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本問題的基本方面再探討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傳統的哲學教科書根據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認為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哲學家們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分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第二方面是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哲學家們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劃分成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派。
  按照這種理解,在哲學中,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與區分唯物主義和唯主義同等重要,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重要內容。但實際上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并不是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問題的全部,甚至不是它的主要的方面。上述理解并沒有很好地反映恩格斯哲學基本問題理論的實質,并不能很好地說明哲學基本問題在何種意義上是基本的。本文結合原著學習,談談自己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看法。
      一、哲學基本問題的提出依據和問題實質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第219,1972年5月版,人民出版社)恩格斯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規定為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當然是指過去、現在和將來所出現的任何哲學體系而言的,因而也就是從哲學發展過程的始終來談問題。這有何歷史依據呢?恩格斯說,哲學基本問題,象宗教問題一樣,“其根源在于蒙昧時代的狹隘而愚昧的觀念。但是,這個問題,只是在歐洲人從基督教中世紀的長期冬眠中覺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來,才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0,1972年 5月版,人民出版社)這表明,從哲學思維萌芽時起到近代這一長時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哲學都是圍繞著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展開的。恩格斯提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以對整個哲學發展史的考察為基礎的。蒙昧時代是指人類產生和人類思想意識形成的初期沒有任何文化知識的時代,那時人們不能了解自己的身體構造并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認為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這樣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和外部世界的關系。這種靈魂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就是后來哲學理論中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根源。
  在哲學發展史的不同時期,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有著極不相同的形式和內容。在哲學發展的初期,靈魂和肉體的關系問題有時就直接是哲學理論的內容。例如柏拉圖就認為靈魂居于超塵世的理念世界之中,在與肉體結合時,靈魂支配肉體。在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中,哲學基本問題是以隱晦的形式存在的。經院哲學中曾有過唯名論和唯實論的爭論。唯名論認為個別事物先于概念而存在,一般概念只是用來表示事物的名稱和符號;唯實論則認為概念先于個別事物而存在,只有一般概念才是真實的存在。這場爭論是在神學范圍內進行的,但唯名論和唯實論的斗爭無疑實質上就是在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上的不同觀點之間的對立和斗爭。在歐洲中世紀,哲學處于長期冬眠狀態,但并沒有“死亡”。
  到了近代,適應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和宗教統治斗爭的需要,近代哲學進行了反對宗教神學的斗爭,從而使哲學的發展進入相對成熟的時期。哲學基本問題“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來”,“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這不僅是說,在近代哲學中,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已以接近直接的形式被看作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例如,黑格爾曾經說過:思維與存在的對立是哲學的起點,這個起點構成哲學的全部意義。(注: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292頁。)費爾巴哈在談到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哲學發展中的地位時也說:“整個哲學史其實只是在這個問題的周圍繞圈子”。(注:《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621頁。)而且從內容上來看,近代哲學也意識到了思維與存在的對立,意識到必須通過思維去克服這一對立,把握統一,并且從這時起,一切哲學也都對這個統一發生了興趣。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在近代哲學中得到了全面的表述和論證,所以哲學基本問題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恩格斯在繼承前人認識成果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可見,哲學基本問題是恩格斯對哲學發展特別是近代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事實進行概括、總結,升華而形成的理論性認識。有的學者指出,恩格斯主要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西方傳統哲學提出哲學基本問題的,因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只是傳統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不是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的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但這樣理解時,實質上已使恩格斯所說的哲學基本問題失去了其“基本”的意義。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因為它是關系到哲學基本派別和哲學基本路線的重大的根本性問題。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確立為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闡述哲學上兩條基本路線的區別,是恩格斯哲學基本問題理論的實質性的內容。
