伙伴、家人、房子、工作、朋友、信用卡,我們就把安全建立在這些脆弱而短暫的支持之上。因此,當這些完全被拿走的時候,我們還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嗎?

  如果沒有這些我們所熟悉的支撐,我們所面對的,將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個我們不認識的人,一個令我們焦躁的陌生人,我們一直都跟他生活在一起,卻從來不曾真正面對他。我們總是以無聊或瑣碎的喧鬧和行動來填滿每一個時刻,以保證我們不會單獨面對這位陌生人。

  這不就指出了我們生活方式的基本悲劇嗎?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的身分之下,一個神經兮兮的童話世界里,跟《愛麗絲夢游仙境》中的假烏龜差不多。在激情的催眠之下,我們太過著迷于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蓋在沙上。這個世界似乎真實得讓我們可以相信,直到死亡粉碎了我們的幻想,并把我們逐出隱藏的地方為止。因此,如果我們對更深的實相一無所知,我們會變成什么模樣呢?

  當我們死亡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尤其是我們如此鐘愛、如此盲目依賴、如此努力想活下去的肉身。而我們的心卻也不見得比我們的身可靠。只要對自己觀察幾分鐘,你將發現心就像跳蚤一般,跳來跳去。你將發現念頭會無端地冒出來。我們每一秒鐘都被混亂席卷,淪為善變心的犧牲品。如果這就是我們唯一熟悉的心識,那么在死亡的那一刻,如果我們還要依靠它,就是一場荒謬的賭博了。

  大騙局

  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莊子至樂篇》

  一個人誕生,他的煩惱跟著一起誕生。有些人活得越久,會變得越愚蠢,因為他為了逃避不可避免的死亡,就會變得越來越焦慮。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有些人一生都在異想天開,癡人說夢,渴望能夠長生不老,這種觀念使得他無法活在當下。

  在我的上師圓寂之后,我有幸能夠經常親近當代一位最偉大的禪師、神秘家和瑜伽行者敦珠仁波切(DudjomRinpoche)。有一天,他帶著夫人坐車通過法國,一路上贊嘆著旖旎的鄉間風光。他們經過粉刷艷麗和繁花爭妍的大墳場,敦珠仁波切的夫人說:「仁波切!看,西方每一樣東西都這么整齊干凈,甚至連他們擺放尸體的地方都一塵不染。在東方,即使是人住的房子都沒有這里這么干凈啊!」

  「啊,是的!」他說:「一點也不錯。這是多么文明的國家啊!他們蓋了這么棒的房子給尸體住,但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也蓋了這么棒的房子給活尸體住了!」

  每當我想起這個故事,就讓我覺得,如果人生是建立在永恒不變的錯誤信念上,將會變得多么空洞而瑣碎啊!如果我們也是這么過活的話,就會變得像敦珠仁波切所說的行尸走肉。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么醉生夢死的,我們都是依循既有的模式活著:年輕時候,我們都在接受教育;然后,找個工作,結婚生子;我們買個房子,在事業上力爭上游,夢想有個鄉間別墅或第二部車子。假日我們和朋友出游,然后,我們準備退休。有些人所面臨的最大煩惱,居然是下次去哪里度假,或耶誕節要邀請哪些客人。我們的生活單調、瑣碎、重復、浪費在芝麻綠豆的小事上,因為我們似乎不懂得還能怎樣過日子。

  我們的生活步調如此地緊張,使我們沒有時間想到死亡。為了擁有更多的財物,我們拼命追求享受,最后淪為它們的奴隸,只為掩飾我們對于無常的恐懼。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消磨殆盡,只為了維持虛假的事物。我們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成了要把每一件事情維持得安全可靠。一有變化,我們就尋找最快速的解藥,一些表面工夫或一時之計。我們的生命就如此虛度,除非有重病或災難才讓我們驚醒過來。

  我們甚至不曾為今生花過太多的時間和思考。想想有些人經年累月地工作,等到退休時,才發現自己已經年華老去,瀕臨死亡,結果手足無措。盡管我們總是說做人要實際,但西方人所說的實際,其實是無知、自私和短視。我們的眼光淺顯到只注意今生,到頭來是大騙局,現代社會無情而毀滅性的物質主義便是由此產生的。沒有人談死亡,沒有人談來生,因為人們認為談死亡或談來生會妨礙世界的「進步」。

