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TS的興起看哲學社會科學的當代價值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STS不僅是一種新興學科
  STS是“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英文縮寫和簡稱(Science,Technolgy,and Society),它最先表現在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建立跨學科越文理的研究中心和大學課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早在20世紀七十年代就建起了37個跨學科研究中心(注:夏禹龍主編《論智力開發》第221頁。),前蘇聯和德國也在八十年代就大力發展多種科學研究綜合體,日本的大學也紛紛設立綜合部、綜合學科以及綜合研究機構。中國是清華大學1985年最早成立了第一個STS實體研究機構(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院也為適應這種當代科學研究的跨學科潮流,成立了STS研究中心,中國STS研究會也正在積極籌備中(注:見《光明日報》2001年8月28日。)。此外,中國的其他一些大學也都相繼建立了STS或類似的研究機構和學科。
  自美國康奈爾大學、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從六十年代末創立STS計劃,發展至今,關于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跨學科研究和教育(包括學士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培養計劃),已遍及美歐許多著名大學,并且出現了相應的獨立系級學科建制。美歐所有實行這些STS或S&TS(科學技術研究)計劃的大學,都面向全校實行STS輔修、選修課程,有意大大擴展STS的普及面,極力增強STS理念對社會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有關STS學科的研究方向甚至學科課程的設置各有差異,但都貫徹著一個共同的根本宗旨:“針對21世紀初人類面臨的根本問題”,“將科學技術當作歷史和文化來理解”,把自然科學技術與哲學人文社會歷史學科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
  STS第一次把科學、技術和社會作為統一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獨立對象來研究,并把科學、技術放到人和自然與人和人的社會相統一的“巨系統”(注:錢學森:見《自然雜志》1990年第1期。)中去思考,“將科學技術當作歷史和文化的產物來理解”(注:引自康奈爾大學S&TS(科學技術研究)計劃。)。這就使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教育在本質上突破了過去孤立地局限在自然科學技術層面,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被人為地造成互不相涉的局面開始根本的改變。所以,從這一對STS思想根本把握及發展趨勢上清楚地表明,STS不僅是一種新學科的創立,而更是一種適應社會變化的科學教育和研究的新潮,一種反映科學發展大勢的新學術理念,一種人類面對當今全球問題的新思考方式。因為要探討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從人和自然的矛盾、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來探討自然科學技術問題,就勢必深入到研究社會現象揭示社會規律的社會科學領域。所以STS的創立和興起,一開始就從根本上表現出它的哲學人文性、多學科的交叉性和觀察問題的系統性。
  二、STS對哲學社會科學當代價值的體現
  STS使得哲學社會科學的價值和地位在當代凸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直接表現為對時代課題的大科學學術視野和哲學人文審視。它把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作為思考問題的核心和本質。把STS的研究和教育置于哲學社會歷史科學的視域,把對自然科學技術的研究教育置于一個廣闊深厚的知識背景和更為開放的思考方式中。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康奈爾大學、賓州大學率先開創STS科教體制并制訂計劃,最初是因為發現大學原有的研究方法和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學生興趣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從而致力于構建“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橋梁”,但STS發展到今天,許多大學紛紛建立S&TS系的目的,則是“針對21世紀初人類社會面臨的根本問題”,使大學的研究直接表現為對這些時代課題的大科學學術視野和哲學人文審視和關懷;使大學的教育教學直接表現為為人類解決重大課題對新型人才的呼喚。例如,康奈爾大學科學技術研究系(S&TS)的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技術和科學知識的社會構建,政策和政治學中科學技術的社會角色,法律和科學的復雜關系,工程倫理,環境倫理和生物醫學倫理,生物工程和醫學的社會研究,產業政策與創新研究,計算機與社會、性別與技術,科學、技術與大眾傳播等等,都異常鮮明地反映出體現時代要求的哲學人文意蘊和跨學科的特點。而且,每個專業研究方向都是把科學技術和哲學社會科學緊密相關地結合起來。