  按照恩格斯的觀點,“思維對存在的地位問題……什么是本原,是精神,還是自然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科學的標準。“哲學家們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來說是本原的,……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我們關于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于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問題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恩格斯在這里把哲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眾多學派之間的差別首先看作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差別,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根本差別提到首要地位,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內部的各個學派之間的差別放到了相對次要的地位,這就是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看作是哲學中的兩大基本派別。一切哲學家,要么是唯物主義者,要么是唯心主義者;一切哲學體系,不是唯物主義的,就是唯心主義的。全部哲學發展史被歸結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相互斗爭并不斷發展的歷史。這樣就使我們能夠從紛繁復雜的哲學現象中看到哲學發展的主線,看到哲學思維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問題的解決是哲學家們解決其它哲學問題的依據和指導原則,不同哲學派別之間的分歧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雖然絕大多數哲學家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不同哲學家對這種同一的理解卻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和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肯定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都承認世界的可知性,但它們卻代表了哲學上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唯物主義以存在為思維的本原,主張從客觀事物出發,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認識事物的認識路線;唯心主義以思維為存在的本原,實際上就是主張從主觀思維出發依靠想象和幻想去任意構造事物。
  列寧曾正確地闡述了恩格斯哲學基本問題理論的實質,他說:“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中宣布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把存在放在第一位,把思維放在第二位。唯心主義卻相反”。(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0—221,1972年5月版,人民出版社)他還結合反對馬赫主義斗爭的實際,進一步明確指出:“透過許多新奇的詭辯言詞和學究氣十足的煩瑣的語句,我們總是毫無例外地看到,在解決哲學問題上有兩條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派別。……這方面的成千上萬的錯誤和糊涂觀念的根源就在于:人們在各種術語、定義、煩瑣辭令、詭辯字眼等等的外表下,沒有看出這兩個基本傾向”。(注:《列寧選集》第2卷,第96頁。)一些哲學家企圖在哲學上超出這兩個基本派別,發現新路線,找出新方向,標榜新主義,到頭來只能是混淆問題的實質,形成錯誤的糊涂的認識。
      二、如何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是哲學上兩條基本路線的對立
  在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上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這種對立在解決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問題時表現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基本哲學路線的對立。
  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和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肯定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并且都能夠在不違背自己的哲學原則和哲學立場的前提下達到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也就是說,他們都能夠在自己的哲學中將自己的哲學原則貫徹到底。唯心主義者從意識和思維出發,依靠自己的主觀設想尋求達到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例如,黑格爾堅持以思維為存在的本原的唯心主義立場,設想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出現之前存在著絕對觀念。這種絕對觀念決定著現實世界,是現實世界的源泉,世界上的一切現象,包括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思維現象都是從它派生出來的,是它的外化和表現。絕對觀念是現實世界的思想內容,是世界的萬事萬物的本質。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就是認識絕對觀念的逐漸實現過程,就是認識絕對觀念是怎樣在其邏輯發展進程中向自我回歸的。這顯然是十足的唯心主義的主觀設想。
  唯物主義從客觀事物出發,主張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認識事物,從而達到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恩格斯曾明確指出,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路線,就是說,“人們在理解現實世界(自然界和歷史)時,決意按照它本身在每一個不以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來對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現的那樣來理解;他們決意毫不憐惜地犧牲一切和事實(從事實本身的聯系而不是從幻想的聯系來把握的事實)不相符合的唯心主義怪想。”(注:《列寧選集》第2卷,第342頁。)在這里,唯物主義路線被貫徹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識領域。
  不可知論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都代表了哲學路線上的某種不徹底性。不可知論者只承認思維與存在的對立而否認其同一,但他們的這種否認純粹基于其唯心主義怪想。他們人為地在感覺和客觀事物之間設置鴻溝,人為地設想自在之物有不可認識的本質。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它雖然承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其哲學認識的結果實際上不能達到思維與存在的同一。
  不可知論和形而上學不僅不能實現思維與存在的同一,而且成為實現思維與存在同一的障礙,它們理所當然受到來自徹底的唯物主義和徹底的唯心主義兩方面的批判。黑格爾從唯心主義角度對休謨和康德不可知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現象和本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人們認識了現象,就可以通過現象認識本質。他批判康德所謂在進行認識之前先確認理性能力的做法,就象“在沒有學會游泳之前,切勿冒險下水”一樣可笑,認為理性認識能力的大小,只有在認識過程中才能得到檢驗和確認。黑格爾在批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缺陷的基礎上,“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成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黑格爾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把哲學思維從形而上學中解放了出來。恩格斯從徹底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對不可知論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進行了徹底批判,從而徹底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哲學原則。