  如果,我們最希望自己活得真實并繼續活下去,為什么還要盲目地認為死亡是終結呢?為什么不嘗試探索來生的可能性呢?如果我們真的就像我們所說的那么務實,為什么不開始嚴肅地反問自己:我們的「真實」未來到底在哪兒?畢竟,很少人活過一百歲。過了那一點,就是不可言說的永恒,。

  動的惰性

  我很喜歡一個古老的西藏故事,稱為「賽月童子的父親」。有一個非常貧窮的人,在拼死拼活的工作之后,好不容易存了一袋子的谷物,非常得意。回家以后,就用繩子把袋子懸吊在屋梁上,以防老鼠和盜賊。把谷物吊好后,當天晚上就睡在袋子下守護,他的心開始馳騁了起來:「如果我能夠把谷物零售,就可以賺一筆錢。賺了錢就可以買更多的谷物,然后再賣出去,不久就可以發財,受到人人的肯定。很多女孩子就會來追我,我將討一個漂亮的老婆,不久就會有小孩他必然是一個男孩我們該替他取個什么名字呢?」他看看房子的四周,目光落在小窗子上,通過小窗子他可以看到月亮升起來了。

  「多美的月亮!」他想著。「多么吉祥的征兆!那確實是一個好名字。我要叫他『賽月』」當他在胡思亂想的時候,一只老鼠找到了路,爬上那袋谷物,把繩子咬斷,就在他說「賽月」這兩個字的時候,袋子從天花板掉下來,當場砸死了他。當然,「賽月」從來沒有出生過。

  我們有多少人就像故事中的那個窮人,被我所謂的「動的惰性」搞得團團轉呢?惰性自然有不同的種類:東方的惰性和西方的惰性。東方的惰性在印度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了,包括整天懶洋洋地曬太陽,無所事事,逃避任何工作或有用的活動,茶喝個沒完沒了,聽印度電影歌曲,收音機開得震天價響,和朋友瞎扯。西方的惰性則大異其趣,一輩子都忙得身不由己,沒有時間面對真正的問題。

  如果我們觀察自己的生活,就可以很清楚地發現我們一生都在忙著無關緊要的「責任」。有一位上師把它們比喻為「夢中的家務事」。我們告訴自己,要花點時間在生命中的大事上,卻從來也找不出時間,即使是早上剛起床,就有一大堆事要做:打開窗子、鋪床、沖澡、刷牙、喂狗、喂貓、清掃昨晚留下來的垃圾、發現糖或咖啡沒了,出去采購回來、做早餐一大堆說不完的名堂。然后,有衣服要整理、挑選、燙平,然后再摺好,還要梳頭發、化妝哩!一籌莫展,整天都是電話和小計劃,責任竟然這么多,或者稱為「不負責任」還比較妥當吧!

  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沖力,把我們帶得暈頭轉向;到最后,我們會感覺對生命一點選擇也沒有,絲毫無法作主。當然有時候我們會對這種情形感到難過,會從全身冒冷汗的噩夢醒過來,懷疑「我是怎么過日子的?」但我們的恐懼只維持到早餐時刻,然后拎著公事包出門,一切又回到原點。

  我想到印度圣人拉瑪克里胥那(Ramakrishna)曾對他的弟子說:「如果你把追女人或賺錢這類讓你分心的時間抽出十分之一用來修行,幾年內包管你開悟!」有一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西藏上師,名叫米潘(Mipham),被譽為喜馬拉雅山的達文西。據說,他發明了一個鐘、一座加農炮和一架飛機。這些東西一但做好了,他就立刻毀掉,他說它們只會讓他更分心而已。

  藏語稱身體為L,意思是「留下來的東西」,像行李一樣。每次在我們說L的時候,就提醒自己,我們只是旅客而已,暫時住在此生和此身,因此西藏人并不以全部時間改善外在環境,讓心分散。如果他們夠吃、夠穿、有屋住,就滿足了。如果我們像目前這樣繼續下去,埋頭苦干追求物欲,就會讓我們失去人生的目標,六神無主。旅客住進旅館之后,如果他們神智正常的話,他們會重新裝潢房間嗎?我很歡喜貝珠仁波切(PatrulRinpoche)這段開示:

  記得老母牛的榜樣,

  它安于睡在谷倉里。

  你總得吃、睡、拉

  這些是不可避免的事

  此外,其他就不干你的事了。

  有時候我想現代文明的最大成就,就是它大舉出售了輪回,徹底把心混亂掉了。對我來說,現代社會的一切,似乎都在讓人們偏離真相,讓真相無法成為人生目標,甚至不相信真相確實存在。產生這些現象的文明,雖然聲稱尊崇生命,實際上是讓生命貧瘠得毫無意義可言;雖然一直不停地喊著要讓人們「幸福」,但實際上卻是阻礙通往真正喜悅的泉源。

  這種現代的輪回,滋生了焦慮和壓抑,更進而把我們套牢在「消費者的機器」里,讓我們貪婪得一直往前冒進。現代輪回是高度組織化的、易變的和精密的;它利用宣傳從每一個角度來襲擊我們,并在我們四周建立一個幾乎無法攻破的耽溺環境。我們越想逃避,似乎就越陷入那些為我們精心設計的陷井。誠如十八世紀西藏上師吉梅林巴(JikmLingpa)所說的:「眾生被各種各樣的感覺所迷惑,因此無止盡地迷失在輪回流轉中。」

  迷惑在虛假的希望、夢想和野心當中,好象是帶給我們快樂,實際上只會帶給我們痛苦,使我們如同匍匐在無邊無際的沙漠里,幾乎饑渴而死。而這個現代輪回所能給我們的,卻是一杯鹽水,讓我們變得更饑渴。

  面對死亡

  認識了這一點,我們還能不聽杰西仁波切(GyalsRinpoche)的話嗎?他說:

  計劃未來就像在干枯的深淵里釣魚;

  再怎么努力都不能盡合汝意,

  還是放下一切計謀野心吧1

  如果你要思考些什么的話——

  請想想你飄浮不定的死期

  對西藏人來說,新年是一年中的主要節慶,如同把西方人的耶誕節、復活節、感恩節和生日通通合并在一天慶祝。貝珠仁波切是一位偉大的上師,他的一生充滿神秘的故事,使佛法變得鮮活了。貝珠仁波切不像別人那樣的慶祝新年和互相祝福「新年快樂」,他通常都會哭泣。別人問他為什么要哭,他就說又過了一年,而許多人卻依然毫無準備地更接近死亡。

  請想一想我們每個人幾乎都發生過的事情:我們在街上漫步,思考著令人啟發的問題,計劃著重要的事情,或只是戴著「隨身聽」。一輛車子突然疾駛而過,差點就把我們撞得粉身碎骨。

  打開電視或瞧瞧報紙,你將發現到處都是死亡的消息,請問那些因墜機事件或車禍而死亡的人,可曾想過他們會死?他們像我們一樣,視生命為理所當然的事。我們不是經常聽到認識的人或朋友突然去世嗎?我們甚至不必生病也會死;我們的身體有可能突然垮下來無法運轉,就像車子突然拋錨一般。某一天我們可能還是好端端的,隔天就病倒去世了。密勒日巴尊者曾唱道:

  當你強壯而健康的時候,

  從來不會想到疾病會降臨;

  但它就像閃電一般,

  突然來到你身上。

  當你與世間俗物糾纏不已的時候,

  從來不會想到死亡會降臨;

  但它就像迅雷一般,

  轟得你頭昏眼花。

  有時,我們需要清醒一下,真誠地問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該怎么辦?」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會醒過來,或者會到那兒去。如果你呼出一口氣,卻再也不能吸氣,你就死了,就那么簡單。就像西藏諺語所說的:「明天或來世何者先到,我們不會知道。」

  有些著名的西藏禪觀大師,在晚上就寢時,會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放在床邊。他們從來不確定隔天是否會醒過來,還用得著杯子。他們甚至在晚上就把火熄掉,免得余燼在第二天還燒著。時時刻刻他們都想到可能立刻就會死。

  在吉梅林巴閉關處的附近有一個池沼,很難走過去。有些弟子建議要替他建一座橋,但他卻回答說:「何必呢?誰曉得明天晚上我是否還能夠活著睡在這里?」

  有些上師甚至以更嚴厲的景象警惕我們要認清生命的脆弱,他們告訴我們每一個人要把自己觀想成最后一次放封的死刑犯、在網子里掙扎的魚,或在屠宰場待宰的禽獸。

  其他上師則鼓勵他們的學生要鮮明地觀想自己死亡的景象,做為一種有系統的止觀法門:觀想死亡時的感受、痛苦、悲慘、無助、親友的憂傷,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

  身體平躺在最后一張床上,

  口中呻吟著最后的幾句話,

  心里想著最后的往事回憶:

  這場戲何時會發生在會身上呢?