  其次,STS的推行,使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在與自然科學和諧融合中具有了平起平坐的地位。圍繞著“將科學技術當作歷史和文化的產物來理解”,在西方國家早已形成六大學科領域,即: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社會學、科學技術倫理學、科學技術政治學和科學技術政策研究。各依其具體計劃又有許多不同的學科分支和研究方向。例如,倫塞勒工學院的STS專業設有工程與社會,環境與社會,信息與社會,醫療與社會以及法律、價值與公共政策等五個研究方向。形成這些學科領域都毫無例外地是把自然科學和技術與哲學人文社會歷史學科密切相關地結合在一起,而且都是把科學技術置于對人類社會的人文觀照的根本出發點上。盡管這些學科及研究方向各有所側重和傾向,但因為它們都離不開要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哲學、政治、倫理、文化、歷史聯系起來著眼,所以,這些學科和研究方向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是存在著內在的本質同一。這就有力地打破了原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長期分立互不相涉的狀態,使哲學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有了對話、溝通的切實渠道。
  例如康奈爾大學S&TS系對研究生的教育,哲學人文社會歷史科學的價值在各個環節上得到多方面的實際體現:1.在招生中強調學生來源必須“具有廣泛多樣的本科專業經歷和其他背景”,避免學生缺乏哲學歷史社會知識或沒有扎實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偏狹;2.S&TS專業教師隊伍具有多學科學位(哲學、歷史、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心理學、社會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并從事跨學科研究的教師構成。這樣,使培養的學生都在科學技術的研究領域里,得到與哲學、倫理、政治、法律等學科的結合與熏陶。從而使他們能夠在深厚廣闊的社會背景和知識視野上來理解思考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類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3.學校針對每位研究生的具體情況建立“專業委員會”來指導學生的研究計劃。一般每位研究生由三位指導教師組成專門委員會指導,其中兩位在S&TS專業領域選擇,另一位則鼓勵在本專業系之外的整個大學研究生院的其他學科中選聘。4.對S&TS博士生要求在四個主要學科領域《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社會學、科學技術政治學》的至少三個學科領域中,修完由其選擇并被學校認可的研究生水平課程。
  再次,務實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引導。STS教育中確立哲學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研究的密切融通的機制,其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其培養對象對現時代人類在世界巨系統中所面對諸多挑戰所應具有的素質和能力。這種教育建制通過計劃向學生貫徹實施中,學生必然要接觸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上的許多現實問題。倫塞勒工程學院在工程教育中大力推行STS教育,就是通過工程與哲學人文社會學課程的有機結合,把對學生“工程技能”的培養與對其“洞察力、理解力、創造力”的培養“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面對工程設計的時候,能夠充分展開自己的知識視野,既能注意到“政治、經濟甚至性別因素是如何影響一輛新車或一個新軟件包的設計決策的”,也能充分“衡量其開發項目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使他們不僅注意設計的實用效果和美學要求,而且能在社會價值與倫理的層面上對之作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使他們對“工程產品設計有一個嶄新而深刻的理解”;使他們能帶著“對現有技術的批判性觀點”去尋找可能創新的“替代思路”。“信息技術和STS”的雙專業教育,就是要使學生面對、理解和研究一系列“由信息革命所引發的復雜社會問題”。上述教育目的和教學目標,通過貫穿在教學過程中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與專業方向有機的結合和滲透實現的。
  最后,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雙向滲透的培養宗旨。不論是本專業的研修計劃,還是向全校廣泛推行STS輔修、選修計劃,都圍繞著為滿足現時代社會實踐對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需要,構筑完善的知識結構和全面的實踐能力來進行。康奈爾大學的STS教育計劃明確指出,要使“主修自然科學和工程的學生有機會了解他們所選擇的專業領域和專業工作之社會政治和倫理含義”,使“主修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學生有機會從多學科的視域來研究科學技術的過程和影響,使他們受到“跨學科探索”的基礎訓練,從而能適應于“在科學與社會交叉的領域工作。”(注:引自康奈爾大學S&TS(科學技術研究)計劃。)正是由于STS教育的顯著特點是突出地強調科學、技術和哲學人文社會歷史科學的密切結合滲透互動和融會貫通,擁有STS或S&TS專業學位或讀過相應輔修課程的學生,才有可能“在求職市場和研究生院的申請中有突出表現”,“甚至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勝一籌”。因為豐富的人文社會知識,深邃的思想頭腦,加上良好的科學、工程與管理的專業訓練,的確使STS專業學生的價值“加倍”,他們更具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的潛力,更具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哲學社會科學在當代的價值凸顯的深刻背景