恩格斯指出,對不可知論是很難只憑論證去駁倒的,對不可知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從實踐角度看,在人類自作聰明地想出這個困難以前很久,人類的行動已經解決了這個困難。當我們按照我們所感知的某物的特性來利用它時,就是檢驗我們的感性知覺的真理或謬誤了。如果這些知覺是錯誤的,那么我們對利用該物的可能性的判斷必然也是錯誤的,而且利用該物的一切嘗試也必然會失敗。可是,如果我們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我們發現該物符合我們關于它的表象,發現它產生我們所預期的使用效果,那么我們就有了肯定的證據證明在這一范圍內我們關于物及其特性的知覺是同存在于我們之外的現實相符合的。從實踐來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例子能證明,在外部世界和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感性知覺之間存在著天生的不一致。恩格斯立足于實踐,徹底駁倒了不可知論,因為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本來就不是一個理論論證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而且只能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現實性和力量。恩格斯站在徹底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指出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三個局限性:一是僅僅運用力學的尺度來衡量化學過程和有機過程;二是不能把世界理解為一種過程,理解為一種處在不斷的歷史發展中的物質;三是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非歷史的觀點。正是這些局限性使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某些方面陷入唯心主義的泥坑,不能徹底貫徹唯物主義的哲學路線。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徹底的唯物主義和徹底的唯心主義都能在堅持其哲學立場的前提下,肯定和證明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在這種肯定和證明中把自己的哲學原則貫徹到底,這樣形成兩條根本對立的哲學路線。
      三、唯物主義哲學路線是正確的哲學路線
  恩格斯闡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哲學路線的根本對立,根本目的就是要尋找一條正確的哲學路線。在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問題上把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底,就形成了一條正確的哲學路線。
  唯物主義哲學路線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唯物主義以存在為思維的本原,主張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認為物質世界是從來就有的,意識、思維是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依賴于物質而存在,是對存在的反映。這正如費爾巴哈所認為的那樣:我們自己所屬的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現實的;而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論它看起來是多么超感覺的,總是物質的、肉體的器官即人腦的產物。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而精神卻只是物質的最高產物。這是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
  2、徹底的唯物主義以實踐作為思維與存在同一的基礎。 按照恩格斯的觀點,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人是在積極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認識世界的。正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思維和存在才能發生聯系和相互作用,客觀事物才成為人認識的對象和客體,才可能被人所了解。認識不只是客體對人的感官作用的結果,人也根據自己實踐活動的自覺目的能動地作用于客體。
  3、 在實踐基礎上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主觀思維同外部世界存在的本質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同一。人在實踐活動中作用于客觀對象,誘使其多方面的屬性得以表現出來,成為思維的材料。實踐活動的需要和實踐活動的多次反復,思維反映對象的邏輯結構得以形成和展開,推動人們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從而達到對客觀對象本質和規律的把握。思維在正確反映客體對象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還能夠對客體對象進行觀念上的重新分解和組合,形成人所需要而客觀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客體的觀念模型;然后在觀念模型的指導下通過實踐活動對自在存在的客觀對象進行實際的分解和組合,使觀念模型現實化,形成客觀世界自身不會產生或不以這種方式產生的新事物。這正是思維能動作用的表現,也是思維與存在同一的一個重要內容。
  4、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變化發展的同一,不是靜態的同一。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以及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認識對象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人們關于對象的概念和觀念也必須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主觀思維必須與變化發展著的客觀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否則就會落后于變化發展了的客觀實際。
  實踐是不斷發展著的,實踐所碰到的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的關系也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實踐的發展會碰到新的更深層次的矛盾。但人的思維能力、認識能力也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得到提高。在實踐基礎上思維和存在會不斷獲得新的一致性。
  收稿日期:1999—06—22
  
  
  
河池師專學報:社科版宜州15~19B1哲學原理賈孟喜20002000恩格斯所闡述的哲學基本問題的基本方面,是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看作哲學上的兩個基本派別,兩條根本對立的路線。本文通過兩條路線的對立的分析,闡明唯物主義哲學路線是正確的哲學路線。哲學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關系/哲學路線/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賈孟喜,河池師專政史系 講師 廣西宜州 546300 作者:河池師專學報:社科版宜州15~19B1哲學原理賈孟喜20002000恩格斯所闡述的哲學基本問題的基本方面,是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看作哲學上的兩個基本派別,兩條根本對立的路線。本文通過兩條路線的對立的分析,闡明唯物主義哲學路線是正確的哲學路線。哲學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關系/哲學路線/唯物主義/唯心主義

網載 2013-09-10 21:34:35

[新一篇] 哲學基本問題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啟示

[舊一篇] 哲學基本問題辯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