  我們應該一再冷靜的觀想,死亡是真實的,而且會毫無預警地降臨。不要像西藏寓言中的那只鴿子,整個晚上聒噪不休,忙著做窩,曙光來臨時,甚至連眼睛都還沒有闔過。誠如十二世紀的大師惹巴格堅(DrakpaGyaltsen)所說的:「人類一輩子都在準備,準備,準備:只是對下一輩子沒做準備。」

  認真看待生命

  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可貴。有一次我在英國參加一項會議,與會者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的訪問。同時,他們采訪一位瀕死的婦女,她過去從來沒有想過,死亡竟然是如此真實,所以恐懼不已。現在她知道了,她只想對在世的人說一句話:「認真看待生命和死亡。」

  認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我們要像古時候的西藏人一樣,一輩子住在喜馬拉雅山里坐禪。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必須工作謀生,但不可以受到朝九晚五的生涯所纏縛,對于生命的深層意義毫無認識。我們的使命是求得平衡,發現中道,學習不要沉溺在現代生活的享受中,關鍵在于單純,不要以外界活動來過分伸展自己,而是要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簡單。

  這就是佛教戒律的真義所在。戒律的西藏語是tsultrim;tsul的意思是「合適」或「正當」,trim的意思是「規矩」或「方式」。因此,戒律就是做合適或正當的事;換句話說,在這個過度復雜的時代里,要簡化我們的生活。

  心的寧靜就是從這里來的。寧靜的心可以讓你追求精神事物,以及涌自精神真義的知識,可以幫助你面對死亡。

  可悲的是,很少人這么做。現在我們也許該問自己:「我這一生到底做了些什么?」這句話是問我們對于生和死到底懂了多少。

  在我的朋友肯尼斯瑞林(KennethRing)等人的著作里,提到瀕死經驗,使我受到啟發。許多從嚴重意外事件死里逃生的人,或瀕死經驗者,都敘述了「生命回顧」的經驗,很鮮活而清晰地重新經歷了一生。有時候,他們也會親身經歷到曾經對別人所造成的影響與情緒。有人告訴肯尼斯瑞林:

  我知道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有他要完成和學習的東西,譬如分享更多的愛,彼此更加慈愛,發現人生最寶貴的是人與人的關系與愛,而不是物質。同時了解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記錄下來了,即使當時不經意地擦身而過,但后來還是會出現的。

  有時候,回顧生命的同時,會有莊嚴的「光的生命」出現。在與「光的生命」相會時,各種見證突顯了人生唯一重要的目標:「學習愛別人和獲得知識」。

  有人告訴雷蒙慕帝說:「當光出現的時候,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做了哪些事,足以證明你并未虛度人生?』或諸如此類的話整個過程,他不斷強調愛的重要性他似乎也對知識很關心」另一個人告訴肯尼斯瑞林:「他問我(但沒說話,只是剎那的心靈溝通)到底做了哪些有利益或改善人類的事?」

  我們一生的所作所為,造就了我們去世時的模樣。而每一件事,絕對是每一件事,都與它有關系。

  秋天的云

  在尼泊爾的寺院中,偉大的頂果欽哲仁波切(DilgoKhyentseRinpoche),是我上師現存年紀最長的弟子,當代最出色的一位上師,是Guru喇嘛和許多其他上師的老師,大家都尊他為智慧和慈悲的無盡藏。他身材巨大,慈藹莊嚴,集學者、詩人和神秘家于一身。他曾經閉關修行二十二年,在一次講經即將結束時,大家抬頭看著他,他停了下來,凝視著遠方:

  「我現在七十八歲了,一生看過這么多的滄海桑田,這么多年輕人去世了,這么多與我同年紀的人去世了,這么多老人也去世了;這么多高高在上的人垮下來了,這么多卑微的人爬起來了;這么多的國家變動,這么多的紛擾悲劇,這么多的戰爭與瘟疫,這么多恐怖事件遍布著整個世界。然而,這些改變都只不過是南柯一夢。當你深深觀照的時候,就可以發現沒有哪樣東西是恒常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即使是最微細的毛發也在改變。這不是理論,而是可以切身知道,甚至親眼看到的事。」

  我常常自問:「為什么一切都會變呢?只得到一個答案:那就是生命,一切都無常。佛陀說:

  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暫,

  看著眾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步,

  生命時光就像空中閃電,

  就像急流沖下山脊,匆匆滑逝。

  面對死亡,我們有無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無常的真相。我們多么渴望一切都恒常不變,因此就得相信一切都可以如舊。但這是以假當真而已,誠如我們經常發現的,信念和實相的關系很小,甚至毫不相干。這種以假當真的錯誤訊息、觀念和假設,建構出生命的脆弱基礎。不管再多的真理不斷逼近,為了維持我們的偽裝,我們還是寧愿不可救藥的繼續浮夸下去。

  我們總是認為改變等于損失和受苦。如果改變發生了,我們就盡可能麻醉自己。我們倔強而毫不懷疑地假設:恒常可以提供安全,無常則否。但事實上,無常就好象是我們在生命中所碰到的一些人,起先難以相處,但認識久了,卻發現他們比我們所想象來得友善,并不恐怖。

  請如此觀想:了悟無常,很諷刺地,是我們唯一能確信不移的事;可能是,我們唯一永恒的財產。它就像天空或地球一般,不管我們周遭的一切會改變或毀壞得多厲害,它們永遠不為所動。比方說,我們經歷了椎心碎骨的情緒危機我們整個的生命幾乎都要解體了我們的丈夫或妻子突然不告而別了。盡管如此,地球仍在那兒,天空仍在那兒。當然,即使地球也偶爾會震動,警告我們不可以把什么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

  縱使是佛陀也會死。他的死是一種教示,用來震撼天真、懶惰與自滿的人,用來喚醒我們了悟一切無常,以及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佛陀臨終前說:

  在一切足跡中,

  大象的足跡最為尊貴;

  在一切正念禪中,

  念死最為尊貴。

  每當我們迷失方向或懶散的時候,觀照死亡和無常往往可以震醒我們回到真理:

  生者必死,

  聚者必散,

  積者必竭,

  立者必倒,

  高者必墮。

  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只不過是變化、活動和過程而已——一種整體而流動的改變:

  每一個次原子的互動,都包含原來粒子的毀滅和新粒子的產生。次原子世界不斷在生滅,質量變成能量,能量變成質量。稍縱即逝的形狀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了,創造一種永無盡期、永遠創新的實體。

  除了這種變化無常之外,人生還有什么呢?公園中的樹葉,閱讀這本書時的屋內光線,四季,天氣,一天的時間,走在街上擦身而過的人,哪一樣不正在改變呢?還有我們自己:我們過去所做的一切,今天看來不都是一場夢嗎?與我們一起成長的朋友,兒時玩耍的地方,我們曾經信守不渝的觀點和意見,全都拋在腦后了。此時此刻,閱讀這本書對你似乎鮮活真實,但是,即使是這一頁也很快就變成記憶了。

  我們身上的細胞正在死亡,我們腦中的神經元正在衰敗,甚至我們臉上的表情也隨著情緒一直在改變。我們所謂的基本性格其實只不過是「心識的流動」而已。今天我們神清氣爽,那是因為一切都很順利;明天就垂頭喪氣了。那一分好的感覺哪里去啦?環境一改變,我們就心隨境轉了:我們是無常的,影響力是無常的,哪里也找不到堅實永恒的東西。

  比起我們的思想和情緒,有哪一樣東西更不可測呢?你知道你的下一個念頭或感覺是什么嗎?事實上,我們的心就像夢那么空幻,那么無常,那么短暫。看看我們的念頭:它來了,它停了,它又走了。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生起,即使是當下這一念,誠如我們所經驗到的,也立刻變成過去了。

  我們唯一真正擁有的是「當下」,此時此地。

  有時,在我開示這些教法之后,有人會跑上來對我說:「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我早就知道了,說些新鮮的吧!」我就對他說:「你真正了解和體悟無常的真義嗎?你已經將無常與每一個念頭、呼吸與動作相結合,因而改變你的生活了嗎?請你問自己這兩個問題:我是否每一刻都記得我正在步向死亡,每個人、每一樣東西也都正在步向死亡,因此時時刻刻都能夠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我對于死亡和無常的認識,是否已經迫切到每一秒鐘都在追求開悟?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你就算真正了解無常的真理了。」


索甲仁波切 2013-08-23 13:44:34

[新一篇] 西藏生死書 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

[舊一篇] 西藏生死書 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