  首先,它是當代科學自身發展內在邏輯的必然趨勢。科學在人類的文明史上,從古代——近代——現代,經過了由合——分——合的辯證否定的邏輯。科學經過近現代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在當代出現了整體化的趨勢,這是當代科學愈益明顯的一個重要特征。科學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橫向學科,使原來許多互不相干的學科領域之間的鴻溝填平了。從而,更加深入細致地揭示了科學內部各學科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反映了科學和人類社會處在世界這個復雜巨系統中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向人們展示出一幅普遍聯系、相互作用、辯證發展的統一的不可分割的系統圖景。這種科學整體化,意味著不但自然科學和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和結合的趨勢增強,而且自然科學對于社會科學的依賴性、社會科學對自然科學的遷移性空前地增強。所以STS研究和教育,堅持學科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都充分地強調和確立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在其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將科學技術當作歷史和文化來理解”。體現在STS中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合流,充分證實了列寧在二十世紀初關于“從自然科學奔向社會科學的強大潮流”(注:《列寧全集》第20卷第189頁。)的預見,也預示了作為“偉大整體聯系的科學”(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41頁。)“大統一”(注: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第81頁。)的前景。
  第二、解決當代世界面臨的全球問題之必然要求。人類在上個世紀極大地享受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的物質文明,但也普遍地遭遇了由此產生的復雜矛盾,以及種種難題的困惑。尤其是近代以來工業化進程中科學技術的濫用導致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機”(注:《全球學研究與展望》第98頁第5頁。),使人們強烈感受到自然科學技術并非只是給人類帶來甜果和福音,自然科學不是萬應靈藥。故從二十世紀后半葉以來,人們開始對盛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科學主義和工具理性進行哲學歷史和文化的反思,人們正是從上個世紀自然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正反經驗中回過頭來對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在一個新的高度給予極大的關注。世界各文明民族先進的人們深切地感到,這些全球性問題不單純是自然方面的原因,“它們現在同時也是心理的、社會的、經濟的、技術的和政治的問題;而且,它們在其自身中相互交織和相互作用,每一個問題都和其他問題盤根錯節。”(注:《全球學研究與展望》第98頁第5頁。)當今人類面臨的各種全球問題是自然矛盾和社會矛盾復雜交織的結果,已經不能再像過去時代那樣主要用自然科學技術的方式來獨立地處理問題了;無論哪一門具體科學或哪一個孤立的科學部門,都無法單獨承担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種種全球問題的復雜任務。例如,當今世界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最大的是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它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對它的解決就決不能僅僅依靠自然科學技術。大氣科學家、生物科學家、地理學家、環境工程專家,雖然能夠研究和探索生態失衡、溫室效應的形成機制,能夠指出各種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導致的后果,預測自然環境變化的前景,也能對環境污染作出科學評價。但是,他們卻不能深刻揭示造成環境問題的社會歷史原因和現實因素。環境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極其深刻復雜的社會問題。它牽涉到經濟、政治、文化、人口、歷史、制度、法律、倫理等等,多方面的因素錯綜復雜盤根錯節。STS中諸如環境與社會、環境與倫理、環境與公共政策這類交叉性學科和新興專業就應運而生。這就必須超出自然科學領域,深入到社會歷史領域。依靠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一道對它作出綜合的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和合乎實際的評價,才能科學正確地揭示人與環境、社會與環境、科學技術與環境之間的真實關系,進而提出綜合治理的各種對策,使環境問題得以實際地引起高度重視。可見,只有順應科學與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自覺地依靠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有機結合和相互融通,才能給人類遭遇的許多全球性難題提供正確的實踐抉擇和解決方案。
  第三,社會實踐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巨大需求。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社會實踐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需求呈巨大增長的態勢。各國在結合本國實際著手研究和解決這些與人類命運攸關的重大問題過程中,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為政府和企業提供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持、價值選擇和政策、決策咨詢。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STS研究機構以及其他一些軟科學研究組織都把“社會科學與公共政策”(注:參見《社會科學與公共政策》。)、“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作為中心課題來研究。
  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深刻變革,導致人們的社會實踐領域、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著劇烈的變化,特別是人們的能力空前增長,能動性、創造性的突出,人們可選擇的自由空間不斷擴展,實踐活動規模擴大,交往方式變更,這些都深刻沖擊著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念和倫理規范,也使得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以及應負的倫理責任問題極大地突出起來,還使得對人的實踐行為的認識判斷和價值評價問題變得更為重要。這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的價值、倫理和文化觀念乃至整個的思想方式,才能提供人們行為方式的正確導向。無論是新科技的應用推廣還是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活動,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對其實踐活動的價值和預期提出可信、可行的系統理論。不這樣,人們就隨時可能面對著復雜多變的事態事件發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迷失,甚至會在急劇變化的事件面前出現措手不及無所適從的狀態。總之,當今社會實踐普遍暴露出來的問題,迫切要求哲學社會科學深切關注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變革,正確地揭示社會生活的當代本質及其現實關系,探索人類新生活的意義,確立人類實踐活動合理性的評價標準、道德規范和思想方式。
  四、STS的哲學人文意義
  1.新的發展觀。因為STS是“針對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根本問題”來思考和研究問題的。所以,它邏輯地提出了人與自然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和諧協調發展觀。從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來考慮問題,就不能只考慮科學技術給經濟增長的數量,還要注意質量的追求,特別是環境質量的提高。正是通過STS的研究和探求,才提出了持續發展的概念,即滿足當代的需求不能損害下一代需求的努力。
  2.新的實踐價值觀。科學、技術既然與社會是統一的大系統中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自然科學本身就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產物,就意味著自然科學技術本身也是蘊含著價值理性的復雜的“社會工程”,而不是過去時代認為的那樣,自然科學僅僅只是“事實判斷”、“價值中立”和“工具理性”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就不能不首先考慮它可能造成的環境的、社會的和人的后果,STS的價值追求在于規范人類的實踐行為必須在自然——人——科學技術——社會之間達到和諧統一,永續共存,追求物質和精神,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平衡和協調,去不懈努力建立一個人在其中能獲得全面發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
  3.新的科學觀。STS把人類、自然和社會看作一個有機統一體,把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的觀點進行研究,從而形成最大的跨學科和綜合學科的研究。有力推動人們自覺地樹立科學整體化和大科學系統的觀念。
  4.新的教育觀。STS作為教育的宗旨明確地是培養具有大科學知識視野,應對全球問題的挑戰和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從而在一個深刻層面上設計新教育理念構建新教育建制。
  5.新的文化觀。STS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匯合與融通,為近代以來歷史地形成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長期分立和隔閡的消融創造了學科自身的條件。從而,有利于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相互交融,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攜手并肩、交相輝映,這無疑有利于促使人們去重新考察科學在整個文化構架中的地位,從而樹立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水乳交融的嶄新文化觀。
  
  
  
江西社會科學南昌5~8C1社會科學總論胡理毅20022002“STS”是一種新的學科建制,更是一種科學研究教育的新潮、新學術理念和面對當今全球問題的新思考方式;它高度表現出哲學社會科學的價值在當代凸顯,這有深刻的科學和社會實踐原因;對科學技術的研究高度貫徹著哲學人文審視,體現著嶄新的價值理念,對于傳承人類文明、建立協調發展觀和新的科教文化觀具有深刻啟示。STS/哲學社會科學的當代價值/意義婁底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湖南婁底 417000  胡理毅(1951—),男,湖南雙峰人。湖南婁底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社科系,現在湖南師范大學作訪問學者。 作者:江西社會科學南昌5~8C1社會科學總論胡理毅20022002“STS”是一種新的學科建制,更是一種科學研究教育的新潮、新學術理念和面對當今全球問題的新思考方式;它高度表現出哲學社會科學的價值在當代凸顯,這有深刻的科學和社會實踐原因;對科學技術的研究高度貫徹著哲學人文審視,體現著嶄新的價值理念,對于傳承人類文明、建立協調發展觀和新的科教文化觀具有深刻啟示。STS/哲學社會科學的當代價值/意義

網載 2013-09-10 21:33:15

[新一篇] 人類困境:本質、由來及其超越--人與自然關系理論批判之一

[舊一篇] 從“五四”到“文革”:道德形而上主義的終結  ——對一個“啟蒙”與“反啟蒙”命題的破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